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正常細胞有自我復原的功能,亦幫助減低電療對正常細胞的影響。 我們的團隊由具有豐富醫學寫作經驗的記者、編輯組成,內容來自採訪諮詢資深癌症醫學和照護知識的專家與相關書籍,盡力提供正確可信的醫療健康知識。 體內放射線治療 但無意取代專業醫師診斷,無法為個別讀者對內容的應用負醫療或法律責任。 我們只想藉此手冊,使病人在接受放療時能很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對於治療抱何種期望,如此就可以排除內心的焦慮,在此還是要再提醒大家,無論遇到或感覺到有任何不對勁或需要時,請不要客氣地向治療小組的任何成員尋求協助。
- 非密封式的體內放療則大多是從靜脈注射放療藥物,藥物會順著血液循環,攻擊癌細胞。
- 「放射治療」本身是不會痛的,只是副作用會使人有不舒服感而已,附帶一提的是,假如放射治療的目的是用在癌症的緩和治療時,如不舒服及疼痛控制等,而這些症狀如果無法用放療去除或減輕時,就必須借助藥物來做疼痛控制。
- 對於腫瘤較小或局部晚期腫瘤、腫瘤沒有轉移(沒有擴散至其他的身體部位)的病人,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可達到治癒癌症的目的。
- 體外的放射線隨著機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功能,有些適用於治療皮膚表層的癌症,有些則適合深層的癌症,最普遍使用的放射線治療裝置是直線加速器,使用高能的X光治療腫瘤。
- 傳統的放射治療通常使用X光,而這項技術則以質子〔註1〕作為放射源。
綜合來說,每天僅照射 1 次,以及週末暫停照射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患者的身體有時間能自行復原,降低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 治療計畫裡會包含腫瘤狀況、使用哪種射線、哪種機器、放療總共要做幾天、每天施以多少照射劑量⋯⋯等要素,接下來便是按照計畫執行,完成整個療程。 之後的治療便是一週 5 天,每天 體內放射線治療2025 1 次,每次連同到櫃台報到、躺床及對正身體位置,通常大約要花半小時,照射結束後會在患者的紀錄卡記下日期和累計次數。 放射腫瘤科醫師先問診及評估,必要時安排其他專科的醫師會診或檢查。 如果癌友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放射線治療,接下來便可以簽署放射線治療同意書。 同時,為保證工作站之間交接沒有疏漏:每週一固定召開新病人討論會,參與人員包括醫師、物理師、劑量師、放射師組長及護理師,對新病人之治療計劃逐一加以討論,討論內容包括治療照野、治療技術、治療劑量等,與會人員共同討論互相監督。
體內放射線治療: 手術中減少殘存癌細胞
腎細胞癌(英語:Renal cell cancer)和黑色素瘤通常被認為耐放射,但對許多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來說,放射治療仍然是一種姑息治療的方式。 將放射治療與免疫治療相結合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並已顯示出治療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的一些前景[4]。 病人於放射治療結束兩週內,須完成放射治療摘要報告,此份報告主要為病人的診斷、期別、治療範圍、治療劑量、治療效果、治療副作用及建議後續之治療追蹤方式。
根据放射生物學的研究,放射治疗对非常大的肿瘤的效果不如对较小的肿瘤或微小的疾病好。 此帳號可以享有天下雜誌群產品,品牌包含「康健雜誌、天下雜誌、親子天下」,詳情可參考 體內放射線治療 天下雜誌群會員服務條款 。
體內放射線治療: 開始治療
然而,由於這種技術依靠平面資料,醫生要擴大治療範圍,確保消滅所有癌細胞,因而正常細胞會受較大影響。 放射治療副作用的產生與治療部位、治療分次劑量、治療總劑量及治療所採用之技術有關,此外個人體質也與放射治療之副作用程度有相關。 急性副作用於治療開始九十天內發生,並在療程結束一兩個禮拜內達到高峰,原則上隨療程結束急性副作用會逐漸緩解。 而慢性副作用通常是不可逆的,且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變嚴重。 體內放療可以利用身體任何自然的管腔作為途徑,例如鼻咽、食道、子宮腔等,或是將穿刺針、管插入體內組織,將能放出放射線的物質準確輸到腫瘤細胞裡,避免傷害正常組織,特別適合多顆腫瘤的患者。
在治療期間,機器會環繞患者轉一圈或數圈,射線會隨腫瘤位置改變而有所調控,一方面向治療範圍發出均勻的放射劑量,另一方面令劑量更貼合腫瘤的形狀,避免影響周邊器官。 體內放射線治療 這項技術利用紅外線及X光,偵測由呼吸造成身體起伏的誤差,選取呼吸週期中的特定時段照射,例如只在呼氣或吸氣時照射,其餘時間則關閉射線,以免腫瘤範圍以外的正常組織因呼吸起伏,受到多餘的放射劑量。 此外,技術員亦可能會為在頭頸部受治療的患者製作牙蠟等輔助物,以免治療時發出的射線對患者口腔產生副作用。 一般而言,治療癌症主要有三種方法,包括透過外科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患者一旦確診患上癌症,醫生會根據其年齡、健康狀況,以及癌腫性質、癌腫所在位置、體積大小、擴散程度等因素,判斷適合的治療方式。
體內放射線治療: 醫學物理師/劑量師
但腫瘤只要大到6公分以上,因為輻射劑量的安全考量就不能使用。 如同手術一樣,放射線治療也是局部的治療—只影響身體特定部位的癌細胞,有時候醫師會在放射線治療以外加入全身性的治療,像是化學藥物治療、生物製劑治療、或免疫治療等,都是用來加強療效的方法。 有時候可能會聽到醫師使用“輔助性治療”這一名詞,這是在主要治療之後所給予的附加治療方法。 食道發炎是放療後十分常見的急性副作用,因為食道黏膜被放射線損傷,導致黏膜發炎、潰瘍,患者會感到吞嚥疼痛,可以用藥物止痛。 症狀多半在治療開始後的第 3~4 週出現,治療結束後 1~2 週便會顯著減輕。
體內放射線治療: 放射治療的用途
放射治疗可以治愈一些仅在特定身体部分内存在的癌症,也可以用作辅助治疗(英语:adjuvant therapy),在手术切除原发恶性肿瘤后防止肿瘤复发(例如治疗早期阶段的乳腺癌)。 放射治疗与化疗之间可以协同使用,易感癌症的化疗之前、期间和之后都可能使用放射治疗。 从事这一子专业的医生被称作放射肿瘤学家(英语:radiation oncologist)。 例如,腦部惡性腫瘤和正常組織的邊界通常很模糊,手術很難完全切乾淨,因此患者開刀後幾乎都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清除潛藏的癌細胞。
體內放射線治療: 為了您 我們持續進步
治療通常是以門診的形式進行,為患者提供了更加直接、便捷的就醫方式。 [8][9] 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的這些特點保證了大多數患者對近距離放療良好的耐受性。 在開始放射線治療前,癌友會先經過生理狀況和腫瘤部位的評估,過程中會使用電腦斷層等各種影像工具。
體內放射線治療: 治療實施
通常在兩次計劃中會有一段休息期,讓身體有機會重新製造健康的新細胞,重新獲得體力。 醫師會使用多種方法來評估化學治療的效果,包括日常的身體檢查、血液檢查、電腦斷層、X光檢查、骨髓檢查及切片等。 對某些個案,醫師會放棄使用手術的方法,而採取放射線治療搭配其它的抗癌藥物(如化學治療等)來破壞癌細胞。 放射線可以在化學治療前、化學治療期間、以及化學治療結束後使用,醫師會依據每個病人的癌症種類、部位及大小來衡量這些組合性的治療。
體內放射線治療: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
有些病患必須配合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或其他生物療法來提高腫瘤的控制率。 像手術前的放射線治療有助於縮減腫瘤大小,使切除手術更容易進行;而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可消滅手術無法完全切除的殘留組織。 治療第 1 期食道癌以手術切除為主,萬一術後的病理檢查報告發現手術切口的邊緣還殘留有癌細胞,或是癌細胞侵犯得比原本預期深等情況,則需要考慮在手術後加上放射線治療,降低復發的風險。
體內放射線治療: 醫師說的「放療治療計畫」是什麼?
較常見的包括可治療甲狀腺亢進和甲狀腺癌的碘,患者吸入碘後首四至五天,體液和排泄物會帶微量輻射,如非必要,切勿外出,也應該避免與兒童或孕婦接觸。 另一種常見的放射同位素為鍶,可用於減輕因癌患擴散至骨骼的痛症,主要採用靜脈注射方式進入患者體內。 接受治療後,患者通常可即日回家,惟初期排泄物和血液仍帶有微量輻射。 跟上述立體定位放射手術或X光刀放射手術相似,惟腫瘤每次接收的放射線劑量較低,整個療程亦較長,由一至三星期不等。
體內放射線治療: 放射治療副作用
患者的淋巴結接受放射治療後,有可能阻塞淋巴管,令淋巴液難以正常循環,積聚在皮下組織,形成淋巴水腫。 然而,水腫一般在治療數個月至數年後才會出現,患者可能會感到肢體沉重、發脹等。 此時,患者應避免提舉重物,或穿過緊衣物,以及避免推拿或深層按摩。
體內放射線治療: 病人衛教小組
一般而言,這些症狀在療程正式結束後兩至四星期,便會逐漸消退。 患者切勿自行敷藥或塗抹潤膚霜,也應暫停使用香皂、爽身粉、止汗劑、香水等。 放射治療可能會影響造血功能,尤其胸腹、骨盆、大腿骨等涉及大範圍治療的部位。 體內放射線治療2025 他說,患者事前需要先接受預演程序,即由醫生在其體內注射替代劑球蛋白,以預視同位素Y90所到達的位置是否可針對腫瘤、會否影響其他器官等,以及用作計算可以殺死腫瘤所需要的Y90數量。 密封式體內放療,癌友通常需要半身或全身麻醉,將放射源植入體內腫瘤所在區域,例如在乳癌、子宮頸癌開刀後用來清除殘餘癌細胞的近接放療。 縱觀放射線治療的發展道路,便是一條愈來愈登上「精準醫學」的歷程。
另一種體內的放射線治療方法是口服或注射非密封性的放射線藥物,如果是採用這種治療方法的話,必須要住院幾天。 包含施源器的病人圖像導入治療計劃系統後,患者被轉移到專用的帶屏蔽的治療機房。 治療計劃系統可將多張治療部位的二維圖像轉化成三維「虛擬病人」圖像,由此可以確定施源器的位置。 體內放射線治療2025 [103]在「虛擬病人」圖像上的施源器、治療部位及周圍健康組織三者的空間位置關係,與真實患者體內的關係是一致的。
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興起之初,在歐洲及美國產生不小的反響。 但到二十世紀中葉,由於放射源的手工操作會對操作者造成有害的照射,[21][22]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的利用率逐漸下滑。 或者,有一部分癌友因腫瘤位置或其他因素,會先接受手術切除食道腫瘤,接著同步施行放療和化療,清除剩餘的癌細胞。 而已經惡化到全身轉移的第 4 期患者,放射線治療的主要目標是緩解症狀,照放射線縮小腫瘤,紓緩癌友吞嚥困難、難以進食、體重減輕、噁心嘔吐,以及腫瘤壓迫食道、氣管的其他症狀,保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食道癌是經常會用到放射線治療的癌症,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7 成患者在治療癌症的過程中會經歷過放療。
並且,質子和重粒子射線都有一種特殊的物理性質「布拉格峰(Bragg peak)」。 簡單的說,X光穿透器官和組織時,會一路釋出能量,因此在腫瘤前方和後方的健康器官組織,都會接收到放射劑量,目前就算是最新型的放療機器,也無法完全克服這情況。 如果是正值生育年齡的婦女,在接受放射治療之前,必須先和醫師商量生育計畫,因為擔心放射治療會對胎兒造成傷害,特別是懷孕前三個月,如在治療前已經懷孕,更須告訴醫師,以決定對胎兒儘可能作到最好的保護。
體內放射線治療: 放射源的放置方式
本科目前根據放射腫瘤醫學會建議之放射治療摘要報告必填項目,與本院資訊部合作,以電腦化條列格式呈現,方便醫師輸入必要之項目,與癌登必要項目結合,以利病人資料之整合。 負責所有放射治療儀器的校正、驗收、測試、品管,放射治療劑量之驗證與評估,輻射防護與屏蔽設計,確保所有治療儀器的可靠度與精確性,並研發新技術及教學訓練。 負責協助放腫科醫師做電腦治療計劃,把治療資料輸入電腦,計算出腫瘤及附近正常組織器官接受放射線劑量的分布狀況。
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宮頸癌或前列腺癌可導致急性或暫時性尿路症狀,如排尿困難、大小便失禁或排尿疼痛(尿痛)。 體內放射線治療2025 [19][97][98] 也可能發生短暫性腸道運動增加、腹瀉、便秘或直腸少量出血。 [19][97][98]急性和次急性副作用通常在幾天或幾周內緩解。 對於前列腺癌永久性粒子植入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也有少量病例,可能出現一些粒子從治療區域轉移到膀胱或尿道,通過尿液排出。 體內近接治療有二種,一種是藉由低劑量率的放射性物質,直接注射到體內進行治療,時間大約需要一到七天不等,在某些情況下則是以永久留存於體內的方式進行。
有些病人在完成治療後長回來的頭髮可能更黑、更柔,至於長回的多寡,會受放射治療劑量及種類的影響。 放射線的機器是在室外控制操作的,或許病患會覺得孤單,但是要記住放射師是可以經由電視螢幕看到且可透過治療室裡的對講機和病患通話的。 體內放射線治療2025 如果在治療期間感到不舒服的話,必須立即告訴操作人員,因為治療的機器可以隨時停止,待將問題處理後,再評估是否繼續該次的治療劑量。
放射線要瞄準目標,才能摧毀癌細胞,因此需要透過影像掃描技術準確判讀出腫瘤在體內的位置、大小、邊界,並且照射過程中患者的身體姿勢也要保持不動。 大多數上皮癌只有中等程度的輻射敏感性,需要明顯更高的輻射劑量(60-70Gy)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有些類型的癌症具有明顯的抗輻射性,也就是說,需要在臨床治療中可能是不安全的、非常高的輻射劑量才能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