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元朗墟 據2016年中期香港人口統計資料,元朗人口有614,178人[1];面積約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及大埔。 時移世易,元朗舊墟仍存,新墟亦隨社會之發展,在一九八四年四月,經已全部拆平,舊者均為現代化所取代,此為必然之趨勢也。 抬頭看晉源押,可留意到一個葫蘆形鐵鑄標誌,在舊墟中另一處 (利益街32 號) 中亦有出現類似標誌,可能是晉源押搬至長盛街前的舊址,也就是晉源押始創於清代末年的位置。 南門口 33 號,地下經營紙紮舖,樓上則為道士(喃嘸佬)和家人的住所,亦替村民辦理道教超渡儀式 (打齋)。
廟內一塊道光十七年 (1837 年)的重建碑記講述建墟始末,並刻上 元朗墟 眾多捐款人和店舖名稱,反映出墟市之興盛。
元朗墟: 大橋墩市
元朗新墟即是水車館街一帶,後擴展為現時的元朗市,是現在元朗市中心最繁盛的心臟地帶。 元朗墟(英語:Yuen Long Hui;1960年前寫作Un Long Hui)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墟市,分為元朗舊墟(英語:Yuen Long Kau Hui)及元朗新墟(英語:Yuen Long San Hui)。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主要及全港第二大圖書館。 除此之外,部分地區(如天水圍及各鄉村)設有流動圖書館的服務,由流動圖書車前往該些地區提供限時的借閱及歸還服務。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元朗墟 元朗區也是三條主要公路(青朗公路、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的交匯處。 元朗墟2025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
元朗墟: 元朗舊墟至新墟的演變
每月逢3、6、9日:即农历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日,便是墟期,设有公秤,收益归“光裕堂”。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取消迁界令,同年锦田进士邓文蔚获封地设墟。 邓氏遂将大桥墩墟迁到西边围与南边围之间的地方,今称元朗旧墟。
- 現時合益公司的股民仍然繼續收股息,在大馬路可以看到元朗合益有限公司大樓 (Un Long Hop Yick Co. Ltd. Building)。
- 鄧光裕先生(進士):甚少聽到鄧光裕這個名字,我認為是故意把舊墟墟主的名字寫錯了。
- 另一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則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展,使元朗區成為唯一一個有超過一個新市鎮的地方行政區(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 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隔河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 1930年代至[來源請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新墟興隆[1],并一度成為新界西北部最大及有名[來源請求]的墟市。
位於西邊圍及南邊圍之間的元朗舊墟,在清朝康熙8年(1669年)建立,有「滿清一條街」的稱號。 是昔日元朗最繁盛的市集之一,中間有長盛街、利益街和酒街,街道兩旁設有各行各業的舖戶。 康熙八年(1669年),清朝取消遷界令,同年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
元朗墟: 大橋墩墟
元朗墟(英语:Yuen Long Hui;1960年前写作Un Long 元朗墟2025 Hui)是香港新界元朗区的墟市,分为元朗旧墟(英语:Yuen Long Kau Hui)及元朗新墟(英语:Yuen Long San Hui)。 20世紀初期,隨着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涌(舊稱「水門頭」)河床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灣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元朗墟。 今日元朗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稱為「滿清一條街」。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而元朗涌(舊稱「水門頭」)河床淤塞,內陸水運貨物需在青山灣碼頭卸貨,再轉陸路運到元朗墟。
由於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元朗於1898年納入殖民地管治。 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元朗段。 元朗墟2025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元朗墟: 利益街 12 號
利益街 24 號,是青磚建成,大門用麻石門框,地下大門仍然保存清未時期的趟櫳和木門。 這裡是元朗舊墟的歷史建築物之一,建築年代雖無從稽考,是元朗舊墟現存的商住唐樓之一。 利益街 12 號,一幢兩層高騎樓建築,外觀上沒有特別的裝飾。 元朗墟2025 根據 1963 年元朗舊墟的丁口登記資料,利益街 12 號的業主是附近山背村的林達榮(新界養魚協會創辦人及主席)。
元朗墟: 元朗新墟(合益市場)
鄧文蔚當上知縣後獲封地設墟,所以在南邊圍與西邊圍之間的地方設立「圓塱墟」,即元朗舊墟 。 元朗墟(英语:;1960年前写作)是香港新界元朗区的墟市,分为元朗旧墟(英语:)及元朗新墟(英语:)。 元朗旧墟位于元朗市中心东北边缘,现在是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其中一个成员村落。 元朗新墟即是水车馆街一带,后扩展为现时的元朗市,是现在元朗市中心最繁盛的心脏地带。 20 世紀初,新的墟市在元朗涌對岸出現,狹小 的舊墟自此走向衰落,許多店舖關門改作住宅 或工場,廟宇香火寥落。 難得的是,墟市的格局仍然 保存,許多兩層高的樓房未拆,當中逾 30 幢屬 歷史建築。
元朗墟: 元朗橫洲二聖宮
塘壆對出的地方便是元朗涌(河)水門頭,在下圖便可以清楚看到,是元朗新舊墟之重要水利貨運通道,舊墟在昔日輝煌之時,擁有超過百多間山寨廠和手袋廠等。 昔日進入南門口未遠處有一塊在1934年豎立的修橋紀念碑,碑上記載了修橋的歷史,但由於紀念碑被棄於廢墟中,現在已經看不到。 不過圍門的遺址還在,南門口再往前走,看到一個土地公神主位,這便是昔日圍門位置,從其殘缺的青磚上,可看出它年代久遠。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早在北宋時期已遷居元朗錦田,在此建基立業,當中錦田鄉人鄧文蔚,少貧力學,才思敏捷,終考取進士 (1685),獲授浙江龍游縣知縣,是為本港清代第一位的進士。 此後,鄧氏獲朝廷封地建墟,鄧文蔚當上知縣後獲封地設墟,原本想重建「大橋墩墟」,因認為圓塱的位置更適合設墟,所以在南邊圍與西邊圍之間的地方設立「圓塱墟」,即現時元朗舊墟。 在元朗舊墟中,具價值的歷史建築物有十六間,其中 4 間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也就是長盛街的兩所古廟(大王古廟及玄關二帝廟)、晉源押當舖和同益客棧,其餘歷史建築屬於住宅建築,多數是兩層高青磚建築。
元朗墟: 跑遊元朗 ( - 從炮仗坊「元朗新墟成立碑誌」認識元朗新墟:五合街合益街市
鄧氏遂將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存於大樹下天后廟內刻於咸豐六年(1856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 [1]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圍鄧氏家族鄧文蔚一房的「光裕堂」。 元朗墟 元朗區過去主要依靠青山公路、屯門公路、大欖隧道及環迴公路(即現在的9號幹線,元朗區內有元朗公路及新田公路)連接香港其他地區。 元朗墟2025 因此,一般其他地區發生交通事故,元朗區的對外交通亦同時受到影響。
元朗墟: 元朗新墟成立碑誌的名詞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10]。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元朗墟2025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11]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元朗墟 元朗墟(英語:;1960年前寫作)是香港新界元朗區的墟市,分為元朗舊墟(英語:)及元朗新墟(英語:)。 元朗舊墟位於元朗市中心東北邊緣,現在是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其中一個成員村落。
元朗墟: 元朗舊墟
清初朝廷頒布《遷海令》,沿海居民要 元朗墟2025 往內陸遷徙,墟市廢棄。 此時錦田官紳 鄧文蔚發起在元朗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建立墟 市,以農曆三、六、九為墟期,方便村民到來 買賣。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
元朗墟: 歷史建築
而且舊墟土地不敷應用,舊墟店鋪街衢狹窄,鄉民又不滿地權為錦田人所壟斷,錦田鄧氏墟主與部份墟內商人因租納產生怨言,市集開始發展到大馬路新街市去。 元朗墟中之樓房多屬於清代的建築物,以青磚為建築材料,以木材來支撐屋頂,屋頂用灰瓦鋪砌,建築裝飾亦開始混入西洋元素。 建築物口多數使用三道門的設計,包括腳門,趟櫳,和木門。 小小的玄關二帝廟就是位於長盛街的盡頭, 主祭玄天上帝及關帝, 黑色的外牆有點古怪, 不知道原本的建築是不是這樣的顏色?? 有此疑問是因為香港修葺古蹟的功夫真是頗馬虎或隨便的, 很多時會弄得不倫不類,。
但環境感覺早已大不同, 日後有機會再說, 元朗墟 因此集中在「元朗舊墟」。 在香港, 其實許多古蹟都是「這麼近, 那麼遠」, 很多居住在石屎森林中的朋友, 都不知道其實自己的家跟美麗的古蹟只是紙隔距離, 只是大家沒用心去留意這些古蹟的存在而已, 今天就帶大家去一個交通超級方便的「古蹟街」遊覽。 長盛街有兩間廟宇,其中大王古廟由墟主鄧氏 元朗墟 於建墟時設立,奉祀楊侯大王和洪聖大王,同 時作為發布公告的地方。
由於清中葉時期,鄭和餘黨輾轉成為海盜,經常侵擾廣東沿岸,於是元朗墟加建了圍牆,只留東面和南面兩個出口,收市後大門關上,以加強保安。 康熙八年(1669),清朝取消遷界令復界,由於元朗民豐物埠,招來不少原元朗居民和大量客籍人蜂擁回來定居。 舊墟的鄰近有老式傳統製作的食物品嚐,而且交通方便,有興趣研究建築古蹟的長青族可到元朗舊墟一遊,感受一下歲月的變遷。 長盛街盡頭還有一間玄關二帝廟,康熙甲午年 元朗墟2025 (1714 年)由鄉民興建,供奉玄天上帝(北帝) 和關帝。
元朗墟: 元朗舊墟初遊
元朗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元朗區的事務,共有45名議員,本屆元朗區議會也是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及目前為止唯一一個所有現任區議員均為建制派的區議會,目前在任的10名議員全數為建制派人士。 元朗墟2025 元朗為一沖積平原,也是香港唯一一個平原,大約形成於唐、宋年間。 元朗平原水土肥沃,過去盛產稻米,元朗絲苗曾是1950年代在華南一帶的著名米食,可與增城絲苗競爭。 居民沿岸建立基圍,養殖水產,包括:基圍蝦、淡水魚等,元朗出產的老婆餅及月餅也是馳名海外。
1948年政府於元朗設立新界第三所理民府,管理北約理民府(位於大埔)新界西改由元朗理民府管理。 1978年政府在青山公路-元朗段一帶發展元朗新市鎮,並興建所需的公共設施。 另一個新市鎮,天水圍新市鎮,則在1980年代末開始發展,使元朗區成為唯一一個有超過一個新市鎮的地方行政區(馬鞍山是沙田新市鎮的擴展部份)。
元朗墟: 元朗老婆餅
區內的服務主要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的接駁巴士提供,連接區外的巴士線則由九龍巴士、城巴和新大嶼山巴士營運。 元朗墟2025 接駁巴士雖然名義上以接駁用途為主,但實際亦是不少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 12條路線中有8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及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
元朗墟: 【港人帶路。香港自由行】元朗區: 認識香港墟市集, 元朗舊墟一級歷史建築物遊 精選
後來大埔泰亨文氏聯同其村落,入稟新安縣請求在大步頭墟對河開立新墟,最終於 1892 年成立,即現時富善街太和市。 可見鄧氏無論在大埔或元朗的壟斷式墟市經營方法,配合不上社區及商業發展步伐。 舊文章中介紹過「昔日圓蓢 元朗墟 – 元朗市」,趁 2012 天后寶誕後再遊元朗舊墟,以往都是走馬看花燈式在元朗舊墟裡走一趟,今次細仔地看看裡頭的各個歷史建築物。 如果可以時光倒流,我倒想暸解昔日的「圓塱墟」(元朗舊墟)之前的「大橋墩」墟市,究竟是怎樣子的。
元朗墟: 元朗區
林達榮亦是 1950 年代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成員及博愛醫院總理。 1960 年代,一個黃姓家庭曾在地下開設麻油店,樓上則作起住所。 1980 元朗墟2025 元朗墟 年代黃氏移民加拿大後,整幢建築便作為住宅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