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間,先民林馬常往來大陸,福州,興化,莆田一帶販賣﹙福圓肉﹚,同時經常轉赴湄洲天后宮膜拜聖母姑婆(媽祖姓林為林姓宗族原親故稱祖姑婆)。 七媽祖由來 類型登錄等級:民俗公告2010年8月23日詳細登錄資料奉天宮的上元遶境活動新港廟方宣稱可追溯至古笨港天后宮時期,至少有230年以上的歷史,自清代以降從未中斷。 較正式的記載是1797年後,為了感念古笨港南堡十八莊民重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進行上元出巡十八莊的活動。 該廟會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當天依例舉行遶境活動,其出巡範圍為新港鄉市區四村。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
現今新港廟方單方面宣稱1622年(天啟二年),船戶劉定國為祈求新船平安橫渡台灣海峽,至湄洲媽祖祖廟請求媽祖神像,供奉於船上,船隻行至笨港(今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神示永駐此地[1]。 先民稱之「湄洲伍媽」、「船仔媽」,又因為笨港為台灣島最早開墾的地區,故又稱「開臺媽祖」。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笨港居民集資合建天妃廟,後因天妃晉封而改稱為天后宮,乾隆年間,數次修建。 七媽祖由來2025 1799年(嘉慶四年),颶風襲台,笨港溪氾濫沖毀笨港街天后宮,居民將神像文物遷至東邊的蔴園寮(今嘉義縣新港鄉)肇慶堂土地公廟。
七媽祖由來: 七媽祖由來詳細懶人包
; 馬祖的媽祖信仰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 媽祖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媽(莆田話:Ná̤u-mâ)、媽祖婆[6]、姑婆嫲(Gū pó má)等。 對林默的崇拜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興化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或作靈慧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並在元代忽必烈大汗時,被封為「天妃」,清康熙皇帝再加封至「天后」,清末時,封號共有數十字。 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澳門、浙江、廣東、臺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 七媽祖由來 另外在華東和中國北方沿海地區的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部分地區也有少量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宁德市也有浓厚的妈祖信俗文化,面向外海的蕉城区、霞浦县和福鼎市境内均建有天后宫如宁德天后宫、竹江天后宫、点头妈祖宫等,而霞浦松山地区更是有妈祖娘家的传说,该地的松山圣母天后行宫(松山天后宫)是福建省唯一一座圣母天后行宫。 海表聖會完成後,十二月廿四日下午五點將舉辦「媽祖祀宴暨古董神轎展」,預計席開數千桌恭宴媽祖,包括六組每桌廿萬元的媽祖大宴和一○八桌牲禮宴桌、一○八桌酒宴桌、一○八桌花粉宴桌、一○八桌各式水果宴桌,以及平安供品宴桌。 王爺信仰的系統非常繁雜,如甲乙兩廟皆供奉李府千歲,但造像來歷不一定相同,蓋因兩位李府千歲並非同一神,很有可能只是同姓而已。 而過往日子的婦女,亦有在拜祭之時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綠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傳得手藝。 七媽祖由來2025 1944年7月,池田敏雄應召入伍,翌年8月日本投降才解役,並於1946年3月受中華民國政府之聘,留用於臺灣省宣傳委員會出版部,同年10月1日轉調臺灣省編譯館臺灣研究組,在1947年1月21日與十八歲的學生黃鳳姿結婚。 池田敏雄曾紀錄艋舺人有一句講美女條件的俚諺為「鯉魚嘴,柳葉眉,尫仔面。」而黃鳳姿的容貌可說符合他所寫的臺灣女子的美感,他的婚姻也是臺灣史上著名的師生戀。
七媽祖由來: 媽祖傳說衍生作品列表
〔記者陳彥廷/屏東報導〕今天是農曆七夕,牛郎織女相見的情人節,依照古禮,也是祭拜「七娘媽」的日子,傳統上會用麻油雞、麻油飯拜七仙女,祈求「七娘媽」庇佑家中未滿16歲的子女,不過,這個習俗越來越少見,隨著少子化更有加劇式微的趨勢。 每當冊封船隊在海上遭遇風暴,冊封使便親自焚香向媽祖祈禱,答應歸國之後向皇帝請求為媽祖加封號或加贈褒書御筆匾額。 七媽祖由來 臺灣則有3000多座以上媽祖廟,因地而異,且名稱說法不一。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媽祖面色分三類,金面為公家勅封,專屬官吏供奉,為「官府媽」,又稱為「大媽」;粉面(紅面),為讀書人、商人所朝拜,庇佑舉子、行商,為「士子媽」,稱為「二媽」;黑面者主為漁農人民驅除妖邪,庇佑民眾;稱為「三媽」[20]。 目前臺灣媽祖廟大致可分為三大派:一是軍派或稱水師派-主要是以跟隨明鄭來臺的水師後代為主;二是官派又名仕紳派-多為跟隨清朝施瑯提督的官員後代為主;三是民派又名民間派-多為海員、漁民、工商界人士和遷移居百姓為最多。
為目前中國最大的閩臺傳統木結構建築形式天后宮,完全建成後,將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大的媽祖廟。 蘇州昆山市慧聚寺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重建的昆山慧聚寺天后宮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及神像佈置均採用閩南、臺灣風格,依照台灣鹿港天后宮型式而建。 福州居民宗教信仰多元,道教和佛教是福州影響力最大的兩大宗教。 嚴格來說,大多福州人屬於兩者兼信的華人民間信仰者,奉祀福州各地流行的不同的鄉土神靈,其中媽祖與臨水夫人同為福州極為重要的女神。
七媽祖由來: 鄭和與天妃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 勸募重建基金、工程設計,然後以發包方式協請建築商重建,於同年(辛酉年)十二月中浣拆卸舊廟整理地基,於同年下浣動工興建。 七媽祖由來2025 從三郊最早所建廟宇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之臺南水仙宮來看,廟方沿革確實不無可能。 但考諸乾隆中葉繪製之《臺灣輿圖》,西定坊南勢街尾未有海安宮之標示。 而嘉慶十二年(1807年)成書之《續修臺灣縣志》記載海安宮為「欽差大臣嘉勇公福安康偕眾官公建,郡守楊廷理成其事」,故有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為海安宮創建年份之意見存在。
- 三月媽祖慶典的最高峰當然是廿三日聖母誕辰,舊曆三年一閏,閏月之後的三月與新曆五月相重疊,廿三日這一天就會在母親節前夕,而百年來媽祖生和母親節有五次在同一日。
- 海表聖會完成後,十二月廿四日下午五點將舉辦「媽祖祀宴暨古董神轎展」,預計席開數千桌恭宴媽祖,包括六組每桌廿萬元的媽祖大宴和一○八桌牲禮宴桌、一○八桌酒宴桌、一○八桌花粉宴桌、一○八桌各式水果宴桌,以及平安供品宴桌。
- 雖然七娘媽的信仰來自大陸,但是在臺灣也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特色。
- 七娘媽 例如在台南府城,當地不少家庭會替孩子認七娘媽為「契母」(khè-bú/khuè-bú),祈求孩子平安長大。
- 有些人的外婆家在做十六岁的仪式时还准备衣服、手表、项链、脚踏车等物品,为其男女外孙做十六岁。
- 由於媽祖的生平在後來已遭神格化,有關她的記載(尤其是寺廟方面的資料)也似乎有很多和我們既存的文獻資料不符合。
信徒們也普遍相信,層級較高的媽祖廟,其神力靈感也較為強大(這個情況在其他地區則較不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媽祖信仰還包括官方、宗族、姓氏族群移民的崇拜。 鄭和在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寺都立天妃紀念石碑,將下西洋的成功,歸功於天妃的神佑。 鄭和船中供奉天妃,晝夜香火不斷,各船專設司香一名,不管其他事務,每天清晨負責帶領船員向天妃娘媽頂禮。 最顯著的例子,澳門葡文名稱「Macau」,即是由「媽閣廟」一詞轉化而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登陸澳門的地方就在媽閣廟旁,葡人問此地是什麼,當時他們認為葡人問的是指媽閣廟而非澳門,故答他們 “macau “(媽閣),後以訛傳訛,現葡文 “Macau”(澳門)同「媽閣」。
七媽祖由來: 七媽的由來 七媽祖由來
1990年代,在兩岸交流開放以後,臺灣許多媽祖廟蜂擁前往福建湄洲島進香,並捐款興建殿宇。 這使得媽祖廟和「媽祖遺跡」已經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殆盡的湄洲島,重新迅速興建了大量豪華現代的宮殿、參道和牌樓。 因為這樣的層級觀念,臺灣許多媽祖廟對於自身在層級中的地位錙銖必較,民國四十年代(1950年代)以後,臺灣的各大媽祖廟之間開始有誰才是「開台媽」的爭論。 只要是規模較大的媽祖廟,無不在山門上大書「開基媽祖」或「開台媽祖」,標榜自己的香火乃是直接從福建湄洲祖廟而來。 蘇州崑山市慧聚寺天后宮由附近當地臺灣商人捐款,在因戰亂而損毀的慧聚寺重建而成;媽祖分香自臺灣史上最古的媽祖廟之一,鹿港天后宮。 重建的崑山慧聚寺天后宮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及神像佈置均採用閩南、臺灣風格,依照台灣鹿港天后宮型式而建。
七媽祖由來: 叫媽祖「娘娘」喊錯了?大媽二媽三媽怎麼分? 懶人包一次看懂
由於四月也恰逢各政黨為大選準備舉行初選的時間,因此有意角逐大選的候選人,無不趁著媽祖遶境的機會,除與選民親近外,也向媽祖祈求選舉的順遂,甚至藉媽祖之名宣揚自身政治理念。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 譬如媽祖信仰發源地莆田湄州島上的廟宇和相關文物,就在文革中被摧毀殆盡,包含分身大媽。 七媽祖由來 只有少數廟宇如莆田文峰宮,在文革時將媽祖神像藏於郊區的古井中,保住了神像。
七媽祖由來: 七媽祖由來全攻略
據稱,她聰慧過人但沈默寡言,並成為一位釋道兼修的仙姑,為人占卜禍福,而終身未婚。 在羽化後,傳言祂常以「著紅衣長髮素顏美麗女性」之形象在洶湧海濤中顯靈,並能使颱風轉向,而保祐船隻航行之平安。 七媽祖由來2025 閩南地區之臨濟宗禪師視祂為慈航觀音之化身,並傳播媽祖之信仰。 祂在信徒心目中之普遍形象為一位法力強大而仁慈且地位崇高的女神。
七媽祖由來: 七娘媽: 連學者都來拍! 七夕拜拜「教科書等級」經典畫面大公開
媽祖終生未嫁,亦無後裔,世壽約六、七十歲,葬於莆田縣之寧海。 1086年,寧海居民合力建廟崇祀,媽祖信仰從此開始播揚於世(蔡相煇1989,127-8)。 由於媽祖的生平在後來已遭神格化,有關她的記載(尤其是寺廟方面的資料)也似乎有很多和我們既存的文獻資料不符合。 無論如何,現今流傳的媽祖生平,似乎都會提到某些神績,其所描述的生平,似乎也和學界所考察出來的知識不太一致。
七媽祖由來: 祭祀活動
永樂元年,鄭和出使暹羅國,海上忽刮大風,幾百人生命危在旦夕,鄭和祈求天妃救助,忽然一陣香風漂飄來,見神站立在桅桿上,頓時風平浪靜。 相传七星娘会抓人小孩,因此八字低的就给她作契子,以保平安。 七媽祖由來 客家人祭祀七星娘时也不用“七娘妈亭”,而是一张印就的“七星娘图”,以香炉压住。 傳說美軍空襲曾投下數百顆的炸彈,但僅少數幾顆命中爆炸,其餘的都投進鹿港海邊沙灘上,成為變成未爆炸的的啞彈,乃拜受媽祖顯靈所賜。
七媽祖由來: 媽祖傳說
廟方統一於七夕辦理七位仙女的總祭典,個別另行做壽的是元宵節的大娘媽,以及端午節的四娘媽。 各仙女亦有自己個別的個性,或精保佑孩童,或通醫藥,或善驅魔,或祐感情,各司其職。 当时的沙门岛是海上漕运的必经之地,往来漕船需在此泊舟候风。 因漕運水手大多是福建人且笃信妈祖,就在岛上立妈祖祠以事供养,后来就成为风俗。
七媽祖由來: 台灣媽祖信仰
在宜蘭地區床母也稱「鳥母仔」,傳說是兒童守護神,誕辰為農曆七月初七,和七娘媽同一天,因此很多人在七夕除了拜七娘媽外,也會在下午祭拜床母。 七媽祖由來 七媽祖由來2025 七娘媽 現今多認為床母就是鳥母,是註生娘娘身邊的三十六婆姐,為輔助生育之神。 ★Pingu★:多神崇拜的社會,樹有樹神,床也有床神是女性神,所以叫「床母」;她是兒童的保護神,通常有小孩的家庭,在孩子十六歲以前都要拜床母。
雖然七娘媽的信仰來自大陸,但是在臺灣也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特色。 姊姊們在暗中保護牛郎與織女的舉止,後來衍伸成七星娘是孩童守護神的說法。 早期,因為醫療資源與知識不發達,導致孩童容易夭折,這個現象發長出父母會將孩子送給七娘媽作為義子、義女的習俗,以祈求孩子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 烏坵原隸屬於福建省莆田縣,與媽祖同鄉,且同說媽祖之母語–莆仙話,烏坵島距湄州島約18海浬,本為一生活圈,故亦信仰媽祖。
七媽祖由來: 中國大陸
奉天宮的上元遶境活動新港廟方宣稱可追溯至古笨港天后宮時期,至少有230年以上的歷史,自清代以降從未中斷。 較正式的記載是1797年後,為了感念古笨港南堡十八庄民重建奉天宮的恩情,開始進行上元出巡十八庄的活動。 七媽祖由來2025 七媽祖由來 七媽祖由來2025 出巡時隊伍最前方的「鑾駕旗」為1922年新港街四保所捐贈,為新港奉天宮的重要文物之一[5]。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台灣臺中市廟宇大甲鎮瀾宮,於每年農曆三月間舉行、長達九天八夜的大甲媽出巡遶境,行經駐駕地點有(依時間排序)彰化南瑤宮、西螺福興宮,終點在新港奉天宮,返程則增加北斗奠安宮、彰化天后宮、清水朝興宮。
相傳織女有雙巧手,擅長機杼刺繡,所以古代婦女會向祂祈求針黹能力,得以在當時性別分工明確的社會中,家事經營順利。 七媽祖由來 近年,傳統七夕民俗活動在臺灣已日漸式微,並且興起商業化的「七夕情人節」。 但在廟方宣傳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參與傳統七夕民俗活動,七夕民俗開始復興。 祭拜床母的時間大致上為小孩出生至十六歲,出生三天每逢初一十五、清明、端午、中元及重陽節皆可祭拜床母。
文獻或有記為「默娘」,而「娘」字為舊時對單名女子之通稱,故媽祖原名應以「林默」為是[3]。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帶領二萬七千余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 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处的“神靈”即指天妃。 天福宮(英语:Thian Hock Keng Temple),新加坡媽祖廟,興建於大清道光20年(1840年),由福建漢族移民薛佛記與陳篤生等集資籌建,為新加坡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廟宇。
七媽祖由來: 七媽祖由來: 首頁 > 宗教知識+ > 臺灣宗教 > 民間信仰 ( 媽祖 )
后来到了东晋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而董永遇仙传说则成为了空白,既然牛郎与织女成了亲,那董永的妻子还可能会是织女吗? 后来织女这个角色被分离开来,则在董永遇仙传说里将董永的配偶转换成了七仙女。 七仙女(又称为七仙姑、七姑星、七衣仙女)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七位仙女,也能專指這七个仙女中最小的七妹。 在中国民俗神话中,七仙女中最小的七妹曾下凡到人间,与农夫董永一见钟情,并嫁給他為妻。 鄭和官兵登船後要奉獻仙師酒,念祝文「五更起來雞報曉,卜請娘媽來梳裝……第子一心專拜請,湄州娘媽降臨來。急急如律令」。
因漕運水手大多是福建人且篤信媽祖,就在島上立媽祖祠以事供養,後來就成為風俗。 福州市與媽祖故鄉莆田市相鄰,與媽祖亦屬同省人,隨海商、移民傳播媽祖信仰。 如福建福州市鼓樓區三坊七巷郎官巷天后宮、倉山區南台島螺洲鎮螺洲天后宮。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於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979年,莆田縣改隸太平軍;980年,太平軍改名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處的「神靈」即指天妃。 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天福宮(英語:Thian Hock Keng Temple),新加坡媽祖廟,興建於大清道光20年(1840年),由福建漢族移民薛佛記與陳篤生等集資籌建,為新加坡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廟宇。 廟島顯應宮位於山東省長島縣廟島,始建於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中國北方建造最早、影響最大的媽祖廟,初為沙門島(廟島古稱)佛院,僅茅屋三間。 隨著元代定鼎於燕京汗八里(北京),海運日漸繁榮,京都的貢物大多由南方沿海漕運至燕京。 當時的沙門島是海上漕運的必經之地,往來漕船需在此泊舟候風。
七媽祖由來: 媽祖青年會團體
泉州天后宮則是因為曾被當作工廠使用,因此躲過被摧毀的命運。 七媽祖由來2025 改革開放後民間信仰逐漸恢復、加上兩岸交流頻繁,媽祖信仰重新活絡。 七媽祖由來2025 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台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10]。 七媽祖由來 因為這個傳說,民間相信七仙女是兒童的守護神,尊稱祂們為七星娘娘、七星夫人或七娘媽,普建寺廟奉祀,除了未婚的女孩之外,還受到很多已婚婦女的崇信。 臺灣歷史最悠久的七娘媽廟為臺南開隆宮,創建於1732年(清雍正10年),是從浙江省寧海縣分香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