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應用程式「荃易泊」已於同年7月初正式上架,供市民於App Store及Google Play Store免費下載。 在2012年2月,順寧道重建關注組於市區重建局新重建項目的社會影響評估中發現了一項名為「住宅租客體恤援助計劃」的新措施,聲稱會賠償給被迫遷租戶,但在順寧道重建關注組去信追問市建局細節後,發現在申請條件上十分苛刻,批評是刻意令被迫遷租戶難以申請[26]。 荃灣重建 2021年9月9日市區重建局公佈恒基地產以81.89億元投得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發展項目,項目預計提供1150個住宅單位,每方呎樓面地價11,414元。 針對目前多項重建項目均為舊樓重建,不利於整個舊區的重新發展,市區重建局董事會於2015年4月23日開會討論有關於來年的計劃時,非執行董事蔣麗芸提出未來應該多做「舊區重建」,而非「舊樓重建」。 而另一位非執行董事黃遠輝指出,在會議上討論了市區重建局的長遠策略定位,例如在舊區集中重建項目,令到舊區更新更快可見成效。 商場UG層在露天園林廣場範圍內設有兩間食肆,包括來自新加坡的和樂日式意粉屋餐廳和美心集團旗下的北京人家中式餐廳。
荃灣區議會[6],於1981年成立,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荃灣區的事務。 荃灣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荃灣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共有21名議員,原本民主派佔16名,然而2021年區議員辭職潮及宣誓後,再無陣營佔據主導權,仍在任8名議員當中4名為民主派議員,4名為建制派議員。 他續指,市建局會將合適的項目納入市建局未來五年的業務綱領內,盡快開展一些起動項目,並率先試用建議的新規劃工具,為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應用新規劃工具提供經驗參考。 政府預告研究荃灣區及深水埗地區重建,陳穎彤指過往有即將重建地區,業主會以有重建賠償為理由向租戶加租。
荃灣重建: 市區重建局 (香港)
另外,政府將邀請市建局參考油旺研究,在荃灣和深水埗舊區展開地區規劃研究。 至於早前曾已公布會推展的茶果嶺、牛池灣和竹園聯合村寮屋區重建計劃,林鄭今日透露,公營房屋單位數量由原先的6,300個大幅增至8,700個,由2029年起陸續入伙。 觀塘劏房居民關注組組織者陳穎彤指,政府陸續向舊區開刀,擔心重建後以私人項目為主,將令基層市民被邊緣化。
一至三廠(即這份舊地圖標示的位置)在1997年後清拆,並重建成住宅;四至六廠亦於2008年停運。 柴灣角工業區的範圍,東面至大涌道,西面至荃灣西約的麗城花園,北面至青山公路近愉景新城,南面至海盛路海旁,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中段及沙咀道前段的工廠大廈。 20世紀初,在美環街附近的水坑(即曹公潭),已經有磨香粉和染布行業駐足。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才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
荃灣重建: 單位
同時,發展局正連同相關部門與市建局密鑼緊鼓,就建議的規劃工具制訂執行細節,如透過更新一些指引落實措施,並期望明年完成相關工作。 韋總監說,市建局會將合適的項目納入市建局未來五年的業務綱領內,盡快開展一些起動項目,並率先試用建議的新規劃工具,為私人主導的重建項目應用新規劃工具提供經驗參考。 不過荃灣區議會曾經「先行先試」,於2011年自資拜托香港科技大學,為整個荃灣區將來樓宇開展停止風洞測試研討。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13]。 但政府最終沒有理會區議會以至地區人士反對聲音,如期讓項目的代理人港鐵為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工作。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楊新雨報道:民建聯第六屆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指出,礙於荃灣位於新界,無論怎樣發展成熟,若沒有政策配合地積比只會是5倍,對比港島區的住用地積比率最高為8至10倍、九龍及新九龍最高為7.5倍,重建荃灣舊樓吸引力明顯不足,這是遲遲未能重建的主因。
- 深水埗和荃灣均屬舊區,市建局可運用油旺研究提出的概念和規劃工具,審視區內的土地用途、道路規劃、休憩空間及社區設施等情況,為這兩個地區制訂規劃及重整藍圖,並探討調整及提高區內發展密度的可行性,從而善用土地和加快舊區重建。
- 另外,茶果嶺、牛池灣和竹園聯合村三個寮屋區重建項目增加的單位量,政府消息人士指,透過檢視用地規劃,地積比率等方法,而一般而言公屋的地積比率可增加約30%。
- 室內則設有美食廣場及多間連鎖商店,包括華潤堂、北京同仁堂、萬寧、豐澤、DG Lifestyle Store電腦用品專門店、多間傢俬店和中國銀行等。
- 另外,荃灣屬於香港第一代新市鎮,發展自1970年代開始,區內不少樓宇樓齡已超過50年。
- 葵涌劏房大聯盟成員潘詠珊稱,過往於重建地區,有業主為獲得更多賠償強迫租客搬走。
- UG層主要店舖包括 Namco、萬寧、Market Place by Jasons、時裝和精品店。
- 對於顧問報告建議改變重建模式,考慮盈利及商業效益,蘇慶和不認為顧問報告引起市區重建局內部反感,強調自己處事一直追求效率和效益,清者自清,不會受到其他噪音影響,他會盡好主席之份[21]。
翻查資料,政府曾於2010年降低重建強拍門檻,就3個類別的地段,由不少於90%業權降至不少於80%業權,即只要擁有該地段8成業權,就能強制拍賣餘下業權,當年修例由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推動。 地產發展商現時可根據《土地(為重新發展而強制售賣)條例》(強拍條例),申請強制售賣令,以取得土地的所有權益,繼而推展重建工作。 市建局一直配合政府提倡利用創新科技將香港建構成更先進、更宜居的智慧城市,並會繼續致力運用創新科技,提升市民的出行體驗,以及生活質素,支持創建香港成為智慧城市。
荃灣重建: 樓宇復修
韋總監介紹,計劃中,現時位於花墟徑已被蓋封的明渠會重開,改建成水道,旁邊的界限街一號體育館、二號體育館及界限街運動場,整幅土地上會興建大型水道公園。 公園地下會設有3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以解決區內車位不足的問題。 停車場上蓋將興建一個新運動場,旁邊會有一座新的政府綜合大樓,既重置現時的體育設施,還有更多社區設施。 水道會由太子道西延伸至彌敦道,兩旁會有商業(包括高層建築和低層精品商業街)和住宅發展。 人稱工聯會「小花」的陳穎欣則指出,香港的土地供應長期短缺,不但未能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龐大需求,亦窒礙不同產業的發展。 有鑒於此,她認為政府必須多元開發土地,增建公營房屋,兌現三年上樓的承諾,以此加快荃灣、葵青市區重建及舊區更新工作。
龍華戲院於1962年7月22日開幕,以播放粵語片為主,是當年楊屋道的地標。 有報章介紹該戲院由王定基設計,「沒有設樓座,天花頂鑲有星形燈光,四壁顏色,柔和悅目」,分別有前座152個,後座820個。 戲院在1996年12月尾結業,三層高的戲院建築物改建為零售商場及娛樂場所之用。 荃灣重建 這座建築如今已變得相當殘舊,2019年更被大業主申請強拍,或許不久將來便會消失。 海壩村是客家人在荃灣建立的一條雜姓村落,村旁建有一道堤壩以阻止潮水湧入農田而得名。
荃灣重建: 深水埗區
相同問題在往後重建區仍有一直發生,而在關注團體爭取多年後,市區重建局在2017年6月才宣佈推出一項優化措施,指在收購物業前被業主迫遷的小商戶亦可以申請一筆「營商特惠津貼」的補償[31]。 然而,新措施的推行並沒有舒緩重建區內舖租戶的迫遷狀況,在兩個月後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重建項目即發生大規模的迫遷事件,位於庇利街單數3至21號中,有近一半或以上的小店均分別被業主要求終止租約[32]。 在1985年26座問題公屋醜聞被揭發時,一共有577座公屋大廈被驗出結構強度遠低於標準。
荃灣重建: 荃灣區
通過手機介面,市民可查閱包括荃新天地在內的7個停車場的實時空置泊位資訊及各停車場的時租收費等。 荃灣重建 市民亦可使用自動導航功能,Google地圖規劃前往停車場最佳行駛路線。 透過此應用程式,市建局希望在這個交通繁忙的地區推廣「智慧出行」概念,提升市民出行體驗,省卻尋找空置停車位的時間,更輕鬆方便地到商場享受購物消閒娛樂。 冀能減低各停車場出入口外大量車龍的機會,改善道路阻塞的情況,而駕駛者亦不必在路面不停「兜圈」,有助節約能源及減低廢氣排放,從而改善路邊空氣質素,一舉兩得。 為配合香港建構「智慧城市」的願景,市建局於2018年初著手籌劃一個可實時發放停車埸空置泊位數目的手機應用程式,以「荃新天地」位處的荃灣南為試點,一共涵蓋7個區內大型停車場,方便駕駛人士規劃駕駛路線。 通過各個停車場營辦商積極協作,並得到香港應用科技硏究院提供的技術支援及協助,將各自停車埸電腦管理系統數據整合,在一個共享平台發放空置泊位資訊。
荃灣重建: 台灣將與波蘭攜手 重建烏克蘭醫院學校
由於發展出現40億港元虧損,市區重建局向信和置業提出以荃灣運動場(楊屋道球場)西面的部分發展荃灣七街重建項目的連繫項目──御凱。 荃灣重建2025 荃灣重建2025 1950年代前後紡織業興盛,如南豐紗廠在現時麗城花園至翠豐臺位置開設,紡織工廠集中包括南海紗廠、寶星紗廠、東南紗廠、東亞太平紡織廠、會德豐紗廠等。 就1961年荃灣的工人人數共有23,000人,佔當時新界工人總數的7成。
荃灣重建: 計劃下被拆卸校舍資料
他認為,為深水涉進行如油旺研究般更深入及廣泛的重整研究,制訂全面更新藍圖,加快更新步伐,是適當的。 他認為,為深水涉進行如「油旺研究」般更深入及廣泛的重整研究,制訂全面更新藍圖,加快更新步伐,是適當的。 特首林鄭月娥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研究修訂《強拍條例》,以降低強拍門檻,加快舊樓重建。
荃灣重建: 香港文匯網
最早在該區發展的是德士古石油公司,在這區建立了油庫,1950年代周邊地區陸續有工業發展,例如太古汽水廠在這裡設有廠房。 荃灣重建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基於這帶接近葵涌貨櫃碼頭,這區在近年更加有大量物流公司遷入,形成一個物流區。 隨著荃灣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於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 荃灣區重新劃界,東面以城門道、和宜合道、昌榮路、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線和馬灣海峽為界,西面仍以青龍頭嘉龍村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鑛凹為界,馬灣及大嶼山東北部(包括陰澳、竹篙灣)仍歸屬荃灣區。 市區重建局於2015年發表的顧問報告建議被指為「向錢看」,觸發行政總監譚小瑩辭職而引起爭議。 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強調市區重建局的運作模式一直無變,不過希望引入新思維,例如用盡地積比率、重建價值不高的舊樓,可以改為加強樓宇復修。
荃灣重建: 安置安排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日前與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到訪旺角,另提到今年《施政報告》提出邀請市建局在荃灣及深水埗舊區開展同樣的地區規劃研究以確定更新方案。 荃新天地(英語:Citywalk)是香港新界荃灣區的大型商場。 第1期面積300,000平方呎,設有40,000平方呎的露天園林廣場,以及1個面積達8,000呎、全港最大的巨型「直立花園」。 荃新天地第2期則佔地200,000平方呎,其上蓋物業為御凱,同由信和置業管理。
荃灣重建: 區議會
第二代碼頭在1958年啟用,就是這份舊地圖標示的位置,大概是如心廣場一帶。 第三代碼頭在1983年啟用,位處荃灣填海區對出,當時有不少航線,如「荃灣至青衣」、「荃灣至中環」等。 1986年海壩村完成清拆,部分鄉村範圍改建成「德華公園」,園內的海壩村古屋在1986年列為古蹟,而義璋陳公祠則在2010年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當時香港開始採用標準化的開放式街市設計,套用在超過六個街市,荃灣街市是其中一個,那時荃灣街市有24個檔位、一個廁所,還設有苦力宿舍。 1954年,人稱「棉紗大王」的南豐集團創辦人陳廷驊設立南豐紗廠,選址荃灣白田壩街工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