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政府實施火药管制,不再給石廠續牌;石廠遂全面停業,而有二百年長的鯉魚門石礦業終於劃上句號。 但隨着香港工業開始蓬勃,經濟趨好,市民消費力強。 吸引很多本地遊客專程來鯉魚門吃海鮮,三兩年內,多間新酒家在鯉魚門開業。 與此同時,渡船碼頭和「海傍道中」沿岸共泊著十多艘海鮮艇,讓遊客可親自揀選活魚,增加飲食情趣。 70至80年代,海傍道中兩傍的民居很多都改為海鮮商鋪,或重建為酒家。
蒲崗村既毀,林氏在九龍的世居只剩下竹園村。 在這個政策下,有地產商有恃無恐,大肆拆卸,令圍不似圍。 東九龍居民委員會一貫主張保留古村,承傳文化,令下一代對國家、民族的認同和承擔,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但保留古村與保留古蹟不同,古村有人住的,居住環境不應該幾百年不變,房屋不可能幾百年不改建重修,沒有人希望他的故鄉是殘缺破舊。
九龍坑村公所: 新界東北選區(大埔、沙田西(包括沙田市中心、大圍))
村盟的主流經濟是採石,村內有很多「石堂」(客語,即採石公司),石材供本土及廣東沿岸村落作建築用途。 駐紮在九龍寨城的官員,奏准清廷冊封每山一人當代表,正名為「四山頭人」。 主管地方大小事務及獲清廷授權向官批石堂徵收稅務。 九龍坑村公所2025 四山頭人雖不是官員,但享有特殊地位,可穿戴清官服飾,有儀仗隨員高舉「肅靜迴避」牌匾及鳴鑼喝道開路。 九龍城寨負責徵收「官批石堂」的稅務官員履新時也先拜會「四山頭人」再行事。
- 戰後,香港成為許多中國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地近九龍城的鑽石山區,成為許多新移民的居地。
- (潘曉彤攝)【明報專訊】大埔九龍坑被綿延的山巒環抱,或因而得名。
- 於1899年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中,並未有鎖羅盆人口的紀錄。
- 相對於新界其他原居民鄉村來說,九龍坑村的立村較遲,約在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當時祖輩已落籍新界的村民,有李、陳、彭、徐、王等姓氏,先後遷到這裏。
- 九龍坑村在大埔區北,背枕九龍坑山(俗稱雲山)的西北山麓,據說因村後有九條山澗分流而下,故有九龍坑之稱。
這座白色大宅位於大埔九龍坑,由於外形獨特,經常成為電視劇集甚至電影的取景場地,亦曾被列為三級古蹟。 現時大宅沒有古蹟評級,亦有人居住,但部分行山人士會專程來到門外,窺視這座大宅。 1946年,這裏建立了九龍坑,成為昔日的鄉村名校,隨着就學兒童減少,學校在2004年停辦,現校址保存良好。
九龍坑村公所: 新界東南選區(西貢、沙田東(包括馬鞍山))
1899年《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及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均未有紀錄蛤塘居民的人數。 翻查資料發現,1959年10月19日華橋日報的報導提到將於鎖羅盆山腰建一小型水塘,除接駁喉管供應食水予鎖羅盆村居民外,亦安裝了海底水管引水至鴨洲。 香港工商日報1960年7月23日報導提及是項工程由新界民政署籌劃,並由英軍及美國經援會合作興建。 九龍坑村公所 60年代初,村內很多家庭式工業和山寨廠;而媽環村、媽背村的石礦場和在三家村的「潮記船廠」可說是村中的重工業。
於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則有55人居於牛屎湖村。 於1899年的 《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資料中,並未有鎖羅盆人口的紀錄。 在1955年非正式人口普查資料中,鎖羅盆有170人。 在分水凹的分岔路口看到一塊立於民國九年「創修荔枝窩村直達東和墟大路小序」的石碑。 碑文提到的東和墟,從文中得知在未修建此路前,村民得攀山越嶺才能往東和墟墟市。 此路便是由荔枝窩村的曾、黃兩個最大家族出資修建。
九龍坑村公所: 路過 大埔北南坑村
在村中走走看,整條村最熱鬧的是村口之南坑村村公所,閒時有村民聚首搓麻雀,跟大部份新界村落一樣。 自19世紀初立村以來,先後設立過四所學校。 包括由村民籌辦的「啟蒙學校」、「海濱學校」,和由宗教團體籌辦的「聖腓力學校」與「德基幼稚園」。
九龍坑村公所: 新界西北選區(屯門、元朗東南)
翻查資料,原來在1965年3月6日,一艘往來沙頭角與牛屎湖的街渡在榕樹凹附近翻沉,12人當中,8人獲救,船主及3位居民失踪。 從報導得知,當年每天只有一班街渡,是往來沙頭角的唯一交通工具。 附近亦曾有多次翻船紀錄,居民擔心意外再發生,性命不保,全島8戶約70多人在3月22日一起搬離牛屎湖村,遷往沙頭角。 在海盜橫行,治安不佳的日子,村落之間的結盟變得相當重要。 九龍坑村公所2025 鄉約除有助發展墟市經濟外,亦設有鄉規約束民眾,並會興辦學校教育村內子弟。 1898年後,因沙頭角分屬中英兩方 (南部八約的土地租與英國,北面兩約位於中國境內),自此兩地村民往來不便,東和墟便繁榮不再。
九龍坑村公所: let’s go hiking | 香港行山誌
當年,鄰接東北之地開設很多大小雞場,該地後來竟正名為「雞寮」。 由於海灣的淺灘長滿「茜草」及盛產海貝,每當潮退時,也吸引無數「鯉魚門」的婦女攀山越嶺前來「撈茜」作豬糧和「扒螺仔」加一道菜。 二十世紀40年代末,「亞細亞火油公司」在村闢地作庫區,致使「茜草灣」的地貌蛻變。
九龍坑村公所: 活動花絮
村中只得水警輪定時泊岸,由於警力不足,執法不勤,村中毒品市場活躍。 每天下午,特別是在西灣河「太古船塢」放工或換班後,由筲箕灣去鯉魚門的渡船都擠滿乘客,其中大多是吸毒者。 他們費時破費搭渡前來作客,皆因在此村吸毒不易被捕。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村公所2025 這群「特別客人」使村內賣糕點、粥、粉、麵、飯、糖水等之商店生意興旺,尤其是在傍晚。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山
牛牯嶺行山徑終點處約高360米,接入林村郊野公園。 九龍坑村公所 這時兩邊高樹形成的林蔭清涼,泥土山徑走來舒暢。 約走20分鐘見三岔路口,前路兩方分往粉嶺車站及白牛石經大刀屻。
九龍坑村公所: 資料連結
據資料,軍車路旁有昔日軍營遺址,然而未有發現到,或許是一時錯過,又或是草木茂密遮蔽,所以有說行山徑是一訪再訪之地。 1960年代前,曾有20-30人居住,以種植鹹水稻為生。 直至近年,因漁業持續發展基金的設立,才有非牟利團體租用魚塘養殖魚苗。 查看漁業持續發展基金批出的項目,估計是這個「香港有魚:荔枝窩魚苗養殖及香港水域持續發展計劃」。
九龍坑村公所: 九龍坑村公所
墟市原名為桐蕪墟,後改稱為東和墟,據說是新安縣東部十約村落和衷共濟的意思。 往新界東北行山,路途遙遠,因還未有大型發展,仍保留天然鄉郊的氣息,每次踏足都讓我感到平靜和喜悅。 去多了廢村,越感好奇,便開始找書看看新界東北的歷史,並不時更新舊有文章的內容。 在尋找資料的過程中,不乏開心大發現,最驚喜的莫過於在1965年的報紙中,找到牛屎湖村一夜變成廢村的原因。 除此以外,新界東北的寧靜和美景也是促成我寫這篇簡介「慶春約」七村資料及行山路線的專題文章。 30至40年代,村內設施不足,交通又不便,很多服務特別是醫療服務均須倚靠外區「筲箕灣」或「西灣河」提供。
九龍坑村公所: 香港國際汽車博覽(IMXHK)2022
過去連接大窩西支路的橋頭行車天橋跨越粉嶺公路,但並無繼續跨越 東鐵。 東鐵東面的居民如要駕車往粉嶺公路,需使用位於東鐵軌道下的一條行車高度有限制的隧道,由於車身較高的車輛不能通過該隧道,對居民構成不便。 相比大欖、西貢西等郊野公園,林村郊野公園名氣稍弱,林村鄉正積極提升市民的認識。 林村鄉公所首副主席張振邦說,已有團體計劃冬季在林村舉行大型行山活動,以牛牯嶺行山徑為起點,由此進入林村郊野公園,但因為疫情暫未落實。 事實上,該徑入口附近就是林村許願廣場,可聚集人流及交通便利。
鄉事歸粉嶺鄉事委員會,分塘坑上同塘坑下,山仔之北為上,南為下。 南坑村,相信是由於村旁一條沿自九龍坑山的山坑而命名,南坑村鄰近大埔舊墟,而大埔舊墟由大埔頭鄧氏建立,是明朝年代由粉嶺龍躍頭鄧氏的一派分支。 泰坑文氏未建太和市之前,大埔舊墟有不少船隻在此停泊,遠至瀝源等一帶的村民亦乘街渡到舊墟買賣,其後建立天后廟,是大埔頭鄧氏最大財勢的時期。
九龍坑村公所: 元朗區東南部
到時,百多年的鄉村文化及教育事業一夜之間就蛻變成村民的集體回憶。 到了40年代末,適學兒童增加,村民籌款建「四山公立學校」,取代了規模較小的「嶺東小學」。 50年代初,鄭子豪創辦私立的「明德小學」,吸納劇增的學童。 九龍坑村公所 「四山」各村校管理階層早有共識,所有「四山」的學童都可入讀該校。
路經渡船碼頭兩傍擺賣的魚販時,有些人便選購一些活海鮮到附近的茶居蒸炒作菜;這可說是鯉魚門「海鮮飲食業」的雛形。 東起牛頭角,上至彩雲,西至斧山道東九龍診所,皆曾是本鄉範圍。 九龍坑山位於衛奕信徑第八及九段的交匯處,但有些指示的標記卻以油漆塗在路邊的角落裡,難以發現,真令人費解。
九龍坑村公所: 大埔區
學校在70年代全盛時有十二班,學生達五百人強。 1995年,學生人數驟減,班數縮至四班;但受97回歸後實施的內地移民來港政策影響,學生人數增加,班數回復六班。 1949年美國基督教路德會在村中「嶺南新村」創立「聖腓力學校」,「賴約翰」為校牧及校長,但學校在80年代時已停辦。 九龍坑村公所2025 「德基幼稚園」則在1962年由天主教「聖母聖心會」比利時籍「雷振東」神父創立,亦在70年代中停辦。 但最殘酷的現實是,為了配合目前教育改革,村中現存唯一的「海濱學校」預期最遲在2008年8月也要把門關上。
當時整個鄉村,連朱氏宗祠均被移為平地,村民全被遷離。 日本雖於1945年投降,但由於全村被毀,加上戰後香港的複雜形勢,令到朱氏難以重建家園。 戰後,香港成為許多中國內地人逃避戰禍的避難所,地近九龍城的鑽石山區,成為許多新移民的居地。 因此,當朱氏族人返回老家故地時,發現在其原本村落的位置,已是遍佈寮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