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因為此計劃目的是鼓勵長者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所以不能用於住院服務或日間手術程序,例如白內障手術或内窺鏡檢查服務。 誠然,政府已規限了醫療券用途,但不良份子視而不見,反映監管不力。 據現行規例,醫療券不可用來純粹購買用品,如藥物、眼鏡,海味或是醫療用品,而衞生署稱有機制處理不遵守計劃的服務提供者,例如不發還和追討交易款項,以至轉交警方和法定組織,取消其參與資格。 長者可能不知道被索價,或者使用的服務物品言過其實,而不良商戶也會製造大堆理由,強辯病人有真切需要。 即使後來發覺被佔便宜,他們或會因為怕麻煩,或者不懂投訴渠道,放棄投訴,只有少部分會記錄在案。 鑑於社會關注度增加,政府近來播放電視宣傳片,提醒長者要精明使用醫療券。
醫療券以電子方式發放和使用,而不會另行以紙張形式派發,故長者無需預先進行登記或領取醫療券。 政府會於每年1月1日將醫療券金額存入長者的醫療券戶口內,醫療券沒有使用限期,但每個戶口內最多可以保留及累積未使用之醫療券金額至港幣8000元。 醫療券海味 澳門揭發有診所聯同海味店以套取電子醫療券款項方法詐騙公帑,涉及金額至少850萬元(澳門元,下同),司警至今共拘捕10名疑犯,當中3人為黑沙環某診所駐診醫生,另外3人為同區參茸海味店負責人及其職員,其餘4人為涉用醫療券套現的市民。 案情指,澳門司警於今年1月接獲舉報,指黑沙環某參茸海味店涉嫌與同區某診所合謀套取電子醫療券的款項,再以折扣價套現及換購海味貨品等方式詐騙公帑。 司警於本月25日下午採取拘捕行動,搜查涉案參茸海味店後,將負責人、其妻子及兒子一併帶返司警協助調查,並於同日在涉案診所附近成功截獲3名醫生。 經調查,司警發現自2019年至2021年6月期間,涉案診所內3名醫生的醫療券帳戶收取高達16,000多人次的電子醫療券,涉及850多萬。
醫療券海味: 醫療券金額有多少?
另實施為期3年先導計劃,把現時每年2,000元的醫療券增至2,500元。 當長者使用至少1,000元醫療券,用於預防疾病和健康管理等用途後,增添的500元會自動發放至其戶口作該等用途,以鼓勵長者多使用基層醫療服務。 其次,長者也需了解,日後需要改變使用醫療券習慣,分擔治療費用。 醫療券海味 這需要政府聯同區議員、醫護團體及社會服務機構宣傳,免生混亂。
每位長者在2018年6月8日及2019年6月26日更獲發額外$1,000一次性金額,可累積醫療券金額上限提升至$8,000,沒有年期限制。 每張醫療券面值為$1,讓長者可彈性支付診金,而每次使用的醫療券金額亦不設上限。 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政府宣布將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 從2020年起,年滿65歲並持有效香港身份證或入境事務處發出的《豁免登記證明書》的長者,無論是否永久居民,在每年的1月1日都會獲發2000元的醫療券至每位長者的醫療券戶口。 醫療券海味2025 然而,若該長者是憑藉其已獲入境或逗留准許而獲簽發香港身份證,而該准許已經逾期或不再有效則除外 。
醫療券海味: 長者醫療券買天價眼鏡、花膠海味? 兩組數字看清問題癥結
每年計劃期內剩餘的醫療券金額,可累積到下年使用,但累積上限為$8,000。 可是,視光服務配額則不可以累積,如果兩年期內用唔晒$2,000則會自動失效。 長者可以在任何已登記參加計劃的醫療機構使用醫療券,截至2022年第二季季末(即6月底),已登記的服務提供者逾10,800個。 政府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優化長者醫療券計劃中,包括容許夫妻共用醫療券,並擴大適用範圍至「認可醫療專業註冊計劃」的聽力學家、營養師、臨床心理學家和言語治療師,以及經專業評定並提供的醫療設備,例如助聽器等。 不過相關措施並未開始落實,現行政策下醫療券不可以轉贈別人或與別人共享。
- 【明報專訊】長者醫療券恆常化後的4年內,開支勁升1.5倍,去年花逾15億公帑,當中2.5億元屬看中醫花費。
- 合資格長者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診療中心或醫技科室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使用醫療券,適用於預防性護理服務,以及治療和復康性服務。
- 部分長者未能判別診斷和處方有詐騙成分,政府調查毫無阻嚇力,醫療券淪為不肖商人的提款機,尤其用作購買貴價眼鏡及補健中藥材。
- 該計劃逐步擴大,醫療券金額上升至現時每年2,000元,而且可以累積金額至4,000元,去年起年滿65歲的長者也受惠。
- 長者醫療券計劃開展十年,仍難以完全達致鼓勵基層醫療、預防疾病的目標。
醫護行業如是,商人不應乘着健康養生的風氣,哄騙長者購買不必要物品。 更根本的問題是,私營體系醫療開支遠比公營體系高昂,而長者以至市民相信醫院和專科門診的醫護人員,多於社區的私人醫生。 對於習慣使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的長者,醫療券不大能夠令他們轉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長者主要運用醫療券於治療偶發性疾病,在2016年,只有11%的醫療券交易屬於健康檢查、健康評估等預防護理。 正如「01觀點」的醫療專題文章指出,醫療券已成為資助長者到私營醫療院所求診的補貼。 衞生署正與大學合作,檢討長者醫療券計劃,但政府要承認,單靠醫療券難以根本改變求醫習慣。
醫療券海味: 合資格使用者
惟醫療券組的編制於去年只有48人,以去年收到5,182,848宗醫療券申報宗數計算,被質疑人手不成比例。 醫療券海味2025 不排除個別長者需要特別治病服務,因而付出較高費用,但正因為病人缺乏醫學知識,加上一些長者誤信商戶,未能及時洞悉不良經營,容易受騙,公帑最終被誤用。 雖然衞生署制定了檢查及審核程序,又調查投訴個案,但阻嚇力遠遠未夠,而衞生署和大學合作的檢討,又遲遲未見報告,教人失望。
當中涉案診所盧姓醫生的醫療券帳戶收取5,200多人次的電子醫療券,涉及330多萬,但期間絕大部分時間不在澳門,相信有人操控其電子醫療券賬戶進行收券操作。 且發現涉案診所醫生曾轉賬20多萬到涉案參茸海味店負責人的銀行戶口。 司警表示,調查中,有市民承認透過涉案診所套現電子醫療券款項後,再到涉案的參茸海味店換購等值參茸海味等貨品。 被捕3名醫生其中兩人承認犯案,警方凍結有關犯罪集團100多萬存款。 司警表示,目前至少9名市民涉嫌詐騙公帑,有4名市民已被警方以詐騙罪起訴,不排除有更多市民涉案。 長者醫療券計劃開展十年,仍難以完全達致鼓勵基層醫療、預防疾病的目標。
醫療券海味: 屏東防治登革熱 醫療院所通報有獎勵
然而,若該長者是憑藉其已獲入境或逗留准許而獲簽發香港身份證,而該准許已經逾期或不再有效則除外。 除此以外,醫療券不可兌換成現金、轉贈他人或與別人共享(夫妻除外),使用醫療券的金額亦不可以超過該次醫療服務收費。 醫療券會於每年1月1日存入戶口內,不設提前發放,亦不可以預支未發放的醫療券。
醫療券海味: 醫療費點算?快申請醫療券!
醫療券本意良好,但運作多年,早已偏離原有目標,甚或變成商戶哄騙長者的購物券。 政府是推行者,有責任公帑運用得宜,不能完全依靠長者精明消費,故必須盡快完成檢討,杜絕騙案。 上述建議合理,譬如說,假設光顧一次中醫的診金和藥費,平均約為三百元,上限為五百元,長者一方面知道該次診費是否特別昂貴,也避免一次過用光醫療券戶口餘額。 2019年4月1日,食物及衞生局推行自願醫保計劃,15日大至80歲長者都可以投保,認可保險產品保障包括醫療券不涵蓋的合資格住院及日間手術費用。 屏東縣政府表示,新增一例本土登革熱確診個案為萬丹鄉八十三歲男性,七月二十六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症狀,就醫通報後,於三十日下午經實驗室檢驗確診,目前住院治療中。 此案為屏東縣今年第二例本土登革熱病例,近期無出國或外縣市活動史,感染源還在追查中。
醫療券海味: 【01觀點】醫療券遭濫用 失推廣基層醫療原意 政府亟需檢討
因此,長者和陪同的親友在登記時,最好先向職員了解清楚,並確定該次服務可以使用醫療券,免生誤會。 截至2020年第三季,醫療券申報總金額高達$4.4億,根據政府新聞網,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使用長者醫療券的人數和相關財政承擔料持續增加,對於日後應否調整醫療券金額,政府會就公私營醫療服務狀況和承擔能力等因素通盤考慮。 每位合資格有高風險情況的長者在疫苗資助計劃下接種PCV13,醫生可獲 $760 的政府資助。 香港只有一款PCV13註冊供應,而供應該疫苗的公司同意以淨價每劑 $660 向醫生提供用於疫苗資助計劃下。 現時每名65歲或以上的本港居民,每年都可獲發港幣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最多可累積至港幣8000元。 凡年滿65歲持有效香港身份證的長者,無論是否永久居民,均合資格使用醫療券。
醫療券海味: 醫療券2023|餘額查詢及申請方法一覽|醫療券可以買什麼?津貼幾多錢?
不過,更有效的做法是加強「放蛇」,抓出違規者,殺一儆百。 署方也可以跟長者中心與區議員合作,推廣正確使用醫療券,增加長者的認知。 政府在2017年支付了15億元給長者申領醫療券,去年首三季更達19億元。 消委會去年六月曾指出三項常見投訴,包括:一、中醫診所開出高價藥費和診金,用盡長者全數醫療券戶口餘額;二、眼鏡店慫恿長者購買過量眼鏡;三、長者光顧沒有參與醫療券計劃的診所。 食衞局公布數字,由2014年醫療券計劃恆常化起,至去年九月底,衞生署接獲239宗投訴,有34宗查明屬實或部分屬實,當中取消了十名服務提供者的資格。
醫療券海味: 醫療券2023|注意事項
政府要杜絕不當使用醫療券,另一方面,投訴個案增加,呈現醫療券的另一項措施偏差,即醫療券沒有減輕公營醫療體系負擔。 香港在1990年正式提出發展基層醫療,政府官員後來也強調基層醫療何等重要,但進度緩慢,大多留在文件討論。 除了醫療券,還有社區健康中心、家庭醫生、大規模疾病篩查或疫苗先導計劃等。 然而,多年過去,基層醫療的成效有限,《01周報》曾報道有社區護士診所因資金不足而流失人手,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報告指出,本地婦女健康中心的服務沒有連繫地區社福團體,全面照顧病者需要。 在長者醫療券計劃下,每名65歲或以上的合資格香港居民,每年可獲發2,000元醫療券金額,好讓各位老友記可以按自己的健康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醫療券海味: 投訴只是冰山一角 政府須堵塞漏洞
該醫療機構亦會提供「醫療券使用記錄」,讓長者得知所使用的醫療券數量。 香港政府在2009年首次推出長者醫療券計劃,旨在透過資助,鼓勵長者善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減輕公共醫療負擔。 合資格長者可以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診療中心或醫技科室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使用醫療券,適用於預防性護理服務,以及治療和復康性服務。 為了讓長者可以選擇更切合他們健康需要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政府推出了醫療券減少長者在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的負擔,以鼓勵他們多加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醫療券海味: 醫療券2023|《施政報告2022》預告加碼至$2500
本屆財政預算案建議醫療券金額加碼1,000元,是善舉。 當然,更重要的是下定決心,改善基層醫療,令長者和一般市民可以防患疾病,有病則可及早醫治。 醫療券適用於已登記參加計劃的服務提供者,例如私營西醫、中醫、牙醫、第1部分註冊視光師 、脊醫及物理治療師等專業人士;但不可以用來純粹購買用品,如藥物、眼鏡,海味或是醫療用品,亦不可用於獲政府資助的公共醫療服務(除特別註明外)。
合資格的長者在有需要接受醫護服務及使用醫療券時,只需向已登記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出示身份證,並在親身接受醫護服務後簽署同意書,便可使用醫療券。 他認為需限制服務提供者閱覽長者醫療券戶口的餘額,並應提供簡便的方法讓長者得悉醫療券戶口的餘額,例如透過短訊查閱,另外除限制視光服務外,當局亦應向其他不合理的醫療券使用情況作出限制,如購買參茸海味等。 食物及衞生局今天(3月21日)透露,去年有72宗相關投訴,比2014年增加5.5倍,當中涉及懷疑詐騙和不當申報醫療券。 政府必須打擊違規商戶,令長者安心,同時要反思醫療券為何偏離原意,未能發揮預防護理,提升基層醫療服務之效。 【明報專訊】長者醫療券恆常化後的4年內,開支勁升1.5倍,去年花逾15億公帑,當中2.5億元屬看中醫花費。
醫療券海味: 醫療券的有效期有多久?
食物及衞生局回覆立法會議員周浩鼎的書面質詢,透露在2017年接獲72宗有關長者醫療券計劃的投訴個案,比2014年增加61宗,達5.5倍。 醫療券計劃始於2009年,目的是鼓勵長者使用在社區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減少依賴公營服務,推廣基層醫療及預防護理的重要性,計劃向年滿70歲的長者提供每人每年250元醫療券。 該計劃逐步擴大,醫療券金額上升至現時每年2,000元,而且可以累積金額至4,000元,去年起年滿65歲的長者也受惠。 過往傳媒廣泛報道有商人慫恿長者用醫療券購買物品和服務,普遍有四種,包括強身奶粉、貴價眼鏡、參茸海味,或者對使用醫療券的病人開高價,完全違背醫療券的原意。
長者醫療券計劃,通常簡稱為「醫療券」,是政府是2009年開始提供的長者津貼之一。 《香港財經時報》整合了11個關於醫療券常見的疑問,讓大家可以更有效地使用醫療券。 據食衛局文件,衛生署醫療券組由2009年計劃推行至去年底,共查核35萬8千宗醫療券申報交易,只佔交易總數約2%,當中發現約3,950宗不恰當的申報(佔已查核的申報交易總數約1%,涉及申報金額約196萬元)。
醫療券海味: 毋忘目標 醫療券應輔助基層醫療
不過,現時醫療券戶口內的金額最多只可以累積至8,000元,超過累積金額上限的醫療券會被取消。 醫療券以電子方式發送,會自動存入每位合資格長者的醫療券戶口,長者在使用醫療券前毋須領取或攜帶實體的醫療券。 自從2009年醫療券計劃推出,醫療券金額和資格曾多次作出調整,由一開始每名70歲或以上長者,每年可獲發250元醫療券,到去年每名65歲或以上長者可每年獲發2,000元醫療券。 政府矢言要締造有利長者生活的環境,就必須貫徹始終,既要檢討綜援等福利制度,確保中高齡人士生活穩定,不會被逼受僱主剝削。 同樣重要的是,確保長者健康,即使患病也可找到適切的醫療服務。
醫療券海味: 使用細節
近年相關投訴增加,相信因為更多長者使用醫療券,而且部分長者會累積醫療券至相當數額,以備不時之需,不良份子卻慫勇長者一次花光。 長者擔憂機能日漸衰退,想辦法保養身體,減輕病痛,傾向相信醫護及專業人士的意見。 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前張炳良日前提及,有機構利用社會房屋的概念來做生意,無心解決基層住屋問題。
投訴個案中的診所向長者開出五天藥費為3000元,另加診金1000元,令長者感到非常驚訝,而且現金不足無法支付。 該診所職員經了解後,才將長者醫療券戶口內的金額2500多元悉數扣除,雖然豁免了診金及扣減優惠,但長者當日尚要支付200多元方可離開。 另外,自2019年6月26日起,每名合資格長者可使用醫療券支付視光服務的配額為每兩年港幣2000元。 已登記的醫療機構都會在當眼處貼有醫療券標誌(見下圖),你亦可按此查看合資格醫療服務者名單。 所以無論是因病求醫,或是為了預防疾病而進行身體檢查,也可以使用醫療券繳付醫療開支。 香港的醫療券遭濫用及不當使用問題為人詬病,例如醫生濫收醫藥費、病人被慫恿購買不必要的非醫療產品、使用醫療券作純粹購物用途(如選購中藥材)等[4][5],以至醫療券被批評淪為「購物券」[5]。
醫療券海味: 醫療券事務科
今年6月,政府額外發放一次性的1,000元的醫療券金額,並將累積上限提高到5,000元。 根據政府簡介,中心的護理諮詢免費,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和中醫師等的收費也設上限,病人可以使用醫療券。 社會期望康健中心能夠起示範作用,提供優質而價錢合理的服務,長者無須憂心被騙。 當然,正如社區醫護組織提醒,這需要緊密的地區網絡,以便及時轉介,並明確區分現有的社區健康中心用途,避免架牀疊屋。
醫療券是政府對醫療服務的一種資助制度,原理與學券相似,「錢跟人走」政策。 政府會派發醫療券予合資格的居民,居民可自由選擇合資格的醫療服務提供者,醫療服務提供者則可憑醫療券向政府索回現金。 醫療券海味 在店員的遊說下,或有些長者會本著「不用白不用」的心態,使用醫療券購買或許不太切合自己需要的服務或產品。 有長者受店員建議,購買一副老花眼鏡出外使用,另一副則在家使用。 但他的女兒認為此說法脫離實際,她指出父親是一名七十多歲的長者,只偶爾使用老花眼鏡來看報紙及配合日常生活需要,絕對不需要購買兩副款式一樣的老花眼鏡,她質疑該眼鏡店知悉父親持有醫療券,便慫恿他多買一副同款眼鏡,銷售手法不誠實。 醫療券會以電子方式透過「醫健通」系統發放同使用,無任何實體醫療券(毋須打印出來),所以長者使用時,無須預先登記或領取醫療券。
根據政府定義,基層醫療是透過提供急性及慢性疾病預防、健康風險評估和疾病偵察、為病患者提供復康、支援和紓緩治療等,以照顧整體人口的健康。 政府現時急起直追,籌劃在地區建立首家地區康健中心,首選葵青並預計在今年第三季運作,具體推動基層醫療。 醫療券海味2025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檢討程序即將完成,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則拋出三項建議,以提高資訊透明度和誘導長者重視預防疾病:即為每項服務設「封頂價」,公開收費水平,以及將部分醫療券金額撥作身體檢查。 原來一間診所內的醫生,並非每一位都有參與長者醫療券計劃。
部分長者未能判別診斷和處方有詐騙成分,政府調查毫無阻嚇力,醫療券淪為不肖商人的提款機,尤其用作購買貴價眼鏡及補健中藥材。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認為設服務上限、公開收費水平、吸引長者多做預防檢查,建議可取。 然而,要真正發揮醫療券功效,政府要加快擴充地區基層醫療服務,讓長者憑醫療券及早得到護理服務,減低疾病惡化的機會,從而減輕醫療系統壓力。
隨著醫療券金額增加和合資格年齡下調,醫療券的使用方法亦開始出現問題,其中有多宗報道指有眼鏡店鋪騙取長者以醫療券配天價眼鏡和購買視光服務,甚至有長者以醫療券購買參茸海味。 雖然食衛局局長陳肇始今天公布檢討結果時強調,計劃不是向視光師開刀或標籤,但從政府公布數字而見,醫療券計劃確存在問題。 政府檢討長者醫療券制度,其中建議就視光服務的醫療券申報金額設上限,定為每名長者每兩年最多申報2,000元。 為何長者醫療券近年屢被揭出購買天價眼鏡或花膠海味等個案? 醫療券海味 申請方法很簡單,只要去任何已登記嘅醫療服務提供者出示香港身份證或《豁免登記證明書》,細閱及同意「醫療券使用者同意轉交個人資料」內容後,完成簡單登記程序即可。 相關嘅醫療券金額會根據長者嘅合資格使用年份,存入醫療券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