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石橋建於1907年,以花崗石建造,呈拱形結構,由上窄下寬的巨柱承托,而橋頂亦設飛簷裝飾。 2009年,四座石橋連同其他水塘建築物被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水塘道(Tai Tam Reservoir Road)巴士站,位於港島灣仔區黃泥涌峽黃泥涌峽道北行,過大潭水塘道交界前,淺水灣道與深水灣道交界後,乃一路邊中途站,設有停車灣。
公園內的小食亭並供應多款美食,包括零食、麵食及三文治等。 香港位處南中國海珠江三角洲口岸,既是亞洲的核心都會,更是通往神州大陸的大門。 雖屬彈丸之地,然而香港早已成為亞洲區內的國際商務、文化及經濟樞紐。 香港不但擁有高效率的公共交通系統、傲視同儕的先進機場,娛樂及飲食選擇更是多不勝數,聞名全球。 商業區林立的現代摩天大樓,映襯著閒適静谧的綠色公園、海灘及特色離島,深深的吸引著每一位來港的遊客。
大潭水塘道: 港島大潭水塘行山路線及注意事項
登上西高山觀景台後可以飽覽維港西部、對岸的西九龍景色,最遠甚至望到獅子山,黃昏前後登山更可以觀賞日落美景。 留意潭崗飛瀑是大潭水塘集水區一部份,受《水務設施條例》保護,於石澗或飛瀑落中浸洗或沖洗,即屬犯法,因此為免污染水源及觸犯法例,強烈勸籲各位不要落水。 〈Tesla與巴士大潭道狹路相逢 擾攘多時私家車才通過的原因是……〉,《香港01》,2017年5月8日。 〈昨在大潭道斜路突翻側 雙層巴士險墮水塘 阻於樹叢未肇大禍 廿三乘客受傷其中十人留醫〉,《大公報》,1982年10月28日。 城巴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山頂纜車維修期間 新巴租用城巴行駛9及14號線〉[新聞稿],2019年4月23日。
Fusion陽明山莊店為集團於全港規模最大的超市之一,全面照顧陽明山莊住客每一項生活所需,風雨無間。 陽明山莊的設計理念是要為住客提供一個綜合性的高尚生活空間,集豪華住宅、無與倫比的餐飲、娛樂及消閒設施於一身。 1981年,僑福企業向政府購入大潭郊野公園地皮,動工興建陽明山莊。 大潭水塘道2025 屋苑的住宅單位、會所、以及各項休閒及度假設施分階段完工,及至1988年秋天,陽明山莊迎來首批住客。 大潭水塘道2025 而整個項目,包括18座住宅大廈、平台及會所設施,則正式於1989年夏天落成開放。
大潭水塘道: 大潭水塘行山|路線難度1星 新手都行到!超壯觀水壩+百年石橋 打卡全攻略
大潭郊野公園覆蓋港島南部一帶連綿山嶺,由北面的渣甸山,伸延至南面的赤柱峽道。 公園佔地約為整個香港島 面積的五分之一,分別設有景致優美的遠足路徑,包括港島徑及衛奕信徑等。 遊人不但可悠閒享受沿途山光水色,更可從各個山頂位置,鳥瞰香港全景,欣賞摩天大樓及維多利亞港。
- 2016年,隨着矮車身版的丹尼士三叉戟(33XX)車齡漸高,新巴訂購60輛車長10.4米,高度只有4.17米的Enviro400 Euro V(38XX)取代前者。
- 他在2010年修讀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時,論文題目便是香港古橋,並將此出版成書。
- 大潭郊野公園範圍內有四個水塘,那些水塘是港島早期食水供應的主要來源,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
- 有鑑於此,政府已於道路兩端豎立警告路牌,提醒駕駛者有關窄路及應讓路於公共巴士。
-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在第四座石橋旁邊, 燒烤區四號場有一排十數棵楓香樹(紅葉), 在秋冬季節,樹葉會轉成紅色, 這裡是香港觀賞紅葉的景點之一。
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新巴路線14提升服務 縮短行車路線 加強班次繞經東頭灣道〉[新聞稿],2001年8月24日。 星期一至五非繁忙時間,以及週六與假日早上繁忙時間過後改為循環運作,以赤柱炮台(閘口)為循環點,並於回程繞經赤柱廣場(馬坑)。 14線平日雖受專綫小巴16M及16X線競爭,但小巴只往柴灣站,對此路線影響有限;每逢週末及假日,更會有大量遊客乘搭此路線,頂閘情況頻繁,大潭郊野公園候車的乘客往往難以登車。 乘客亦可使用AlipayHK「易乘碼」、支付寶或雲閃付「乘車碼」、具有感應式支付功能的VISA、Mastercard及銀聯卡,以及Apple Pay、Google Pay及Samsung Pay流動支付平台繳付車資。
大潭水塘道: 起點:大潭道美國會所站
因大潭地勢適合貯水,大潭大部份範圍均在1883至1917年間分數階段被改建成多個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以及大潭篤水塘),為港島供應食水。 今次介紹的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是大潭水塘道靠近大潭篤水塘的一段,該段路為較平坦的瀝青道路,全程沒有梯級,方便好行。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在紅葉涼亭行約30分鐘,便到最後一個景點, 黃泥涌水塘是水務設施古蹟水塘,由黃泥涌水塘行不用10分鐘,即到達巴士站,可乘巴士到灣仔及中環。 要前往陽明山莊,可以在中環乘坐城巴6號、新巴66號,或在北角碼頭乘坐新巴63號,在黃泥涌水塘公園下車,沿著大潭水塘道就可到達陽明山莊旁衛奕信徑第一段的起點。 而回程可在大潭道乘坐新巴14號或城巴314號離開(途經港島的港鐵站)。 在別過水塘的美景後,你大可沿著大潭水塘道走出大潭道。
大潭水塘道: 陽明山莊 LIFESTYLE MAGAZINE
經過多番試驗,運輸署最終於2018年6月落實安裝智能交通燈,並於8月25日上午10時正式運作,屆時大潭道水壩段會按交通燈號實施單線雙程行車。 試驗計劃顯示,交通燈有助紓緩大潭道水壩段車輛對頭問題,但礙於傳統交通燈號一律定時,車輛平均需要超過400秒才可通過水壩,平均車龍長280米。 另外,黃泥涌峽道至陽明山莊一段為灣仔區及南區的分界線;陽明山莊至大潭副水塘一段為東區及南區的分界線;大潭副水塘以東則全屬南區。 大潭篤水塘水壩外觀雄偉,具12條有裝飾護牆及應付溢流的大型溢洪道。 而溢洪道之上亦築有由半圓形花崗石柱支撐的12 個拱券,以承托車水馬龍的大潭道。
大潭水塘道: 第 3 站 香港仔下水塘
有見及此,政府於道路兩端豎立路牌,提醒駕駛者前方道路收窄,以及應讓路予巴士,亦規定每天上午8時至10時以及下午5時至7時,巴士及小型巴士以外重逾三噸的車輛,禁止由大潭道北行駛入水壩路段,以免導致交通癱瘓。 否則,大潭篤水塘能早於1968年竣工的船灣淡水湖,成為香港及世界首個建於海上的水塘。 大潭水塘道2025 水壩由總工程師謝斐(Daniel Jaffe)負責設計和監建,當時此壩屬劃時代設計,被譽為「亞洲第一壩」。 城巴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新巴66號線更改服務時間 新巴14及城巴6號線實施新服務安排〉[新聞稿],2012年9月14日。
大潭水塘道: 香港唯一石砌輸水道古蹟
另外,此路線亦有部份班次會繞經赤柱監獄及馬坑邨,詳情可參閱「服務時間及班次」章節。 大潭水塘,是由大潭上、中、副及大潭篤水塘四個水塘組成,規模龐大,並可欣賞到英式石橋,風景優美,個人為大潭是港島區入門山徑之首選。 大潭水塘,即現時的大潭上水塘,是繼薄扶林水塘後,第二個建成的水塘。 在十九世紀的末期,隨著人口的增長,港府展開了大型的水塘興建計劃,先後完成了薄扶林水塘、大潭上水塘及黃泥涌水塘。 而由於當時港島人口集中在現今的中環及灣仔一帶,在興建大潭上水塘的同時,亦開鑿了相信是全港第一條的輸水隧道,從大潭上水塘的堤壩附近通往大坑道,再經輸水網絡把食水運送至中環等地區。 當時政府的構想乃興建道路把全香港島各區域連接起來,當通車時這個環島道路網的南段都被統稱作香島道,到1930年代這個路段被改稱作大潭道,而大潭道目前是石澳和赤柱前往筲箕灣、太古和東九龍之主要道路。
大潭水塘道: 終點服務時間
在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後,沿著行人道往大潭童軍中心方向稍稍下降,在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走回馬路。 越過閘口,沿著大潭水塘道先後經過四道古橋,走至大潭中水塘水壩對面的大潭篤水塘燒烤區四號場,最後沿路折返。 大潭水塘道2025 最後在終點巴士站前方行人道落差較低處返回行人道乘車。 離開抽水站建築群後向北行,可到達大潭水塘行山路線行程的最後一站——最近經常在各大風景相片「洗板」的大潭篤水塘水壩觀景點。
大潭水塘道: 大潭水塘道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煙囪及排煙道1907年大潭篤原水抽水站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高級員工宿舍1907年大潭篤原水抽水站1994年列為一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是香港座落於南區及東區一組水塘,位於港島東南部的大潭郊野公園之內,毗連畢拿山、渣甸山、紫羅蘭山及柏架山。 大潭水塘包括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在1888年至1917年間分期落成,為港島食水的主要來源,統稱為大潭水塘群。 為 了 適 合 市 民 不 同 的 需 要 , 又 在 鰂 魚 大潭水塘道 涌 闢 有 一 個 為 晨 運 人 士 而 設 的 晨 運 園 地 。
大潭水塘道: 路線全長
沿 港 島 徑 第 六 段 , 由 柏 架 山 道 出 發 , 登 上 大 風 坳 , 繼 而 南 行 下 坡 , 便 可 走 進 這 片 綠 色 天 地 , 湖 光 山 色 盡 收 眼 底 。 登 臨 高 五 百 三 十 二 米 的 柏 架 山 山 頂 , 可 眺 望 維 港 兩 岸 風 光 。 由 於 鄰 近 鰂 魚 涌 及 西 灣 河 , 公 園 深 受 港 島 東 區 的 居 民 歡 迎 , 是 進 行 各 類 晨 運 及 康 樂 活 動 的 熱 點 。 九龍水塘屬新界第一個水塘,並位於金山郊野公園內,沿麥理浩徑第六段走便可到達。 第六段是麥理浩徑路程最短、最易走的一段,由九龍水塘行到城門水塘菠蘿壩為終點,行山新手不妨試下。
大潭水塘道: 路線資料
巴士台 HK Bus Channel,〈「28/4 新巴 #3827 已於今晚首次行走 14 號線,成為該線首部載客服務的ADL Enviro 400 LH巴士。」〉[Facebook帖文],2017年4月28日。 而此路線車長亦疑因一時驚慌,右腳離開剎車腳掣,致巴士溜後,撞到尾隨停下的一輛工程車,造成三車相撞意外。 2021年:因應假日龐大客量,令新巴的短身巴士短缺,新巴需要向城巴借用部分Enviro400行走此路線。
大潭水塘道: 交通意外
從入口的梯級下走小許,見到引水道,便沿之繼續,彎彎曲曲的行走,雖樹蔭不多,然路途平坦,走起來十分舒服。 這引水道把四周的水收集,輸往大潭水塘,看著延綿幾公里的引水道,邊走邊看,集水卻不多,可見食水珍貴。 由於港島徑第七段的入口是在大潭道的某處急彎,既沒有巴士站,也沒有行人路,即使是乘搭的士或小巴,亦不容易找到這個彎位下車;又或是在附近的巴士站,也沒有行人路通到這裡。
大潭水塘道: 歷史
九龍水塘的主壩、溢洪壩都是為香港法定古蹟,主水塘水壩更以雙弧形設計,親眼見識會令人嘆為觀止。 繼續走大潭水塘行山路線約20分鐘,大家會到達大潭篤水塘燒烤區4號場。 在這裡,大家除了能夠使用燒烤爐與餐桌等設施燒烤和用膳,亦可以在附近遠眺大潭中水塘水壩。 )是香港的一條道路,大部份路段沿山坡上落,部份則建於水壩上。 大潭水塘道始至香港島黃泥涌峽,黃泥涌水塘公園之西北、淺水灣道、黃泥涌峽道與布力徑之間的交通交匯處,該處也是港島徑第四段的終點,同時也是港島徑第五段之起點。
大潭副水塘水掣房1904年大潭副水塘1994年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水塘道 大潭水塘道 大潭副水塘水壩1904年至1907年大潭副水塘1994年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中水塘水壩1904年至1907年大潭中水塘1994年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9年9月18日列為法定古蹟。
大潭水塘道: 交通管制
因此水壩較寬及高,當大水從溢洪道傾出時,會有猶如大瀑布般的感覺,相當壯觀。 此路陽明山莊以西一段是灣仔區和南區區界的一部分,以東一段則是東區和南區區界的一部分,近港島徑和衞奕信徑的交滙點是灣仔區、東區和南區的分界點。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大潭水塘道2025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才可看到。 石橋是橫跨昔日溢洪道的通道, 溢洪道現在依然可見, 因大潭副水塘建成, 現在狀似副水塘與上水塘連成一體。
大潭水塘道: 香港大廈搜尋
左邊可以遙望黃泥涌峽及渣甸山一帶的高樓大廈,右邊則是一大片青蔥的山巒,構成了一幅很大對比的圖畫,令人驚嘆。 這段山路的風景十分迷人,除可遠眺陡斜的孖崗山,在右邊更可暸望整個淺水灣。 如果想趁天氣好,外出行山的話,大潭水塘是個不錯的選擇。 大潭水塘是香港其中一個戰前水塘,位於香港島南區,路程雖長,但非常輕鬆容易行。
政府早於1996年已有計劃把毗連水塘的一段大潭道,由5米闊行車道擴闊為7.3米闊的標準雙程分隔車道,以配合大潭道整體交通容量。 工程範圍包括把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擴闊為7.3米闊的標準雙程分隔車道,同時沿行車道旁興建一條1.6米闊的行人路,以及擴闊堤壩以南的接駁道路。 當局預計工程可於2000年底動工,並於2002年完成,後來有關計劃卻不了了之。 有鑑於此,政府已於道路兩端豎立警告路牌,提醒駕駛者有關窄路及應讓路於公共巴士。 除此之外,每天上午8時至10時及下午5時至7時,巴士及小型巴士以外又重逾三噸的車輛,禁止由大潭道北行駛入水壩的一段,以免重型車輛爭路導致交通癱瘓。
是香港興建的第二座水塘, 也是整個大潭水務設施的第一期項目。 (圖片來源:秋之風景寫真站網站圖片)以紅磚建成的倉庫式建築物,屋頂用中式瓦片鋪砌,在運作初期是用蒸汽機推動抽水機作輸送食水。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二次大戰以後,大潭郊野公園內的原生植被已被嚴重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