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電影業發展迅速,反之夜總會和遊樂場開始走下坡。 月園舊址開闢一條月園街,皇都戲院後方興建一列五層高的樓宇,名「天宮台」,令人想起已結業的天宮夜總會。 國都戲院 但與此同時有許多福建人來港,他們選擇在北角定居,令此區變成了「小福建」。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因業主申請「強拍」,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 據載,周陳玉樹方面也針對國光的現況擬定升級辦法,預備調整銀幕及放映設備、座椅設備等;國光原本就是冷氣戲院,依此計劃,周陳玉樹打算將國光提升成為真正的甲級戲院,依照甲級戲院的標準收費,不再是妾身未明的多功能場館。
- 此外,資料館在籌備初期缺乏知名度,需經常拜訪電影公司進行游說;新加坡國泰機構的尋寶記便為一例。
-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 本院線旗下管理4個為人熟悉的品牌,包括「百老匯」、「My Cinema」、「PALACE」及「MOViE MOViE」,為客人提供獨特的電影體驗。
- 由於我們可能會與本公司的營銷合作夥伴共享您的個人資料(但僅限與任何宗旨有關和與實現任何宗旨有連帶關係或有利的程度),我們也可能會從他們那裏收到您的個人資料。
稍早大陸影壇曾將「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成越劇電影,號稱當地第一部彩色巨製,雖然因為政治原因無法來台上映,在香港上片時頗為叫好叫座,引起一些電影公司將梁祝故事改拍成國語片的念頭。 那時的台灣媒體認為片商們不宜如此,梁祝片籌拍的話題也就冷了下來,不過梁祝故事實在是太經典的民間傳奇,國語片不拍,廈語片和發音相近的台語片都曾數度拍攝,台灣觀眾還挺捧場。 《千古兩美人》描寫歷史上三位著名女王的戀情,據說全長三小時,台灣上映的應是一90餘分鐘的精簡版。
國都戲院: 香港島
世界頂級大師及名流曾於皇都戲院聯袂演出,包括英國作曲家Benjamin Britten與男高音Peter Pears、小提琴家Isaac Stern、爵士單簧管大師Benny Goodman、日本松竹歌舞團、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等。 香港國語片中著名的「皇帝小生」趙雷,曾經動念自製自演「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他和妻子石英主演,籌備了一陣子突然停擺,再過兩年,換成香港自由影業中的巨擘電懋公司在籌拍,還祭出天王巨星李麗華反串梁山伯、玉女影后尤敏演祝英台、李麗華的丈夫嚴俊執導的超強陣容。 國都戲院2025 華都和華威我覺得係好似現在百老滙咁, 同一個地方有幾個院線, 不過佢用兩個唔同戲院名.. 位於和平西路與南昌路(昔南昌街)交叉口的國都戲院成立於1957年,負責人乃李長興、李長坤兄弟。
L Cinema:筲箕灣望隆街銀河廣場2樓,2020年8月28日結業。 我同意接收來自CFT的營銷合作夥伴與任何宗旨有關和與實現任何宗旨有連帶關係或有利的直接促銷,詳情已載於上文所述的《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我同意接收來自CFT與任何宗旨有關和與實現任何宗旨有連帶關係或有利的直接促銷,詳情已載於上文所述的《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活動時間: 上午9:30-12:30 主講人: 黃志伸(愛潘)老師 古典音樂欣賞(2016年) 日期 講題 地點 2/6(六) 芭蕾舞劇:強盜的女兒 10樓國際會議廳 4/2(六) 芭蕾舞劇:精益求精 10樓… 另外連續三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陳家浚亦有份參與!
國都戲院: 九龍…
戲院在12月6日下午二時,由時任台北市長黃啟瑞揭幕,並邀華語片影星夷光以及台語片影星柯玉霞剪綵。 次日正式開幕,首映琵琶洛麗(Piper 國都戲院2025 Laurie)、羅利卡漢(Rory Calhoun)及瑪美范多倫(Mamie Van Doren)主演之西片《龍鳳呈祥》(Ain’t Misbehavin’, 1955)。 而Culture for Tomorrow表示,在2026年皇都復修工程完成前,將會繼續舉辦更多有關皇都活動,讓大家更認識這座建築的珍貴價值。 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最新情況,請留意有關放映場地、入場及座位的特別安排。
幾個月後,在1959年的盛夏,7月29日晚上,中華路東側可以說冠蓋雲集,盛況空前。 不過,國光戲院欠缺隔鄰不遠處新生戲院的地利優勢,院體也不夠高佻、宏偉,一時之間並不能真正跟新生、萬國、大世界,以及一年後開業的遠東戲院平起平坐。 國都戲院 再加上國光戲院真正的身份是「國防部官兵福利社」的一個部門,在實際的商業運作方面有其困難之處,開業好長一段時間,始終搖擺在首輪電影院、軍中劇團演出、典禮舉行場地等不同功能的任務中。 1957年光復節前一天,10月24日晚間8時30分,國光戲院隆重揭幕,開幕電影是瑪莉蓮夢露、勞倫斯奧利佛主演《遊龍戲鳳》(The Prince 國都戲院2025 and the Showgirl)。 彩色鉅片、性感尤物,又兼有英國劇聖的風雅演出,第一炮打出,便讓國光戲院在台北影圈站穩腳步。
國都戲院: 【皇都戲院】皇都戲院曾是50年代的演藝殿堂 國際巨星到場獻唱、放映多齣經典電影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當時商戶損失慘重,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 皇都入口處的弧形立面,實為一幅名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原來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算是因禍得福。 皇都戲院前身璇宮戲院,數十年前的外觀與今天所見變化不大。 建於1859年的舊赤柱警署是香港現存最古老警署建築,於1974年後停止使用,曾用作餐廳用途,而現時則為超級市場。
國都戲院: 電影
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雙皇」,皇都成為會員,自此改播港產片,由李小龍的武打片、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師弟出馬》、《人嚇人》、《新蜀山劍俠》、《胭脂扣》以至本土動畫首作《老夫子》,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香港開埠至今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古蹟辦事處會按建築物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評級,當中由最高級的法定古蹟至入門級3級歷史建築,每個級別對建築物都有相關指引。 如建築屬法定古蹟級別的話,就會受《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的法律保護,是不可以隨意拆卸,其餘各級別評級定義可看以下列表。
國都戲院: 電影院
一代妖姬白光自資拍攝的彩色電影《接財神》在1959年的1月1日元旦假期隆重於台北獻映,國光「介壽堂」、城南古亭一帶的國都戲院雙院聯映,大稻埕第一劇場隨後加入。 白光本人親自「每一場」隨片登台,亮相,獻唱,穿梭在這幾家戲院之間,宣傳廣告上大剌剌刊出白光本人性感無比的泳裝照,旁邊也是搭配男主角喬宏的健美泳裝照,十分醒目。 《接財神》影片至今失傳,影迷只能透過白光的歌聲,佐以這些古董文物,撫今追昔一番。 ▲ 新世界將盡力修復擁有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亦希望通過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把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重現港人眼前。 新世界集團在過去三年不斷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歷經68年的滄海風雨,皇都戲院依舊停留在此處,倔強地留存著獨屬於那個黃金時代的經典與華麗,承載著不可複製的浪漫情懷。
國都戲院: 會員訂閱「灼見名家」電子報
《鳴人堂》在6月9日刊出文化資產專家蕭文杰教授〈好景不常的軍事文資:國軍文藝中心與軍史館為何慘澹落幕? 國都戲院2025 國都戲院 文中言及國軍文藝中心的前身:國光戲院,約有1,000餘字的篇幅,興之所至,竟忍不住提筆續寫,想把手上輯得關於「國光」在台灣影圈的重要紀錄與軼事,整理出來,為「國光戲院」留下一點點可尋的文化軌跡。 皇都戲院恐被收購 街坊細訴美好回憶黎老闆憶述,「當時皇都戲院設置扶手電梯好巴閉!」吸引不少市民特意試乘,當時全港只有中環萬宜大廈設有扶手電梯。
國都戲院: 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1930年開業的油麻地戲院,亦是戰前建成的戲院建築,1998年結業後被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其後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於2012年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 現時北角一帶由於有不少福建僑民聚居,因而被稱為「小福建」,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卻是上海人及洋人聚居之地;所以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曾先後出現過名園及月園兩個遊樂場以及多間夜總會和戲院。 由於疫情關係,活動屬私人性質,屬Culture 國都戲院 for Tomorrow會員的人士有機會參加,由即日起至4月底可到有關網站登記,機構會揀選合適人士入場參觀,條件包括要對歷史文化、文物有多大程度重視等。
國都戲院: 九龍城區
而由於開放時段有限,並須實施人流管制,因此想參觀的朋友,需要預先申請成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的會員,並電郵至表達興趣,並提交香港身分証號碼首四位數字,不包括英文字母。 Culture for Tomorrow將向所揀選及已表達興趣的會員發出邀請,並保留最終決定權,獲邀會員將收到附有指定入埸日期及時間的電郵。 東方電影沖印(國際)有限公司因搬遷清倉,故通知影片主人領回寄存於倉庫內的影片。 全賴其團隊努力游說,大部分片主同意捐贈影片予資料館,包括導演徐克影壇首作《蝶變》(1979)。
國都戲院: 香港仔/黃竹坑
皇都戲院是現今碩果僅存的珍貴文化古蹟,類似這類富歷史價值的五十年代戲院,香港早已蕩然無存。 皇都戲院不單止擁有68年歷史,它的建築富現代主義色彩,五十年代時更一度成為國際文化表演地標。 新世界發展去年宣佈保育皇都戲院,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希望保其建築,育其靈魂,喚醒這座沉睡已久的歷史建築,令皇都重生。
國都戲院: 九龍戲院
就菲林而言,藉著複製,可把不穩定片基的內容轉移至成熟、可靠的數碼載體。 電影數碼化有助於保存電影,因為往後我們只需存取數碼電影檔案作放映用途,電影菲林則可以安全地被保存於儲存庫內。 1965年農曆新春,李麗華、尤敏版本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終於姍姍來遲,以國光戲院為龍頭,拉出兒童戲院、第一劇場、大中華、寶宮的院線,由2月1日除夕晚間兩場開始放映,台北首輪前後約為兩週,賣座不壞,全年度計算起來能列「十大賣座國語片」的第九名。 1962年夏末,邵氏與國泰集團的電影商戰正趨白熱化,國泰方面在11月宣布與資深影人嚴俊合作,由李麗華反串、尤敏主演,「二后一王」的超級卡司,拍攝《梁山伯與祝英台》。 消息剛出,邵氏立即反擊,李翰祥導演臨危受命,率領團隊日夜搶拍,樂蒂、凌波合演的邵氏版《梁祝》於是在1963年4月登上台灣銀幕,從此改寫歷史。
國都戲院: 台灣元老級歌手心肌梗塞猝逝 密友Barry遺憾揭求救訊號
不過,皇都戲院經歷過多次改建,1995年的四級大火更令皇都不少地方變成頹垣敗瓦,現今滲水、批盪剝落隨處可見。 國都戲院 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及超等座,都已被廢置。 完成聲音修復後,聲軌須於杜比立體聲錄音室重錄一次,以切合現今電影院的標準。 由於VHS錄影帶與菲林影片的格數規格不同,前者每秒25格,後者每秒24格,錄影帶的聲音檔須轉換成每秒24格,再套進畫面。 即使如此,部分聲畫仍會出現不協調的情況,因此進行聲畫同步時,必須配合演員口型作出微調,確保每一句對白放回原位,聲效與畫面完全同步。 聲音工程師更從Betacam SP錄影帶中抽取兩個字的聲軌,以填補VHS錄影帶欠缺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