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掠影」區域展示六個實物展櫃,包括九龍嗇色園赤松黃大僊印(複製品)與1955年派發的棉衣換領券,按下展櫃旁的按鈕即可於屏幕上看到文字解說。 同時設有由二十部電視組成的十米長觸碰屏幕,可以點擊閱覽一百多張珍藏文物、建築風貌等。 嗇色園黃大仙祠數年前開始籌建「黃大仙信俗文化館」早前已落成,並於今日舉行開館典禮。
- 第八站:互動傳情此區設置明信片列印裝置,並以本園建築為素材,供參觀者自行製作個人專屬明信片以作紀念。
- 而工程期間,因文化館位處仙祠正中,大型建築材料及器械均需以吊臂車,於祠外凌空運入工地。
- 此區展示了本園普宜壇科儀常用的法器實物,同時設有「求籤文化體驗區」與三個小型經義遊戲,讓參觀者從中了解靈籤典故,同時亦可了解道教經典。
- 由於他曾遊歷四方,贈醫施藥導人向善,受惠者不計其數,故民眾爭相走告並修祠參拜。
- 而為增加館內空間感,文化館結構柱均以靠牆式設計,並因而加強外墻結構,以騰出中央的廣闊展示空間。
由於他曾遊歷四方,贈醫施藥導人向善,受惠者不計其數,故民眾爭相走告並修祠參拜。 而於參時有所祈求者多能得償所願,故香火不絕,捐款亦源源而來,除部份作慈善用途外,有餘用作擴建廟宇,故成中國江南最大道觀之一,傳至香港後更是善信無數,是香港眾廟宇中香火最鼎盛的一間。 整座祠仿北京故宮建築群而造庭台樓閣,紅牆綠瓦,古氣盎然,氣派非凡,除供奉大仙外更供奉觀音,關帝及中國聖人孔子等,集中國三大教派佛、道、儒於一身。 嗇色園每月均會舉辦禮懺科儀,但日常參神善信卻鮮有機會參與其中。 為此,文化節期間,特意開放部份名額予善信參與禮懺科儀,感受科儀氣氛。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香港文匯網
4.3 日遊大仙祠 文化節期間將舉辦導賞,為大家介紹各個殿堂的歷史文化。 嗇色園黃大仙祠指,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現階段暫只開放接受合資格的團體預約參觀,個人參觀安排將於下階段安排,稍後透過嗇色園網站及Facebook專頁公佈。
文化節期間,將會首次推出社區導賞,帶領大家走出黃大仙祠,一同遊走港九各地,探索先道侶的建壇足跡,訴說當年歷史。 1.1 願達眾仙 (許願林) 說到黃大仙,很多人都會聯想到仙師「有求必應」的威靈。 文化節期間將會特設許願林,公眾將可掛上許願卡,讓仙祠眾仙聖傾聽各人的願望。 黃大仙原名黃初平,公元328年於浙江省金華縣蘭溪市出生。 由於家貧故8歲便於浙江金華的赤松山放羊,15歲巧遇一位仙翁,被授以靜修及提煉草藥之術,在山野中潛心修煉40年。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內共分有11個區域
日期:2022年11月27日 時間:下午3至4時正 集合地點:文化館正門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2025 集合時間:活動前15分鐘
第二站:仙祠遊歷 進入「仙祠遊歷」前,文化館展示著黃大仙信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牌匾的複製品,以紀念黃大仙信俗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重要時刻。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進入「仙祠遊歷」前,文化館展示著黃大仙信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牌匾的複製品,以紀念黃大仙信俗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2025 而「仙祠遊歷」展示2021年的黃大仙祠模型,參觀者可從俯瞰角度欣賞嗇色園黃大仙祠建築佈局。 此區展示了本園普宜壇科儀常用的法器實物,同時設有「求籤文化體驗區」與三個小型經義遊戲,讓參觀者從中了解靈籤典故,同時亦可了解道教經典。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建築物
進入「仙祠遊歷」前,文化館展示著黃大仙信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牌匾的複製品,以紀念黃大仙信俗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重要時刻。 為推廣黃大仙信俗文化,又欣逢「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廿五周年」之慶典,嗇色園特別舉辦「第一屆黃大仙信俗文化節」,並以「傾聽.歷史回聲」為主題,寄意文化承傳人在當下敲響溯古的銅鐘,邁過漫長的歷史恆河,由傳統回饋予現代的裊裊餘音。 第十一站:遊蹤印記「遊蹤印記」為文化館最後的區域,完成館內的特定展區互動遊戲將會留下紀錄。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現階段暫只開放接受合資格的團體預約參觀,有關個人參觀預約將於下階段安排,敬請留意本園網站及Facebook專頁公佈。 第四站:歷史掠影此區共展示六個實物展櫃,均是與本園過去所收藏的歷史文物有關。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嗇色園「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開館典禮 融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 傳承黃大仙信俗文化
在「百年光影」區內,過去百年的歷史事件及趣聞,如二戰期間仙師顯威靈、五十年代本園正式開放、七十年代大殿重建,以至近年改革及新建設等一一以互動形式重現參觀者眼前。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在「百年光影」區內,過去百年的歷史事件及趣聞,如二戰期間仙師顯威靈、五十年代該園正式開放、七十年代大殿重建,以至近年改革及新建設等一一以互動形式重現參觀者眼前。 「遊蹤印記」為文化館最後的區域,完成館內的特定展區互動遊戲將會留下紀錄。 在「百年光影」區內,過去百年的歷史事件及趣聞,如二戰期間仙師顯威靈、五十年代本園正式開放、七十年代大殿重建,以至近年改革及新建設等一一以互動形式重現參觀者眼前。 日期:2022年11月5日 時間:上午11至12時正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而為增加館內空間感,文化館結構柱均以靠牆式設計,並因而加強外墻結構,以騰出中央的廣闊展示空間。 工程歷時三年終告完成,董事會特別選以2021年11月11日,即香港黃大仙信俗正式確認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日子,於2021年一百周年正式開館,成為嗇色園屹立百載的里程碑。 第一站:願至天成文化館入口設有LED祈福牆,以獅子山為背景,配以本園「勝意燈」及「三皇九台星燈」為設計藍本的祈願天燈,讓參觀者透過掃描許願裝置的二維碼寫下心願,便即時可在LED祈福牆上呈現並飄到天上,象徵願望上達仙聖。 第一站:願至天成 文化館入口設有LED祈福牆,以獅子山為背景,配以本園「勝意燈」及「三皇九台星燈」為設計藍本的祈願天燈,讓參觀者透過掃描許願裝置的二維碼寫下心願,便即時可在LED祈福牆上呈現並飄到天上,象徵願望上達仙聖。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嗇色園「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開館典禮 融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 傳承黃大仙信俗文化
「黃大仙有求必應」是香港人的順口語,本站提供一站式黃大仙線上靈籤及解籤服務。 1921年7月,香港的黃大仙祠落成,並且奉文昌帝君的乩示,命名為嗇色園,大殿就名為「赤松仙館」。 由於乩壇方式施行普濟,已無法滿足信眾日增的需求,於是,設有靈籤、藥籤供信眾問事、問藥方之用。 據說清朝兩廣水師提督李準,曾經帶他的母親到黃大仙祠診治,如願康復。 當時疫症肆虐猖獗,「普慶壇」設有藥局贈醫施藥,使仙師的名聲更廣傳千里。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文化事務
第三站:百年光影在「百年光影」區內,過去百年的歷史事件及趣聞,如二戰期間仙師顯威靈、五十年代本園正式開放、七十年代大殿重建,以至近年改革及新建設等一一以互動形式重現參觀者眼前。 第八站:互動傳情 此區設置明信片列印裝置,並以本園建築為素材,供參觀者自行製作個人專屬明信片以作紀念。 第三站:百年光影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嗇色園「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開館典禮 融和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 傳承黃大仙信俗文化
主禮嘉賓及本園代表各手持寶印,一同於《黃大仙寶經》蓋上寶印,將功德回向予社會大眾,祈願國泰民安,社會繁榮。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2014年,香港黃大仙信俗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及後,嗇色園董事會一直反思,應如何建立有系統的平台,將信俗文化內涵推廣給各善信? 為此,董事會決定仿傚太歲元辰殿的成功例子,在仙祠正中核心地帶,進行大型工程,闢地建館。 牽一髮而動全身,月老及佳偶天成神像需要遷奉至鳳鳴樓廣場,而平台則升高至第一參神平台高度,同時增設財神宮。 而工程期間,因文化館位處仙祠正中,大型建築材料及器械均需以吊臂車,於祠外凌空運入工地。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香港文匯網
經過本園先賢百年來的宣法弘道,黃大仙信仰不但已深深紮根於香港,黃大仙祠亦成為香港重要的宗教景點。 在本園與特區政府的積極合作下,香港「黃大仙信俗」在2014年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並於2017年名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為配合嗇色園一百周年紀慶,同時持久地向各地善信與旅客推廣黃大仙信俗文化,本園董事會特於2021年成立「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建築物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現階段暫只開放接受合資格的團體預約參觀,有關個人參觀安排將於下階段安排,敬請留意本園網站及Facebook專頁公佈。 啬色园一直对弘扬黄大仙信俗不遗余力,近年更注重文化推广的工作。 香港的「黄大仙信俗」在2014年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由啬色园作为传承及保护单位。 啬色园黄大仙信俗文化馆是专门介绍香港「黄大仙信俗」的文化展览馆。 馆内的设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设有多种互动的数码化设备以介绍「黄大仙信仰」源流、啬色园历史变迁及道教文化知识,例如有微缩模型、360度环回投影动画、各种互动游戏与珍藏文物,希望文化馆能适合任何人士参观,雅俗共赏。 街Tour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第五站:尋玄問道此區展示了本園普宜壇科儀常用的法器實物,同時設有「求籤文化體驗區」與三個小型經義遊戲,讓參觀者從中了解靈籤典故,同時亦可了解道教經典。 第二站:仙祠遊歷進入「仙祠遊歷」前,文化館展示著黃大仙信俗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牌匾的複製品,以紀念黃大仙信俗獲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重要時刻。 而「仙祠遊歷」展示2021年的黃大仙祠模型,參觀者可從俯瞰角度欣賞本園建築佈局。 第五站:尋玄問道 此區展示了本園普宜壇科儀常用的法器實物,同時設有「求籤文化體驗區」與三個小型經義遊戲,讓參觀者從中了解靈籤典故,同時亦可了解道教經典。
第六站:道服玄風 本園普宜壇科儀常用的三件道服,包括斑衣、鶴氅及道袍,其中鶴氅更配以互動裝置展出及介紹。 圖片二:陳積志副局長(右一)、丁新豹教授(左二)、馬澤華主席(左一)及李耀輝監院(右二)為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開幕碑記揭幕。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圖片一:陳積志副局長(右二)、丁新豹教授(左一)、馬澤華主席(右一)及李耀輝監院(左二)為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進行啟動儀式。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本園普宜壇科儀常用的三件道服,包括斑衣、鶴氅及道袍,其中鶴氅更配以互動裝置展出及介紹。 第八站:互動傳情此區設置明信片列印裝置,並以本園建築為素材,供參觀者自行製作個人專屬明信片以作紀念。
1.2 緣繫四方 (代寄明信片) 近年因疫情肆虐,大家都難以出國探望親友。 為此,文化節特意製作一批以仙祠殿堂為主題的明信片,讓大家透過明信片,書寫對親友的思念。 此區共展示六個實物展櫃,均是與本園過去所收藏的歷史文物有關。
黃大仙信俗文化館: 文化事務
時值一百周年紀慶,本園早於幾年前便開始籌建「黃大仙信俗文化館」,以現代科技呈現傳統文化,讓公眾更了解黃大仙信俗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 – Media OutReach 年11月11日 – 過去百年,嗇色園黃大仙祠一直致力推廣黃大仙信俗文化。 嗇色園黃大仙信俗文化館是專門介紹香港「黃大仙信俗」的文化展覽館。 館內的設計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融合,設有多種互動的數碼化設備以介紹「黃大仙信仰」源流、嗇色園歷史變遷及道教文化知識,例如有微縮模型、360度環回投影動畫、各種互動遊戲與珍藏文物,希望文化館能適合任何人士參觀,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