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斑間隔之狹窄成網狀圖案,因此也叫花英,另外花頭梅與花英斑相似但是身上的斑塊不同。 杉斑也叫紋波石斑魚、清水石斑魚,主要分佈在東非、大溪地、日本和澳洲,是珊瑚礁常見的魚類,喜歡在23-29℃的海水中生活,也是雌雄同體。 每到繁殖期,杉斑會從不同區域的珊瑚礁做長距離的洄游聚集。
- 它們喜歡白天在礁石區域遊蕩,也是雌雄同體,外形與東星斑相像,區別是其尾鰭呈彎月或燕尾形。
- 提起石斑魚,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魚類,因其身上遍佈如石頭一樣斑駁陸離的美麗花紋,故名“石斑魚”。
- 豹星斑的體色變化很大,常呈褐色或紅色,而各鰭大多呈現黃色。
- 黑駁石斑魚又名珊瑚石斑魚,俗稱蘇鼠斑、黑虎麻,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菲律賓、南中國海、臺灣、所羅門、馬裡安那群島及澳洲。
- 主要分佈在東南亞海域,雖色澤黝黑如杉,但在石斑中是比較經濟的一種,比紅斑、星斑便宜。
鑲點石斑魚又名黑點格仔,分佈於印度至西太平洋區,在我國臺灣、澎湖海域亦有產出。 藍點石斑2025 鑲點石斑魚體型較長,為橢圓形,頭部較大,呈淺褐色,體側有6條暗褐色斑帶,邊緣列有黑色斑點,而各鰭也具有褐色斑點。 三斑石斑又名紅皮鱠,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韓國、日本、臺灣及中國大陸。 紅九棘鱸又稱宋氏九刺鮨,俗稱紅瓜子斑、網紋鱠、紅舵,因全身佈滿有褐紅色或深棕色小點而得名,呈橙紅色至黃褐色。 紅瓜子斑主要分佈在中國南海諸島、海南島、澎湖列島;在印度洋非洲東岸至太平洋中部,北達日本,南至澳大利亞亦有分佈。 藍點石斑2025 寶石石斑俗稱流氓格仔、糯米格仔、白尾鱠,因全身不滿寶石狀的斑點而得名。
藍點石斑: 石斑魚的棲息環境
由於經常獨自生活在深水海域的珊瑚區及溝壑中,因此肉質結實皮層豐厚堅韌,成魚最大可長至2。 其巨大的體型也被成為“斑王”也是昆士蘭海洋生物的代表。 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drummondhayi)是硬骨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鮨科、石斑魚屬類的統稱,廣泛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溫水海域。
寶石石斑主要產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海域,國內則主要分佈南海、南海諸島、廣東沿海、臺灣,尤於澎湖及南部海域最多。 瑪拉巴石斑主要產於印度洋至太平洋的暖水海域,在我國臺灣地區亦有分佈。 其體色呈淺褐色,有五條微斜的暗色褐帶,有時不顯著,腹側的班帶會出現分叉。 它的頭部、體側、胸部等部位均有黑褐色斑點,另外頭部和體側還會散佈著白色斑點及斑塊。 西星斑身上佈滿藍色或黑色斑點,整體呈褐色或灰綠色,主要分佈在印度-太平洋熱帶海域,包括臺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東星斑也稱七星斑或豹紋鰓棘鱸,原產於中國東沙群島,生性兇殘貪吃,喜歡清晨及午後覓食,幼魚喜歡吃龍蝦而成魚則以珊瑚魚為主,有時也吃同類的幼魚。
藍點石斑: 藍點石斑魚
這種魚眼小口大,頭部及體側散佈許多不規則褐色斑。 整體呈長橢圓形,尾鰭有黑色鞍狀斑,同時有五塊不規則深褐色斑紋排列。 其頭大骨多,皮厚又韌,入口比一般的石斑口感粗糙,但是養殖的石斑魚口感上有很大的改善。
紅釘也叫黑邊石斑魚,主要分佈在東非、日本、韓國、澳洲及中國。 屬於肉食性魚類,喜歡躲在石頭後邊捕獵,也是雌雄同體,在20世紀80年代其成魚體長一般為40cm,而如今只有16cm。 這種魚體側有8-10條橫紋,口大眼小吻長,全身有殷紅、淺紅相間的橫帶。 紅瓜子斑也叫紅九棘、尾紋九刺鮨,來自於印尼和菲律賓,其次在日本、澳洲、非洲、印度、緬甸、泰國、中國也有分佈。 這種魚同樣生性兇猛有弱肉強食相互蠶食的特性,喜歡獨居。 紅瓜子斑屬於雌雄同體,可按成長轉換性別,首次性成熟為雌性,次年轉換為雄性,最大體長可達57cm。
藍點石斑: 中國十大科技成果出爐!“東方紅”3號、“雪龍2”號首航南極等入選!
其肉質豐腴、口感鮮軟清爽、富含營養、骨刺少、骨肉容易分離,方便加工處理。 鮭點石斑體型較長,體長約12-23釐米,呈橢圓形,側扁,頭長大於體高,口稍大,主要分佈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 黑駁石斑魚又名珊瑚石斑魚,俗稱蘇鼠斑、黑虎麻,分佈於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尼、菲律賓、南中國海、臺灣、所羅門、馬裡安那群島及澳洲。
藍點石斑: 石斑魚主題館概說
台灣則多產於南部、東部、北部及澎湖海域。 香港地區在20世紀80-90年代原也有紅斑,但後來由於海水汙染和捕撈過度,現在已是一魚難求。 紅斑肉質鮮美滑嫩,肉質豐厚,含有濃厚豐富膠質,風味口感盛佳。
藍點石斑: 石斑魚中的土豪——藍瓜子斑
為具經濟性之食用魚類,一般由拖網及一支釣捕獲,全年皆產。 本種魚也是西南部重要的養殖魚種之一,目前市場上所見大多都是養殖個體。 主要分佈在東南亞海域,雖色澤黝黑如杉,但在石斑中是比較經濟的一種,比紅斑、星斑便宜。 其肉質鮮甜可口,蒸熟後魚肉雪白無比,一條便可炒魚球,燉魚頭、滾魚骨湯三味。 學名巨石斑魚,也叫龍膽石斑,爲大型名貴食用魚類,被稱爲“斑王”。 其肉質豐富,魚皮膠質極厚,全身可用,能做多種佳餚。
藍點石斑: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南海藍洞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紅瓜子斑身呈紅色,有時覆蓋著斑點,尾部有V字形白色條紋。 老鼠斑也叫蘇鼠,是原產於東西沙群島的暖水性魚種,現在分佈於日本、印尼、菲律賓、泰國、越南、澳洲、印度、及中國臺灣地區。 六帶石斑分佈於印度洋及太平洋西部,我國只見於南海,因其體側有6條斑帶而得名。 六帶石斑一般體長7—15釐米,體呈棕色,體側有6條褐色橫帶,帶間排列整齊,帶的寬度大於兩帶之間的距離。 點帶石斑魚,魚體黃棕色,散佈赤褐色小圓斑及數條深色斑帶,尾鰭呈圓形狀。
藍點石斑: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戴民漢 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者
俗話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石斑魚大家族中有的周身色彩豔麗斑點貌若天仙,有的色溫性和靜若處子,更有的形怪色異,兇狠殘暴。 同一個名稱不同的性情,不同的相貌卻又都是美味的至臻。 石頭魚外形奇特,貌似石頭,皮很堅硬,魚鰭有毒,但肉質卻十分厚實、細膩鮮美,清蒸及做湯特別能喫出它的鮮味。 藍點石斑2025 藍點石斑 又叫芝麻斑、密點石斑,身體深棕色,長滿像芝麻粒般的圓點,肉質雪白嫩滑,味道十分鮮美,也因此身價頗高。 也稱雲紋石斑、電紋石斑,是石斑魚中的佼佼者,魚肉品質較好,油脂含量豐富,是我國出口創匯的重要魚類之一。
藍點石斑: 日本水族館因物價飆升換飼料 企鵝水獺拒喫低價魚
越南的記錄有可能並不是赤點石斑魚,而是擬青石斑魚〔Epinephelus 藍點石斑2025 fasciatomaculosus〕,而菲律賓、印度與小笠原群島有可疑記錄。 油斑也稱褐帶石斑魚,主要產自日本沿海,生性兇殘一般在早晨或傍晚外出覓食。 在日本和韓國其作為高階食材,價格要比青斑高出3-4倍。 海青斑也叫點帶石斑魚,主要產於非洲、日本、澳洲和西太平洋。 是一種珊瑚魚,性情活躍且攝食量大,有多次產卵的特性。 該魚身上隱有5條雲紋的深色斜帶,最後一條在尾柄上。
藍點石斑: 分佈
點帶石斑魚分佈廣泛,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海域均有出產,其中包括臺灣南部、東北部及蘭嶼、綠島、澎湖海域。 玳瑁石斑魚,俗稱金錢斑、、花頭梅斑、花狗斑,因其體表的斑點呈六角形,如同錢幣一般而得名。 臺灣各地皆有產,以澎湖產量較多,且澎湖出產的金錢斑是公認的最上品。 花英斑也叫帶帽石斑,主要產自中國、日本、澳洲,屬於較小型的石斑魚,全年均產,但是以春夏季較多。 其口大眼小,腹部在胸鰭基部前方有兩條暗色帶,尾鰭圓形,全身佈滿不規則玳瑁似的斑點或網狀圖案。
藍點石斑: 藍點石斑
選購紅斑區分養殖和野生較難,最簡單的方法是看其外觀顏色,野生色澤鮮明,魚鱗閃爍,養殖紅斑魚皮略帶黝黑。 花尾龍躉也叫龍膽石斑,其實龍躉也是個統稱,它們的共同點是體型巨大並且魚鱗被魚皮所覆蓋。 全年可上市,它是鮨科類最大體型的暖水性魚種,原產地在澳洲,現在也廣泛分佈於非洲、印度泰國、越南、印尼、菲律賓,中國的臺灣及香港地區。 藍點石斑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至非洲東岸、紅海,東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臺灣北部、東北部、西部、南部、蘭嶼、綠島以及澎湖海域均有。
藍點石斑: 經濟利用
背鰭軟條部、臀鰭、胸鰭及尾鰭皆有白色邊緣,背鰭硬棘11枚、背鰭軟條15至1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8枚。 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1至61枚;縱列鱗數86至109枚。 幼魚及未成年魚體色黑,成熟後變淡或墨色。 藍瓜石斑,又稱細點石斑魚或高體石斑魚,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北起日本南部,南至澳洲,東至斐濟。
藍點石斑: 石斑魚怎麼選,如何吃?常見石斑魚大全
蘇眉魚肉質鮮嫩,是非常有名的美味,但由於數量少,在香港和中國大陸,一公斤蘇眉魚可賣到200美元,一盤魚脣更可賣到300美元。 正是昂貴的價格,刺激着一些人不斷去捕捉,現已被世界各國列爲瀕危物種。 蘇眉魚分兩種,一種是深海蘇眉魚,一種是養殖的淡水蘇眉魚,但大多數所謂的人工養殖,不過是捕來幼魚飼養,長大後再賣,因此市場上的蘇眉魚,基本上都是野生魚。 藍點石斑 也叫藍點石斑,全身佈滿藍色黑邊圓點,其外皮較厚,肉質結實,1條大概有3斤左右,故一般是起肉炒球、斬件燜煮爲多,現市場報價每斤約400元。 七帶石斑全身色澤呈淺褐色至灰褐色,體側具有7~8條褐色斑帶,並與7-9條淡色至白色橫帶相間排列,兩種斑帶對比鮮明,特徵顯著,較容易辨認。
藍點石斑: 石斑魚的世界
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51-61;縱列鱗數86-109。 體側及各鰭暗黑色而具有大小略同之白點,隨著體型成長,體漸呈灰褐色,白點會漸漸擴大而模糊,形成大小不一的灰白色斑點;背鰭、尾鰭和臀鰭有一非常窄的白色邊。 藍星也稱藍點鰓棘鱸,來自於中國西沙群島,主要分佈於越南、紅海、東非、澳洲和日本。 與東星斑覓食規律相似,但是在馬達加斯加的藍星一般是在晚上覓食,體長可達60cm。 該魚體長且呈橢圓形,體色呈暗褐色,頭部、體側及各鰭都布有藍色大而渾圓的斑點。 棕點石斑魚,俗稱老虎斑,身體黃色至淺褐色,以金黃色最靚,主要分佈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