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樂鄧公祠,又名思成堂,位於香港新界元朗錦田水尾村內,是當地鄧氏四大祠堂之一,用於紀念錦田鄧氏第十七世祖鄧清樂(號廣捨),一般認為其建築年份可追溯至明朝中前期(1490年左右),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清樂鄧公祠,又名思成堂,位於香港新界元朗錦田水尾村內,是當地鄧氏四大祠堂之一,用於紀念錦田鄧氏第十七世祖鄧清樂(號廣舍),一般認為其建築年份可追溯至明朝中前期(公元1490年左右),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清樂鄧公祠建於明代,由鄧氏為紀念鄧清樂第 17 代後裔而興建。 錦田清樂鄧公祠2025 思成堂是村民主要的集會地方,這裡有一道名為擋中的門,據說可驅走邪靈,為公祠帶來平安和睦。 此外,公祠內有十多對鄧氏族人所贈的對聯,慶祝公祠完成修繕工程,內容主要褒揚尊師重道與銘記教誨的重要性。
而錦田所包括的區議會選區,即錦田選區;而1985至1990年,錦田劃為元朗中郊選區,1982至1985年,錦田與八鄉被劃入元朗東郊選區。 當日在各所鄧族祠堂的正門口位置和內堂祖先木主與供桌之間懸掛一個紙製大彩燈,每個彩燈外繪寫上吉祥文字和圖畫。 上一年度出生的鄧族男丁均需在當日由家長帶同到祠堂祭祖,添丁家庭要帶備一鍋粥和幾個小菜供族人分享,小菜用傳統長盒盛載,內有8至12格,分別有腰果肉丁、西芹鮮魷、荷荳臘腸、冬菇蠔豉、蝦、雞和鴨等菜餚,面蓋芹菜,寓意嬰兒將來勤力讀書,此為「食燈粥」。 而在祖先木主前供桌上, 每個新生男丁家庭會放置一個紅色米斗,內附已點燃燈芯的油碟,米斗旁有酒肉供盤,添丁家庭會將各自的燈芯油碟放進大花燈內,以示「開燈」;於飯後,又取回燈芯油碟放回米斗內,再帶回家中恭奉。 滿族入主中原後,遭受到漢人及明朝遺臣的激烈對抗,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奪取台灣作基地進行抗清活動;而原來在廣東沿海地區抗清的軍民,有一部份成為「海寇」,使清軍窮於應付。 清廷在東南沿海逐步推行一個史稱「遷海」或「遷界」的堅壁清野政策,造成長達廿二年之久的大災難。
錦田清樂鄧公祠: 發展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重修一次,喺1981年同鎮銳鋗鄧公祠再一同進行修葺工程。 呢次修葺雖有專家協助,提升質量較高,但劃喺正門嘅一對門神就被油去並劃上較差嘅新貌,有論者認為係一種難以彌補嘅損失[1]。 乾隆五十九年重修(1794年)一次,於1981年與鎮銳鋗鄧公祠再一同進行修繕工程。 錦田清樂鄧公祠2025 是次修繕雖有專家協助,提升質量較高,但繒於正門的一對門神卻被塗去並繪上較差的新貌,有論者認為是一種難以彌補的損失[1]。 這幢位於錦田北圍水頭的鄧虞階書室,建築物外表簡約,是秀才鄧虞階於19世紀初創辦的私墊,為家族子弟供書教學。 錦田長春園 (水頭村82號) 約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北京圓明園亦有一個長春園,錦田長春園是由鄧鳴鶴所興建,是一所鄧氏武舉子弟學堂,培育子弟爭取官職,鞏固鄧氏在錦田的勢力和地位。
- 當中鄧洪贄一房與堂弟鄧洪生及鄧洪惠兩房遷居廈村,只餘鄧洪儀一房繼續留守岑田。
- 除了作為祠堂以外,在1950至60年代曾改作商店,到了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成為了金屬品製造廠,後來更遭荒廢,祠堂殘破不堪。
- 整個錦田均在「遷海」界內,當地居民受盡流離轉徒之苦,有遁入東莞歸善及流遠方不計道里者。
- 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朝1701年,乃鄧氏第二十一世祖鄧像六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而興建。
- 因為它除了教學課室之外,還包括老師宿舍,提供房間供教師居住。
- 每年出生的男丁名字會登記在「丁口冊」上,其後才正式登入族譜。
- 鎮銳鋗鄧公祠曾經於清乾隆元年(1736)、嘉慶廿二年(1817)、道光年間和1980年重修。
二帝書院二帝書院位於元朗錦田水頭村,由鄧二帝會於清朝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集資興建。 二帝書院供奉原先放置於附近一座文昌塔內的文昌帝和關聖帝像,書院亦因而得名。 二十世紀初推行現代教育,二帝書院亦轉為一所小學,約有學生三十人。 錦田(英語:Kam Tin)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面,具有悠久的歷史。 原稱「陳田」、「岑里田」、「岑田」,明朝萬曆年間才改稱錦田。
錦田清樂鄧公祠: 歷史
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樑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皆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 每年出世嘅男丁個名會登記喺「丁口冊」上面,之後先正式登入族譜。 每年元宵節鄧族族人會喺清樂鄧公祠進行祠祭儀式,並替上一年出生嘅男丁「點燈」。
- 來成堂於清乾隆四十七年 (1782) 曾經修葺,除了祠堂之外,來成堂於 70 年代曾經被用作商店和廠房,除了廣瑜鄧公祠之外,下面介紹的鄧虞階書室亦曾經用作廠房。
- 上承橫樑木柱,而大門戶內有一屏風,只有達官顯貴到訪才會開啟。
- 新界大氏族都擁有著名的風水墓穴,把先祖埋葬於風水穴中,可以福澤後人。
- 講到周王二公,便跟新安縣遷界復界之事有關,為紀念清朝兩廣總督周有德和廣東巡撫王來任,感謝二位大官上書朝廷協助居民復界返回錦田鄉。
- 錦田及八鄉兩個鄉事委員會原則上支持發展錦上路新市鎮,但要求政府必須答應同時將錦田公路和錦上路擴闊至四線行車。
- 據祠堂的石碑記載,鄧氏族人曾於清朝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籌募經費重修祠堂。
錦田樹屋已被列入古樹名木冊內 (編號︰LCSD YL/6)。 鄧虞階書室於 1970 年代終出租作發泡膠工廠,1985 年左右該廠結業後一直空置。 令人想起錦田金錢圍江夏圍,同樣把祖業轉做泡膠廠,江夏圍主樓內還剩餘大量發泡膠粒。 長春園保存著三把古關刀,也不要錯過另外二把寶刀,就是守著留耕堂的門神寶刀,左門神尉遲恭和右門神秦叔寶,他們昔日是開國將軍,今日化作鎮宅神。
錦田清樂鄧公祠: 建築華麗
錦田鄉從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每十年會舉行一次太平清醮,上一次錦田酬恩建醮在2015年舉行。 錦田市一帶仍保留從前的新界面貌,除了設有一些如士多等店舖外,由於鄰近石崗軍營及石崗機場,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前,不少在石崗軍營駐守的英軍會到錦田市一帶消遣,令這裏出現一些酒吧等娛樂場所。 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先後上疏,力陳「遷海」對人民造成之苦。 康熙八年正月,清廷正式下令「復界」,但直至康熙廿二年始全面開放海禁,新安縣沿海居民之生活才逐漸回復舊觀。
錦田清樂鄧公祠: 長春園留耕堂 (
中廳內懸的”思成堂”匾額,常被指為1794年重修時,由乾隆庚子科(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進士初彭齡所書,但在完成”思成”二字後卻突然暴斃,”堂”字由其他人代替,造成匾上文字字勢及風格有異。 但此說似是誤傳,因初彭齡實際上於1825年才病逝,不可能出現上述的情況。 相對鄰近元朗市中心的十八鄉,錦田正處於小量發展的階段,私人屋苑較少,保留較多鄉村。
錦田清樂鄧公祠: 建築
政府銳意發展錦田,規劃署於2014年4月向城規會提交文件,建議修訂6幅錦田北土地的用途,由「未決定用途」變成「住宅」地帶,其中大部分已被新鴻基地產收購,包括爾巒及峻巒。 另外該6幅土地最高地積比亦相應調整為1.2倍,除「爾巒」有高23層的建築外,其他地皮亦可建3至16層高不等,整體地皮全數發展料可提供5,330個單位,供1.1萬人居住。 2014年香港特區政府傾力覓地建屋,其中一個主要來源為元朗錦田南,當地目前以農地及鄉郊式發展為主。 錦田清樂鄧公祠 規劃署於完成錦田南及八鄉土地用途研究後,建議在港鐵錦上路站及八鄉維修中心附近,合共釋放152公頃土地用作私人住宅發展,其規模相比兩個太古城還要大,預料能夠為市場提供共約3.4萬伙私人住宅,足以容納約9.2萬人口。
錦田清樂鄧公祠: 南陽世澤
直至康熙八年(1669),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談回清樂鄧公祠,建築物正脊上有一對鰲魚裝飾,屋脊上刻有青龍浮雕、兩端有瑞獸一對。 建築物正門上,大門兩旁掛上門聯:「南陽世澤、稅院家聲」和一對頭門聯「系出南陽 濟濟蹌蹌 再覩勲名垂竹帛、派流錦水 雍雍肅肅 勉敦詩禮振簪纓」,大門上有「清樂鄧公祠」門匾。
錦田清樂鄧公祠: 元朗「四大古橋」
康熙元年 (1662) 錦田清樂鄧公祠 下令遷海,這段時期香港一帶包括元朗錦田都是真空狀態,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終允復界。 錦田清樂鄧公祠 乾隆五十九年重修(1794年)一次,於1981年與鎮銳鋗鄧公祠再一同進行修繕工程。 是次修繕雖有專家協助,提升質量較高,但繒於正門的一對鬥神卻被塗去並繪上較差的新貌,有論者認為是一種難以彌補的損失。 錦田鄧族在水頭村和水尾村各建有一座廟宇,分別供奉水神洪聖和天后。 昔日錦田水道縱橫,經常發生泛濫,鄉民敬拜水神是希望農作物不被掩沒,同時保佑人畜平安。
錦田清樂鄧公祠: 長春園留耕堂 (
內有康熙皇帝御賜的「旨嘗換花翎」及「欽點花翎等衛」等功名牌匾,以昭示族人於科舉考核中的成就;屋頂上有多幅色彩豐富的壁畫,如「八仙圖」等。 清樂鄧公祠採用三進三間式嘅設計,係錦田鄧氏眾多祠堂之中最具規模而且面積最大嘅一間。 正屋脊上除咗有一雙鰲魚擺設之外,脊上正中有青龍浮雕、左右亦有瑞獸一對。 正脊同垂脊之間有一對蝙蝠,垂脊盡頭就擺放咗瑞獸朝天吼,畀人一種莊重嘅感覺。 此外,祠堂裏面嘅石柱同花崗石柱礎都畧有不同,提升咗整座建築嘅多樣性。
錦田清樂鄧公祠: 發展
邱體乾想到岑田鄉「地皆膏腴,正錦繡之鄉村也。何以岑田名」,更改鄉名為「錦田」。 錦田清樂鄧公祠2025 廣瑜鄧公祠為清代民間建築,屬兩進一院三開間式設計,相對規模較小。
錦田清樂鄧公祠: 歷史
當英軍到達錦田時,遇到錦田鄉民憑着吉慶圍高大的圍牆和護城河,以鋤頭和木棍負隅抵抗。 英軍久攻不下,惟有以炸藥擊破吉慶圍的圍斗,攻入圍內,正式佔據吉慶圍。 錦田清樂鄧公祠2025 英軍還把吉慶圍和鄰近泰康圍的連環鐵門奪走,作為戰利品,運回倫敦展覽。
錦田清樂鄧公祠: 建築
鄧氏宗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鄧氏宗祠座落於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所環抱。 據鄧氏族譜所載,宗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723年歷史。
錦田清樂鄧公祠: 南陽世澤
錦田及八鄉兩個鄉事委員會原則上支持發展錦上路新市鎮,但要求政府必須答應同時將錦田公路和錦上路擴闊至四線行車。 但由八鄉、錦田居兩地民組成的「八鄉錦田綠色規劃組」則發起以下聯署聲明,並徵得二千多名居民聯署:『八鄉錦田不要「被規劃」;反對西鐵上蓋建「屏風樓」;反對開發周邊100公頃土地、逼遷居民』。 泰康圍初時並無圍牆,至清朝康熙年間,才由鄧文蔚及鄧皆悅加建圍牆及連環門;同時期吉慶圍亦為防範盜寇入侵,由鄧珠彥及鄧直見增建高約六米的青磚圍牆,四角築起碉堡,加挖護城河,而正門更加上一對連環鐵門作為防衛。 當年錦田鄧氏族人,於康熙八年正式復村,其後至康熙廿三年有感周、王二公之恩,建立周王二公書院以祀二人功德。 翌年建成後,再釐定十年一屆設壇建醮,以超渡因遷界而死之亡魂。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則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有身居當時朝廷要職者。
中廳裏面掛嘅「思成堂」匾額,常被指係1794年重修時,由乾隆庚子科(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進士初彭齡所寫,但喺完成「思成」二字後卻突然死咗,「堂」字就由其他人代造,造成匾上嘅文字字勢同風格唔同。 但係此話似係誤傳,因初彭齡實際上喺1825年死,唔可能出現上述嘅情況。 每年出生的男丁名字會登記在「丁口冊」上,其後才正式登入族譜。 每年元宵節鄧族族人會在清樂鄧公祠進行祠祭儀式,並為上一年出生的男丁「點燈」。
長春園的青磚建築物是紀念鄧氏祖先之家塾,內廳懸掛著宣統年間所寫的「留耕堂」牌匾,與在旁的長春園廣闊的練武場連接。 周王二公書院正是紀念周有德及王來任二人,於清康熙廿四年 (1685) 年建成書院報答二公之恩。 至於官兵方面,涉及官員與平民間之賄賂行為,甚至有人買通守兵開放海界逃至台灣。 當時鄭成功佔據台灣作基地,在福建廣東沿海一帶進行抗清活動,於順治十六年 (1659) 鄭成功的水師更攻陷江南,直逼江寧(南京),迫使大清朝廷種下遷界的決定。 為了阻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於康熙元年 (1662) 下令遷海,迫令沿海居民必須於三天內向內陸遷徙 50里,香港居民家園盡失、漁鹽業廢置及田園荒蕪,清兵開挖界溝築界墻駐守海界。 錦田清樂鄧公祠 而沿海空虛 ,正適合海盜乘機活動,直至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終允復界,居民陸續遷回。
錦田清樂鄧公祠: 建築
先後探訪過元朗「四大古橋」:錦田便母橋、公庵會仙橋、白沙達道橋、八鄉利達橋,四大古橋都有百年歷史,最舊要數上這一條便母橋。 話說在1661年明朝遺臣鄭成功撒退台灣的時候,鄭成功部下鄭建由於部隊耽擱,趕不及與鄭成功隨行,繼而率部眾入廣東,據香港東部水域為盜 (看另一篇「路過鯉魚門」)。 元朗橫洲東頭圍及五和黃屋村後各有一幢著名的二聖宮供奉洪聖爺,洪聖即南海龍王,深受中國華南一帶漁民信奉,沿海漁民建廟祀奉,與天后娘娘同屬海神,唐朝皇帝曾冊封為南海廣利洪聖大王,宋朝時更加封為「洪聖廣利大王」,具廣納財利之意。
我注意到這一對門神比較特別,尉遲恭 (左門神) 的戰袍下吊著兩條魚,可以用來送酒解悶,而秦叔寶 (右門神) 手持青龍堰月刀的刀鋒,卻是向內的。 二公書院是兩進四院的設計,主廳的磚牆曾經被填補,原本仿佛是有一個圓形大漏窗,相信昔日是非常通風。 二帝書院的側面有一條「白石巷」的小路非常雅致,是昔日子弟練武的地方。 無法暸解錦田文塔如何被毀 (一說是遭拆卸) ,不過可以參考屏山鄧族現存的一幢明朝洪武十五年 (1382) 所建的聚星樓,跟錦田風水文塔一樣於明初建成,同樣供奉文昌帝和關帝,庇佑族中子弟於科舉中考取功名。 錦田水頭村 85號力榮堂書室是由鄧履元後裔於1835 年前興建,這幢書室屬於鄧氏的私塾。 昔日一般圍村村民會在家族宗祠中決糾紛,而水頭村要由鄧權軒興建知稼堂去處理族中問題,可見當時鄧權軒在村中的重要地位。
錦田清樂鄧公祠: 元朗「四大古橋」
鄧元亮子鄧惟汲生有四子,其長子鄧林及次子鄧杞攜母宋皇姑移居石井、有一脈鄧林子孫則遷居回岑田附近的龍躍頭、而第三子鄧槐子孫遷居到大埔頭及萊洞、幼子鄧梓留居岑田。 而鄧梓歷五代之後,有九世祖鄧洪生、鄧洪惠、鄧洪儀、鄧洪贄等四房。 當中鄧洪贄一房與堂弟鄧洪生及鄧洪惠兩房遷居廈村,只餘鄧洪儀一房繼續留守岑田。 鄧洪儀共有四子,分別為鄧欽、鄧鎮、鄧銳和鄧鋗,成為「錦田鄧氏四房」,房下還有房,而這些房各自組合築建祠堂。 錦田清樂鄧公祠 祠堂的全面修復工程於一九九六年竣工,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 宗祠現時仍用作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錦田清樂鄧公祠: 建築華麗
上承橫樑木柱,而大門戶裏面有一屏風,只有達官顯貴嚟到先會開啟。 裏面有康熙賜嘅「旨嘗換花翎」同「欽點花翎等衛」等功名牌匾,用以展示族人喺科舉考核中嘅成就,屋頂上面有多幅色彩豐富嘅壁畫,如「八仙圖」等。 廣瑜鄧公祠又名來成堂,建於清朝1701年,乃鄧氏第二十一世祖鄧像六為紀念第十七世祖鄧廣瑜而興建。 祠堂的全面修復工程於1996年竣工,工程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建築署監督。
正脊上除有一雙鰲魚擺設外,脊上正中有青龍浮雕、左右亦有瑞獸一對。 正脊與垂脊之間有一對蝙蝠,垂脊盡頭則擺放了瑞獸朝天吼,給人一種莊重的感覺。 此外,祠堂內的石柱及花崗石柱礎均不盡相同,提升了整座建築的多樣性。 上承橫樑木柱,而大門戶內有一屏風,只有達官顯貴到訪才會開啟。 內有康熙賜的”旨嘗換花翎”及”欽點花翎等衛”等功名牌匾,以昭示族人於科舉考核中的成就;屋頂上有多幅色彩豐富的壁畫,如”八仙圖”等。 上承橫梁木柱,而大門戶內有一屏風,只有達官顯貴到訪才會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