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政府將雷生春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香港浸會大學最終成功獲選,將雷生春改建為中醫藥保健中心。 同年四月,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雷生春堂正式投入服務。 就文物保育而言,浸大在活化雷生春過程中,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特色,並作出適量改裝增建,以應付未來雷生春堂的營運需求及符合現時建築及消防條例的要求。 在活化過程中,浸大堅守的原則是把改動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而所有改動均可在需要時還原。 公理堂大廈位於上環必列者士街68號(中原樓市片區:上環)。 18世纪卫斯理宗兴起,该宗信徒大批加入卫斯理宗,从此,公理宗在英国趋于没落。
- 如報讀資歷架構課程,學員必須於開課日前遞交「個人資料聲明」,並將有關證明文件副本 (包括學歷、證書、工作證明) 以電郵 () 或 WhatsApp 於開課日前交回中心,否則中心保留取消其報名資格的權利。
- 根據政府所示,接受有關服務單位提供家居照顧服務的體弱或行動不便長者,服務隊上門時會帶同快速抗原測試套裝分發給他們。
- 所有由網頁使用者提供的個人資料,在伺服器上取用是受到限制的。
- 去掉「高中」二字標誌着2000年教育改革項目之一、兼顧常規課程及多元化實用課程的高中書院將會成為歷史,全數11間高中書院改回一般中學,開辦中一至中六課程。
- 後為紀念公理堂的辦學熱誠,改名為「公理英文書院」,並於1967年9月正式開課。
舊校舍於2004年關閉,其後給予國際學校Island Christian Academy使用。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於1908年在德輔道中開辦漢文學校,是最早面向民眾的中文學校之一。 1913年租用樓梯街公理堂樓下作為校舍,1918年遷入必列者士街51號的會所,翌年轉至會所對面的青年會學生宿舍(必列者士街70號)上課,更名「青年會日校」,1931年成為六年制小學。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創會自1901年,初期於德輔道中租賃民房作會址,為社區提供教育及康體服務,得到社會各方的支持。 有見會員數目及事工拓展日增,當時租用之會所已不敷應用,故本會於1910年決定要自建會所。 考慮到當時上環為香港最繁盛的地方,加上必列者士街當時已設立本會的學生宿舍,故選址於上環必列者士街興建本會首個會所。
公理堂: 證書頒發事宜
另外,70歲或以上長者現時可於社區檢測中心、或流動採樣站免費接受核酸檢測,且無須預約。 為確保更多有需要的長者可以取得測試套裝,每人每天只應免費領取一次,合共五份的測試套裝,亦不能代他人領取。 根據政府所示,接受有關服務單位提供家居照顧服務的體弱或行動不便長者,服務隊上門時會帶同快速抗原測試套裝分發給他們。
1919年在廣東有五大宗派聯合,「中華公理會堂」屬五宗派之一,加入「中華基督教會」運動,再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 20世纪公理宗的中心逐渐转移至美国,拥有信徒170余万人,其主要教会团体为公理制基督教会。 但与此同时,该宗内部的争论也相当激烈,争论集中于两个问题。 公理堂 公理制基督教会曾于1934年建立“社会活动协会”,以协调各教会的社会立场和加强社会活动。
公理堂: 公理堂大廈 位置地圖
2008年議決全面重建,2010年2月28日動土,2012年10月底落成,2013年3月31日作新堂獻堂禮。 公理即“公众治理”之意,主张各教堂独立自主,由教徒公众治理,以民主方式推选牧师;不赞成设立统一管理机构,只设联谊性机构;各教堂体制与礼仪由该堂信徒自已决定。 公理宗一般坚持《圣经》是信仰的权威,强调个人信仰自由。 它于17世纪随着英国移民传入北美,在英语国家影响较大。 又称长老宗、归正宗,是新教主要宗派之一,是以加尔文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的统称。 加尔文宗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产生于瑞士,后来逐渐传布到荷兰、法国、英国、东南欧国家和北美等地。
- 二十世紀初期,香港缺乏大型禮堂,加上中央會所設備完善,故此許多重要的活動以及大規模之演講、國貨及美術展覽均選址於此進行。
- 我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亦曾为该宗信徒,1883年他在香港受洗于美国公理会。
- 於1941至1945年間的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該段時期會所暫停一切活動,只集中救傷工作。
六十年代初期,青年會餐廳牛腩飯一碟賣八角錢,較附近食肆便宜二角,因而頗受歡迎,午膳其門如市。 公理堂 除午、晚膳外,亦有早茶供應,火腿煎蛋、咖啡奶茶、普洱壽眉、山竹牛肉、鶉蛋燒賣、雞扎、义燒包,甚至雞球大包均有,款式不少,中西合壁。 巴比倫「空中花園」位列世界七大奇蹟;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亦不遑多讓,也有「空中校長室」,雖不能列入奇蹟,卻可成為趣談,佔會史一席。
公理堂: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
會所成立初期為青年宿舍,只招待男賓,不少來自中國的交流生、學者及外賓亦曾經入住留宿。 至1995年,會所加建成必愛之家,前青年宿舍改建為弱能人士宿舍,為中度智障人士提供50個宿舍名額。 佔地一萬零八百方呎的六層大樓會所,於1915年12月18日開始動工。 A.R.E. Rewen執行,故流露着美國當時流行的殖民地復興式簡約特色,加上當時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已相當流行,因此大樓外牆以清水紅磗(即表面沒有批盪而見到磗砌)及混凝土建成,成為中央會所紅磚外貎的一大特色。 巡遊隊伍:由開篷巴士、迷你車及單車帶領,隊伍成員包括制服小組、學校及教育隊伍、小組、會友及會所表演隊伍。 基督教靈實協會(下稱”本會”)在本網頁所載的資料只供參考之用。
公理堂: 長者檢測包派發地點|夠60歲每日限取5包、不能代他人領取!陽性申報須知|附自行檢測教學
二十世紀初期,香港缺乏大型禮堂,加上中央會所設備完善,故此許多重要的活動以及大規模之演講、國貨及美術展覽均選址於此進行。 當中最廣為人知的,為1927年2月18日和19日,中國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先生應本會與香港大學的邀請,一連兩日於中央會所大禮堂發表了兩場演講,主題分別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內容主要為推動白話文運動和解說文字改革的意義。 據記錄指,當時禮堂600多個座位均座無虛席,這兩場演講,在文學史上,更被寓為香港新文學的起點,為文學歷史上一重要事件。 中央會所的成立,不單為本地華人提供首個華人會堂,當中設置的室內冷暖水泳池以及室內懸空鑊形跑道,亦為全港首見,為當代青年人提供最前衛的運動設施、健身服務以及接觸西方玩意的機會,亦配合當時社會提倡「體育救國」的理念。 大樓外的奠基石,刻有「甘為眾役‧致眾獲救」兩句格言,而中央的會徽,外環表示整個生命及宇宙秩序的完整和統一。
公理堂: 長者檢測包|2. 領取快測包有限期嗎?
當年設於必列者士街中央會所的購置及建築費,分別由協助籌辦本會的YMCA北美協會以及本地華商合力捐款籌集。 於1912年,青年會代表在美國白宮舉行青年會會議,發現香港仍未有自建的會所,故提出若港方能於五年內籌得二萬五千美元購置會所用地,則北美協會會籌辦七萬五千美元作資助。 根據《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基督教靈實協會 (靈實) 及/ 或其服務單位採用以下政策,以確保網頁使用者之個人資料在得到保密。 個人資料包括及不限於姓名、電話、傳真、地址、電郵地址及捐款紀錄將用作募捐、組織及籌辦活動以支持、響應、宣傳和推廣我們舉辦的慈善及/或促進健康的工作。 公理堂2025 靈實採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以確保個人資料在收集和儲存的過程中得到保護。
公理堂: 長者檢測包|4. 家人可代長者領取嗎?
围绕这个组织的合法性及对其活动的评价问题,教会内部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派认为应肯定该组织的工作,它有利于协调各教会团体的立场,争取统一行动。 另一派意见则认为该组织无权在某些社会问题上代表公理宗,主张维护地方教会的自治权和独立性,甚至反对教会过多地干预社会问题。 更有人把强调社会责任的主张看作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这场争论在50年代初期达到高潮,前一种意见赢得了大多数信徒的支持。 1954年公理制基督教会的大会肯定了教会有关心社会问题的义务和采取行动的必要性;同时调整了“社会活动协会”的成员及其活动范围、提高其社会功能。
公理堂: 九龍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百余年间,英国公理会在三个方面加强了活动:其一,加强在殖民地的传教活动。 1795年建立了“伦敦会”,最初的目的并非仅传播公理主义,而是主张不分宗派,大力在海外布道。 此会的主要支持者为公理宗,因此,现代将其名称改为“公理宗世界布道协会一。 會所禮堂曾是舉辦文化活動的熱門場所,1922年在此舉行反對蓄婢會成立大會,1923年舉行節儉運動會,1925年舉行青年會美術展覽會。 最矚目的是1927年中國近代作家魯迅應邀來港,在此舉行了兩場演講,講題是〈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唱完〉,對新文化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公理堂: 香港浸會大學北角中醫專科診所
同年年底拆卸必列者士街70號的舊校舍,連同政府撥出毗鄰空地,1961年建成八層高的新校舍,定名為「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由中央會所至現時的必列者士街會所,本會於100年間為中上環區市民提供不同形式的康體、教育、輔導以至物理治療服務,亦照顧社會弱勢的需要。 在未來的日子,必列者士街會所將繼續堅守本會「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服務宗旨,為本區市民提供多元化兼高質素的服務,與香港市民共同進步及成長。 為了應付社會迫切的需求,本會於60年初積極籌備四大建設,包括籌募經費興建社區會所、青年會中學校舍、窩打老道會所大廈以及青年體育訓練場館。
公理堂: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美國公理會的喜嘉理牧師(Charles Robert Hager)於1883年來港,得溫清溪、宋梓榮等人相助,在必列者士街2號租地設立佈道所和書館。 同年冬天,孫中山來港就讀聖公會拔萃書室,在公理會領洗。 會所由美國建築師設計,故按西方藍圖設有火爐,而壁爐腔以磚砌成,左右兩側以瓷磚裝飾,上方置有會徽及對聯,火爐及煙囪雖早已封閉,但會方於2008年在爐旁位置設「智閒情」售賣小食,為庇護工場工友提供職業培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