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戶政策收緊交還公屋條件,由單軌制改成雙軌制,即使住戶在港未持有物業,只要入息或資產其中一項超逾限額,便須補繳租金,甚至遷出單位。 2011年4月,香港賽馬會表示,已經完成中區警署的考古勘察工作,並且發現了一些相信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古物,包括陶製煙斗、銅幣、瓷碗碎片、疑似隧道建築以及地基遺骸。 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要求暫時停工,若是發現重要遺址,應該全數原地保留,如遺址與保育方案存在衝突,設計更應更改,甚至推倒重來。
- 雖然新界北的北區和元朗區皆有廣袤的平原,但由於大部分土地保留作鄉郊用途和原居民的村地,故市中心一帶雖然人口稠密,但全區整體人口密度仍然偏低。
-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 不過,爭拗點發生在樓主父親7年前娶了一個內地繼母,因繼母跟前夫所生的女兒跟父親同住,自始樓主再沒有同住,只會偶爾回去吃飯、給父親家用。
-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 不少人把置業希望放眼於資助房屋,無奈的是,公居屋供應有限,且中籤機會低,其實私樓市場也有不少上車機遇,即上千居物色各區放盤,抓緊機會做業主。
如住戶符合上述 、 及 類,須攜同相關證明文件,到所屬屋邨辦事處辦理豁免手續。 富戶政策入息資產限額以現行公屋入息及總資產淨值限額為基準,在富戶政策下,公屋住戶的入息不得超出入息限額之 5 倍,而家庭總資產淨值不得超出入息限額之 100 倍,否則須遷出單位。 申報表內,所有單位住戶均填上月入金額,對於資產則作出簡單剔選申報(選擇「超逾」 / 「不超逾」),暫時無須提交證明文件。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公屋加名: 申請前
但鄺球這些富有人士竟然也可申請,現時公屋、居屋等資助房屋,究竟有多少單位分配予真正有需要家庭? 政府不斷「搶地」建公屋,上屆政府決定新增房屋土地的公私營單位由六四比調高至七三比,但其實更重要的是避免資源錯配。 2005年12月20日,警隊舉行告別儀式,正式將中區警署交回政府。 原址毗鄰而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前香港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監獄,擬發展為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區。 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7年10月10日發表施政報告,宣佈原則上接受香港賽馬會提出的活化計劃,項目耗資18億元。
連接博康邨的行人天橋在2017年7月對外開放,全長70米,是香港公共屋邨中跨度最大的行人天橋,並成為邨內的地標。 第2期共有5幢住宅大樓,樓高26至31層,分別名為城泉樓、河泉樓、明泉樓、月泉樓及映泉樓,合共提供3459個單位。 住宅大樓分別名為清泉樓、朗泉樓、欣泉樓、喜泉樓及樂泉樓,樓高25至31層,合共提供3039個單位(當中47伙列入2013/14年度公務員公屋配額,優先派予基層公務員)。 2016年3月至11月,第2期5座(城泉樓、河泉樓、明泉樓、月泉樓及映泉樓)及第4期1座(嶺泉樓)出租公屋樓宇入伙。 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元朗朗屏邨珠屏樓低層14室,實用面積443平方呎,原則為2房間隔,上月以503.7萬元售出,實用面積呎價11,371元,相信為已補地價成交。 原業主於2007年以12.1萬元購入,料是次屬已補價自由市場轉售,即使扣除補地價金額相信業主仍獲利甚豐。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留言
區議會各區界線在近三十年沒有大型變動,各分區人口不均情況嚴重,人口最多的為沙田區,2021年人口為69.2萬,人口最少的為灣仔離島區,2011年人口為16.7萬。 以下是1963年市區及80年代新界的法定分區,法定分區或因應地區發展而變動,但亦會印在香港年報內的地圖上。 60年代香港市區便有了法定分區,但新界到80年代才確定法定分區。
- 按房委會現行的配額及計分制度,非長者1人申請者於18歲申請時底分為0分,每輪候1個月可獲1分,滿45歲則可獲一次性加60分。
-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 麗瑤邨 新公屋麗瑤邨(英語:Lai Yiu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在葵青區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新界葵青區下葵涌,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並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佔地逾6.05公頃。
- 法官指出,香港《基本法》第14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在原有社會福利制度的基礎上,根據經濟條件和社會需要,自行制定其發展、改進的政策」,但這並不代表法律允許政府制訂歧視政策。
期數內設施包括停車場、園境花園、社區遊樂場地、社區園圃、籃球場和小型足球場。 第3期共有4幢住宅大樓,分別名為茂泉樓、林泉樓、修泉樓及竹泉樓,每座樓高29層,合共提供1977個單位。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2025 設施包括停車場、幼稚園、社區遊樂場地、籃球場和羽毛球場。 水泉澳邨共分4期興建及管理,第1及2期樓宇由水泉澳邨辦事處管轄,第3及4期樓宇則由水泉澳邨辦事處分處管轄。 近日二手樓市升勢持續,連公屋單位造價也受帶動,朗屏邨一個單位樓價逾500萬,登新界西北公屋王寶座,引來討論區網民熱話,不少網民都驚訝公屋的成交價可以到這麼高。 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建築群
)總括而言,2022/23年度公屋落成數量相對較低,相信是與新冠疫情有所相關,而2023/24年度公屋落成數量則會回升,亦期望能按預計成功落成,令住屋問題能有所紓緩。 他表示,內地去年首次出現人口負增長,少子化與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建議將「三孩政策」進一步開放為「無限孩」政策,並推廣輔助生殖,鼓勵民辦醫療企業開展相關業務,同時提議研究代孕合法化。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2025 如戶籍內有家庭成員離世、患上危疾,或因工作、交通及其他意外受傷,引致喪失工作能力,因而收取一筆過非法定賠償(如危疾保險賠償)或其他財政援助,或因退休而收取一筆過退休金,兩項款額均可在家庭總資產淨值中扣除。 小組委員會於2016年12月9日的會議上通過修訂「富戶政策」,並在2017年2月14日的會議上進一步通過了相關執行細節。 經修訂的「富戶政策」已經於2017年10月的申報週期開始實施。 何永賢: 兩年內興建破紀錄何永賢回應指,空置校舍因結構、地理等原因不宜居住;又表示在兩年內興建眾多層數的「簡約公屋」已經是「破紀錄」。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分區變化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單位地台質量問題
大型維修或改善計劃的調遷安排:住戶因大廈結構問題、整體維修或改善工程而須遷出現居單位,可獲編配其他合適單位。 想知轉名成為新戶主的資格,轉名手續、以及其他注意事項,即睇以下懶人包。 另外如果居屋是之前透過長者優先選擇計劃而得到的居屋,老公和媽媽是必須一世子聯名,甩不了名的。 如果不是的話,那麼要注意甩名後居屋就只屬於媽媽,將來無立平安紙下,媽媽遺產(即居屋)會平均分比媽媽的子女。 香港物業按揭 兩位或以上的高齡人士,若同意共住一個單位,即可循此計劃申請公屋;但必須同時符合公屋申請的基本申請資格。 聯名形式持有私人物業,如果其中一人再買另一個物業,無論屆時購買任何價格的物業,在簽署買賣協議時,也要繳交15%稅項。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樓宇
1960年因應於西貢半島白沙灣計劃開發水庫,南約理民府取消,改為西貢及離島兩個理民府。 1963年開發水庫計劃擱置,上述兩理民府再度合併,復設南約理民府。 1969年因應萬宜水庫發展計劃,南約理民府再度分拆為西貢理民府及離島理民府。 1974年4月1日,爲配合沙田及屯門新市鎮成立,沙田理民府自大埔理民府分離,而屯門理民府自元朗理民府分離。 1979年10月1日,北區理民府自大埔理民府分離;管轄範圍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及打鼓嶺。 新九龍於1900年成立,區域界線為界限街以北及九龍群山海拔高度為500呎(152.4米)以南的地區。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彩福邨彩和樓 市區觀塘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獲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梁文廣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部分新界的過渡性房屋項目,由於位置較偏遠,符合條件的申請人到實地視察後,決定放棄申請。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入伙時期里程碑
分析結果只用作一般參考用途,不應視為反映整體申請者輪候時間或個別申請者用以估算其輪候時間的依據。 在北京,港區人大代表林順潮在全國人大會議上建議,在港深邊境的深圳區域劃撥土地,由深圳政府主導,特區政府參與,爭取在5年時間內修建容納20萬個以上公屋單位的大型公共屋邨。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2025 多名公屋聯會成員著房委會進行會議時,到總部進行請願行動。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海達邨海華樓/海昌樓 市區西北九龍填海區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富蝶邨斑蝶樓 新界大埔
事實上,當公屋越來越多,私樓變得稀有,即使近年樓價下跌,但供求理論下,一定也不會跌得太多。 由於土地有限,現時政府審批土地改劃、重建為住宅需時很多年,私樓落成量嚴重落後下,樓價與租金已升至與市民負擔能力脫節的情況。 置業太難,更多人想輪候公屋、購買資助房屋,這樣必然形成惡性循環。 以往香港的房屋政策經常想學新加坡,但多年來也學不了,其實大家逐漸心知肚明,新加坡以組屋(公共房屋)為主幹的房屋政策,根本不適合香港。 筆者認為,土地資源、經濟架構、政府制度等各方面,香港與新加坡有很多不同之處,香港不可能亦不應嘗試去跟隨「總體房屋量八成以上為組屋」這做法。 綠表政策由上世紀70年代已沿用至今,政府指有助公屋流轉,平均每年可收回約3,600個單位。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 公屋加名: 房屋委員會公屋申請電子服務
2018年11月,內地異見作家馬建原定在大館出席兩場香港國際文學節講座。 公屋討論區新界2人2025 但賽馬會以「不願見到大館成為任何個別人士促進其政治利益的平台」為由禁止。 馬建對此感到非常生氣,強調講座只是討論其新出版的作品《中國夢》。 認為問題並非出自大館的負責人,而是有更大的黑手在背後控制。 香港記者協會表示對事件極度關注,憂慮香港的言論自由進一步受壓。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2015年7月22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稱早前在石硤尾邨中2012年重建完成的第二期及第五期中,抽取6個樣本化驗,其中第二期美亮樓3個單位的4個水辦含鉛量超標,最嚴重的水辦更錄得每公升含87微克鉛,超出世衞標準7.7倍。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才可到達第24座。 13樓(12/F)設有特式大單位,單位大小是兩個標準單位合併而成的。 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樓(G/F)設有分別有兩間幼稚園及一間自修室,其餘是地下層單位,這些單位可不經大堂直接從側門按密碼進入到達。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