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命三寶,歸命聖觀自在! 梵咒中的「唵」是咒語中心內容常見的起始句「醯利」是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種子字「娑婆訶」則是咒語的常用結束語,意思是吉祥、圓滿。 此咒由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劫诸佛所宣说,后于千光王静住如来的净土时,千光王静住如来为观世音菩萨传授“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当时观世音菩萨听了此咒之后,即由初地菩萨,升至第八地不动地菩萨果位。 大悲咒詞 于是心生欢喜发出誓愿说:“设我当来之世能利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祈求一切圓滿,不受一切鬼卒的侵害,皈命於為觀世音菩薩請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的本尊-千光王靜住如來。 能得清淨圓明的光輝,能除無明罣礙的煩惱,要修得無上的功德,方不致沈淪在無邊執著的苦海之中。 大悲咒由金剛智於719年—741年間翻譯成中文(大正藏T.1112),後又經其弟子不空於723年—774年間兩次翻譯(大正藏T.1111,T.1113b),後來由指空於1326年—1363年又進行過翻譯(大正藏T.1113a),因此有不同的翻譯版本。 大悲咒詞 其中以唐代伽梵達摩所譯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所載為基礎並經增加的「八十四句大悲咒」流行最廣。 大悲咒詞2025 此咒名稱彰顯了觀世音菩薩欲安樂利益一切眾生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的大悲願力,及此咒不但能除一切災難、以及諸惡業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隨心滿願;遠離一切怖畏、速登佛地的威神特德。 今人以《大悲咒》簡稱之,取之觀世音菩薩慈悲眾生之大悲願力而命名。
大悲咒詞: 大悲咒意思/全文概述
祈請流出不死靈藥的甘露,成就覺道。 大悲咒詞2025 為使眾生早日皈依歡喜圓滿,無為虛空的涅盤世界,菩薩復行大慈大悲的誓願,手持寶幢,大放光明,渡化眾生通達一切法門,使眾生隨行相應,自由自在得到無上成就。 菩薩的無量佛法,廣被大眾,恰似法螺傳聲,使諸天善神均現歡喜影相,亦使眾生於聽聞佛法之後,能罪障滅除,各得成就。 不管是豬面、獅面,不管是善面、惡面,凡能受此指引,都能得諸成就,即使住世之黑色塵魔,菩薩亦以顯化之大勇法相,持杖指引,渡其皈依三寶。 咒語,又稱陀羅尼、真言,內容多為佛菩薩的名號、本願功德,透過特殊的音聲與韻律,產生對佛菩薩的憶念。
今人以《大悲咒》簡稱之,取之觀世音菩薩慈披眾生之大悲願力而命名。 唵 大悲咒詞 大悲咒詞2025 一切施無畏的尊者,給予救度。 歸命禮拜此聖觀自在青頸尊者。 歸命賢善、順教心髓的大光明,會使一切有情具有無與倫比的無貪嚴淨。
大悲咒詞: 大悲咒84句古梵文发音教学
即說咒曰:觀自在、大慈悲、蓮花心的菩薩、摩訶薩,請以離一切垢、大自在心的作業,辦妥一切事。 聖尊,大聖尊,能持法,甚勇猛、而慈悲光明自在的尊者,最勝離垢的尊者,最勝解脫的尊者,遵行教語本誓! 大悲咒詞 大悲咒詞 王者證悟成覺,道心堅固者則歡喜。 大悲咒詞 兼具堅固與摧破,作法則無垢堅固,隨入心髓,摧破諸障。 堅固勇猛的尊者!
- 此外,大悲咒的功效也有助於提升修行者的智慧和境界。
- 聖尊,大聖尊,能持法,甚勇猛、而慈悲光明自在的尊者,最勝離垢的尊者,最勝解脫的尊者,遵行教語本誓!
- 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
- 首先,大悲咒對於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幫助。
- 歸命禮拜此聖觀自在青頸尊者。
- 四、祈願祝禱文:第48~75句。
- 此咒由过去九十九亿恒河沙劫诸佛所宣说,后于千光王静住如来的净土时,千光王静住如来为观世音菩萨传授“广大圆满无碍大悲陀罗尼”,并且对他说:“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
只是娑婆世界眾生,常習於十惡之苦,不知自覺,不肯脫離,使行諸利樂的菩薩,常要忍受怨嫉煩惱。 然而菩薩慈悲,為救眾生癡迷,復顯化明王法身,以無上智慧破解煩惱業障,遠離一切恐怖危難。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顯化之諸般法相,常在眾生之中,隨緣隨現,使眾生憶佛念佛,迷途知悟。 《大悲咒》在汉传佛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大悲咒詞: 大悲咒 裡面有幾個娑婆訶?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無上菩提心、以及濟世渡人、開悟無上正等正覺的重要口訣。 大悲咒詞2025 其中句句大願,願願著力。 於是發出誓願說:「如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的無邊世界。 皈依三寶,皈依大悲渡世的觀世音菩薩,世間感受一切恐怖病苦的眾生,要誓願宣說廣大圓滿無礙大悲救苦救難的真言,要看破生死煩惱,了悟真實光明,皈依於大慈大悲、隨心自在的觀世菩薩。
上妙遊戲的尊者! 愛語第一義的尊者! 大悲咒詞2025 一切大成就的尊者! 持用降魔投環、無有匹敵的尊者! 紅蓮華業成就的尊者! 本有英雄威德的尊者!
大悲咒詞: 真言咒语概要
大悲咒是一個傳統的佛教祈禱文本,沒有特定的作者。 根據佛經記載,大悲咒由釋迦牟尼佛口傳出,經過觀世音菩薩等諸多菩薩及諸佛菩薩的證據和加持,並且由眾多的高僧禪師進行翻譯和傳承,形成了多個版本。 因此,大悲咒是由眾多佛教上人和信眾共同創作和流傳下來的祈禱文本,旨在喚起人們內在的慈悲和智慧,追求平和與快樂的生命。 此咒由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劫諸佛所宣說,後於千光王靜住如來的淨土時,千光王靜住如來為觀世音菩薩傳授「廣大圓滿無礙大悲陀羅尼」,並且對他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當時觀世音菩薩聽了此咒之後,即由初地菩薩,升至第八地不動地菩薩果位。 於是心生歡喜發出誓願說:「設我當來之世能利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如此發願後,果真頓時身生千手千眼,並且十方大地都為之震動,十方諸佛亦都放出無量光明,遍照十方無邊世界。
大悲咒詞: 大悲咒
這也是為什麼在佛教中,很多人會在遇到困難時念誦大悲咒,以求得消災解難之力。 大悲咒是佛教最為著名的咒語之一,具有非常強大的功效。 它可以消除煩惱、淨化心靈,對於種種疾病、災難、困苦等等也有很好的醫治和化解作用。 經過長期的修習,大悲咒還可以幫助修行者達到快速覺悟和修成的境界,是佛教修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大悲咒詞: 大悲咒歌词是什么?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 大悲咒詞 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三、此無故,如閻淨樹,中夏寶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縟菩提,非不可翻,而摩騰以來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輕淺。 首先,大悲咒對於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幫助。 大悲咒詞2025 這個咒語中包含了非常豐富的能量和信息,可以緩解壓力、消除憂愁,有助於身心健康的維持和提升。 尤其對於心理障礙、抑鬱症、焦慮症等等疾病,都有著明顯的療效,可以幫助病人恢復健康。
大悲咒詞: 大悲咒 (梵唱)
陀羅尼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皆含藏無量義,因此無論翻出哪一個字,都無法涵蓋全貌,更無法完整表達其法義。 因此唐代玄奘法師提出「五不翻」,意即當梵語譯為漢語時,有五種情形不做意譯,直接使用音譯,保留其原音。 大悲咒詞2025 大悲咒為任何學佛者所必修,猶金錢為世人所必具,此咒能圓滿眾生一切願望並治八萬四千種病。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如眾生誦持大悲咒,不生諸佛國者,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遂者,誓不成正覺,惟除不善及不至誠」。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常以諸佛菩薩的化身,悠游於大千世界,密放神通,隨緣化渡,一如菩薩顯化的獅子王法身,引導有緣眾生遠離罪惡,忘卻生死煩惱,皈向真實光明。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以清淨無垢聖潔蓮華的法身,順時順教,使眾生了悟佛因,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對於流布毒害眾生的貪、瞋、癡三魔,更以嚴峻大力的法身予以降伏,使修持眾生得能清淨,菩薩更以清淨蓮華,顯現慈悲,揚灑甘露,救渡眾生脫離苦難。
大悲咒詞: 大悲咒資訊
此咒名称彰显了观世音菩萨欲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之广大圆满、无碍大悲的大悲愿力,及此咒不但能除一切灾难、以及诸恶业病苦;且能成就一切善法、随心满愿;远离一切怖畏、速登佛地的威神特德。 今人以《大悲咒》简称之,取之观世音菩萨慈悲众生之大悲愿力而命名。 具大慈的覺者,賢善,堅固利益眾生的尊者! 祈望您的名聲,望有祥福。 得成就禪定大自在的尊者!
大悲咒詞: 大悲咒全文、注音、朗讀、解釋、功效、歌詞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大悲咒詞2025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大悲咒詞 大悲咒詞2025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大悲咒詞: 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此外,大悲咒的功效也有助於提升修行者的智慧和境界。 在佛教中,修行的最終目標是證悟,而大悲咒可以幫助修行者加快證悟的速度,提升境界,通過克服種種煩惱和障礙,最終達到自我超越和成就。 大悲咒的智慧和功效,對於佛教的信徒和修行者來說,是無法估量的。 大悲咒詞 其次,大悲咒的功效還可以幫助化解災難和困苦。 這個咒語中蘊含了極大的能量,可以幫助修行者渡過種種的危難和困境,消除災難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
自唐代翻译《大悲心陀罗尼经》之后,《大悲咒》即广为弘传,并被纳入汉地丛林功课。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大悲咒》是观世音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而宣说,其利益功德广如大海而叹莫能尽。 大悲咒由金刚智于719年—741年间翻译成中文(大正藏T.1112),后又经其弟子不空于723年—774年间两次翻译(大正藏T.1111,T.1113b),后来由指空于1326年—1363年又进行过翻译(大正藏T.1113a),因此有不同的翻译版本。 其中以唐代伽梵达摩所译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所载为基础并经增加的“八十四句大悲咒”流行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