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香港中文大學偏重學術研究,在依據客觀數據的學術排名中(如ARWU、RAE等)中大的排名較高;多名教授、校友曾獲國際頂級嘉獎,也盛產最多羅德獎學金的本科學生,但是在媒體比較低調, 較少召開記者招待會。 而依據香港大學的問卷調查和商業QS、THE、USNEWS等相當部分是基於問卷調查得出的排名則以香港大學最高。 這是戰後早期少數可供「中文中學」畢業生升學的學校,校方開設以社會科學、工商管理為大宗的課程,致力滿足香港社會、工商業界的需要。 教育方針與專門培育殖民地文官的香港大學洽成互補,以致數任港大政治系主任皆為聯合出身。 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錢穆擔任書院院長。
天主教教區其後將聖心小堂所在地地皮業權轉讓給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籌建可供孩童寄宿的聖心學校,附設孤兒院,由嘉諾撒修女託管。 根據1857年至1859年香港轅門報(現稱香港政府憲報)及香港政府藍皮書,西角官學堂學生人數計有約200名。 香港政府於1999年推行直接資助計劃,為減少所受到的限制,該校曾於2005年倡議由官立中學改為直資中學。 2021年10月7日,中大學生會於其 Facebook 專頁宣佈,考量學生最大利益下,決定解散學生會,代表會所有代表請辭[301][302]。 目前,校方已在校巴及車站註明「只准中文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乘搭校巴」及「交通組人員有權檢查是否持證」,除中大學生或職員外的一般市民並不應該乘搭校巴,以免違反法例和保險要求。 香港中文大學依山而建,若徒步往返「山城」中各座教學大樓及舍堂較為不便,因此校內設有穿梭校巴和穿梭小型校巴,由交通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管理,共有14輛自置校巴。
中央書院: 香港日佔時期
在香港回歸後,出於政治、民情等各種原因,校盾上的皇冠已覺不合時宜,遂改用「賢達賫書」的式樣替代,書本上寫有校名「英皇」二字,下方的五顆有色寶石分别寓意德、智、體、群、美五育。 元首勳章(Dux Medal)的英文名稱「Dux」源自拉丁文,有「最高領袖」、「首領」或「元首」的意思。 在蘇格蘭、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的中學亦有類似獎項,授與各年級在考試取得第一名,又或者在藝術或體育方面成就突出的學生。 這些尖子會被分别稱為「Dux Litterarum」(學術領袖)、「Dux 中央書院 Artium」(藝術領袖)和「Dux Ludorum」(體育領袖)。 早期,位於般咸道和漢寧頓道交界,正門入口的弧形柱廊上建有的鐘樓和煙囪已經在一九五零年拆去,以騰出地方在東、南兩翼加建一層。 現時入口門廊上三支旗杆,中央悬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左右悬掛香港區旗。
- 直至2004年,香港立法會通過《校本條例》,條例規定津貼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惟一擁有諾貝爾獎得主(專任)駐校任教的大學,也是惟一一所具有獲得菲爾茲獎、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國際頂級獎項校友的香港高等學府。
- [註 13]第一階段擴展工程於1953年完竣,加設了實驗室2間、預備室1間、演講室1間、美術室1間和課室5間。
- 1961年起,張正甫擔任法新社駐香港分社主編,開始為香港、兩岸和國際媒體報道兩岸三地的新聞。
中央書院是第一所為市民大眾提供高小和中學教育的政府學校。 中央書院因曾培育了不少社會精英而知名,他們運用良好的中英雙語能力和跨文化的經驗,為香港和內地服務。 發展局局長公布,將由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同心基金」) 牽頭,聯同香港設計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和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負責活化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成為標誌性的創意中心,名為「PMQ元創方」。 皇仁書院校歌的旋律來自英國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的校歌《四十年來(英语:Forty Years On (song))》,並與香港協恩中學的校歌旋律相同。 英文校歌歌詞出自該校代理校長祈惠霖先生(Mr. William Kay)於1920年的手筆(祈惠霖先生在1934年6月接任成為英皇書院的校長)。 而中文校歌歌詞則出自皇仁書院校友陳鈞潤先生的手筆,並刊載在校刊《黃龍報》內。
中央書院: 中央書院
翌年,新亞書院便將校慶由10月10日改成9月28日孔子誕辰日。 雖然最初的大學條例將中文列作指定教學語言,[26]但香港中文大學中的「中文」含義不是「教授中文」、「專攻中文」,而是以研究學術為宗旨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使用「中文」於校名的目的是要區分於仿英的香港大學[27]。 黃鳴謙堂於1953年建成,以主要捐款人校友黃焯菴之父命名,為現校舍現存的最舊建築物,樓高三層,曾經用作乒乓球場(地下)、美術室(一樓)及音樂室(二樓)。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謝雨川泳池則於1979年在黃鳴謙堂側建成。 翻新後的黃鳴謙堂現用作多用途空間(地下)、音樂綵排室(一樓)及學校歷史文獻檔案館暨校董會會議室(二樓)。
當時般咸道63A號地段的使用權是屬於羅馬天主教教會擁有[38],地盤地段曾經是羅馬天主教聖安多尼堂的所在地,[39]土地註冊名稱爲「內地段755號」(Inland lot 755),屬於羅馬天主教教廷的物業。 該地皮的另一部分曾經是在1864年落成的天主教米蘭會聖心小堂,即是今屬三級歷史建築的明愛凌月仙幼稚園的所在地。 當1879年聖安多尼堂在毗鄰建成並獻堂後,聖心小堂遂偃,由聖安多尼堂繼承。
中央書院: 香港各中學的校長評選
皇仁書院每年收生四班約144人,分別由自行收生及統一派位途徑錄取,另與軒尼詩道官立小學、軒尼詩道官立小學(銅鑼灣)及愛秩序灣官立小學均為聯繫學校。 [22] 2011年前中一每年均取錄五班共200人,惟於教育局縮班政策下,自2011學年起每年收生學額將減至四班,合共約144人。 [23]中一新生可以參與由校方及高年級師兄領導的迎新營。 中央書院2025 [註 13]第一階段擴展工程於1953年完竣,加設了實驗室2間、預備室1間、演講室1間、美術室1間和課室5間。 1959年12月,第二階段擴展工程完竣,南翼與東翼大樓各新建一層,北翼上兩層亦重建完畢,禮堂側東翼上又再額外新建一層,成爲後來的圖書館。 [62]全校共設有課室26間、特別室10間和實驗室7間。
2011年9月,香港郵政公布將發行「皇仁書院一百五十周年校慶」郵票小型張,並首次採用盾形設計郵票[15]。 1864年,中央書院有約一百二十名學生,分為中文部和英文部。 中文部學生必須學習《論語》、《孟子》及《中庸》[11]。 中央書院 學生須通過典籍口試才能入讀英文部,英文部學生除學習英語、地理、算術及歷史外,還學習《五經》及《史記》[11]。 1869年,在港督麥當奴推動下,開設化學和幾何科等[11]。 孫中山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13],多是為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部分則宣揚革命或表達人生期望[14]。
中央書院: 出版刊物
[52]史料顯示,當時太古洋行所開辨的義學,亦有聘請書院的教員執教英文。 [53] 中央書院 英皇書院的戰前教師包括兩位前香港教育司—柳惠露(Thomas Richmond Rowell ,CBE)、高詩雅(Douglas James Smyth Crozier ,CMG)。 高詩雅亦曾任英皇書院舊生會(英皇書院同學會前稱)副會長。 第二任掌院祈惠霖(William Kay)、西史教師富嘉新(G. P. Ferguson)等人,都官至代理教育司、副教育司、代理副教育司等職。 物理教師麥羅倫(McLenllan)、化學教師韋信(J. M. Wilson)二人分别曾任新加坡代理教育司和北婆羅洲教育司。
中央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
直至2004年,香港立法會通過《校本條例》,條例規定津貼學校成立法團校董會。 全港官立學校亦相繼在2005/06學年內,參照津貼學校的法團校董會管治架構模式,推行校本管理。 教育統籌局推行校本管理旨在把學生學習和資源調配等決定權下放給學校,英皇書院遂成立學校管理委員會(簡稱校管會),功能上類似津貼學校或直資學校的法團校董會,並按照政府的規定,在校管會內加入教師、校友、家長為委員。 [2]書院華籍學生有不少加入了中國空軍自願軍,其中一批被编入盟軍美國空軍任聯絡官。
中央書院: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
[8][6] 香港中文大學還管轄一所專業進修學院,教務與發展政策由中大監察。 香港中文大學於深圳市設有一所分校,是一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的大學,由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負責監督。 這段時期,英皇書院採用「5113」學制,即中一(Form 1)至中五(Form 5)、低級六年級(Form Lower 6)、高級六年級(Form Upper 6)和三年大學;高級六年級實為一年預科。
中央書院: 活動同成就
[20]倫敦傳道會信徒車綸閣在創校時擔任學堂教習,後來獲羅傳列監督委任為提調。 Chu Atuk 中央書院2025 則於1859年獲委任爲英文老師,同時任教太平山學校。 中央書院2025 [19][14]1878年,Chan Fong 獲委任為本地部提調。 [21]翌年,馮扶獲委任為本地部提調,在西角官學堂易名西營盤官學堂後,繼續擔任本地部提調一職。 2019年11月,政府撤回三項涉及大學醫療教學設施的撥款,當中一項包括中文大學於大埔興建一座教學科研綜合大樓[327][328][329] [330]。
中央書院: 聖保羅書院同學會
[105] 香港政府提出的18個重點研究項目,香港中文大學佔了7個。 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香港各所高校中,具有最多港科院院士的機構,其經常參與頂尖的科學研究。 錢、唐、張諸位先生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一生反共,奉中華民國為正朔。 1949年,把新亞書院的校慶定於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之日,並在新亞書院高掛中華民國國旗,即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香港政府教育司署於1960年禁止新亞書院於中華民國國慶兼校慶期間高掛中華民國國旗,是為著名的「國旗事件」。 新亞書院另一創辦人唐君毅於事件過後兩個月發言表示「我力主對懸旗事不能讓步(9月29日);下午校務會議,議決國旗事暫忍痛遵港府命令停掛,另組小組會計劃來年不受港府津貼辦法(10月8日);明日為國慶日,對新亞而言則為校恥日也(10月9日)」。
中央書院: 活動
10月10日下榻丹佛(或譯典華)的布朗皇宮飯店(Brown Palace Hotel),該飯店並存有孫當時的入住記錄[65]。 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常正式稱孫為「中国偉大的革命先行者」[22]。 而全国政协办公厅新闻局与人民网共同主办的中国政协新闻网[23],曾在纪念孙诞辰140周年网页上设立「国父风采」板块[24]。 自香港授勳及嘉獎制度於1997年創立以來,英皇書院的校友之中有6位獲授大紫荊勳章,當中包括梁振英、李福善和方心讓等人。 除此之外,校友累計共獲授金紫荊星章12面、銀紫荊星章17面、銅紫荊星章12面、榮譽勳章4面。
中央書院: 活動及成就
在2010年11月 ,同心教育文化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獲得這個活化項目,並得到香港設計中心、香港理工大學和職業訓練局轄下的香港知專設計學院的支持,把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共同活化成「元創方」。 「元創方」就是在一片尋找專注發展香港創意工業地方的渴望和訴求中成立。 現今「元創方」為香港創意文化發展中帶來一股活力,並建立一個為創意、設計和歷史愛好者而設的創新平台。 PMQ曾為已婚警察宿舍(Police Married Quarters),是香港特區政府於2009年提出的活化項目。
中央書院: 臨時大總統
泳池則由英皇書院同學會斥資,於1971至1972年間重建。 皇家徽章的中心爲圓形盾牌,盾面分爲四格,第一格和第四格雕有三頭腳踏前的巴巴里狮,是英格蘭王國的紋章;第二格雕有以後腳屹立的巴巴里狮,是蘇格蘭王國的紋章;第三格雕有金豎琴,爲北愛爾蘭的紋章。 徽章頂端綴以聖愛德華皇冠,左右分别以巴巴里獅和獨角獸扶盾。 徽章下端悬有飾帶,帶上用法文寫着英國皇室銘言「Dieu et mon droit」,中文意思爲「君權神授」。 它類以舊最高法院大樓正面三角楣的盾徽,只是英皇書院的皇家徽章外圍多了一圈用古法文所寫的格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中文意思爲「心懷邪念者蒙羞」,這個圈飾是嘉德勳章上的吊襪帶。
在崇基學院1956年遷入後,已有為教職員先後建造六幢宿舍。 而在1981至1995年間,校方另建了九幢教職員宿舍,使大學曾一共有25幢教職員宿舍。 中央書院 然而,教資會後來推展新教職員薪津福利政策,以現金津貼永久取代部分宿舍,第一苑、第五至九苑及科學園路校門宿舍因而被分別改建,使目前教職員宿舍只餘19幢。 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為香港第一等級大學,學生代表香港幾乎所有領域的精英。 媒體常見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哪間比較好的討論[249]。
中央書院: 校方禁止學生在畢業禮抗議
[19][20][21] 10月27日,校方將正式標誌中更新版校名的紫色蒙納黑體字體亦改回黑色楷體字體。 至此,正式校徽及標誌均回復到自2008年起採用的第四代版本。 創校初期,區會以私立實驗中學的理念,並以持續升學進修的特色,計劃開設大專部及與美國數十所大學取得連繫。 中央書院2025 當時吸引了不少不同國籍的學生和老師,使公理書院幾乎成為一所國際學校。
中央書院的舊校舍位於荷李活道以北的歌賦街,1889年,書院易名為維多利亞書院,並遷往鴨巴甸街及荷李活道交界—亦即元創方的現址。 書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嚴重破壞並被拆除,其後於1951年改建為荷李活道前已婚警察宿舍。 首屆香港大學中學畢業會考(香港中學會考的前身)共有考生674名,236名考生成功獲取證書。 其中,英皇書院的考生共60名,34名考生獲取證書,為全港最多。 [56]而首屆香港中學畢業會考的考生共721名,423名考生成功獲取證書。 其中,英皇書院的考生共75名,70名考生獲取證書,5名考生取得優等成績。
中央書院: 小學部山道舊校舍
小學部於2013年起遷往位於薄扶林域多利道777號,即薄扶林道交界處旁附近之新址,為一座後千禧校舍。 該校舍原先由同系的聖公會聖彼得小學投得,以用作分拆上或下午校;然而,由於學生數目減少,建校用地最後改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並由原訂30班改為24班設計。 該處早年為山道官立小學的校舍,筲箕灣官立工業中學亦曾借用作臨時校舍,山道官小在1977年停辦後由佛教慈航中學使用,慈航中學遷往大埔後於1991年曾輾轉作為樂善堂梁銶琚書院之臨時校舍,後再交由聖保羅書院小學使用。
校方鼓勵學生報名應考由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舉辦的國際中學會考課程(IGCSE),在中五先接受公開試挑戰,老師為參與學生補課備戰。 新高中學生可自行決定是否報讀應考,學校推出該課程是因為男孩子往往缺乏明確的目標,學生踏入新高中3年後才面對公開考試或會迷失。 面對中學文憑試前,學生可先來個挑戰,又可為將來負笈海外作好準備。 二次大戰時,聖保羅書院己連拿利校舍遭嚴重破壞,戰後又被聖公會安排與聖保羅女書院合併成為聖保羅男女中學。 其後,聖保羅書院於1950年復校,以位於般咸道的原香港大學聖約翰舍堂(St. John’s College)、飛利女校前校舍的舊建築物為校舍,並逐步建設新校舍。
在1961年種植的無花果樹生於校內花園東南隅,而在1977年種植的紫荊樹則在校舍庭園的北面角落。 在1986年埋下時間囊藏於花園地下,定在2035年開啟。 南翼大樓為課室,向般咸道有紅磚拱廊和陶立克式(Doric 中央書院 Order)列柱走廊。 南翼地下的正面和走廊有一列由紅磚砌成的羅曼式拱形石柱,而一樓和二樓的涼廊則由多條對柱修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