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症會和頸椎退化混淆或併存,若沒做好鑑別診斷,就容易漏診、誤診,甚至誤醫。 頸椎間盤突出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脊柱疾病之一,發病僅次於腰椎間盤突出。 還有一個方法,即取站立姿勢,將頸椎仰到不能再仰的程度,然後慢慢左右旋轉,這樣可以在卡住小關節的同時鍛鍊頸肌力量,比一般的頭部“米字操”更安全有效。 就診後醫師會安排一些影像檢查,雖然照影像難以直接診斷是否有小面關節症候群的,但可以用來排除其他問題,確定是否有頸椎附近骨折、不穩定等其他問題。 並以問診、身體檢查、神經學檢查確定是否有神經壓迫的症狀。 此外,要改善功能周圍神經性耳鳴(源於聽神經功能異常),患者可以穴位按摩或接受針灸刺激耳門、聽宮、聽會。
- 採用環鋸減壓摘除損傷的椎間盤並行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效果較好。
- 別以為頸椎退化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現在頸椎退已經成為十分普遍的都市病。
- 我們幾乎一天到晚都會用到這些關節,而且是長時間、持續性的活動。
- 過分挺胸收腹容易過猶不及,造成骨盆前傾的問題,白領一族宜選擇有靠背的椅子,或在椅子上加上坐墊,背部緊貼靠背,讓脊椎自然地形成S形。
- 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 頸椎是大腦指揮全身生命活動的神經傳達通路,一旦這些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頸椎病表現。
- 一般而言,患上耳鳴並症狀持續,或愈來愈加重者,是應尋求醫療診斷,例如接受耳鼻喉科檢查以排除鼻咽及耳蝸病變,以診斷不同類型耳鳴。
-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
CTM(脊髓造影+CT掃描)則可較清晰地顯示脊髓和神經根受椎間盤壓迫的影像,近年來有些學者主張採用此法來診斷頸椎間盤突出症,並認為其在診斷側方型頸椎間盤突出症的價值明顯大於MRI。 1、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部件的磨損也日益增加,頸椎同樣會產生各種退行性變化,而椎間盤的退行性變化是頸椎病發生髮展中最 關鍵原因。 女性多發於孕產後,往往是突然發生的腰痛異常劇烈,活動有障礙。 例如本身有否長期肩頸痛,甚或只要輕輕按頸部、肌肉也會感到痛楚;另外常「瞓捩頸」,或早上起床頸部特別痛或僵硬,都是頸椎問題的症狀。 貼著牆站直,手指放下巴前,眼保持向前望,將下巴推後,頭部水平向後移,停留10秒後放鬆,有助糾正頸部姿勢。 測試頸部活動能力,站直試試看能否將頭部向上、向下、轉左、轉右,感受頸部活動範圍有沒有受到限制,或出現庝痛,甚至手部麻痹,如有,則代表頸椎出現了問題。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3詳盡懶人包!內含上頸椎錯位症候群絕密資料
有脊醫指,冬天診所接獲頸背痛個案,較夏天多三成,不少患者是經常垂低頭使用電腦、智能手機的年輕人。 其實平日注意自己的工作、活動時的姿勢,避免不正確的體位姿勢,多做一些鍛鍊身體的動作,例如拉筋有助加強腰背頸部肌肉的彈性,同時注意身體的保暖,便能減少錯位的發生。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當上頸椎錯位影響交感神經時可能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兩眼發脹、乾澀、眼睛張不開、耳鳴、耳堵塞感、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束感,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有少數人會有大小便失控的現象、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或吞嚥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
仰臥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 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覆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頸椎間盤顯微切除術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有後側和前側兩種入路,在治療頸椎軟椎間盤突出中,其入路選擇仍有較大爭議。 Aldrich採用後外側入路治療單根神經根受損的外側型髓核脫出,取得良好療效,術中小關節突切除的範圍依神經根和突出椎間盤的關係而定。 該法的優點是:(1)操作簡便:(2)切口小、創傷小;(3)併發症少,危險性小。 但此術僅適用於單純頸椎間盤突出,而對於合併頸椎管狹窄症及後縱韌帶骨化症患者,由於減壓範圍有限,手術效果差,不宜採用此法。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活動受限: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用大拇指延著頭顱骨下的天柱、風池、安眠、翳風等穴按揉(即延著頭顱骨下的凹槽按摩)。 也可以用大拇指按壓在風池穴,頭部左右搖晃,借力使力,把肌肉放鬆,順便可以將脫位的第一頸椎歸位。 纖維肌痛症是非關節性類風濕病的一種,症狀見慢性及瀰慢性疼痛。 根據美國風濕病學院的診斷標準,患者在過往一星期內,於全身十九個觸痛點上有某程度的多點數痛點,並可見慢性疲勞、睡醒後神疲及不同程度的記憶認知障礙。 (2) 正確指導病人的頭頸功能鍛煉,堅持頸部的活動鍛煉,方法為前、後、左、右活動及左、右旋轉活動,指導病人兩手做捏橡皮球或毛巾的訓練,以及手指的各種動作。
頸椎,是連接頭部及身體軀幹的重要部位,如果在工作或生活中,長時間維持同一種動作,或是不正確的姿勢,就容易造成頸椎症候群。 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林怡君主任指出,頸椎退化以往都是50歲以上的民眾才會出現,近幾年已出現年輕化且普及化的趨勢,發生年齡層降至20~30歲的年輕人,其中以上班族及低頭族兩大族群為大宗。 常因錯誤的姿勢(如:脖子前傾、駝背)、長時間盯著電腦、趴在桌上寫字,或是低頭滑手機,長期下來都會使得頸椎提早產生病變,甚至出現骨刺、椎間盤突出、頸椎弧線變化,導致頸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到壓迫,而產生不適症狀。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頭痛可以是頸因性?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 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起病急,發病前無症状,起病後出現頸脊髓或神經根受壓的症状和體征。 Taylor通過屍體解剖指出,創傷性頸椎間盤損傷最具特點的病理徵象是椎間盤軟骨板破裂,而有別於椎骨鉤突裂隙和椎間盤中央裂隙等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徵象。 頸椎間盤軟骨板裂口常呈線性裂縫,接近椎骨終板,並與之平行,同時常累及椎間盤周圍纖維環,靠近椎體邊緣,表現為「邊緣損傷」(Rim lesion)。 軟骨板裂隙與纖維環板層結構裂隙相互延續,裂隙內常有出血,髓核可通過裂隙突出。
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鐘,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有時候更會有作嘔感覺、嘔吐、怕光、畏聲(類似偏頭痛症狀狀)、頭暈等症狀,但程度較輕而且並無視覺受影響的先兆(aura)。 主訴疼痛會順著肩膀、手臂到手指產生麻痛感,嚴重時甚至牽連側邊頭痛,經西醫影像及神經學檢查,診斷為「頸椎症候群」,建議手術或復健治療。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5大伏位2023!專家建議咁做…
隨著生活習慣及環境的改變,頸椎退化患者除了中老年人之外,主力為長期久坐辦公者及一眾年輕的低頭族。 頸椎症候群是長時間使用電腦、玩手機的人的通病,對「頸緊膊痛」習以為常,但可有想過有日可能會惡化到手腳麻痺,影響活動能力? 日經電子版「NIKKEI STYLE」訪問了3位日本專家,就頸椎症候群作出一系列的講解,更介紹了一個檢測的方法讓大家測試自己有沒有患頸椎症候群的風險,以及4個伸展方法,紓緩及預防頸椎疼痛。 症狀除頸痛及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外,痛楚亦可反射到頭部引起頭痛或頭暈,或反射至手臂及手指痳痺。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所謂「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現代人經常久坐,平日應注意坐姿,忌翹腳,避免造成骨盆單側較高,產生左右歪斜。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脊椎矯正配合拉筋運動
在進行四個方向的頭手推壓時,要特別注意的是,手推頭的同時,頭部要對抗手的推力,每次維持十秒後休息,共做三回合。 ●第二種神經根症狀:開始從頸部慢慢延伸至上肢、背部手臂,都會有痠痛麻的感覺,甚至還會有肌肉萎縮的情形。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如果醫治方法不是針對病因醫治,就算減退症狀,也會使症狀頻頻復發,及出現新的症狀。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頸椎病會讓患者感到一側的乳房或者是胸大肌有間斷性的隱隱作痛或是陣痛,當頭部轉向一側時會更為明顯,容易被誤診為心絞痛或者是胸膜炎。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其實,頸椎病患者在飲食上沒有特殊的禁忌,但也應注意攝取營養價值高、富含維生素的食品,如豆製品、瘦肉、穀物、海帶、紫菜、木耳、水果、蔬菜等以達到增強體質,延緩衰老的目的。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間盤突出的高危險人群
我們的脊骨其實好似一個控制中心,負責控制神經線的運作。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萬一有一節的脊骨出現錯位時,這一節的神經線就會出現問題,引發麻痺痛症,而負責的器官功能也會出錯,後果可大可小。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脊醫的責任是找出錯位位置,然後用手法去矯正,令身體可以回復正常。 病人每天來診所接受矯正治療,由麻痺到現在面部只剩下一些輕微發癢感覺。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註】將這裡的肌肉按摩鬆了,會感覺到氣血可以上到頭、目,頭部會感覺到比較有精神,眼睛會發亮,睡眠品質會比較好。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間盤突出的誘發因素
早期症状以感覺障礙為主或以運動障礙為主,晚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步態笨拙,活動不靈,走路不穩,常有胸、腰部束帶感,重者可臥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大、小便失禁。 檢查可見四肢肌張力增加,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退或消失,病理反射陽性,髕陣攣及踝陣攣陽性。 治療頸椎第一、二節錯位,最主要可通過脊椎矯正,令脊椎神經不再受壓,神經循環便可以回復正常,不再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 想知自己有沒有頸椎移位的風險,建議進行以下兩個測試動作。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新聞線上》朱立倫的中共牌
單純的椎間盤突出可採用半椎板及部分關節突切除術,通過減壓孔摘除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組織。 避免做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在洗臉、刷牙、飲水、寫字時,要避免頸部過伸過屈活動。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 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覆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導,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CT掃描 雖對本病診斷有一定幫助,但往往無法依靠常規CT掃描確診。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建議就診科室
李維哲表示,「頸椎症候群」症狀,就是中醫所謂的「痺證」,是因為長時間的慢性勞損、外傷或體弱,導致氣血運行失常,經脈痺阻不通,進而誘發肢體筋骨出現疼痛及麻木的症狀。 工作1-2小時左右,讓頭頸部向前後左右轉動數次,轉動時輕柔、緩慢,以達到各個方向的最大活動範圍為準,緩解頸椎關節的疲勞。 頸椎病是現代人常見的毛病,由於各種勞損、外傷及隨年紀增長逐漸形成頸椎問題。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病可分為:軟組織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五型,其中軟組織型頸椎病通常是較初期的頸椎病,又稱為「頸型頸椎病」。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肌肉收縮 或致關節錯位
頸脊神經根在椎間盤水平橫形進入椎間孔,頸椎後外側纖維環和後縱韌帶較薄弱,髓核易從該處突出,即使突出物很小也會引起神經根受壓。 因周圍組織的炎性水腫,很容易誘發頸椎病症狀出現或使病情加重。 骨骼不平衡不平衡的骨骼裏有很多關節受到異常的壓力,肌肉勞損,骨塊偏離平常位置。 例如頸痛由頸梗膊痛伸延成臂背痛,腰背痛由腰股痛伸延成坐骨神經痛。 許多頸椎病患會出現咽喉發癢,吞嚥的時候出現異物感,而後出現間歇性的發作。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時常被誤以為是消化系統的問題,但在透過食道鏡和胃鏡檢查後,結果往往都顯示正常。
若有類似徵狀,建議盡早接受相關診斷,找醫生檢查頸椎狀況,甚至進行頸椎X光或磁力共振,觀察頸椎有沒有失去弧度、錯位。 根據頸椎脫位發生的部位型別,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特別是脊髓神經根及伴行血管受壓時,會導致供血不足及神經反射受限,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除詳細查問病歷及病史外,體檢常發現頸椎關節活動受限(特別是頸椎第 1, 2 節);局部肌肉僵硬有壓痛甚至反射至頭痛;不良姿態引致寒背及胸椎錯位亦會增加頸椎壓力。 外傷如拗柴,足踝過份內翻令距骨(Talus)或骰子骨 (Cuboid) 過份活動而錯位,引致足踝活動幅度減少,有僵硬感覺,或活動時產生聲響都是常見症狀,有時更會感覺到左右腳受力不平均,甚至影響平衡力。 (1) 長期臥床的病人,應注意有關臥床併發症的預防與觀察。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關節錯位成因可概括分為六類
引起頸痛的常見疾病包括退行性椎間盤疾病,頸部勞損,骨關節炎,頸椎病,脊椎狹窄,姿勢不良,頸部受傷。 頸痛可能來自常見的感染,例如喉嚨的病毒感染,導致淋巴結(腺體)腫脹和頸部疼痛。 頸痛也可能來自罕見的感染,例如頸部結核,頸部脊柱骨感染(骨脊髓炎和敗血症性盤炎)和腦膜炎(通常伴有頸部僵硬)。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頸痛也可能源於直接影響頸部肌肉的狀況,例如纖維肌痛和風濕性多肌痛,以及在將頭部放在枕頭上睡覺時頸部的不適位置。
對原有退變者應同時去除增生的骨贅,以免殘留可能的致壓物。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藥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状緩解,常用藥物有解痙鎮痛藥、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藥、神經營養藥及血管擴張藥等。 1.作用與適應證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 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第一種為單純頸部出現不適症狀:此時若是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僅頸部痠痛的強度增加,更會出現第二種神經根症狀。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頸椎病的症狀包含視力減弱、間歇性的視力模糊、單眼或雙眼腫脹、流淚、畏光;嚴重者甚至出現視野縮小。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視力障礙的發生,起因於頸椎病造成大腦視覺中樞缺血、缺氧所造成,患者通常因為病情,直覺反應到眼科就醫,以致病情延誤。 病情進一步發展,導致脊髓神經根受壓時,會出現暈厥、癱瘓、休克,甚至死亡。
如不斷用力扭螺絲引致前臂肌肉張力增加,亦可能將手㬹關節拉向錯位。 若是椎動脈有病變,則可能有眩暈、健忘、頭痛、噁心、耳鳴的症狀。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2025 若與交感神經壓迫有關,則會有視力模糊、鼻塞、喉梗感、胸悶、心悸、失眠、胃食道逆流….等等。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注意事項
頸椎是大腦指揮全身生命活動的神經傳達通路,一旦這些神經受到影響,就會出現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頸椎病表現。 患者因此求助於中醫師,經針灸與舒筋手法治療3周,以及衛教正確姿勢後,頸部痠痛感已經大幅減輕;手臂到手指的麻痛感及側邊頭痛皆已消失,再也不需服止痛藥,心情也逐漸舒展開來,重拾良好的生活品質。 有脊柱側彎的人脊骨形狀會有改變,例如脊骨左右高低不一,脊骨小關節方向左右不對稱,結構上的不平衡令關節受力不一致,就會較易出現脊骨錯位。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間盤突出的分型
常見情況因為身體位置長期偏離中線,當身體慢慢習慣將偏移位置當作正常,周邊肌肉便會變得僵硬、縮短,會更易將關節拉向錯誤位置。 當關節回到正常位置的阻力增加,會更易令關節保持在錯位狀態。 當身體不斷重複同樣動作,負責該活動的肌肉不斷收縮及發力,肌肉及筋膜張力增加,同樣亦會將關節拉向錯誤的位置。 因支配頭面部器官和軟組織的神經和血管均通過頸椎或由頸椎發出,所以當發生頸椎病刺激或壓迫上述神經和血管甚至直接壓迫相應軟組織,則出現不同的五官病變症狀。 特別是在經過相應專科檢查未見顯著異常發現並經相應專科治療無效,同時還伴有典型的頸椎病表現者,更應考慮爲頸椎病所致。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發生在下頸椎的脫位
經常用50%的紅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位,如骶骨、尾骨、足跟處、內外踝等。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 喜歡仰臥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臥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
不少人或會四出求醫,但檢查後卻發現一切正常,沒有腫瘤,也不是血管堵塞,頭痛原因依舊找不出,唯有繼續服止痛藥。 三十多歲的何小姐是一位文員,大約半年前開始出現間歇性頭痛,初發時只要休息一會或服止痛藥便可消退,但近三個月發作得愈發頻密,一星期會有兩至三次頭痛,時間最少持續半天,更會同時覺得天旋地轉,坐下後站立時最為明顯。 李維哲進一步說明,舒筋手法的運用,則是針對頸肩條索狀筋結處,選用中醫傷科的「按、揉、彈、撥」手法,藉以調整頸椎關節的小錯位,逐漸恢復頸椎正常的曲度。 快速或過份扭動上身,手過份向前或向上伸長都可以拉扯到肋骨錯位,除局部上背及肩胛位置痛楚外,深呼吸或轉動上身都可以感到痛楚,更有機會感到痛楚由上背穿刺到胸口甚至呼吸困難。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後脫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 :最嚴重的頸椎病就是椎管逐漸狹窄而損害脊隨,其影響深遠且發病率相當高,可嚴重損害神經,很多為不可逆的傷害。 疫情期間在家工作,近日因為天氣寒冷,不想離開溫暖的被窩,很多人會使用「床上懶人枱」,半躺半坐的在床上工作。 若常要用手提電腦,最好外置一個鍵盤,令屏幕和鍵盤間維持一定距離,減少頭部向前傾的情況。 工作期間多做伸展運動,避免長時間坐著,如每隔半小時起身走動一下。 楊醫生提醒讀者,椎間盤有九成由水分組成,因此應該多補充水分,由於近日天氣較寒冷,肌肉收緊,有時候突然打噴嚏、咳或大動作都有可能造成頸椎移位,因此要注意頸部保暖。 呼籲民眾如果頸椎開始出現不適,應及早接受復健治療,以防止長期壓迫神經,造成頸推嚴重退化,甚至手腳麻酸無力的現象。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肩、上背一路痛到手臂手指? 低頭滑手機太久恐害「頸椎症候群」
注意牽引時的姿勢、位置及牽引的重量,並及時發現牽引過程中的反應,如是否有頭暈、噁心、心悸等。 脊醫主力以手法矯正錯位頸胸椎,恢復脊骨神經正常功能,以減輕痛覺及其他感觀神經所受刺激,舒緩頭痛,並指導患者配合伸展受強化運動,改善姿勢及改良工作位置,根治問題。 較常是外傷引起,如跌倒時手腕撐地,高衝力令手腕骨輕微移位,或球類運動時篤魚蛋,手指韌帶撕裂,關節失去穩定性而引起;使用滑鼠,鍵盤或手提電話時姿勢不當,重複扭動或提起重物,都可以引致手腕關節錯位。 常見症狀除局部痛楚外,活動手腕時有撠住感覺或活動到特定幅度時會痠痛不能發力,有時會在活動時發出聲響。 頸椎間盤前部較高較厚,正常髓核位置偏後,且纖維環後方薄弱,故髓核容易向後方突出或脫出,而椎間盤的後方有脊髓、神經根等重要結構,因此突出的髓核容易刺激或壓迫脊髓或神經根,產生臨床症状。 椎間盤是人體各組織中最早和最易隨年齡發生退行性改變的組織,由於年齡的增長,髓核喪失一部分水分及其原有彈性。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痛、頸痛的4大原因及治療方法,頸椎錯位會引致手麻及神經壞死!復康醫師講解5種不同頸椎病類型 + 7種頸椎痛運動!
嚴重的頸椎脫位合併椎體骨折或脊髓損傷,預後較差,常合併有手部麻痛等神經症狀。 美國西省大學脊骨神經科博士 Summa cum laude 、香港理工大學運動物理治療碩士 Distinction、物理治療 (榮譽) 學士甲級榮譽;專注範圍包括專業運動員受傷,透過調整脊骨提升運動員表 現。 曾獲委任為北京奧運、全運會及東亞運動會等活動的官方物理治療師。
上頸椎錯位症候群: 頸椎錯位與頭痛
磁共振成像(MRI) 可直接顯示頸椎間盤突出部位、類型及脊髓和神經根受損的程度,為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診斷、治療方法選擇及預後提供可靠依據。 MRI對頸椎間盤突出症診斷的準確率遠遠大於CT和CTM。 頸脊髓由於齒狀韌帶作用而較固定,當外力致椎間盤纖維環和後縱韌帶破裂,髓核突出易引起頸脊髓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