曹德明指,定額供款的好處,是每月供款有預算,銀行會在貸款人在申請按揭貸款時,以即日利息及貸款年期,去計算每月固定還款金額。 但要留意的是,供款年期或不能用最長30年,只可選擇約25年期。 因為當利息上升時,銀行可將供款期,由25年延長至30年期,下一步才調整供款額。 首次置業2025 曹德明提及,兩類首置買家在購買物業時,均享有三大優勢。 首先,可買物業種類較多,除買私樓外,亦可考慮參與居屋、白居二巿場。 其次,金管局對按揭成數有限制,而首置人士自住物業貸款,最高可申請90%按揭,僅須付一成首期便可上車。
- 表1顯示在準業主只要是首置人士購買1000萬港元或以下的現樓都可以通過新按揭保險向銀行申請最高90%的按揭成數輕鬆上車。
- + 即時初步評估結果只可作參考,客戶不應視之為恒生的最終批核或代表恒生將授予貸款之最終批核。
- 當巿場現利率上升週期,例如美國處加息週期,本港又跟隨,便有一半貸款人士會選擇定息計劃,以避過風險。
- 在市面壽險產品眾多,FWD富衛香港的自主保定期人壽保障計劃(「自主保」3)是其中一個讓您安心投保的選擇。
- 有專家提醒,首置者除要預備首期資金外,亦須預留多一些金額去應付首期以外的開支。
- 近期有名人以「首置身份」買樓,比方在4月,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以「首置身份」購入九龍站擎天半島一個632平方呎單位,成交價2,200萭元,呎價34,810元。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措施目的為協助更多市民上車,而非「救市」,惟料對樓市刺激有限,並建議政府宜從「減辣」着手,助市場成交回復至正常健康水平。 港人首次上車盤只容許未曾在香港擁有任何住宅物業且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申請,代表買須在香港居住滿7年。 同時,申請人須符合入息及資產限額,限額定於高於居屋白表申請者入息和資產限額的三成,如低於下限將不合資格申請。 若果非首次置業人士想換樓,可以透過先買後賣方式慳稅。 由於首次置業計劃屬於政府資助房屋,所以政府也設下轉售及出租限制。 在首五年過後,業主需要向政府繳交補地價,才可以在公開市場出售或出租。
首次置業: 首次置業稅務優惠
港人首次置業計劃由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2017年提出,並加入在2020年施政報告實行,計劃的對象是針對未曾擁有物業的香港市民,為處於夾心階層的小市民,成功購入第一個物業。 在香港置業,首次置業(簡稱「首置」)名額非常珍貴,究竟原因何在? 業主未曾擁有過物業也未有借過按揭,是最「身家清白」的時候。 這種買家除了可享有較低印花稅率、能借盡按揭成數及壓測無扣減之外,更可以首置身份抽居屋。
- 邏輯上不算,因為首次置業是不可以擁有物業;不過「先買後賣」的情況下是可以依據不同個案來處理。
- 而若把9成按保樓價上限放寬至1,200萬元,可借9成貸款盤源,將升至近3萬個,較…
- 如果任何物業在購入之後的三年內轉售,便需要交出樓價10-20%的額外印花稅 SSD。
- 當閣下申請按揭貸款或清還按揭貸款時 ,閣下需支付所有代表閣下及代表本行擬備物業按揭貸款之雙方律師的法律費用。
-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措施目的為協助更多市民上車,而非「救市」,惟料對樓市刺激有限,並建議政府宜從「減辣」着手,助市場成交回復至正常健康水平。
- 舉例說,以一個月HIBOR為2.22厘,以市場最抵的按揭計劃H+1.23厘計算,原H按為3.45厘。
在新按保措施下,無論是首次置業或非首次置業人士,若果物色擔保人,需要由直系親屬出任。 如賣給母親等家人,銀行會要求申請人提供其住址證明、水電煤費用的信件,讓銀行了解申請人的真正住址,申請人在填寫申請表時需聲明新的物業是自用。 先釐定首次置業(首置)和非首次置業(非首置)的定義。 一般而言,從未擁有住宅物業的人,第一次買樓,可以稱得上是首次置業。 另外,如果準買家本身已持有住宅物業,可以將該物業「轉名」予父母、配偶、兄弟姊妹等親屬,那準買家便可以以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繳稅,惟轉名亦需按第二標準稅率付印花稅。 由於即使是夫婦,亦可享有兩次首次置業名額,於是現在許多夫婦購入新居時,都會考慮只登記其中一人為業主,又或把早已聯名買入的物業歸到其中一人名下。
首次置業: 按揭及開支成本
而且首置人士即使未符銀行壓力測試,仍可申請最高8成或9成按揭,但其供款與入息比率仍須不超過 50%,保費亦會因應風險因素作出額外調整。 根據最新的按揭保險規例,首次置業人士購買價格1千萬以下的物業,可申請高達九成的樓宇按揭,而且可免通過壓力測試。 雖然新條例允許贷款人免做壓力測試,只是用作是否需要額外支出按揭保費,但銀行在審核按揭申請時,還是會考慮申請人貸款評級表現。 如果申請人信貸評級表現較差或不達標,銀行的立場很大機會會拒絕承擔風險而有權不接受按揭申請。 因此如果有購買物業打算,最好還是在申請按揭之前的一年前,提早查閱自己的信貸報告,審視一下自己有没有定時還款尤其是信用卡債務很常一不小心就忘記了。
申請人需要注意一點,由遞交申請表至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當天,申請人及申請表內的家庭成員,必需仍然符合計劃的申請資格。 而煥然懿居第一批單位的折扣為62折,其後第二批發售的貨尾定價則改為市價的7折。 首次置業2025 有關產品資料不包括保單的完整條款及受相關計劃之條款及細則約束,有關上述產品特點、保障權益及完整之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產品風險詳情,請參閱富衛網站、相關產品小冊子及保單條款。
首次置業: 置業資助貸款計劃 (於2004年7月14日已經終止申請)
而若把9成按保樓價上限放寬至1,200萬元,可借9成貸款盤源,將升至近3萬個,較… 首次置業 近月來二手樓市膠着,日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重申暫時無意調整樓市辣招,但有意無意放風,表示會密切留意樓市的發展,在可行情況下,考慮為首次置業市民再進一步放寬按揭成數比例。 如果非首置人士買入物業,需要支付15%印花稅,但首置人士買入住宅單位,只需要支付較低稅率。 首次置業2025 如果買入1個600萬單位,只需要支付3%即18萬稅項,比非首置的90萬稅項大幅減少72萬。 若轉讓物業為近親(包括配偶、父子、兄弟關係),則承讓人不論是否「首置」人士均可享受「較低稅率」。 舉例來說,若先生與太太以「聯權共有」(Joint Tenancy) 方式(即「長命契」)持有住宅物業。
首次置業: 銀行批核的兩種準則
惟一般定息期愈長,其利率也愈高,借貸人宜小心計算整體季利息支出。 首次置業2022|首次置業貸款計劃措施是為香港首次置業人士度身訂做,若果想申請,要注意的地方不少,在此歸納五點。 首次置業 另外,雖然承做九成按揭可減輕首期負擔,但在現階段失業率仍然處於高位下,一旦失業,供款會有困難,《香港財經時報》為大家提出應對方法。
首次置業: 計劃有什麼受到批評之處?
去年的財政預算案推出放寬按保的「茂波PLAN」,首次置業… 在香港這個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買樓一直是很多人奮鬥的目標。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表示,在可行情況下,考慮進一步為首次置業市民再放寬按揭成數比例。 首次置業 看到這個消息,相信很多人已經坐不穩,想趁這個「優惠」迅…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重申,政府暫無意調整辣招,但可行情況下,考慮再放寬首置按揭成數。
首次置業: 香港樓市2022:新按保措施下首置與非首置按揭成數
進一步的評估會在收妥所有所需文件後根據恒生現行政策進行,客戶的正式按揭貸款申請須以恒生最終批核為準。 首置上車盤屬於近年政府,對處於夾心階層的打工仔最大的恩惠政策,以低於市價的折扣優惠,為難以上車的市民更容易置業,所以大眾對於項目的競爭亦相當激烈。 另外,亦有買家反映,煥然懿居4.3元一呎的管理費高昂,甚至佔每月供樓支出的接近一成,加重業主負擔。
首次置業: 【法律迷思】「首次置業」的迷思
政府如此規定的目的是希望,盡量篩選走投資短炒的人士。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市場上不同保險產品的保障範圍、條款及細則、不保事項和產品風險各有不同,除了在投保前瞭解清楚自身需要和負擔能力外,還要仔細閱讀保單檔以清楚瞭解保障內容及條款和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對於在任何因使用或依賴此文章引致的後果,富衛及其聯繫公司或各自的董事或雇員概不負責並無須負上法律責任(包括第三者責任)。 使用者應自行評估此文文章內容所載的全部資料或尋求獨立的專家意見。
首次置業: 首次置業2022:九成按揭保險保費比較表
透過物業按揭,買樓不需要一次過付清樓價,儲到首期就能上車。 獲批按揭貸款後,按揭借款人如中途斷供或破產,銀行就有權將已抵押出來的物業回收,作放售或出租等以補償損失。 定息按揭非全期定息,主要為貸款期首一至三年,其後便會變回浮息按揭。 當巿場現利率上升週期,例如美國處加息週期,本港又跟隨,便有一半貸款人士會選擇定息計劃,以避過風險。
首次置業: 相關文章
華廈置業(00278)發佈公告,於本公告日期,該公司股份暫停買賣並未對集團的業務營運造成任何重大不利影響,集團繼續進行其正常的日常營運。 首次置業 董事會繼續致力支持公司,並將持續評估此對集團業務營運及財務狀況的影響,採取適當措施,並在適當時侯另行發出公告。 集團管理層將繼續不時從策略上檢討集團的架構、其現有業務及潛在商機,以改善集團的業務營運和財務狀況,並遵守上市規則第13.24條。 昨日提及英倫銀行本月勢必再次加息0.25厘,令英國息率高見4.75厘,但基於核心通脹升至1992年以來最高的6.8%,加息周期相信仍未完結,市場甚至預期要加至5.5厘。 集團主席黃建業於會後表示,香港已全面通關近半年,復常步伐未如預期,股市衝上高位後回落,恒生指數目前在19,400點左右徘徊,樓市亦不遑多讓,樓價一度急速反彈,… 筲箕灣傲華剛上載樓書,部署短期內開放示範單位;鴨脷洲弦岸料於日內公布首張價單,涉不少於50伙。
首次置業: 相關產品
協成行發展的筲箕灣傲華剛上載樓書,屬單幢式設計,提供156伙,實用面… 過去幾年,新冠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大家的生活都不好過。 雖然疫情來到今年已大致完結,但很多國家及地區仍需要時間慢慢復元。 香港自今年初恢復與內地通關後,經濟明顯反彈:而各行各業的生意亦轉旺,整體香港的零售消…
若果本身已經擁有一個物業,但之後再買多一個物業,理應不算是首置人士。 不過,只要在某段時間內賣走原有物業,便符合首次置業資格。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被議員問及樓市辣招時,明確表示政府現階段無意撤銷辣招,但卻可以考慮放寬首次置業的按揭成數比例。 除了要支付首期及印花稅,置業人士需要繳交律師費(約$10,000以內)、地產代理傭金(1%)、按揭保險費用及管理費等雜費。
很多人會將首次置業理解成「第一次買樓」,不過,在樓市的世界中,首次置業的理解並不一定如此簡單直接。 今次文章就和各位一起看看「首次置業」的多角度解讀,以及會如何影響你的買樓大計。 作為首次置業人士,買樓的選擇更多,除了新樓盤之外,還有二手樓宇,另外亦可以選擇抽新居屋和發表二手居屋。 首次置業有三大優勢,首先,可買物業種類較多,除買私樓外,亦可考慮參與居屋、白居二巿場。
假如未能通過壓力測試的首置人士只要符合供款與入息比率50%,仍有機會申請到8至9成按揭,惟需要支付額外保費。 不過,若果申請人收入少一萬元,即6萬元,就低過壓力測試的數額,但卻高過入息比率所計算的52,843元,那麽如果照舊申請九成按揭而成功,就要徵收額外保費10%。 收入6萬元,保費要367,785元,比收入7萬元,通過壓力測試的保費高33,435元。 政府於2019年10月放寬首置樓按,將9成按揭樓價上限由400萬提升至800萬元,而剛公布的2022財政預算案,提升按揭保險樓價上限,充分照顧首次置業、樓換樓家庭需要。 根據按揭保險新例(「林鄭Plan」),首置人士買入800萬以下現樓可申請高達九成按揭,只需要80萬首期便可以上車。
計劃為無法負擔購買私人住宅、不合資格購買居屋且未曾擁有物業的香港市民,提供低於市價的住宅物業[1]。 相反,非首置人士卻需要通過壓力測試,而且壓力測試要求較首置嚴格。 王美鳳說,非首置人士本身已經擁有物業,並有按揭在身,銀行不會彈性處理,他們需要通過壓力測試,壓測前後的50%/60%比率不適用於非首置人士,比率會降至40%/50%。 據按揭證券公司表示,首置人士指所有抵押人於申請時並未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
首次置業: 二按知多D:二按意思是什麼? 物業二按風險有哪些?
一旦H按計劃的利率高於封頂位,H按客戶就可用「實際封頂利率」還款。 因為H按設封頂息率,不少業主敘造按揭時都會選H按,以節省利息支出。 根據政府發佈的新規條,現時首置人士只要不超過供款和入息比例上額,而供款額不超過月收入的五成,便無需進行壓力測試。 不過,曹德明說,按揭證券保險公司收取的按揭保險費,其實可向銀行借貸。 以30年供款期造浮息按揭為例,一次付清保險費為佔貸款額的4.35%。 此筆費用可計入按揭貸款內,部分銀行更提供折扣優惠,變相慳更多。
首次置業: 額外印花稅(Special Stamp Duty / SSD)
但這做法有機會在未來構成業權爭議,採用時要多加留心。 所以,即使是有多次買賣樓宇經驗,又或曾與他人聯合持有物業,但已轉名或甩名,都可算是首置人士。 首次置業 雖然首次上車盤計劃的樓盤非常吸引,但是由於競爭激烈,許多人也未必有機會抽中單位,不過相信市場仍有許多上車盤任君選擇,即上千居搜尋首置上車盤。
總結來說,無論您是第一次置業或是已成功甩名恢復首置人士身份的買家,您有沒有發現作為以首置人士身份上車的確有著很不錯的優惠和優勢。 我們用同樣的物業價格來對比雙倍印花稅(非首次置業)和第二標準稅率(首次置業)的花費,請參考表4。 每個人心裏都一定幻想過自己買樓、幻想過要怎樣的單位、要如何去裝修佈置、什麽色調、怎麽搭配不一樣的家具等。 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聊一聊首次置業相關内容,讓每一個準業主都可以做好萬全準備喜提新樓,實現您的置業夢想。 曹德明提醒,部分貸款人未必獲銀行批核按揭,除有破產紀錄外,最常見的小毛病,是忽略過往有信用卡、手機號碼轉台時的電訊服務商等的尾數未找清,因而會影響信貸評分。
首次置業: 《Peak Time》讓B.A.P鐘業再度爆紅!即將「首次單獨開唱」
當閣下申請按揭貸款或清還按揭貸款時 ,閣下需支付所有代表閣下及代表本行擬備物業按揭貸款之雙方律師的法律費用。 首次置業2025 首次置業 閣下有權委託獨立律師代表,而該律師並不一定為本行認可名單上的指定律師;唯本行只會委託認可名單上的指定律師代表本行。 如閣下委託獨立律師執行物業按揭事宜,可能會因本行代表律師覆核閣下代表律師的文件而引致額外手續而需支付額外費用。 本行亦不會因閣下使用非指定律師而引致的損失或損毀而負責任,法律費用會就委託律師之徵收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