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兩間公司以都城巴士為藍本,於1991年推出配DAF DB250底盤的Optare Spectra巴士,繼承了都城巴士的傳動系統及尾軸懸掛佈局,到1997年再改良為低地台版本,但兩者均沒出口至香港。 Optare Spectra及VDL DB250分別於2006年及2008年停產,其後由埃及MCV公司提供予九巴試用的VDL DB300,是由VDL研發的全新底盤,設計上已與都城巴士無關。 Original Sightseeing Tour公司於2006年將十輛前中巴ML從其澳洲City Sightseeing分支運到倫敦行駛,以應付倫敦對觀光開篷巴士日益增長的需求。 曾於倫敦服役的前中巴ML均改配康明斯或歐霸歐盟三/四型引擎,全數於2017年前退役。
1990年3月17日,一輛行走94號線的利蘭勝利二型(車隊編號LV21),於駛至鴨脷洲大橋往香港仔方向出口撞向石壆後翻側,18人受傷。 2002年9月2日,據信報財經新聞指禹銘以每股1仙收購中華汽車的收購於9月7日在成坤廣場召開股東答問大會,歡迎所有股東出席。 翌日禹銘宣布新的分派建議由先前的一年內,改為10個工作日內。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巴/新巴
三輛巴士分別於1981年5月11日、8月11日及10月28日出牌,投入服務時的車隊編號為M1-3,;其後在1982年因應丹尼士巨龍12米投服務而改為3M1-3。 九巴於1982年10月耗資600萬訂購100輛巴士,其中為20輛都城嘉慕威曼都城9.7米巴士,用以取代大批兩軸非空調巴士。 巴士配備吉拿6LXB引擎、Voith DIWA 851波箱及細小的路線牌箱設計,車窗採用淺藍色的玻璃。
- 中巴在柴灣道391號(柴灣內地段第88號)擁有一個可供重型車輛停泊的多層停車場,其前身是巴士車廠,於1976年建成,連地下和天台在內樓高五層,是中巴於當時其中一項重大投資。
- 2.4.夜間或自由活動時間若需自行外出,請告知領隊或導遊或團友,並應特別注意安全。
- 龔嘉豪:〈中庸之服務九巴〉,載《都城嘉慕 都城巴士》(香港:尚線出版,2011年),第52-61頁。
- 隨着中巴作為其中一個發展商的地產項目北角港運城在1998年落成後,中巴營運其唯一非專利巴士路線,來往港運城和北角政府合署,每天派車3部。
- 動力配搭與先前的「長龍」和「水翼船」相同,也是配上吉拿6LX引擎和丹拿Daimatic四前速半自動波箱。
中巴向新巴出售逾710部巴士,並在專利權結束後將業務重心全面投放於地產發展,但仍然維持經營一條非專營巴士路線,來往港運城及北角政府合署之間,直至到2015年7月1日結束營運為止。 除此之外,在新巴接手88條路線後首三年,向中巴租賃其柴灣巴士車廠作新巴日常運作之用。 其專營權於1998年9月1日凌晨零時結束,旗下88條路線交由新世界第一巴士有限公司(新巴)接手經營,另有12條路線被直接交予城巴營運。 同年11月中巴開設非專營巴士服務,惟此服務已於2015年7月1日起結束營運。 而為進一步疏導客量,1980年5月1日中巴開辦44(華富南←→中環),路線與4號線一樣,於平日早上、中午、傍晚三個時段行走。
中華巴士紀念館: 路線分類方法
其間韋理與羅旭瑞對中巴另一創辦人的後人-董事黃耀南行策反計,使黃以每股作價30港元,讓出所持8.35%中巴股份。 此時顏氏與百利保分別持有28%及20%中巴股份,在黃耀南的出售股權後,中巴股價從不足30港元抬高至 34港元。
- 中巴為使用6LW引擎的雙層巴士編入LW車系,編號是LW2-111,其中「L」指長車身(30呎),「W」指6LW引擎。
- 「三黑四紅」是巴士迷網民對九巴沙田車廠轄下7條全日服務曬命線的統稱,包括81C、87D、281A、170、182、680及681。
- 為改善員工福利,中巴於1954年獲政府批出北角琴行街內地段7105號土地,用作興建宿舍給其員工及家屬作住宿用途。
- 2014年,中巴副監理顏傑強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及1995至1996年政府與中巴商討延續專營權時,條件之一是顏潔齡不再出任中巴主席。
- 九巴的三輛12米三軸超級都城巴士(3M1-3)於1995年至1996年間改裝成為訓練巴士,另有一輛9.7米都城巴士(編號M15)於1997年被改裝成為訓練巴士。
- 都城巴士第一型屬「半整合式」(semi-integral)結構,其車身需承受全車約25%的負荷,除了有三輛由亞歷山大裝上AD型車身外,其餘第一型均由都城嘉慕威曼於其伯明翰Washwood Heath廠房內組裝完成後,再以整車形式付運。
在中巴經營專營巴士業務的末期(1997年),雖然曾經計劃引入單層及雙層低地台空調巴士,但最終因為英國丹尼士車廠未能配合中巴儘快交貨的要求,而令計劃無疾而終,改為購買十輛丹尼士禿鷹非低地台巴士(編號DA83-DA92)。 中華巴士紀念館2025 1989年至1993年間,中巴勞資雙方就薪酬和退休金的爭議多年未解決,更引發罷駛事件,故香港政府在1992年延續中巴經營權的同時,取消中巴其中26條港島巴士線及2條與九巴聯營的過海隧道路線的經營權,並公開招標引入其他巴士公司經營。 隨後城巴獲得該28條路線的經營權,由1993年9月1日開始經營(詳見Network 中華巴士紀念館2025 26 新里程)。
中華巴士紀念館: 專營權結束後用途
新巴無可奈何,決定重整43,於2000年4月2日改經上環,不經半山,除全空調化外,又增設假日服務;同年10月28日,新巴推行接駁計劃,以灣仔碼頭作接駁點,接駁南區和東區巴士線,故4X、43乃於當日延至灣仔碼頭,方便實施此計劃。 而另一邊廂,由於41自香港仔隧道通車後,已沒太多乘客,中巴遂於1997年3月3日放棄經營,同時改由城巴的41A(華富中←→北角碼頭)取代。 中華巴士紀念館2025 來往中環者,問題自不大,然倘來往銅鑼灣,以至北角、筲箕灣之類,就難搞得多矣。 幸而於1973年7月5日有南風道通車,至1975年中巴開辦72,並獲得成功;於是翌年(1976年),也始有往港島東者。
中華巴士紀念館: 結束日期
九巴上水車廠,正式名稱為九巴上水石湖墟車廠(KMB Sheung Shui Shek Wu Hui Depot),公司車廠代號STD-SHUI,是沙田車廠(S)其中一間衞星車廠,位於上水新運路,舊上水巴士總站旁邊。 1991年11月16日晚上,一輛利蘭奧林比安11米非空調巴士(S3BL190,車牌號碼DR4258)在沙田車廠準備洗車時,車尾突然發生爆炸並著火焚燒,全車嚴重燒燬。 目前沙田車廠為九巴管理最多車輛之車廠,九巴目前派車數目最多的路線(74X及277X線,各有42輛)當中大部份車輛便由沙田車廠管轄。 中華巴士紀念館 除現役車輛外,沙田車廠同時負責九巴所有訓練巴士維修保養,供九巴車長訓練學校使用。
中華巴士紀念館: 香港營運商
同年,車廠應香港巴士公司要求,設計出12米三軸超級都城巴士。 由於廠方的底盤及車身一條龍的生產工序節省了底盤製造商及車身製造商接洽的時間,三車軸版本的都城巴士便以六個月的最短起貨時間成為了香港首款12米三軸巴士。 1986年,車廠以12米三軸超級都城巴士為藍本作出改動,推出11米三軸超級都城巴士。 現時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主要在香港及英國從事地產發展及物業出租業務,中巴完成北角琴行街員工宿舍重建項目港濤軒後,目前正與太古地產籌劃重建柴灣車廠。
中華巴士紀念館: 巴士預約
巴士在投入服務初期,車尾車牌是用小窗包圍,但由於該位置無論日間或夜晚都較難清晰觀察車牌號碼,九巴後期將車尾車牌改為無框。 都城嘉慕威曼於1982年3月奪得合約,為中巴供應30輛都城嘉慕超級都城巴士12米,後來加訂12輛;用以配合過海隧道、黃竹坑和柴灣路線的用車需求。 中巴於1980年底訂購兩輛12米第二型的三車軸超級都城巴士(編號ML1-2),乃香港首批12米三軸巴士,當中ML2更是全港首輛、以及中巴唯一裝有三扇車門的巴士。 香港各間巴士公司曾合共購進逾500輛都城巴士在港行駛,當中為數最多的為11米三軸超級都城巴士,九巴合共購入254輛,1986年至1989年期間分批到港。 廠方以自家車身作為標準規格,買家亦可選擇只購入底盤並安裝由亞歷山大或Northern 中華巴士紀念館 Counties供應的車身。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華巴士紀念館」正式遷往www.chinamotorbus.com
在訂購205輛11米三軸巴士的同時,都城嘉慕向九巴提供一輛11米三軸都城巴士,配備吉拿6LXDT引擎及Voith DIWA 851.2波箱,並裝有全自動調溫系統的Sütrak空調設備,而空調壓縮機由波箱驅動。 車廂方面,採用與ML1相同的附有靠背凸邊的英式座椅、連貫式光管及蜂孔式出風口。 此外,車身顏色採用米色及紅色橫線塗裝、車尾路線牌箱和車牌置於中間及下車門較緊密,以防止空調流失。 同時車窗茶色玻璃,以減低車廂熱力;此外,為冷氣防止洩流,在上、下層的所有車窗均鎖上,惟司機會配備一條鎖匙,可以將窗鎖一次過開。
中華巴士紀念館: 退役後的出路
另一方面,中巴也在1994年計劃與太古地產合作將黃竹坑道舊黃竹坑車廠用地發展為酒店項目,項目於2014年才正式獲政府批准發展為甲級寫字樓項目。 至於中巴為發展地產項目,而提出改變前中巴柴灣車廠用途的申請,已獲准興建2幢36至38層高建築,總樓面約40多萬平方呎。 為了進一步引入競爭以期改善港島巴士服務,香港政府於1991年將中巴在1987年取消的12A線(中環至麥當奴道)公開競投,城巴憑着經營屋邨巴士業務的經驗,獲得了這條路線的專營權,正式成為香港第四間專營巴士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港島區人口增長,中巴不斷擴張巴士路線網絡。 例如,中巴早在1950年代在巴士上設置乳膠座椅;在1972年率先使用後置引擎雙層巴士(即丹拿珍寶;較當時的前置半駕駛艙式巴士而言,是一種低地台巴士);1976年全面實行一人控制措施。 其中被運往澳洲服役的前中巴MC9/ML先經由新巴黃竹坑車廠進行車廂翻新,例如將3+2座位改為2+2座位、拆掉扶手吊環、封掉車側及車尾路線牌箱等,並更換為鮮紅色車身,另有部份更改裝為開篷巴士。
中華巴士紀念館: 單層巴士
2.6.遵守領隊或導遊所宣布的觀光區、餐廳、飯店、遊樂設施等各種場所的注意事項。 2.7.自費活動如具有刺激性,請衡量自己身體狀況請勿勉強參加。 2.8.孕婦及個人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或其他等慢性疾病旅客請勿參加,如:水上活動、溫泉等,易增加身體負擔具有刺激性的活動。
中華巴士紀念館: 退役和轉售巴士車隊
她和數名舊同學,計劃到現時小學柴灣校舍親身查閱報告:「喜歡棵樹、(對它)有回憶的人一時間會好難接受,亦希望棵樹仲有得救。就算真係無得救,都希望可以好好同佢告別。」她說。 然而現時學校正進行擴展工程,不對外開放,估計也難以近距離見大樹「最後一面」。 位於跑馬地的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建於1907年,至今已有110年歷史。 該地原是跑馬地華人墳場一部分,後來政府將地轉交天主教會,建成現今法式風格的四層建築,有傳當時動工期間,修女還請人起出骸骨,清理場地,才能開始工程。
至1972年紅隧通車後,由於紅隧港島出入口位處銅鑼灣,銅鑼灣車流遂有增加。 幸而1973年7月5日連接香港仔至黃泥涌峽之南風道通車,令開辦來往香港仔和銅鑼灣之巴士線,締造有利條件。 加上忽視車隊老化情況,又拒絕參與「早期八達通」的電子收費系統,行政會議在1998年2月17日正式指令結束中巴的專利巴士經營權。
屯門總修中心主要為九巴和龍運巴士的車輛進行中修(年驗)和大修,以及負責屯門車廠轄下車輛日常維修工作。 九巴屯門總修中心(KMB Overhaul 中華巴士紀念館 Centre),簡稱KOC,俗稱82廠,是九巴和龍運巴士旗下主要巴士維修中心,位於屯門區屯門第9區建安街1號,鄰近九巴屯門車廠,耗資逾1億港元建造。 1995年的中秋節迎月夜,中巴的15線尾班車在臨近收車時間突然「脫班」,令四百多名於山頂賞月的民眾無車落山,最後要警方接載民眾下山。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華汽車 (香港)
三部「雙層水翼船」投入服務初期,中巴仍然安排售票員在巴士上售票,巴士提供23個企位。 積極進取的中巴,也希望車隊能擁有類似對岸的九巴被喻為「巨無霸」的AEC Regent V和丹拿CVG6-34般巨型的巴士,以壯大車隊的運載能力,於是向佳牌車廠詢問其可行性。 佳牌車廠極力勸阻,並遊說中巴把「長龍」的底盤長度縮短至30呎,與LW和LX看齊。 最後,中巴接受了廠方的建議,將「長龍」的底盤軸距從22呎縮短至18呎6吋,並編入LX車隊。
中華巴士紀念館: 巴士銀事件
香港仔在官方上,是跟赤柱屬同一區──南區,蓋因兩者,皆位處港島南岸。 自地鐵港島線通車以降,中巴因總體客量下跌超過一半而無心戀戰,連帶沒有地鐵連接之香港仔也受到牽連。 結果71、75用車素質有所惡化,九十年代不過用日漸老化之丹拿珍寶 和勝利二型 。 然而因地鐵未能競爭,班次、客量方面,71、75,尚處一定水平。
「三黑四紅」是巴士迷網民對九巴沙田車廠轄下7條全日服務曬命線的統稱,包括81C、87D、281A、170、182、680及681。 相關路線的輔助線(例如281X、N170、982X線)亦為曬命線。 中華巴士紀念館 當中「黑」代表巴士膠牌上底色為黑色的非過海路線,而「紅」則代表底色為紅色的過海路線。 由於81C線客量下跌及不需途經低排放區,九巴一直沒有跟隨其他同系列路線更換較新型巴士,成為系列內最遲全金路線。 2017年2月18日下午一時許,一輛行走64K線往大埔墟站方向的丹尼士巨龍9.9米雙層巴士(ADS206,車牌號碼JC2777)在林錦公路近寨乪村被一輛泥頭車撞及車尾,巴士司機及三名乘客受傷。 肇事巴士翌日於沙田車廠內被一輛拖車拖往維修坑期間撞向停泊在廠內的一輛富豪B9TL(AVBE28,車牌號碼MU4857),肇事巴士事後因為17年車齡而不作修復,已於同年3月3日正式除牌。
中華巴士紀念館: 中巴專營權結束前一個月的字軌表
九巴早於七十年代末期經已籌劃興建一座巴士維修中心,政府在1979以私人協約方式批出建安街土地予九巴興建。 後來總修中心的興建工程在1981年10月展開,並於1984年3月30日啟用。 由於此總修中心規模龐大,故曾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中全球規模最大的多層維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