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王炳耀2025 王炳耀 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源泉。 ”1月15日,吴玉章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文学革命与文字革命》。
从此,推广官话字母的义塾就发展起来,达24处之多,识官话字母的人达数万人。 王炳耀 大名县知事严以盛创办“官话拼音学堂”,并上书袁世凯,要求广为设立拼音学堂。 卢戆章认为:“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难者。
王炳耀: 標點符號的用法
早在1921年,瞿秋白在苏联时就着手研究中国字的拉丁化问题。 那时,苏联远东地区的少数民族掀起了拉丁化的文字改革运动。 瞿秋白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研究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文字改革方案,写成了《拉丁化中国字》的草稿。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再度到苏联,与在苏联的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等人继续研究文字改革方案。
中国文字的拉丁化问题成了大家关心、讨论的问题。 1930年5月23日,苏联语言学家龙果夫在“中国问题研究所”的会上,作了关于瞿秋白《中国拉丁化字母》方案的报告。 1931年,瞿秋白回国后,吴玉章、林伯渠、肖三、王湘宝、龙果夫等继续以瞿秋白的方案为基础,拟制了一个新文字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 王照的方案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笔画式的官话音拼音方案。
王炳耀: 万国公报 对清末社会批判的研究
当初是在海参崴的华侨,制造了拉丁化新文字,实验结果很好。 王炳耀 王炳耀 他们的经验学理的结晶,便是北方话新文字方案。 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
- 上有客观的.
- 它只用26个拉丁字母和5个倒放的字母、一个横放的字母,不用其它自创的字母。
- 王照的方案是中国最早的汉字笔画式的官话音拼音方案。
- 章炳麟(1869―1936年),号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音韵学家、文字学家。
- 他每星期天到上海“一林春”茶楼向群众传授拼音方法,直到财产用尽,穷饿而死。
- 他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热情宣传和推广新文字。
- 但这只是记录见闻,并非实际运用到中文排版里面,不是我们要找的东西。
这时,他不再反对注音字母,还设计了一套用于拼写厦门、漳州、泉州方言用的注音字母。 卢戆章认为:“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基于切音为字。 ”切音为字,就可以做到“字话一律”,“字画简易”。 从而,人们可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
王炳耀: 標點符號是如何面世?
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维新,宣布“广开言路”,“奖励新著作、新发明”等。 京官林辂存呈《上都察院书》,推荐卢戆章等的切音字方案。 但是新政很快失败,“百日维新”结束,奏请用切音字的事也就无下文了。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西洋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涌入中国,于是西洋人的教会罗马字和汉语译音也迅速发展起来。
- 他批判清末切音字运动不主张废除汉字,是“灰色的革命”。
- ……故莫若即其本音而迁就之,俾人人知简字之易学,知简字之诚可代语言,然后率而导之于国语之前途,则从之如流水,趋之如大道矣。
- 標號包括引號、書名號、省略號等,其作用在於標明語句的性質和作用,有的也表示語氣。
- 梁启超为沈学的《盛世元音》写序,介绍切音字运动,赞成创制拼音文字,主张汉字和切音字并存。
- 我以为中国将来应该有拼音文字,但是文言文中单音太多,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
- 在以前的想象中,这应该是一个短篇的文章,没想到是一份长达将近 30 页的详细文档。
- 此外,北京注音字母传习所附设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发了一些用注音字母注音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
”自从陈独秀、胡适表示了赞成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的意见后,汉字改革的讨论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深入地开展了,逐渐形成了国语罗马字运动。 钱玄同在讨论中放弃了用世界语代替汉语的主张,表示对用罗马字母拼写汉语有信心。 王炳耀 王炳耀 吴稚晖仍然坚持主张用世界语代替汉语,反对用罗马字拼音。
王炳耀: 汉语拼音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他的官话字母推行得最有成绩。 据说是“各地私相传习,一人旬日而通,一家兼旬而遍,用以读书阅报,抒写议论,莫不欢欣鼓舞,顶礼祷祝”。 王炳耀2025 卢戆章(1854―1928年),字雪樵,福建同安县古庄乡人。 25岁回厦门教中国人学英语,教外国人学厦门话。 他对流行于厦门的教会罗马字接触很多,教会罗马字启发了他创制拼音文字的思想。 从28岁开始,他“屏弃外务,朝夕于斯,昼夜于斯”。
王炳耀: 中文標點的起源
维新运动失败后,卢戆章应日本的台湾总督儿玉邀请,去台湾主持总督府学务科。 在台湾三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影响,放弃了变体拉丁字母的方案,设计了汉字笔画式的方案《中国切音字母》。 这个方案有声母25个,韵母102个,主要用来拼写北京音,也可以拼写泉州、厦门、福州等方言。 威妥玛(又译伟德,Thomas F.Wade)是英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 王炳耀 起初是作为使馆人员学习汉语的注音工具,后来由于他的方案接近英文,扩大了用途,成为音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称的通用标准,不但外国人用它,中国对外出版物上的汉语译音也用它。
王炳耀: 萬國公報 에 나타난 청말 사회의 비판에 관한 고찰 *
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892年写成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 再后来,1919 年 4 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人第一次向教育部提出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且获得通过。 不过这次提案中的引号只提到了直角引号,因为当时还是流行纵向直行排版。
王炳耀: 王炳耀
从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有36种新文字刊物创刊。 1935年,延安设立“农民新文字夜校”100所,苏区教育部又曾大批举办“拉丁化干部训练班”,经常派遣拉丁化教师到农村和工场去教新文字。 1925年9月,刘复在赵元任家发起组织在京的音韵学家学术讨论的“数人会”,成员是:刘复、赵元任、林语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
王炳耀: 王炳耀訴訟判決書
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字来注另一个字的音的注音方法。 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如“红,胡笼切”,即取“胡”字的声母“h”,取“笼”字的韵母和声调“óng”,拼成“红”字的音“hóng”。 反切法的发明,是我国汉字注音方法的一大进步。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
王炳耀: 王炳耀(天津市師範學校講師)
明确地提出拼音文字只适用于拼写白话,不适用于拼写文言的观点。 西洋人汉语译音方案中,还有一个被称为邮政式的方案。 王炳耀 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办理邮政和电报,实权都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他们把英文里的中国地名译音作为邮政和电报的书写标准。 这些邮电地名,除个别方言拼音(如“厦门”写成Amoy)和习惯写法(如“广州”写成Canton)以外,一般都是官话拼音。
王炳耀: 標點符號是如何面世?
这个作品中,就使用了「鈎画」样式的符号来进行分段。 王炳耀 接下来是江户时代,矢作胜美老师在刊物《MOJICA》九五年八月发行的第二期第九页中发表的研究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例子。 这个 1809 年的滑稽本《浮世风吕》中的庵点(下图最右)是用作对话标记的,在庵点附近会标记人名。
”意见书中还提出了推行新文字的六项具体建议。 据倪海曙统计:从1934年8月到1937年8月,三年中各地所成立的拉丁化团体,有成立年月可查考的,至少有70个以上。 王炳耀 从1934年4月到1937年5月,出版了书籍61种,约12万册。
王炳耀: 標點符號的用法
在弯引号取代直角引号这件事上,也并非取代传统,因为不仅弯引号不是中文传统,直角引号也同样不是。 也正是因此,我发现了人民日报七十多年前的排版趣事。 可能就是因为规则的突变触发了流程的问题,导致 1951 年 王炳耀2025 10 月 6 日一篇文章里出现了单双层直角引号共存的现象。
王炳耀: 万国公报 对清末社会批判的研究
1938年1月,广东新文字工作者协会成立,制定了《广州话拉丁化统一方案》。 1938年年底,广州失陷,华南新文字运动中心转移到香港。 由于拉丁化新文字具有不标声调、拼写方言、分词连写等特点,简单易学,适于在广大劳动群众中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因此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发展便更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 1932年,苏联远东的两张汉字报纸《工人之路》和《码头工人》增辟了新文字栏;识字班和传习所开始普遍建立,光是海参崴一地,三个月一期的识字班就有三十多个。 随着讨论越来越深入、具体,制订一个统一的罗马字母式方案的条件逐渐具备,汉字改革的主流也由汉字笔画式逐渐转为拉丁字母式。 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特刊《汉字改革号》,使汉字改革的讨论达到高峰。
这个推行计划由于政局多变,一直未能认真执行。 1915年,王璞等人一方面呈请教育部“即将公制之注音字母推行全国”,同时又呈请在北京成立注音字母传习所,并亲任所长。 1920年,全国各地继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推行国语。
王炳耀: 王炳耀
1892年卢戆章发表“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读本《一目了然初阶》,宣布了切音字运动的揭幕。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发表过赞成推行拼音文字的意见。 康有为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凡文字之先必繁,其变也必简”的观点和“以字母取音,以简易之新文”来书写“中国名物”的设想,并亲自拟制过拼音方案。 梁启超为沈学的《盛世元音》写序,介绍切音字运动,赞成创制拼音文字,主张汉字和切音字并存。
注音字母规定不作拼音文字用,只作汉字注音用。 王炳耀2025 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在北京召开中央临时教育会议。 12月,教育部依此决议案,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聘吴敬恒为主任。 章程规定的会议任务是(1)“审定一切字音为法定国音”;(2)“将所有国音均析为至单至纯之音素,核定所有音素总数”;(3)采定字母,“每一音素均以一字母表之”。 “汉文及俗话互有长短,不特吾国旧书终古不废,以后翻译西书用汉文俗话并行,互为补助,为益更多”。
(2)用拼法变化表示声调,有详细的拼调规则。 国语罗马字作为一种拼音文字来设计,一开始就重视解决“词类连书”的问题,黎锦熙在《汉字改革号》上提出的《复音词类构成表》,就是比较系统的国语罗马字词儿连写的规则。 1934年,为了推行国语罗马字,钱玄同提出了“规定极详备的《词类连书条例》案”,并建议以肖霖编的《怎样连写复音语词》作为草案。 大会于8月29日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指定钱玄同、黎锦熙、黎锦晖、赵元任、周辨明、林玉堂(语堂)、汪怡、叶谷虚、易作霖、朱文熊、张远荫11人为委员。 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母的研究》,提出详细的“国语罗马字的草稿”,特点是限用26个拉丁字母,声调用字母拼法上的变化表示,不造新字母,不加符号。 这是比切音字运动和注音字母运动时期任何一个拉丁字母式方案都要完善的方案,这个“草稿”给后来拟定国语罗马字方案提供了基础。
王炳耀: 中文標點的起源
1941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边区中央局发布《新施政纲领》,其中第14条规定:“要使边区的人民人人都识字,就必须积极推行边区过去消灭文盲的办法,就必须大力的推行新文字……”。 王炳耀2025 1937年12月,国民党政府临时首都迁至武汉。 部分新文字工作者也云集武汉,于1938年1月组成武汉新文字教育促进会,与抗战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新文字研究班,宣传、推广新文字。 他评论说:拉丁化新文字“只有28个字母,拼法也容易学。 王炳耀 “那么,只要认识28个字母,学一点拼法和写法,除懒虫和低能儿外,就谁都能写得出,看得懂了。 1919年,东北四洮铁路局开始用注音字母代替四码翻检汉字电报。
他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国家“振兴之本”,这种观点虽有片面性,然而,这也反映了他毕生致力于切音字的研究与推广完全是出于爱国思想的指导。 总之,中国历史上的直音、反切注音法,都是以整个汉字的音节来注音的,没有突破汉字形体的限制,局限性很大。 1980年,黃炳耀加入香港影壇,為成龍的「拳威影片有限公司」創業作編寫首個劇本《孖寶闖八關》。 同年起,黃炳耀進入「嘉禾電影公司」並開始成為洪金寶電影的御用編劇,兩人首部合作的作品為《敗家仔》。 黃炳耀在他的編劇生涯中,多以編寫喜劇為主,其非常盜的喜劇才華,編出一部又一部的賣座經典喜劇。 在與洪金寶一同在「嘉禾」奮鬥時期,便在80年代創出《福星》系列及《殭屍先生》系列兩大煞食片種,亦曾經一挫大對頭新藝城的銳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