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之間,在二戰以前本來是不設防的,但自中共建國後,由於中國不斷有難民為逃避戰亂和動盪的局勢,引發一批又一批的難民來到香港,促使港府與中國方面不約而同地開始對邊界作出管制,限制中國難民來港。 麥理浩徑7 [19]儘管對邊境加強管制,但每當港府或中國開放邊境關卡,往往也吸引大批難民入境。 自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大陸局勢日益動盪,促使更多中國人設法逃到香港,使港府承受越來越大的人口壓力。 第二日麥理浩徑第四段至第七段,約34公里第二日可說是最艱難的一天,麥理浩徑第四段是麥徑中最難的一段,由於麥四消耗不少,最好準備定乾糧中途補給。
- 同年,33個公務員團體更合組公務員聯合會,企圖集結各團體的力量迫使政府讓步。
- 20世紀初,修適士街(Sussex Street)沿線建立了許多政府機構,二戰後設立了各國大使館。
- [107][108]協議達成後,廣東省水利部門於1980年1月展開東深供水工程第二期擴建,按協議增加向香港的供水量。
- [164]以1973年至1982年為例,市政局議員辦事處平均每年收到10,000宗市民反映的投訴,而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在同期收到的投訴數目,僅佔前者的三分之一。
- 麥徑五六段相對易走,但可恨的是麥徑第五六七段中途是沒有官方營地,要走過針山草山到達鉛礦坳才有營地,鉛礦坳營地有廁所補充水源。
- 姬達卸任廉政專員後,麥理浩在同月委任另一資深殖民地官員陸鼎堂爵士接掌廉署,設法重整廉署肅貪倡廉的形象,以及改善警廉關係。
- 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深刻的改變。
[18][83]麥理浩任內雖然見證香港經濟的急速增長,但通漲急升、物價飛漲和經濟動盪等因素也同時深化了貧富懸殊的問題,[239]而麥理浩未能即時應對任內不斷湧現的各樣社會運動,也為外界所詬病。 姬達卸任廉政專員後,麥理浩在同月委任另一資深殖民地官員陸鼎堂爵士接掌廉署,設法重整廉署肅貪倡廉的形象,以及改善警廉關係。 [48]1977年12月,麥理浩又設立獨立運作的廉政公署事宜投訴委員會,受理公眾有關廉署在行政方面的投訴,對廉署作出監察。
麥理浩徑7: 設立
同年,33個公務員團體更合組公務員聯合會,企圖集結各團體的力量迫使政府讓步。 [95]面對公務員的壓力,麥理浩遂於1978年12月宣佈設立一個獨立的公務員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簡稱薪常會),負責檢討公務員的薪俸事務。 [178]薪常會隨後於1979年正式設立,首任主席是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簡悅強爵士。
- 所以一路遇到的海拔雖然還把沒有深圳的蓮花山什麼的高,卻更消耗體力,更要注意步伐和節奏的調整。
-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
- [45]事實上,廉署在警廉衝突後,繼續扮演肅貪倡廉的角色,並先後偵破前探長黎民祐貪污案、香港電話公司職員貪污案和中華汽車有限公司員工盜竊硬幣和行賄等的大型案件;[34]此外,廉署還繼續追緝在逃人士和凍結他們涉及貪污的資產,使他們不能返回香港和動用被凍結的資產。
- 蘇軾云: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478期「麥徑同行40載」的主題報道中,我們透過麥徑「橫看」了香港的郊野,今趟我們改走衛徑,從另一個角度演
- 已報名者,需於每次出隊時,向負責登記之領隊報到,使能統計及核實參加者出隊之紀錄,以便山林旅行隊發出「全走証書」。
乘搭小巴於城門水塘西面主壩(菠蘿壩)總站下車,沿林務車路步行至東邊主壩,路途平垣,走起來甚為舒服。 望著水塘在自己的左邊,塘水清澈,四周環山,城市大廈全看不見,似已進入了大自然的懷抱,卻又見到人群聚集燒烤的熱鬧。 如果不是行走這麥徑第七段,在這美麗的城門水塘走上一圈,確是寫意。 麥理浩復康院(英語:MacLehose Medical Rehabilitation Centre)是一所香港公營復康醫院,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薄扶林沙灣沙灣徑7號,由醫院管理局管理,隸屬港島西聯網。
麥理浩徑7: 開始前的準備
以港府管治骨幹的政務官為例,麥理浩任內較有名的本地政務官計有徐家祥、李福逑、何鴻鑾和徐淦等人,而王永平、林煥光、葉澍堃、俞宗怡、尤曾嘉麗、林瑞麟、張建宗和林鄭月娥等也是在麥理浩任內加入政府的本地政務官。 麥理浩徑7 儘管市政局是香港當時唯一的民選機構,但由於選民資格被過份限制,市民對市政局的選舉反應十分冷淡。 [18][164]按當時的規定,市政局的合資格選民需符合一定的教育程度、符合一定的收入或納稅水平、或者是指定專業團體的成員。
[164]以1973年至1982年為例,市政局議員辦事處平均每年收到10,000宗市民反映的投訴,而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辦事處在同期收到的投訴數目,僅佔前者的三分之一。 [164]至於市政局的選民限制,要到後來隨著區議會的成立才一併逐步放寬。 在1978年7月,港府與中共進一步磋商擴充東江水供港計劃,並在同年10月達成協議,規定東江水輸港量由1979年的1.45億立方米,逐步增至1982年的1.82億立方米,售價雖上升百分之50,但港府向市民收取的水費維持不變。 [107][108]協議達成後,廣東省水利部門於1980年1月展開東深供水工程第二期擴建,按協議增加向香港的供水量。
麥理浩徑7: 香港總督
第三日麥理浩徑第四段至第七段,約32公里一開始要先挑戰大帽山,於大帽山段終點有蓮姐士多,但熱食都是杯麵及魚旦燒賣之類。 之後的行程大部份都是馬路為主,難度不高,只想加快腳步盡快完成。 在東壩盡處的涼亭轉接水泥山徑,經過山坳後,浪茄灣乍現眼前,灣旁的長臂則是岬角罾棚角咀。 沿著山腹徑行走,便會到達麥理浩徑第一段的終點站。
走到中間點獅子亭雖然有士多補給,但留意熱食只有杯麵及魚旦燒賣等輕食。 麥徑五六段相對易走,但可恨的是麥徑第五六七段中途是沒有官方營地,要走過針山草山到達鉛礦坳才有營地,鉛礦坳營地有廁所補充水源。 頒獎儀式,將於第七次麥徑遠足大休時舉行,並作全體拍照留念。 已報名者,需於每次出隊時,向負責登記之領隊報到,使能統計及核實參加者出隊之紀錄,以便山林旅行隊發出「全走証書」。
麥理浩徑7: 設立
[222]到1982年5月20日,原本擔任外交部副常務次官的尤德爵士抵港履新,正式接替麥理浩出任香港總督兼三軍總司令。 麥理浩徑7 伯克的麥理浩男爵[a],KT,GBE,KCMG,KCVO,DL[? 在針山之顛,從高處俯瞰城門水塘蜿蜒的塘畔曲線,別有一番韻味。
麥理浩徑7: 香港總督
他在晚年参与制定「居英權計劃」,又多次批評末任港督彭定康為立法局引入的民主改革。 在1997年,年近80歲的麥理浩特意返回香港,在6月30日晚出席香港主權交接儀式;縱使英政府杯葛在7月1日舉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暨特別行政區政府宣誓就職儀式,但他仍堅持出席。 在中港關係方面,麥理浩改善了雙方自六七暴動以來的關係,他在1979年應邀訪問北京等地,成為二戰後首位官式訪問中國的港督。 麥理浩徑7 訪華期間,他會見了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席間得悉鄧小平堅決要在1997年或之前收回香港,結果這次會面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 麥理浩返港後擔心引起恐慌,隻字不提鄧小平堅持收回香港的言論,只引述鄧小平「叫香港投資者放心」,但為免觸動中方神經,他放棄原擬推動民主政制改革的計劃。 麥理浩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任內經濟增長之強勁為開埠以來所未有。
麥理浩徑7: 開始前的準備
[104]同時,雙方又在1979年12月展開新一輪磋商,並在1980年5月簽署一份補充協議,該補充協議在1981年10月和1982年先後作出兩次修訂,規定廣東省在1982年向本港提供2.2億立方米淡水,此後供水量按年增長至1995年為止。 [107]在1981年2月,麥理浩還撥出13億擴充輸水系統,為粵方增加東江水供港作好準備。 [100]麥理浩增加東江水輸港的決定,有效解決香港長久以來對水荒的憂慮,隨著東江水佔香港水源的比例不斷上升,意味香港對東江水的倚賴越來越重,對境內水塘的倚賴則相應下降;但東江水輸港量增加,也衍生水資源過剩,造成一部份以公帑購買的輸港東江水白流大海的問題。 麥理浩未及香港前途談判召開,便先行卸任港督,但他卸任返英後,繼續透過上議院議員的身份參與香港事務。
麥理浩徑7: 開始前的準備
最後由標高柱不遠處的支徑下降石階,再接上馬路,在分支處右走便可抵達麥理浩徑第七段的終點──鉛礦坳。 鉛礦坳道分三途,分別可上登大帽山,下走大埔碗窰及左走通往城門道。 由城門道的燒烤場起行,走過水塘主壩,先欣賞城門水塘之風光。 及後在主壩盡頭的梯級上走數步,橫過馬路,便開始漫長的上坡路段。 這段路徑由梯級轉為山徑,帶點上落,隨後斜度漸增,景觀亦漸變開揚,而首個目標針山亦已聳立在前。 沿沙石山徑上攀,接近針山時坡度驟增,而山徑也安裝木板,以便遊人攀上山峰。
麥理浩徑7: 設立
在涼亭旁沿著麥理浩徑牌樓後的石級路上走,登上一大段較費力的石級後,山徑轉趨平緩,林蔭道也漸轉為開揚。 由此繼續沿急斜的水泥徑上走,便可抵達香港的最高峰大帽山。 麥理浩復康院由香港復康會成立、以第25任香港總督麥理浩命名,1984年12月7日正式啟用,現為一所專科醫院,專注為受傷或疾病而導致身體傷殘的病人服務,提供住院、長期護理、治療及康復服務。 由2001年2月5日開始麥理浩復康院和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及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合併。 麥理浩由1971年11月上任,至1982年5月卸任,任期前後長達10年零6個月,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香港總督,他的任期比在任時間第二長的葛量洪爵士還要多出約一個月。 [222][223]麥理浩卸任後,港督一職由布政司夏鼎基爵士署理。
麥理浩徑7: 香港總督
[163]然而,在新界設立區議會和區域市政局,導致兩者職能上與原有的鄉事委員會和鄉議局出現衝突,造成權力重疊的問題。 但無可否認的是,十年建屋計劃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大規模的公營房屋興建計劃,新型公共屋邨如雨後春荀在香港各地興建,對受惠的大批市民而言,他們的生活狀況得以直接地大幅改善。 [12]十年建屋計劃立下的宏大目標,令當時的市民對政府建立信心和予以肯定,從而增強了政府的認受性。 [33]居屋計劃的推出,也成功協助不少市民置業,後來特區政府在2002年宣佈無限期停建居屋後,即引起社會上要求復建居屋的討論。 今年是麥理浩徑40周年,難得曾獲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20條夢想遠足徑之一,作為香港人,至少都應該踏足過其中一段吧。
麥理浩徑7: 設立
麥理浩徑是香港首道長途遠足徑,於1979年啟用,以第25任港督麥理浩爵士(Sir Murray MacLehose)命名。 路線大致由東部的西貢起,伸延至西部的屯門,途中穿越八個郊野公園。 麥理浩徑,以前香港總督麥理浩(Maclehose)爵士命名,是香港第一條徒步徑,於 1979 年 10 月 26 日正式啟用,全長 100 公里,共分為 10 段,獲得過國家地理學會點名為全球最佳徒步徑之一。 第一日麥理浩徑第一段至第三段,約34公里事先在西貢或其他地方食早餐,之後搭車往北潭涌正式開始,北潭涌有士多及廁所可作最後整理。 之後麥理浩徑第二段沿途西灣、鹹田、大浪村及赤徑(假日開放)都有食肆,可視乎當時狀態慢慢選擇。 麥二終點北潭坳有公廁及汽水機,最後完成麥徑三段到達水浪窩有營地紮營,水浪窩近馬路亦有廁所及汽水機等補充水源。
與昔日的薪俸調查委員會不同,薪常會委員全部由香港社會上的獨立人士擔任,當中沒有由英國政府委派的人員,而且薪常會是常設機構,意味薪常會在日後會繼續按社會的發展,對公務員的薪酬作出檢討。 [178]麥理浩設立的薪常會除了成功化解1978年的連串工潮外,也確立一套獲得公務員團體支持的薪酬檢討制度。 [185]麥理浩卸任後一年,港府於1983年再按薪常會的建議成立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由該委員會對私人市場的薪酬水平進行調查,作為調整公務員薪酬的參考指標之一。
右方的浪茄灣沙幼水清,灘後亦設營地,近年吸引不少遊人前來野營及游泳。 麥理浩徑72025 由於第一段的終點沒有交通工具可供乘搭,遊者須折返東壩離去或續走麥理浩徑第二段。 麥理浩徑72025 過了東邊主壩後,便得離開馬路,拾級而上,登上約533米高的針山,景觀漸變開揚,沙田及城門水塘漸可見到,然斜度頗大,走起來很是費力。
麥理浩徑7: 設立
北潭涌、萬宜水庫、浪茄、西灣山、吹筒坳、大浪西灣、大浪坳、赤徑、北潭坳、牛耳石山、嶂上、雞公山、水浪窩、山寮、黃竹洋、昂平、水牛山、大老山、雞胸山、獅子山、畢架山、九龍水塘、城門水塘、針山、草山、鉛礦坳、大帽山、荃錦坳、大欖林道、田夫仔、永吉橋、大欖涌水塘、屯門。 香港旅遊發展局對本文所述資料,包括商店、餐館、貨品及服務等概不負責,並對此等資料,不作任何保證或陳述,包括其商業適用性、準確性、足夠性及可靠性等。 麥理浩徑第八段的主要線路攀越香港的最高峰大帽山。
路線沿著大網仔路上走,不久便會抵達萬宜凹的迴旋處。 沿著右方平緩的萬宜路前進(左方的西灣路可通往西灣亭),便可看見香港儲水量最大的萬宜水庫。 造處是觀賞水庫的首個最佳位置,而右下方是由前難民營改建而成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內設天文公園。
麥理浩徑7: 香港總督
在他的協助下,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一躍而成「亞洲四小龍」之一,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及國際大都會,奠定重要基石。 麥理浩徑7 此外,財政司夏鼎基爵士在麥理浩任內提出的「積極不干預主義」,也成為港府的理財哲學、以及麥理浩在施政上的依歸。 中國大陸非法入境者湧港,是麥理浩所面對的一大外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