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邨分成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另有待重建之第5、6期由關黃建築師有限公司負責細部設計,共有21座住宅大廈及2座購物商場,約35,000人口,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現時,(一)邨由雅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二)邨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管理,當中現正重建的第10、11座一度劃爲中轉房屋,同屬(二)邨管理處管理。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首兩期仍會作為租住房屋,第三期則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的虧蝕。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較重建前的1,600伙大幅增加,首兩期重建會讓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則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約100多萬港元。
-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 坪石牙醫 海拔最高的津貼小學: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新校舍)及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新校舍),海拔約160米(觀塘區及沙田區)。
- 联席认为从单位数目及地理位置而言,《公营房屋建设计画》中部分新落成的公屋是十分适合作为旧屋邨的安置资源。
- 在1967年10月26日,徙置事務處於第6座舉行了一個慶祝典禮,紀念接受徙置居民達100萬人,並為此邨進行官方揭幕式,儀式由港督戴麟趾主持,而各徙置區街坊代表,以及全港第一位徙置區居民劉宗義亦有份觀禮。
- 這330公頃土地中,約三成半單位供應來自新發展區及大型發展項目,約四成多來自多幅改劃用地,其餘兩成半來自包括棕地在內的其他項目,以上種種都反映政府多管齊下的土地供應策略初見成果。
- 但這並不足以解決災民的長遠住屋問題,政府旋即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
我們的重建或復修目標是提供更合時宜的設備及配套,讓住戶享受舒適方便的居住環境,並盡用屋邨地皮的發展潛力。 白田邨(較舊部分)、美東邨(較舊部分)兩個項目預計於2027至28年度完成,重建後將分別提供約6,600個單位及約2,800個單位。 華富邨的重建項目將分階段進行,重建後將提供約12,200個單位。 三個項目重建後較重建前,能額外提供的單位約8,200個。 联席认为从单位数目及地理位置而言,《公营房屋建设计画》中部分新落成的公屋是十分适合作为旧屋邨的安置资源。
坪石邨重建: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單位面積」指的是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同時附上換算成平方呎(ft²)後的數字;平民屋宇公司則沒有提供資料。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喺2013年嘅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係到2043年就會去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會好高,若果拆咗起過,可重新規劃,以符合當時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同美東邨確定重建。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嘅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係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唔代表喺可見將來就可以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喺邊度揾到遷置居民嘅資源。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 而作為配合重建計劃的定安街安置屋邨已於2021年動工,預計2025/26年落成,屆時可提供約370個出租單位。
- 此列表包括由上述三間組織轄下的公共屋邨,包括已落成、興建中、重建中、待建中或建議中,以及已拆卸並改作其他用途的公共屋邨。
- 而在2007年的選舉劃界中,石籬中轉房屋的第11座獲劃入私樓為主的大白田選區,而石籬選區納入數幢私人樓宇,在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則改回原狀。
- 項目不但釋放了珍貴的市區土地潛力,增加房屋供應,亦為居民改善他們的居所設施。
-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部分計劃用作康體設施的用地,近年更被改作公營房屋用途。 他舉例指,位於石籬邨與安蔭邨之間的9H地皮原定用作社區康體用途,但在政府覓地建屋的主旋律中,該用地最終在2009年轉為興建一幢41層高的單幢式公屋,區內的人口持續上升,但居民可享用的康樂設施卻隨與人口呈反比。 重建後的觀塘花園大廈二期將提供超過5,800個資助房屋單位,較原先增加約一倍,包括出租、資助出售及「長者安居樂」單位,以配合市民的需要。 除了確保所有樓宇的整體結構均屬安全,房委會會繼續推行各種計劃及措施,維持和改善樓宇狀況,為居民提供安全適切的居住環境。
坪石邨重建: 沙田區
而九龍東潮人聯會會長楊育城接受《大公報》採訪表示該會負責掛旗活動,並獲得房屋署批准。 房委會建築小組在2010年通過斥資1.3億元進行活化工程,包括增加適合長者使用的設施、在露天廣場加建有蓋表演場地,並為住戶在室內加設扶手及改裝晾衣架等,滿足長者及殘疾住戶的需要。 坪石邨重建 2013年,坪石邨各大廈外牆進行翻新工程,所有工程於2013年11月完成。
在单位数目方面,联席以重建屋邨和新建公屋项目单位数作比对,以确保有足够单位作迁置资源,或建议纳入首期重建。 至於房協方面,正如上文(二)及(四)所述,房協會就重建其轄下樓齡較高的出租屋邨進行可行性研究,為屋邨重建作出長遠規劃考慮,及已向運輸及房屋局提交重建明華大廈的初步建議。 坪石邨重建2025 (二)一九九八年公布的「香港長遠房屋策略白皮書」制訂了新的公屋屋邨重建策略。
坪石邨重建: 香港公共屋邨一覽
除此之外,中轉屋向來收容不少在大型災難中失去居所的災民,然而目前除了寶田中轉屋及石籬中轉屋,其他中轉屋已陸續被拆卸。 林紹輝指,現時中轉屋內住有花園街排檔大火及馬頭圍道唐樓倒塌事故的災民,擔心日後若發生大型災難,全港只剩下寶田中轉屋可收容災民,重建石籬中轉屋變相增加寶田中轉屋的負荷。 他指自己亦將與房署、區內的非政府組織以及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商討日後安置災民的方案。 第二批清拆樓宇包括華光樓、華美樓、華珍樓、華康樓、華信樓、華基樓、華裕樓、華清樓、華明樓、華生樓和華興樓。 在首期接收屋邨樓宇竣工兩至三年後,第二批居民將會搬遷到薄扶林道和石排灣道以北的兩個接收屋邨,即雞籠灣北和雞籠灣南。 上述樓宇的居民將搬遷到薄扶林道以南三幅接收屋邨,即華富街、華富北和華樂徑,預計2027/28年陸續入伙,第一期拆卸和華富站建造工程會隨即展開。
坪石邨重建: 重建公共屋邨 增加房屋供應
目前,房委會已完成11個公共屋邨的勘察工程,涵蓋90幢樓宇和約42 000個公屋單位。 房委會已增撥資源加快進行有關工作,預計可於二○三二年前分階段完成整個第二輪勘察計劃。 坪石邨重建2025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或大埔太和邨。
坪石邨重建: 屯門區
石籬中轉房屋由第十座及第十一座兩座大廈組成,合共有1,928個單位,於1960年代建成時原為公屋,後來分別於1999年及1997年改建為中轉房屋。 石籬中轉屋樓齡近60多年,保養情況堪憂,石屎剝落問題嚴重,在過去五年間,當局每年平均花費約300萬元維修保養。 除了進行重建,房協亦會於部分結構良好的高齡屋邨進行復修,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荃灣滿樂大廈於2006年完成全面復修工程,包括加建升降機、提升保安系統及消防系統、以及改善外牆及大堂外觀。 隨後,房協分別在2010年及2011年完成明華大廈及觀龍樓第二期的復修工程。 房協亦同時為多個屋邨安裝升降機及無障礙設施,改善居住環境。
坪石邨重建: 樓宇
房委會研究顯示,22個高齡屋邨結構良好,於2013年的邨齡介乎34至61年,但到2043年將達到64至91年樓齡,保養費將相當高昂,若拆卸重建,可重新規劃,以符當時的標準,但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暫時只有華富邨及美東邨確定重建。 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的公屋。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是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不表示在可見未來就可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哪裏找到遷置居民的資源。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坪石邨重建: 重建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嘅年份為準,但係部份屋邨入面嘅個別樓宇嘅入伙年份可能會同官方資料有出入,例如房委會提供華富(二)邨嘅入伙年份係1970年,但係條邨入面嘅華翠樓同華景樓竟然係喺1978年落成。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會計算用嚟做出租嘅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同認可人口數目,唔包括喺房委會租置計劃或者房協住宅發售計劃入面已經出售嘅單位,「住戶數目」同「認可人口」淨係適用喺房委會公共屋邨。 「單位面積」指嘅係單位室內樓面面積(I.F.A),房委會公共屋邨以平方米(m²)嚟計算;房協公共屋邨就以平方呎(ft²)嚟計算,同時加埋換算成平方米後嘅數字;平民屋宇就冇提供資料。 坪石邨重建2025 「入伙年份」以房委會和房協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年份為準,但部份屋邨內個別樓宇的入伙年份可能會與官方資料有出入,詳見相關條目。 「樓宇座數」、「單位數目」、「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會計算用作出租的公共屋邨、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不包括在房委會租置計劃或房協住宅發售計劃中已出售的單位,「住戶數目」及「認可人口」只適用於房委會公共屋邨。
坪石邨重建: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联席成员莫健荣表示,彩虹邨的老化问题严重,但由于规模相当大,建议分多期重建,并以宏照道公屋发展计画第二期作首期重建的接收屋邨,当居民搬迁后,在原址兴建新公屋,接收第二期重建影响的住户,以「蚂蚁搬家」的方式逐步清拆彩虹邨。 他警告若再错失机会,日后将更难觅地作原区安置,启动彩虹邨重建亦可为邻近的坪石邨提供重建的迁置资源,并可逐步规划重建九龙东的其他旧屋邨。 考虑到居民迁后需重新适应新居住环境的问题,报告提出的迁置资源,大多数都是位于原区,而「区」是根据区议会的划界而定。 联席建议房委会可扩大地域提供跨区的迁置资源,例如包括东区的模范邨等。
坪石邨重建: 觀塘區
我們在計劃重建樓齡較舊屋邨的同時,亦十分關注公共屋邨的結構安全。 房委會自2005年開始,透過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為樓齡接近或超過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詳細勘察,以確定樓宇結構安全,並評估持續保存該些樓宇所需的修葺方案和其成本效益。 第一輪勘察計劃已於2018年結束,當中包括42個公共屋邨。 第二輪勘察計劃已展開,除確保經第一輪勘察計劃評估的公共屋邨仍然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外,亦會為未被納入第一輪勘察計劃,但其樓齡會於2018年至2032年間滿40年的公共屋邨進行首次全面結構勘察,以確定結構安全及修葺符合成本效益。 第二輪勘察計劃涵蓋的公共屋邨一共有71個,預計於2032年前分階段完成。
坪石邨重建: 觀塘區議會議員資料
石排灣邨為本港唯一一個設有靈活性大廈(原先作居屋用途,因孫九招改作公屋)及港島區唯一設有新和諧一型大廈的公共屋邨。 坪石邨重建 入室後的玄關,透過櫃體擺設圍塑微型落塵區,同時避免開門見廳的風水疑慮;而中央以開放展示的功能安排,伴隨雕塑品、風格物件的擺設,創造氣質迎賓視覺。 收納也是空間一大設計亮點,入口處的鞋櫃融入強大五金功能,提升收納量;客廳電視牆的部分,融入淺色木紋的櫃體門片為基底,兩側搭佐對稱玻璃櫃體,讓視覺尺度更為延伸,展現開放氣度。
工程拖延最長鐵路項目:東九龍綫,由1967年開始研究,直至1998年,政府將此綫改為沙田至中環綫計劃。 房屋署向華富邨居民發出的通訊《重建路上》公布重建方案,港鐵計劃發展南港島線西段,而華富站會坐落在華安樓、華樂樓附近,故房屋署建議首期清拆華安樓、華樂樓、華昌樓和華泰樓,騰空土地讓華富站工程可一併展開。 方案亦建議毗鄰學校的華建樓首批清拆,以減少日後施工對學校的影響。 房協針對位於香港仔的漁光村重建工作,進行了初步可行性研究,正待啟動。 該項目需要進一步規劃,包括輕微放寬高度限制並重新調整樓面面積,以配合政府有關的政策,必須預留相當於住宅總樓面面積約百分之五以作福利設施。 重建的第一步是為受影響的居民物色調遷地點,以原區或附近社區最為理想,現正著手開展的重建項目分別是位於筲箕灣的明華大廈、香港仔的漁光村及觀塘的觀塘花園大廈第二期。
坪石邨重建: 坪石牙醫: 重建
除了房委會的重建項目,在政府協調和推動下,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的大坑西邨重建項目亦已獲行政會議批准。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按計劃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可提供約3,300個單位,較現時1,600個單位增加約一倍;其中約1,300個單位會用作重置現有住戶,餘下約2,000個單位則由市建局發展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項目不但釋放了珍貴的市區土地潛力,增加房屋供應,亦為居民改善他們的居所設施。 坪石邨重建 同時,房委會亦會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作公營房屋用途,目標在明年12月清空。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項目預計可提供約1,600個單位。 房委會並會重建房委會轄下工廠大廈,即火炭的穗輝工廠大廈、九龍灣的業安工廠大廈、長沙灣的宏昌工廠大廈及葵涌的葵安工廠大廈,作公營房屋用途。
1965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宣佈興建坪石邨,並於1970年至1971年建成,由港督戴麟趾爵士揭幕。 重建高樓齡的公共屋邨,房委會一直按四個基本原則,即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就實際情況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公共屋邨。 為改良型和諧式,石榮樓及石廣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屋邨內分別有三間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石籬(一期)商場及石籬(二期)商場。 而附近的大白田街、和宜合道及大隴街私人住宅區,亦提供不少零售及食肆,服務石籬邨居民。
坪石邨重建: 坪石牙醫: 重建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最早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地鐵修正早期系統石硤尾至觀塘段,於1979年10月1日開通,現時屬於港鐵觀塘綫一部份。 佔地面積最大圖書館:香港中央圖書館,佔地9,400平方米,樓面面積合共33,800平方米(灣仔區)。 坪石牙醫 坪石邨重建 建設期最長的屋邨:荔景邨,首座(風景樓,1975年入伙)及最後一座(恆景樓,2022年入伙)大廈入伙時間,整整相差了47年(葵青區)。 最多港鐵特惠站的港鐵站:何文田站(九龍城區)、大窩口站(荃灣區與葵青區交界)及荃灣站(荃灣區),各有3個。 最多鐵路綫匯聚總站:兆康站,車站連接香港輕鐵505、610、614、614P、615、615P、751綫及屯馬綫(屯門區)。
走到華康樓底層,發現牆與牆間有闊達兩厘米隙縫,敲打牆身「仆仆」聲。 賴稱牆身因滲漏,造成牆內空心,必須裝上監察計,監察樓宇有否移動及沉降。 房委會以結構安全、修葺效益及重建潛力為理由,宣布清拆及重建只有三十多年樓齡的深水埗區白田邨。 本報委託驗樓專家檢測樓齡逾四十年的香港仔華富邨及牛池灣坪石邨,發現兩邨均有嚴重滲漏及石屎剝落,部分樓宇更出現結構危機,需搭建鋼架支撐,反觀白田邨結構良好,不重建續住亦可,公屋聯會質疑當局重建白田邨的理由。
坪石邨重建: 觀塘區
46年過去,這個家經歷了幼女出生、三個孩子先後成家遷出,幾年前娣姐送別了老伴,現時獨自居住,但每逢周末或假期,兒孫回來聚首一堂。 關注團體認為,啟動舊邨重建的最大難題是尋找合適接收屋邨,安置受影響居民,建議政府抓緊當前合適的遷置資源,同時要改變思維,透過「區域重建」、「一地多用」等新招,創造更多遷置資源。 他認為,由於重建過程中房屋供應並沒有增加,短期內無助改善短缺,故港府對屋邨重建一直採「拖字訣」,促請政府就10年內重建屋邨定時間表,按部就班落實重建。 坪石邨重建 文件亦指出,早年屋邨規劃時考慮人口密度,而非近年的地積比率或總樓面面積,故需再進行詳細檢測,現時未可確定個別屋邨的樓面面積及發展潛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 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 000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無處棲身。
20條屋邨樓齡介乎34至61年,然而,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要落實重建有一定難度;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的公屋。 翻查資料,葵青石籬二邨第十座及第十一座屬於中轉房屋,建於1960年代,共有1,928個單位。 由於石籬中轉屋的樓齡已達50多年,設施殘舊不堪,亦有石屎嚴重剝落問題,居住環境欠佳,過去5年更平均每年花費約300萬元維修保養。 房屋署去年曾表明因不符成本效益而拒絕投資保養該中轉房屋。
坪石邨重建: 興建、重建、待建或建議中
行走最多隧道的巴士路線:龍運巴士A47X線及龍運巴士NA47線,途經南灣隧道、尖山隧道、沙田嶺隧道、大圍隧道共4條隧道。 最後一條加派空調巴士服務的路線(即最後一條全線非空調路線):九龍巴士32B線(已取消),於2011年8月20日起實施。 坪石牙醫 佔地面積最大机场客运大楼(兼世界第三大):香港國際機場客运大楼,總平方面積達71萬平方米(離島區)。 香港國際機場一號客運大樓於1998年落成時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機場航廈建築,直到2008年被面積達98萬平方米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三號航站樓打破。 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最長時間:2020年7月11日上午6時45分發出至2020年7月30日下午5時45分,合共生效467小時(19日11小時)。 邨內設有1個舊邨保留下來的7人石地足球場、一個標準籃球場(位於碧蔚樓後與7人石地足球場對落的山坡之間)、兩個只供小學用的標準籃球場、一個平台、2個羽毛球場及多個遊樂場和兩個露天劇場等。
民主黨南區區議員嚴駿豪和黎熙琳認為,方案分三期不理想,部分街坊需多等10年才遷往新單位,並不公平,影響生活素質。 他們希望房屋署分兩期完成搬遷,接收屋邨應安置所有原住居民才配房予其他人,以及新單位面積需盡量貼近上限。 房屋署提到,正在考慮和研究將每期接收屋邨用地,預留部分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供華富邨居民選擇購買,建議第一期預留華樂徑,第二期則預留雞籠灣南作資助出售房屋。 房屋署目前建議預留面積較大的接收屋邨作公屋,亦會先確保原住居民獲得編配。 而最後一批清拆樓宇居民可選擇入住華富邨原址重建的屋邨,預料在接收屋邨全部樓宇竣工後10年入伙,最後一期拆卸重建工程會展開。
研重建22屋邨曝光 多市區公屋 涉北角模範西環邨等 團體促人口少先行.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 改善寶田邨居住環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運輸及房屋局,2013年5月。 截至2023年2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海拔最高的津貼小學:香港道教聯合會雲泉學校(新校舍)及東華三院蔡榮星小學(新校舍),海拔約160米(觀塘區及沙田區)。 同樣設有鋼架的華康樓,在掃描儀下,大廈主力牆呈一大片「紅海」,紅色代表潛在石屎剝落危機,共有十個兩米乘三米的高危石屎剝落位置。
坪石邨重建: 觀塘區議會議員資料
重建屋邨長遠而言或可增加公屋供應,但短期內無可避免會減少可供編配的公屋單位數量。 在目前公屋需求殷切的情況下,我們要作出取捨,無法推行大規模的重建計劃。 有關的活化計劃亦包括在邨內開拓更多社區空間,鼓勵邨民走出居所,建立良好鄰舍關係,房署計劃物色適當的空置店舖,改裝成多用途活動中心,除供居民聯誼,亦可供慈善團體舉辦健康講座及中醫會診服務等。
坪石邨重建: 重建公共屋邨 增加房屋供應
而房委會正推進白田邨(較舊部分)、美東邨(較舊部分)及華富邨的重建計劃,涉及合共約13 300個單位。 一期:位於圍乪街6號,於1993年落成,樓高4層,包括停車場、社福機構設施,及位於地下的街市。 街市內設有多間南亞布藝店和裁衣店,在香港的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吸引遠至元朗、馬鞍山的南亞裔人士光顧。 )的石排街公園,內有排球場、籃球場及小型足球場各一,將成為葵涌地區第二個大型運動點。 石福樓(不適用)全邨樓宇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中4及6座更是26座問題公屋之一,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10-11座外均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另10-11座亦於2023年拆卸重建。 2023年1月16日,隨著石籬中轉房屋於當天起永久封閉,第二至六型徙置大廈亦從此成為歷史,而屋邨歷時37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