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設有先進的資訊系統,包括約500個在高速聯網上的終端機,並安裝有各式輸送系統:包括電梯(17部)、小型升降機(2部)、真空導管輸送系統(59站)、軌道輸送系統(6站),及分別處理污衣和垃圾用的輸送槽。 新院內設有全港規模最大的「日間醫院」,提供180個日間單位與身體復康(80位)、日間手術(50位)、精神復康(50位)服務等。 鑑於人口老化之需求增加,日間服務將集中和強化處理慢性和傷殘疾病的復康治療。
為了讓前線員工安心照顧院友,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積極尋找醫療用品供應商,確保口罩、手套、面罩、防護衣等防護裝備充足。 那打素醫院病房2025 留院舍防疫安心又開心 居於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的老友記因院舍採取防疫措施,暫不能外出,也沒有家人探訪。 委員會將於8星期內完成報告並提出改善建議,報告呈交醫管局總辦事處。
那打素醫院病房: 急症室輪候時間+分流制度(實時更新)
威爾斯親王醫院早前為一名早產嬰兒輸注強心藥物期間,沒有開啟輸注管的活栓,嬰兒其後死亡。 那打素醫院病房2025 院方並成立根源調查委員會調查,並公布委員會主席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前院長、兒科學系榮休教授及名譽臨床教授霍泰輝出任。 另由言語治療師為院友評估吞嚥及言語能力,同時為院友提供吞嚥訓練。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主要為港島東區居民提供24小時急症室服務。 該院為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的龍頭醫院,亦是香港首間提供急性精神科住院服務的全科醫院,為港島東居民提供全面的專科服務。 東區醫院是醫院管理局港島東聯網轄下的六間醫院之一[3][4][5][6][7]。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通常簡稱為大埔那打素醫院;英語:Alice Ho Miu 那打素醫院病房2025 Ling Nethersole Hospital),是基督教教會成立公營基督教醫院,於1887年由倫敦傳道會創立,為香港第一所採用西法醫療的華人醫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今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2],隸屬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為一間小型全科醫院,提供各專科門診和全日急診服務。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前身是位於香港島半山區般含道的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是香港第一間以西方醫術治病的華人醫院。
那打素醫院病房: 病人聯絡主任辦公室
物理治療師為個別院友作評估及設計合適的治療計劃,以增強或維持院友的生理功能和活動能力,並關注其心理狀況,從而改善院友生活質素。 職業治療師透過多元化復康活動,提供服務予在自我照顧、工作及休閒活動三方面受影響的院友,提高他們的自我形象,積極面對生活。 東區醫院的醫務社工可協助病人申請經濟或實物援助,例如減免醫療收費、申請基金資助、轉介病人及其家屬申請社會保障福利金,以及購買醫療器材等。 醫管局實時公佈各公立醫院的急症室等候時間,如果在2023年1月13日上午11時求醫,約需等待逾2小時,立即查看實時等候時間 。 所有探病人士須在探訪前 48 小時內 (從採樣時間起計) 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並取得陰性結果。 雅麗氏何妙齡(英语:Ho Miu-ling)那打素醫院徽章由十字架、愛心和活水三部份構成,並有格言「矜憫為懷」,寓意醫院本著十字架精神,基督的愛,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兼顧身、心、社、靈的整全關懷與醫治。
- 至羅便臣道80號發展期間,6層高舊建築遭拆卸,可是物業範圍的倫敦傳道會大樓屬歷史建築,不許另謀發展,發展商南豐唯有耗資3,000萬港元進行重修,並納入屋苑會所範圍。
- 居於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的老友記因院舍採取防疫措施,暫不能外出,也沒有家人探訪。
- 那打素護士學校由倫敦會在1893年創辦,當時是那打素醫院附屬的護士學校,並沒有正式校名,直到1970年代初籌備將校址由般含道遷至觀塘協和街之時,才正式命名為那打素護士學校,而學校的管理權亦同時移交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
- 鑑於身體狀況較弱的院友人數不斷增加,職業治療部聯同社工部安排不同類別的治療性小組及訓練。
- 1904年首倡助產士訓練,同年落成的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為全港第一所產科醫院,率先聘任女醫生。
病人入院時必須帶備身份證、出世紙或護照、預約紙或入院紙、最近 6 個月內之病人或直系親屬之住址證明及轉介信(如適用)。
那打素醫院病房: 服務
1904年首倡助產士訓練,同年落成的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為全港第一所產科醫院,率先聘任女醫生。 2000年,由於那打素醫院已遷入東區和新界大埔,故將騰空數載的般咸道醫院地皮賣給南豐發展重建為「羅便臣道80號」。 該地皮原屬倫敦傳道會(後來易名為世界傳道會),早於1893年便已持有,後讓與那打素醫院使用並為市民服務逾一個世紀。 那打素醫院病房2025 至羅便臣道80號發展期間,6層高舊建築遭拆卸,可是物業範圍的倫敦傳道會大樓屬歷史建築,不許另謀發展,發展商南豐唯有耗資3,000萬港元進行重修,並納入屋苑會所範圍。
那打素醫院病房: 服務範圍
醫院內設電腦掃瞄,X光刀、伽瑪攝影、直線加速器、近距離放射治療、心導管檢查並特設病人圖書館。 在管理方面,醫院擁有單一醫療紀錄系統連接全院的資訊系統及藥物管理系統等。 院方於2016年開始引入雙邊膝關節重置的手術,截至2018年已為178名患者進行雙邊膝關節重置。 那打素醫院病房 在關節置換中心成立前,病人需要18日才康復出院,但成立後只需5至7日便可康復出院。
那打素醫院病房: 活動內容
由於原址拆卸,大埔院舍未能配合,暫寄於剛落成尤德夫人醫院,主要為香港島東區的居民提供24小時急症全科服務及外展社區服務。 踏入21世紀的服務,那打素醫院按著醫院管理局的使命提供醫院服務,更積極推行基層社區健康服務。 1997年啟用大埔那打素新院的建築、設施和運作系統的設計,融合了新醫療科技和概念,不但有安全的環境,其設計亦以病者為本,並應用建築心理學的原理,藉自然環境、陽光、色彩的美感以及藝術的觸動,對感官產生良性刺激,有助痊癒。
那打素醫院病房: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 (ANNH)
由專業社工提供輔導服務、關懷小組、多元化戶內外康樂活動及個人購物服務,從而滿足院友的心理及社交需要,融入群體生活。 鑑於身體狀況較弱的院友人數不斷增加,職業治療部聯同社工部安排不同類別的治療性小組及訓練。 對記憶能力漸衰弱的院友,提供現實導向訓練、懷舊分享及感官訓練等。 專業護士提供24小時護理照顧,並為院友作個別評估和設計護理計劃,使院友在身、心、社、靈四方面均能得到周全的照顧,以達致全人護理的目標。 每名訪客每天可獲安排一次探病,每次探病時間為1小時,因應病房情況,同一時間最多准許兩位已登記的訪客進入病房探病。 那打素醫院病房 信託人董事局成員總共有十名代表,皆來自那打素醫院(三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三位)、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三位),以及倫敦會在港資深傳道人(一位)。
那打素醫院病房: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1980年代,政府打算在鄰近的富亨邨位置興建全科醫院,以服務大埔區居民。 醫院原址是一個位於南坑和魚角之間的山崗,1980年代初成為挖泥區用作吐露港填海之用,其後於1990年代成為興建醫院的工地;而按照最初的時間表,此醫院新址連同大埔醫院,均於1996年竣工啟用[4]。 那打素醫院病房2025 1970年代初期協助籌建觀塘基督教聯合醫院,1993年協助開辦柴灣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又於1997年與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攜手成立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那打素醫院病房 根據醫管局數據,如想在港島東聯網醫院進行白內障手術及全關節置換術,輪候時間分別為15個月及29個月,當局亦有分佈其他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 登記時須帶齊病人有效的身份證明文件(如香港出生證明書及香港身份證)、3個月內簽發的醫生介紹信及住址資料,親臨醫院精神科門診預約。
那打素醫院病房: 急症室等候時間是多久?
其後院方和傳道會同意撥出賣地的部份收益來成立慈善基金,名為世界傳道會/那打素基金,透過資助香港及中國大陸的宣教、醫療健康、社會服務及教育等工作,來宣揚基督的博愛和分享精神[5] 。 於1997年9月19日,正式成立為一個獨立的信託人基金,並獲稅務局豁免繳稅。 在1999年及2003年更拓展至九龍灣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及觀塘秀茂坪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頤康院,為長者提供優質之長期護養服務。 於2001年成立那打素全人健康進修學院,藉教育及研究,促全人健康、享豐盛生命。 1997年,醫院由港島半山區遷至新界大埔,成為一所小型全科醫院,較原訂竣工時間延遲一年。
那打素醫院病房: 醫院聯網、醫院及醫療機構
早於1881年,那打素診所於太平山設立,為當地一帶居民服務,那打素一名是來自倫敦傳道會委員戴維斯之母親的名字。 院牧服務重視院友的心靈需要,由駐院院牧專責「心靈關顧」及輔導服務,並透過個人關顧牧養,提升院友心靈質素。 院牧亦會按其個人意願,安排午間崇拜、小組、團契等聚會,同時安排義工探訪,並注入更多新元素,配合每位院友不時轉變的需要。 為讓晚期病患的院友,能在他/她熟悉的環境及家人親友的陪伴中,渡過人生最末段的時光,安然及安詳地在院舍內離世,本院特別推行「圓善安老服務」。 由院友參與服務開始,院方的醫護團隊將一直與家人同行,提供支援,以舒緩家人在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那打素醫院病房 安心抗疫
那打素醫院病房: 新界東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
那打素護士學校由倫敦會在1893年創辦,當時是那打素醫院附屬的護士學校,並沒有正式校名,直到1970年代初籌備將校址由般含道遷至觀塘協和街之時,才正式命名為那打素護士學校,而學校的管理權亦同時移交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 在醫院管理局成立後,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決定將基督教聯合醫院及那打素護士學校移交醫院管理局。 醫院亦有提供臨床心理學、營養、醫務社會工作、職業治療、藥劑、足病診療、義肢及矯形、物理治療、言語治療和緊急輻射治療中心等專職醫療服務。 院內設有那打素社區及病人資源中心、癌症病人資源中心、精神健康資源中心和復康店。 2012年,東區醫院成立臨床模擬訓練中心,為學員提供模擬病房及仿真度極高的模擬病人,讓學員接觸一些比較少見或者複雜的個案,例如肩難產等。 為了令到場面更為逼真,醫生甚至在學員的背後聲演,以訓練學員的應變能力。
那打素醫院病房: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 (ANNH)
臨床模擬訓練中心亦提供其他臨床教學環境,例如急症室等,亦會模擬一些高風險個案,例如人工心肺治療等[13]。 1887年,何啟爵士為紀念在1884年去世的亡妻雅麗氏而捐資於上環荷李活道興建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成為香港首間為貧苦華人提供西醫治療的醫院。 同年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成立,首創醫科學生訓練,以雅麗氏紀念醫院為教學醫院。 然而,醫院成立不久後便發生了嚴重的擠迫情況,於是醫院於1893年與位於般含道的那打素醫院(Nethersole Hospital)合併。 當時,那打素醫院較雅麗氏醫院大很多,也是倫敦傳道會旗下物業,故此該地段的地價也相較低廉,雅麗氏醫院與那打素醫院當時更有「姐妹醫院」之稱。
委員會成員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副院長車錫英、威爾斯親王醫院醫院管治委員會質素及安全小組委員會成員莫國和、醫院管理局兒科統籌委員會主席、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部門主管李國彪、醫管局總行政經理何婉霞、醫管局港島西醫院聯網總經理陳麗紅、醫管局九龍西醫院聯網新生兒護理顧問護師陳敏儀。 本院於一九九九年五月初投入服務,位於九龍灣健康中心2至7樓,佔地8,070米,提供238張政府資助的護養床位,為65歲或以上有需要的長者提供長期醫療、護理和住宿服務。 在董事局的支持下,本院不同專業職系同工與建築師組成工作小組,共同設計「認知障礙症」專護樓層。 此中心的環境及佈置具有中國特色,以簡單家居及方便患有此症的院友辨認為主,更設有多感官室、環迴遊走徑(wandering pathway)、懷舊長廊、懷舊雅舍、互動魚畫(interactive aquarium picture)及復康花園,以配合各種治療性活動之用。 那打素醫院病房 駐院醫生為院友提供內科及老人科的診斷及治療,並安排其他專科治療的轉介服務。
那打素醫院病房: 新界東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
今天醫院的荷李活道舊址大部分已被發展成豪宅羅便臣道80號,其餘地皮於2009年底獲納入英華女學校擴建範圍。 我們為住院病人、門診病人、日間服務病人和社區內被轉介的病人提供不同的職業治療康復服務。 範圍包括各專科部門或團隊,如內科、骨科、外科、兒科、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工作復康、禁毒職能復康診所及急症等。 港島東醫院聯網於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間推出多項新服務,當中包括於東區醫院設立成人輸血中心及血液科暨血幹細胞移植中心,引入大中華區首部三維X光引導手術儀器「O-arm」,為病人提供立體檢測圖像,有助提高手術準確度及安全性。 大埔那打素醫院於2015年成立關節置換中心,主力進行膝關節及髖關節置換手術,提供手術後物理治療及復康等一站式服務,大大縮減病人康復及手術輪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