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知識網的誕生,是有眾人支持音響入門誌的實體商品,集眾人之力所誕生的免費資訊網站,在此服務更多的人,期待可以用音響設備好好享受音樂。 音響、音樂、耳機、電影、奇幻文學、汽車、鐘錶、葡萄酒…男人喜歡的玩物,幾乎全部上癮,奈何物慾無窮而金錢有限,只好努力工作、再工作、還是要工作… NW-WM1A 擁有的是真正高分析力,重點是呈現方式自然,這種自然對於習慣音樂廳現場演奏,或是從揚聲器開始接觸音響的人來說,是非常討好的。 若果將聲音訊息比喻成文字,同一段文字,用上不用字型、粗體還是幼體、是否用螢光筆 highlight,還是和其他文字一樣同一大小同一字型呢,整個觀感就完全不同。 當然,真空管機的聲音五花八門,不過音響市場有好一派玩家,認為厚暖、中音較濃、抑揚線性而柔和,就是所謂的「膽味」,NW-WM1Z 的聲音個性,就與這種描述不謀而合。
- S-Master HX 數碼放大技術,是專為 Walkman 而研發,能在寬大的頻率範圍內減低失真和噪音,提供豐富渾厚的音效。
- 由知名音響品牌 BOSE 所推出的降噪睡眠耳塞,承襲其音樂耳機的電子降噪技術,並將之特化增強,在本次實測中發揮22.1dB 的降噪效果;降噪效果不輸給一般耳塞之外,還可以撥放療癒音樂提升舒眠的效果。
- 然而,黏土耳塞雖可以清洗後重複使用,但具黏性的質地容易在使用過程中黏住耳垢、小灰塵等髒汙,並且難以刷洗。
- 目前主流的耳機端子有 3.5mm 與 6.3mm 二種,3.5mm 或 6.3mm 傳統的耳機插頭,採用統稱 TRS(Tip、Ring、Sleeve)的 3 節插頭,每節分別是左聲道、右聲道以及接地。
- 另外也內置了藍牙 5.0,採用了 Qualcomm 新款的 QCC5100 晶片,支援 aptX、aptX HD、aptX Adaptive、LDAC、LHDC 等編碼。
機身前面板設有 6.3mm 耳機端子,可以對應最高 600Ω 耳機;機背就同時提供了 手提耳擴2025 RCA Audio 非平衡和 XLR 平衡輸出,也是一款 DAC、耳擴、前級、藍牙解碼的多功能機款選擇。 擴音器可分作兩類,一是原本內置解碼器,另一類就純粹將播放器的Analogue(類比訊號)放大。 而質素最高必然是內置解碼的擴音器,好處是手機可以透過Line-out,通過解碼器分折和透過耳擴輸出,能夠使播放的音樂更有 Musical的感覺,音樂的空間感亦會更高。
手提耳擴: 聲音微暖耐聽
「NRR」與「SNR」的中文翻譯為「降噪值」,是許多耳塞商品用以表示降噪能力的規格。 其中 NRR 是由美國制定,而 SNR 則是出自歐盟的標準,兩種都是數值越大、降噪效果越好;只要將 手提耳擴2025 NRR 的數值額外加上5dB,就能換算出最接近之 SNR 的數值。 只是長期使用後容易產生疼痛感,選購這類耳塞時請盡量選擇材質較柔軟的款式。 然而,黏土耳塞雖可以清洗後重複使用,但具黏性的質地容易在使用過程中黏住耳垢、小灰塵等髒汙,並且難以刷洗。 耳塞有許多不同的形狀、材質,市面上常見的主要為4種款式,各個款式的密合度與抗噪程度都不同,因此務必根據需求選擇最合適的設計。
今次就和大家推薦 4 款靚聲熱門選擇,當中兩款是座枱型號、兩款是便攜機款,價位由 3,000 到 6,000 元,正好大約是一期和兩期消費券可以資助入手的「射程範圍」。 為了進一步幫助各位解開困惑,下方彙整了幾個實用的常見問題,歡迎在選購前一併確認看看。 Q4系列擁有如耳機般的小巧造型,同時又有螺旋耳塞特有的多層次構造,並且原廠還附贈一個帶有扣環的圓筒形收納盒,方便使用者將耳塞掛於褲子或包包上隨身攜帶。 不同場合對應不同的 NRR值,例如睡眠時建議未滿40dB、日常生活則以85dB以下為基準。 其中睡覺時惱人的鼾聲、噪音等,大概都在60dB左右,因此若配戴 NRR值15〜20dB的耳塞,即可讓聽到的噪音程度消減至40dB以內,以維持舒適的睡眠品質。
手提耳擴: 英國 iFi – GO Link 小型便攜 Type-C 解碼連耳擴 3.5耳機輸出 支援最高DSD256, 32Bit/384kHz, MQA
低頻的力度及回彈力都有不俗的表現,而且低頻延伸性高,音場具規模感,呈現一些大場面相當有氣勢。 細節重播與音樂動態都有相當高水準的表現,加上恰到好處的餘音,既有韻味也有分析力。 手提耳擴2025 A:搭乘飛機不用特別使用耳塞,除非是因為起飛與降落時的噪音過大,否則一般人都能自行調整耳內壓力。 至於潛水時需要做耳壓平衡,配戴耳塞除了會干擾之外,還可能因壓力變化而掉進外耳道,造成耳朵不適或傷害耳膜,因此千萬要避免。 耳塞的尺寸若與耳孔不合,則可能出現無法服貼或是無法塞入耳道的窘況,進而失去降低噪音的效果。
而借鑒前輩坐檯式耳擴 HA-1 經驗而推出的 HA-2 就搖身一變,成為一部有型、纖薄的精品。 把「文字」想像成聲音訊息,沒有強調不代表它不存在;相反,某些器材、線材總是把部分細節銳利化,實際訊息量其實不多,但令人有所謂「高清感」,這是「假分析力」。 DSEE HX 是一種升頻演算法,針對有損壓縮音樂檔格式,提升其音質表現,而且設有「男聲」、「女聲」、「管弦樂」、「敲擊樂」四種模式,聲音取向各有不同。
手提耳擴: 設計及規格
例如處在 NRR値100dB的環境下,配戴 NRR値15dB以上的耳塞,便可將噪音降至 NRR值85dB以下。 在 手提耳擴 OPPO 智能手機中其中一種最著名的技術為「VOOC閃充技術」,而 HA-2 當然亦具備此標誌性快充功能。 HA-2 的 3000 mAh 鋰電池在 OPPO VOOC 閃充技術加持下可以在 30 分鐘將電量由 0% 充至 75%,可以大大減低因用到無電、或忘記充電而「袋磚出街」的情況出現。
其實現在旗艦級耳機的阻抗值都很低,靈敏度亦很高,基本手機播放已有不俗的效果。 但使用擴音器,由於內置解碼,聲音輸出的立體度和細緻度都一定會有所提升,所以如果資金充裕,亦建議為旗艦級的耳機配備擴音器一同使用。 DacMagic 200M 的聲音相當細緻優雅,小提琴的分析力相當高,但同時柔順悅耳,不會過份銳利。 音色微暖,偏向斯文收儉,但播放星戰〈Main Title〉這類大場面,該有的低頻動態同樣交足功課,而且空間感幾寬闊,整體控制力出色,耳擴的部分表現值得一讚。 藍牙無線播歌方面,分析力稍為打了點折扣,不過依然保持到原有的斯文優雅音色,適合有時貪方便想無線播歌的朋友。 3 種數碼濾波當中,常見會選用 Fast 或者 Short Delay,但 DacMagic 200M 的 Slow 濾波模擬味更重一點,更柔潤溫暖的音色更加討好,相當推薦。
手提耳擴: 細節豐富 空間感良好
因應隨身攜帶的需求,大部分的耳機採用 3.5mm 耳機端子,6.3mm 的端子多在家用或錄音室等情境。 目前主流的耳機端子有 3.5mm 與 6.3mm 二種,3.5mm 或 6.3mm 傳統的耳機插頭,採用統稱 TRS(Tip、Ring、Sleeve)的 3 手提耳擴2025 節插頭,每節分別是左聲道、右聲道以及接地。 3.5mm 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小頭」,相對應的就是「大頭」6.3mm,想當然爾是 6.3mm 的聲音效果比較好。 這就跟音響線材搭配的道理一樣,金屬的接觸面積越大,傳輸的效果越好,聲音表現自然也就更好。 它可以用藍牙無線連接,不佔用lightning插,可以一邊聽一邊充電,耳機的音質和音量直線提升,就算用來駁多單元耳機都游刃有餘,可以聽到人聲更為突出,背景樂中的樂踞層次感也分明了,而且Q5沒有太強的個性,iPhone用家不會聽得不習慣。
手提耳擴: 耳塞的安眠搭檔──「睡眠專用眼罩」
只要搭配選購要點並參考本次開箱排行榜,相信大家都能找到好用的耳塞,找回應有的生活品質。 A:正確使用下其實並不會影響聽力,除非是配戴方式有誤,造成耳道弄傷而引起外耳炎等症狀才有疑慮。 比較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身實驗中耳塞常常因為勾到頭髮而產生鬆動或甚至脫落,不建議頭髮較長的人於睡眠期間使用。 來自比利時的 LOOP 耳塞擁有號稱業界最美的時尚外觀,如無線耳機的造型容易配戴並卡入耳甲腔中,耳塞後方拉環除了方便取下外,也能發揮防止脫落鬆動的效果,其金屬光澤的質感乍看之下彷彿新潮的耳飾,實用又有美感。 由於不需要太大的電流,選擇耳擴要注意的反而是降低雜訊與抗干擾的能 力,這一點與前級擴大機的設計重點類似,要能有效地降低噪訊與失真,才 能讓鼓膜接收到的音樂訊號純淨無染。
手提耳擴: 美國 Polk Audio – MagniFi Mini 超緊湊型家庭影院 SoundBar+超低音系統 支援 Dolby Digital, DTS, 串流, Google Assistant
HA-2 的分析力相當不錯、還原度高,味精少、聲音不過份造作之餘,空間感自然、整體音場得到寬闊伸展,細節亦充足,耳機輸出力適中。 從前於各種智能手機、隨身裝置直推 FX700 時已有不錯的聲音表現,但前端先天驅動力不足,令聲音密度、紋理、層次與空間感等始終有所不足:而音色微暖的 HA-2 就正好的填補了此美中不足。 在 HA-2 配搭 iPhone 5 及 LG G2 的時候,鼓、低音吉他等中低音聽來雄厚圓潤,主結他聲線有力但不剌激,而人聲就依舊清新。 因為通常透過DAC轉換輸出的類比訊號,它的電壓與電流不足以驅動搭配的耳機或喇叭,因此在類比訊號送入耳機/喇叭的過程中,如果加入擴大機,就能提供耳機更有效的推動力,將類比訊號放大,發揮耳機更完整的工作效率,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推」耳機。 其實這三款設備缺一不可,可以視作一個Cycle:擴音器的角色是把播放器的輸出放大,假若播放器本身音源質素差,經過擴音器放大後,會將較差的音源放大,再透過高端的耳機收聽的時候,就會更容易聽出缺點所在。 所以當讀者進入高端音響領域的時候,首先要追求好的音源質素,透過擴音器再優化及將優點放大,經過耳機接收才會聽到高音質享受的音樂。
手提耳擴: 首部 4.4mm 手提耳擴 PHA-2A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中文名稱是「數位類比轉換器」,顧名思義,它的功能就是能將數位訊號轉換成類比訊號。 大多數的音訊都以數位訊號的方式儲存在我們的手機、電腦或CD中,而DAC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將數位資料轉換為可供人耳辨識的類比訊號,讓我們能通過喇叭、耳機聽到這些音樂。 首先要考慮自己有多少資金預算,其次是擁有的耳機數量,揀選最為常用的耳機,然後選擇符合資金預算的擴音器,參考擴音器的輸入和輸出,例如耳機的阻抗值低,可能無需要揀選太大輸出的擴音器。 親身試聽擴音器的時候,可以跟據自己聽歌的種類去調較擴音器,很多都會有高中低音的調較。 如果喜歡聽節奏感強,如Band Rock的音樂,可以調較High Gain去強調節奏輸出;如果喜歡人聲、純音樂、純樂器伴奏的歌曲,可以調較Low Gain去令輸出的音樂更柔和。 近年 DAC 的解碼規格通常都相當強,24bit/192kHz 是基本,最高去到 32bit/768kHz、DSD512 都有,大部分也超過了常見 Hi-Res 檔案或者串流的需要。
手提耳擴: 日本 DENON – PerL Pro 主動降噪真無線耳機 支援aptX Lossless Masimo AAT 個人化音效 10mm 三層鈦膜單元 8x麥克風, aptX Voice技術 最高8+24小時續航 IPX4級防水
音質方面 NEO iDSD 的分析力相當不錯,聽 TIDAL 的 MQA 串流,演唱的唇齒聲、小提琴和結他的餘音都呈現得好細緻,但又不至於太過銳利,整體偏厚暖的音色,幾有韻味也幾討好。 人聲稍稍埋身,也比較有厚度,提供到不錯的聲音定位和結像,驅動力和控制力也頗不錯。 不過 NEO iDSD 就不設 TRUEBASS 這類調聲和數碼濾波設定,低音接近開啟 TRUEBASS 之後的效果,但稍為收儉一點,量感依然充足而且有彈性,低頻分析力方面也不錯。 當然,除了良好的攜帶設計,這款耳塞也有24.6dB 的降噪能力,其材質更是以柔軟光滑的矽膠製成,佩戴時無異物感、且長時間使用也不容易造成脹痛。 手提耳擴 雖有評比員表示戴著耳機交談時聲音迴盪與腦中,容易造成不適感,但若僅用於睡眠降噪,仍是無可挑剔的好物。 此類商品指的是造型長得像耳機的耳塞,這種耳塞通常造型時尚,且佩戴後不會太顯眼,很適合在演唱會現場或工作場合中使用。
手提耳擴: 隨身攜帶發燒坐檯耳擴 HA-1
造型滿分之外,它也是少數專為聆聽現場表演設計的 LIVE 用耳塞,在本次實測中約可使外界噪音降低24.6dB,甚至比商品標示的20dB 來得高;並且在降噪同時能保持音樂、人聲的好音質。 「推得動」之後,就進入「推得好」的階段,推得好代表的是聲音更清爽、細節更多、層次更豐富,不只是整體解析度的提升,也代表了高低兩端的頻域表現更完整。 不過,耳機與耳擴還有個性合不合的問題要考慮,這一 點就必須實際搭配才能得知。 耳擴的功能為「推得動」與「推得好」二個功能,如果「推不動」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呢?
手提耳擴: 耳塞的優點以及應用情境
若是在作業的過程中偶爾需要交談,或是本身有聽覺敏感的困擾,便可以選用電子耳塞。 螺旋耳塞通常都是由矽膠或熱塑性彈性體做為主體,可承受重複清洗,而且較沒有殘留耳垢、產生異味的困擾。 它與其它種類最大的不同便是具有螺旋構造,能完全密封耳道達到高降噪、高防水的效果;或是於搭乘飛機的過程中防止氣壓造成耳內不適。
手提耳擴: 來自德國 Corda 2Stepdance 是最頂級的手提純音響放大器,所用的零件都是最尖端的. 音量控制採用了32 級非連續式, 這種裝置只用在同廠的頂級產品Symphony 放大器上.
▲除了 DAP 之外,日系品牌好一段時間,集中研發便攜 DAC-AMP,可見市場對此有一定需求。 SONY 近來亦有同類產品,名為 PHA-2A,全面支援 iOS 及 Android 作業系統的智能裝置,以及電腦接駁,最重要當然是首部設有 4.4mm TRRRS 平衡輸出的便攜 DAC-AMP。 音色微暖,沒有強化細節,細心聽,可以聽到 NW-WM1A 的聲音描繪的筆觸、技法繁多,有濃有淡、有鉛筆有水彩,不是一成不變的。 這種多變意味着它避性不強,強調質感、骨肉均稱的理想平衡度,令它可以適應不同的音樂種類,即是它不會成為你欣賞音樂的限制。 Chord 的 DAC 一向都十分受歡迎,自家解碼晶片和調聲效果一流,細節與音樂味並重,音質表現相當出眾。 較高階的 Hugo 2、Qutest 固然出色,連入門級的 Mojo 也承襲了這個優良傳統,人聲通透突出,立體感相當不錯。
手提耳擴: 【評測】Cambridge Audio DacMagic 200M:配備 MQA 解碼及藍牙連接的英倫靚聲
耳塞的主要功能在於隔絕外界的噪音,例如枕邊人的打鼾聲、或是降低家人活動時的聲響干擾,進而獲得更好的睡眠條件,或是讓讀書、工作能夠更加專心集中。 而在工地現場或是現場演唱會等可能遭遇大音量噪音的場所,耳塞也能發揮保護耳朵降低聽力受損的風險。 古早的時候,幾乎每一部前級或綜擴都具備耳擴的功能,直到近幾年,耳機的種類越來越多,大家對耳擴的需求也越來越高,開始有更多樣的獨立耳擴問世。 只要你平常習慣使用的耳機阻抗不是 太高,個性不是太刁鑽,DAC 兼耳擴的整合性高,驅動力也足以應付,更省去了連接線材的麻煩,絕對是最符合入門玩家需求的高 C/P 值首選。 除了為數不多的多單體耳機外,大部分的耳機都是使用全音域單體,去除了被動分音器的干擾與多單體音色整合的問題,耳機通常有著非常好的中頻表現,但高低兩端的表現差異就非常大了,這正是決定一付耳機優劣的關鍵。
手提耳擴: 商品分類
S-Master HX 數碼放大技術,是專為 Walkman 而研發,能在寬大的頻率範圍內減低失真和噪音,提供豐富渾厚的音效。 SONY 一直盛產「神器」,在萬元級 DAP 出現之前,Sony 的 PCM、DSD 手提錄音機曾經是發燒玩家心目中的頂級「DAP」,例如 PCM-D100。 不過,現在不需要讓錄音機越俎代庖,原因,自然是 SONY 推出了 NW-WM1A、NW-WM1Z 吧。 耳擴一直以來都是很重要的音樂器材之一,隨著科技的進步,耳擴也從最開始的「磚頭」進化到更輕便、好攜帶的形式,也就是現在一般大眾說的「隨身耳擴」,我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和大家介紹。 A:由於人體的耳洞、耳道有軟骨支撐,加上市售的耳塞材質都具備一定彈性,因此不用擔心會撐大或導致耳朵變形。
根據官方文宣,SONY 參考了一些擴音機的相位特性,再寫入 NW-WM1A、NW-WM1Z 和 TA-ZH1ES 的 DSP 之中,讓它們可以重現出六種不同的音色,這種技術就稱為 手提耳擴 DC Phase Linearizer。 如果實行上面的方案後還是擔心自己睡過頭,也可以改用大音量、震動式的鬧鐘或者手機應用程式,確保自己早上一定會清醒。
▲HA-2 機底一覽,左起:接口介面模式切換桿、供 iOS 裝置專用的 USB 接口 (介面 A)、Android 及電腦 DAC 接駁用的 Micro-USB 接口 (介面 B)。 輪到「金磚」NW-WM1Z 出場,比起「黑磚」,它多了一分厚重、暖和、甜美,這三種元素加起來,使得音樂情感起伏加大,演奏者、歌手全數都感情豐富了,感染力更強。 木製樂器的重量感加強了,更暖的聲音令木味更凸出,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的韌性更強,琴腔回響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