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教授更以「以家為基,啟迪英才」為題,親自繪畫一幅作品贈送予善衡書院,展現書院全人教育的理念。 畫展中另一精選作品為趙偉仁教授的《杏林俊傑》,題材是醫生救急扶危的過程,取材現代新穎,亦充滿趙教授的個人風格和感情。 此外,善衡書院及正生書院學生的十幅畫作,亦將會在畫展中亮相,為展覽增添青春活力及薪火相傳的意義。 大概就是這份堅持,令他不論揸畫筆抑或揸手術刀都出色過人,更是首位用手術工具「達芬奇」機械臂畫國畫的香港醫生,完美地將藝術結合醫學。 沈校長跟趙教授均同意練習字畫時心無雜念,心靈跟情緒得以放空,達到放鬆身心之效,所以縱使工作繁重,亦不時執筆練習。 沈校長表示在鑽研書法的過程中接觸到不同的詩句名言,令他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加深不少,同時亦對做學問以致看待人生得失有了新的體會。
疾病是人類不能避免的階段,簡單如傷風感冒都應提早接受治療,可助病情輕的時候盡快痊癒。 惟不少嚴重疾病如癌症並無明顯徵兆,準確的診斷檢查與尖端技術非常重要。 威爾斯親王醫院於今年2月成立新內鏡中心,是全港首家醫院的內鏡中心可讓病人接受全身麻醉或監察麻醉,配合更精準影像,能更有效治療食道癌等早期消化道癌症病人,改善術後生活質素。 他說,創新科技署目前正鼓勵學校和公司合作,但本地生產醫療產品的公司不多。 「醫療工程需要精細的零件,但香港缺乏這些零件,所以不得不從外國購買或訂製,等候時間很長,偏偏科研要跟時間競賽,往往我們想好了的,人家已經開始製造了。」梁潤誼說。 1990年6月,中文大學外科學系的鍾尚志教授與李國章教授,剛巧到倫敦出席醫學會議,發現醫療儀器公司展出一套微創手術儀器,他們馬上明白,微創手術是一個重要的新概念,能減少手術前後流血和感染的情況,而且傷口細小,病人身體功能亦能迅速恢復。
趙偉仁教授: 香港著名嶺南派畫家伍月柳與兒子趙偉仁在中大善衡書院舉辦國畫聯展傳承嶺南藝術文化
趙教授認為國畫藝術與外科手術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需要高度專注、良好的規劃和手眼協調。 國畫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份,改變了他對人生的看法,使他能更好地明白病人的需要。 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實驗室的定位是通過研發用於診斷和治療的腔內多尺度機械人平台、磁引導腔內機械人平台及影像引導式機械人介入治療,實現新型手術機械人技術的轉化研究和產品化。 中心的混合手術室配備了磁力共振掃描及機械人輔助C臂X射線成像系統(Artis Zeego)儀器,可在手術機械人介入治療研發期間提供實時的術中醫學成像。 此設備專門為研發新型手術機械人及醫療設備而設,透過活體動物和屍體實驗作臨床前評估,全亞洲只此獨有。
提到機械人,可能都以為體積不會太小,但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張立教授、中大醫學院沈祖堯教授及趙偉仁教授領導的跨學科研究團隊,近日研發了一款配備內鏡輔助磁力導航系統的「生物合成軟體微型機械人」,體積比芝麻還要小。 這款微型醫療機械人,配合實時成像導航技術,能在人體內快速傳輸,有望用於治療迂迴曲折管道內的疾病,特別是針對一些常規醫療儀器未可觸及的部位,進行微創治療。 威院外科榮譽顧問醫生趙偉仁表示,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於2004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進行首宗案例。 過去14年間,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的黏膜下剝離術持續上升,去年更完成了約180宗黏膜下剝離術。 新內鏡中心成立後,他們預計會有更多病人受惠,可增加在中心內麻醉手術的數字,一周內最多可有8個病人在新內鏡中心入接受麻醉手術,趙偉仁希望今年有望在新內鏡中心完成300宗手術。 嶺南畫派勇於開拓和創新,其「折衷中外,融會古今」的精神,與中大「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正好相配。
趙偉仁教授: 微創手術的演變
團隊相信此嶄新技術有助提升先進內鏡切除術成效,讓更多需要進行ESD手術的早期大腸癌病人受惠。 趙偉仁教授現任上消化道外科及代謝外科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微創外科技術培訓中心主任; 香港中文大學周毓浩創新醫學科技中心主任及醫學院助理院長(常務)。 他於2001年成為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 愛丁堡皇家外科醫學院院士,並於2009年獲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趙教授是第一個在香港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胃腸癌的人。
- 為延續嶺南畫風,伍教授更親身指導善衡書院和基督教正生書院的學生,部分學生更有幸跟隨伍教授往國內寫生,兩家書院學生的畫作亦將在是次展覽展出,增添傳承的意義。
-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緊密合作,將是次的成果轉化為多種體內應用,證明這個微型機械人平台的醫療價值。
- 早於2011年,中大醫學院成功運用第一代技術雛型進行內鏡手術機械人ESD治療早期胃道癌。
- 他又指患者確診早期癌後接受「黏膜下剝離術」較過往患者接受大型手術治療的康復情況更好,「黏膜下剝離術」可以先鎖定腫瘤位置後切除腫瘤,而這種手術只需1小時便可完成,較以往的大型食道手術需時8至10小時快得多,病人術後的生活亦會得到改善。
- 十二字真言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的《備急千金要方》的大作。
- 趙偉仁說:「ESD技術面世後,內窺鏡發展得好厲害,轉化到深層次,由幾個窿變成一個窿,進而發展到從天然孔道進入體內的無創手術。」「自然腔道內窺鏡手術」就是利用一枝內藏內窺鏡和剪鉗等手術儀器的軟鏡,經自然腔道進入體內,毋須開刀。
今年暑假,伍教授計劃再次帶領善衡書院及正生書院的學生,前往絲綢之路的重鎮敦煌,到訪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等景點寫生。 身兼中文大學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中大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以及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的趙偉仁文質彬彬,醫者、教授的形象入形入格,一雙巧手救活不少病人,這對手更是妙筆生花,畫過不少栩栩如生的國畫。 最近開發的第二代機械人內鏡平台EndoMaster EASE系統是一個靈活的手術平台。 中大負責領導全球首個運用EndoMaster EASE系統進行內鏡手術機械人ESD的臨床研究計劃,於今年5月在香港完成第一個個案。 治療方案大致根據不同病期擬訂,早期大腸癌患者多數以傳統手術或內鏡切除手術進行治療。 隨著香港政府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將有更多大腸癌患者於早期階段確診,能夠接受ESD治療。
趙偉仁教授: 趙偉仁教授
醫療機械人創新技術中心與業界聯繫緊密,為國內外一流大學的臨床醫生、工程師和研究人員提供協同平台進行跨學科合作,共同致力於創造新知識產權、促進臨床前評估和創新研究的發展,以及推動新型手術機械人的商業化,最終造福全球患者和社會。 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緊密合作,將是次的成果轉化為多種體內應用,證明這個微型機械人平台的醫療價值。 隨著內鏡技術和微型機械人技術不斷發展,研究團隊預期這兩方面的結合將帶來一個極具潛力的治療系統。 此系統將具備長距離工作、短時間和高傳送效率、多樣功能性並具有高臨床價值的優點。
不是像電視烹飪節目常見的做法:由於時間關係,我預早準備好製成品……原來趙教授打算由零開始畫,讓攝影師見證該畫作由無變有。 教授還瞪大雙眼說:「畫畫怎可以不一氣呵成?不成幅畫怎過癮?我做手術都是成個做,怎可以分段?無可能!」就為了忠於藝術,對得起作品,他足足花了寶貴的近一小時,完整地畫了幅墨寶,再仔細蓋印、簽名,對藝術的一絲不茍,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尊重。 其作品「萬夥金丸綴樹頭」曾於1999年入選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港台澳邀請展。 趙教授於2009年舉辦第一次個人畫展,並於2013年聯同伍教授及其他趙少昂弟子舉辦中大嶺南藝術展覽,獲得廣泛支持。 伍月柳教授(左二)指導善衡書院的學生習畫,更親身帶領學生前往歷史文化名城紹興寫生。 趙偉仁教授2025 到十四歲那年,他跟隨國畫大師趙少昂習畫,自此對國畫不離不棄,多次和母親伍月柳舉行聯展,亦開過個人畫展;前年中大醫學院三十五周年晚宴,他的墨寶加上時任校長沈祖堯題字,就為醫學院籌來數十萬的善款。
趙偉仁教授: 外科
為延續嶺南畫風,伍教授更親身指導善衡書院和基督教正生書院的學生,部分學生更有幸跟隨伍教授往國內寫生,兩家書院學生的畫作亦將在是次展覽展出,增添傳承的意義。 (左起)中大善衡書院學生謝昀臻、鄧蕙盈、嶺藝會會長兼中大善衡書院榮譽院務委員伍月柳教授、中大善衡書院院長辛世文教授、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兼醫學院助理院長趙偉仁教授、中大善衡書院學生徐慧心於伍教授送贈予書院的畫作《以家為基,啟迪英才》前合照。 他們第一個合作計劃,就是改善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現存的技術限制。 「例如腫瘤超過2厘米,原有技術不能一次性切除,要分幾次,中間可能留下若干癌細胞,導致復發機會較高。剝離技術要在黏膜下層做分離,肌肉層下面的漿膜層只有3毫米厚度,如果刺穿腸胃道,會好大件事。
趙偉仁教授: 創新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成像系統 (OCTIS) 於子宮內膜的臨床評估與應用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由2010年起與新加坡合作,致力開發機械人內鏡平台, 專用於提升ESD手術的安全度及成效,治療消化道癌症。 早於2011年,中大醫學院成功運用第一代技術雛型進行內鏡手術機械人ESD治療早期胃道癌。 趙偉仁教授2025 研究人員其後修改機械人內鏡平台的設計,並開發第二代平台、適用於進行大腸ESD的 EndoMaster 趙偉仁教授2025 趙偉仁教授2025 EASE系統。 中大外科團隊於今年5月起運用EndoMaster EASE 系統進行臨床研究計劃,並順利完成全球首個個案,取得滿意成效。
趙偉仁教授: 團隊
中大成功完成全球首宗利用內鏡手術機械人進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手術)治療大腸癌。 (左起)中大賽馬會微創醫療技術培訓中心主任趙偉仁教授、臨床研究計劃參加者陳女士及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結直腸外科組吳兆文教授。 伍月柳教授是「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嶺南派國畫大師趙少昂最後一位入室女弟子,是當今最具代表性的嶺南畫家之一,無論是山水、走獸翎毛及花卉等,均揮灑有度,別樹新風。 趙偉仁教授同樣師承趙少昂,自小深受母親對習畫的堅毅精神所影響,尤其鍾情於繪畫中國花鳥。 趙教授在中大醫學院畢業,現任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兼醫學院助理院長,是上消化道微創手術的權威。
趙偉仁教授: 創新子宮內膜檢查 EndoTest 可預測胚胎成功著床和受孕
他開玩笑說,醫生對患者「望聞問切」,對徵狀作出診斷及制訂治療方案,其過程與鑑賞文物過程類似,醫科生可透過反覆訓練技能提升觀察力。 藝術修為對醫學臨牀診斷有莫大禆益,美國耶魯大學早有成功經驗,中大醫學院最近亦效法該校推出三小時的「文物觀賞課程」,讓一年級的醫科生學習鑑賞文物,培養更準確的分析技巧,這課程就是由趙偉仁及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負責教授。 他們均希望能將設計產品化,可是需求的貨量不足,投資有限,成本相對變得不菲。 「我們不樂觀,這設計曾讓外國醫療公司看過,他們覺得很厲害,但醫療產品必須通過很多程序。」劉家駿說。 趙偉仁至今感念,世界胃癌權威、日本的井上晴洋教授如何將技術傳授予他。 「師傅巡房和開會,全程用日文,我不懂日文,但從旁學習,每日工作十四小時。我不算聰明,但夠勤力。日本人就是pay attention to details,才會做得好,功夫是捱回來的。」他的努力,也取得井上晴洋的信任,讓他在2004年把相關儀器引進到中大。
趙偉仁教授: 應用於5G多媒體直播領域的數據壓縮系統
沈校長希望中大醫學院未來三年能建立自己的醫療中心,平衡香港現時兩極化的醫療模式,給市民多一個選擇,使社會各階層都能負擔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 葉瀚智指出,早期癌症主要位於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的癌細胞,只有很少風險會擴散到淋巴,若早期癌患者盡早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超過9成。 他又指患者確診早期癌後接受「黏膜下剝離術」較過往患者接受大型手術治療的康復情況更好,「黏膜下剝離術」可以先鎖定腫瘤位置後切除腫瘤,而這種手術只需1小時便可完成,較以往的大型食道手術需時8至10小時快得多,病人術後的生活亦會得到改善。 「病向淺中醫」,但不少疾病的早期徵狀卻不明顯,故現時的癌症篩查配合嶄新科技有助提早診斷出疾病。
趙偉仁教授: 治療代謝綜合症的創意性多靶向中西草藥配方
二十多年前,「大國手大傷口」是外科醫生的金科玉律,一把刀、線、鉸剪,打開大道口進行手術,若遇上困難,就將切口開大一點,看清楚一點。 趙偉仁教授2025 伍教授過去十年間多次穿梭於韶關、五邑、廈門、復旦、美國印第安那波利斯等大學講學,更於2015年與中大合辦天生我才:自閉青少年畫展」活動,義務教導自閉症兒童,以藝術創作激發兒童的興趣和提升社會人士對他們的關注及支持。 十二字真言出自唐代名醫孫思邈被譽為醫學百科全書的《備急千金要方》的大作。 醫思直說丨新冠疫情發展至今,不少人在感染並康復後均出現各種程度的後遺症。 像趙偉仁即場示範的國畫,左側留白,僅在下方清點淡墨青苔,構圖乾淨利落,主題突出,給觀者創造一個更奇妙、更幽美、更神秘的畫面形象。
趙偉仁教授: 外科 General Surgery
為了令軟體微型機械人能夠快速進入體內深處的狹窄空間,團隊開發了一個結合了臨床成像工具的機械人集成平台 — 雙模成像內鏡輔助磁驅動系統(EMADIS)。 系統中的內鏡為 MSCSMs 提供了一個「快速通道」,既可避免機械人直接接觸人體內複雜的流體環境,亦可讓它們快速穿過各種器官或組織的生物屏障。 透過內鏡將MSCSMs送入人體,之後再利用磁場驅動精準地運送它們到目標位置。 趙偉仁教授2025 傳輸過程由內鏡(在可見的區域)和超聲波成像(內鏡不可到達的區域)作追蹤和監察。 通過這種方式,EMADIS 趙偉仁教授 能快速並精準地將 MSCSMs 運送到微小和曲折的腔內管道作介入治療,特別是在一些傳統內鏡和醫療機械人無法到達、甚至無法觀察的部位。
2011年,中大聯同新加坡工程師研發出內視鏡機械人,並成功完成五宗ESD手術。 與微創手術相比,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簡稱ESD)是一種更先進的微創內鏡介入治療方式,用於醫治早期的消化道癌症。 ESD最大的優點是可以讓病人保留完整的器官,但其操作技術的要求高,帶有一定程度的穿孔及出血風險。 對於醫學院的未來發展,沈校長認為醫學院在短短三十五年間躋身世界排名五十以內,成績驕人,絕非易事,這實有賴各部門同事上下一心,令醫學院得以不斷進步。 現時的醫療模式趨向兩極化,富有的能到私家醫院看病,貧窮的市民則需要到公立醫院輪候很長時間,才能得到診治。
此外,該軟體微型機械人能夠通過各種臨床成像技術作實時的體內追蹤,包括內鏡和超聲波等廣泛在腔內手術中採用的技術。 趙偉仁教授2025 中大醫學院今年慶祝三十五周年,外科學系教授及助理院長(外務)趙偉仁教授特繪國畫一幅,定於9月25日的院慶晚宴上拍賣,所得將用作中大醫學院發展用途。 為表隆重,趙教授更特別邀請沈祖堯校長揮毫,為其丹青題字,以收畫龍點睛之效。
趙偉仁教授: 科技焦點
中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以幹細胞為基礎的軟體磁性幹細胞球微型機械人,簡稱 MSCSMs,主要由大量(約佔 98%)幹細胞及微量磁性粒子(約佔 2%)組成。 趙偉仁教授2025 該軟體微型機械人的柔軟度有如人體大腦組織,於磁場驅動下,它們不但有快速反應及準確鎖定目標的能力,更可於傳輸過程中變形,以通過體內複雜兼狹窄的管道。 由於微型機械人使用的幹細胞源自於宿主,這將大大減低免疫系統的排斥反應。
趙偉仁教授: 世界無煙日 │ 港大牙醫學院響應5月31日「世界無煙日」!「共創建齒新世代」網頁提醒大眾煙草對口腔的傷害
「醫生擁有臨牀經驗,知道應用科技可如何改良。工程師有他們的技術,知道如可轉化,解決病人問題。問題在醫生手中,答案在工程師手裏。」趙偉仁說,希望有關合作同時能推動本土高端科技的研發與應用。 威爾斯親王醫院於今年2月成立的新內鏡中心總共有8間房,當中4間房的設施及設備較多,地方亦較寬敞,因為要放入麻醉機,氣體排放儀器等,當中更有兩間房需要有X光線的輔助,方便醫生為病人施手術時使用儀器。 機械臂可向五個方向移動,前後左右,均無問題,不過,整個研發時間長達三年。 趙偉仁說:「ESD技術面世後,內窺鏡發展得好厲害,轉化到深層次,由幾個窿變成一個窿,進而發展到從天然孔道進入體內的無創手術。」「自然腔道內窺鏡手術」就是利用一枝內藏內窺鏡和剪鉗等手術儀器的軟鏡,經自然腔道進入體內,毋須開刀。 伍月柳教授自70年代起追隨名師問藝,先後從遊於趙少昂和黃君璧,80年代中脫穎而出,受到諸方注目,成為嶺南畫派後起之秀。
趙偉仁教授: 應用於血液檢測的人工智能便攜式定量相位顯微鏡
ESD其中一個主要的技術困難在於欠缺方法掀開及拉高病變組織依附的黏膜,以方便切割。 在運用內鏡進行黏膜下切割時,醫生或內鏡技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保持黏膜層的視野清晰。 然而,傳統的內鏡設計只能配合內置切割刀,以單一角度及單一方向操作,因此ESD不容易學習及操作。 腹腔鏡,應用高清技術;機械臂,則像外科醫生的手放進人體內進行手術;還有自然腔道內窺鏡手術,更是毋須開刀。 香港著名女畫家、嶺藝會會長伍月柳教授聯同兒子趙偉仁教授將於3月2至24日在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善衡書院舉行「嶺南意境——伍月柳、趙偉仁教授國畫聯展」,作為其巡迴展覽的首站。 是次展覽作品合共超過50幅,陳列伍教授母子倆的山水、花鳥和風土人情等題材之精選作品,以及嶺藝會成員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