礙於現時供應量少,一般營運機構難以預留名額應付有突發房屋需要的基層人士,一般計劃推出後短時間內所有單位便能完成配對,故被逼遷人士往往亦只有「好彩」能碰上招募時間才能配對單位,營運機構亦很難預測下一個計劃的推展時段,難以支援急切需要人士。 第二,不少基層人士教育水平不高,在缺乏社工主動接觸及介紹的情況下,其實難以掌握計劃推行的內容,甚至對過渡性房屋推行的資格、地點、時間及營運機構亦不甚了解,影響其未能主動就自己情況去作出申請。 第三,受限於營運機構自身的服務定位、現有單位發展類型及供應,不同有需要組群可獲安排入住過渡性住屋的機會參差。 香港文匯報訊 第五屆扶貧委員會昨日下午舉行第二次會議,委員通過由關愛基金推行房屋局負責的「過渡性房屋住戶特別津貼試驗計劃」。 該試驗計劃向「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下過渡性房屋項目的住戶提供資助,支援他們搬遷和適應新的居住環境。
- 此外,酒店及賓館業界對於將合適的酒店及賓館用作過渡性房屋的先導計劃反應踴躍。
- 該試驗計劃向「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下過渡性房屋項目的住戶提供資助,支援他們搬遷和適應新的居住環境。
- 雖然現有的過渡性房屋已能達成三點五個住屋權的條件,但現時計劃礙於單位供應來源及政策定位,故是次研究中,受訪者反映在「租務上的保障」、「文化適足程度」、「公平住屋機會」及「地點」三點五個條件方面,計劃仍有其局限性;而同樣,劏房亦是完全未能提供任何構成保障住屋權的條件。
- 第二,不少基層人士教育水平不高,在缺乏社工主動接觸及介紹的情況下,其實難以掌握計劃推行的內容,甚至對過渡性房屋推行的資格、地點、時間及營運機構亦不甚了解,影響其未能主動就自己情況去作出申請。
在進行重建評估工作期間,為善用閒置土地,以及建立一個校舍改建作住屋之模式作業界參考,將改建及翻新校舍作「過渡性社會房屋」。 組合屋屬於過渡性質,公屋亦需要頗長的輪候時間,租買平價二手盤,不失為解決急切住屋需求的方法,即上千居搜尋全港各區筍盤。 〉(2021年10月19日),我說到政府起公屋的能力實在太弱,起得很慢,導致供應不足,長遠房屋策略首5年達標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幾,公屋輪候年數仍然上升。
過渡性房屋好處: 香港文匯網
我們衷心感謝沿途有心人,大家持續的支持鼓勵,與我們砥礪前行,絕不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改善基層家庭生活的機會。 其後,他與太太搬進樂屋,一幢用作過渡性房屋的B Hotel,房內有採光大窗,亦有乾淨整潔的獨立廁所。 Raymond與Mark上月再次探訪他們時,喜聞唐先生已跟房屋委員會進行編配公屋前的詳細審查會面,獲配公屋在即。 他們搬走後騰空出來的單位,亦會繼續讓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入住。 委員備悉政府從多面向分析不同社會經濟特徵的住戶群組後,初步識別出數個精準扶貧的目標群組,分別是居於稱劏房住戶、單親住戶和長者住戶。
有學者提議推出土地債券,以類似代幣的方式,換地可換取土地債券,土地債券可用作公開投地,是沿用港英時代換地權益書的方法。 至於響應「共同富裕」號召的方法,是直接使用條例收回土地,以既有價格作出賠償。 樂善堂總辦事處及樂善堂小學將重建作社福用途,學校於2019年8月停辦。
過渡性房屋好處: 社區新世界:
由於過渡性房屋不太依靠政府能力,才可以不斷加碼;公屋全靠政府,於是遲遲未落成。 以上何種方法,私樓也好,公屋也好,效益會比興建得幾年貨仔及得幾層樓的過渡性房屋為高。 過渡性房屋好處2025 貨櫃屋的居住權由慈善團體派發,受惠者是慈善團體能觸及的受助人;公屋根據公屋排隊計分制;私樓則根據市場需求。 踏上密不透光的樓梯,在昏暗燈光下打開門,小朋友在床上玩耍、吃飯、溫習的情境,在我們過去數年探訪劏房住戶時不時重現。 劏房有多大,他們的世界就有多大;劏房有多闊,他們的想像空間就有多闊。
- 根據本年度《長遠房屋策略》(下簡稱為長策)周年報告數字,政府推算未來十年公屋及綠置居供應目標佔21萬伙,然而房委會和房協暫時公布未來五年公屋或綠置居單位預計總建屋量只有不足7.5萬個,相比長策目標仍欠3萬個單位,公屋輪候時間定必延長;與此同時,居住分間樓宇單位的住戶每年遞增至2018年,全港共有高達九萬六千個分間單位住戶。
- 而就此類型發展,政府亦應考慮向相關非牟利營運機構提供社會服務費用或租金補助,以令更多有需要但租金負擔能力較低的基層人士受惠。
- 房屋問題嚴重,縱使未來過渡性房屋供應目標已調整至一萬五千伙,但對比現時居住環境惡劣及有住屋需要的市民而言,落成的單位仍為不足。
- 基層市民考慮到過渡性房屋只是短期居住,故期望能減少對現有生活的影響,以免影響現時生活,切斷現有生活網絡,如個案二及個案七受訪者提及「幾個小朋友都要九龍區讀書,唔可以搬到太遠」及「讀書唔多,搬得太遠我驚搵唔到嘢做」。
-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網誌撰文指,政府積極推動過渡性房屋建設,計及投入服務、已動工、已招標、已啟動前期工作,以及深入研議項目,過渡性房屋單位逾二萬個,有助改善基層家庭生活。
- 入住過渡性房屋後,單位不論客廳、房間及廚廁等均設有自然通風及照明,亦有足夠空間可讓兒童在室內活動。
營運機構可能會不定時更新或更改項目的各項資訊(包括申請資格、租金水平及相關服務等)。 過渡性房屋好處2025 4.6 長遠將過渡性房屋納入長遠房屋策略,訂定合理而能回應社會需要的目標,持續提供長中短期房屋供應。 各個發展商積極捐或借出農地,土地面積達430萬平方米,部份可租用年期更至2047年,政府應研究發展租期接近三十年的土地為較高密度「臨時公屋」的可行性;同時因新界地區道路交通、排污和社區設施等配套與市區有一定差異,故具體發展需時可能更漫長,政府亦應硏究如何優化附近基建配套的方法,以協調地區取得發展共識。 如果說私樓幫不到窮人,做不到共同富裕,那私人土地也可以用來起公屋。 保障產權的方法是換地,換地入面有很多討價還價的情况,但現屆政府經常說自己可以簡化程序,換地是否成功只是政府能力問題。
過渡性房屋好處: 以長遠方法解決房屋問題 政府責無旁貸
為加快興建過渡性房屋流程,政府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技術,興建「組合屋」(亦稱「積木屋」)。 千居將會在下文詳細講解組合屋背景,過渡性房屋的申請資格及程序,還有其他組合屋種類介紹。 我們會持續審視紓緩基層家庭生活困難措施的成效,盡力減輕他們肩上的擔子,讓他們在這片土地安身立命,以港為家。 隨着位於元朗錦田可提供約1,000個單位的用地已計劃向城規會提交規劃許可申請,提供15,000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的既定目標雖然已達,但我們不會停步。 坊間可能會有官商勾結等批評,但現在的政府聲稱自己一往無前,不會懼怕坊間小小的批評聲音,所以這個辯解不成立。 過渡性房屋好處2025 過渡性房屋雖然只是基層家庭踏上房屋階梯的起步點,然而對身在困境的人,可說是漆黑旅程的歇腳站,可以紓一口氣、減一點壓,為前路燃點希望。
過渡性房屋好處: 甚麼是「組裝合成」建築法?
受訪者對過渡性房屋能有效改善住屋生活及保障其住屋權利方面評價正面,反映一個合宜的過渡性房屋對居民而言,其實不只是一個「租平、面積大」的居所,而是可以體現到租務穩定及具有權利保障,可以「安全」、「安心」及「安穩」地居住的地方,故政府現時決定發展過渡性房屋實為有效措施。 然而現有計劃在「租住年期」、「受惠對象的申請資助」、「共住安排」及「地點」四方面仍然存有改善空間;另外,現時即使計算由發展商捐出的新界農地,政府公布現有及未來供應量暫時仍只有約一萬個,對比起廿萬居住不適切居所的市民數字仍為不足。 過渡性房屋好處 因此,下文將從「權利保障」及「效率」兩大方向分項敘述計劃發展受限的原因分析,以期再針對性提出具體政府建議。 本港目前居住在劏房的人數估計有20多萬人,由於公屋輪候時間較長,政府與社會各界合作興建過渡性房屋,以解基層市民改善居住燃眉之急。
過渡性房屋好處: 過渡性房屋推行及紓困成效質性研究報告 發布會新聞稿
我們積極致力增加過渡性房屋單位的供應;下月亦將開始向輪候公屋逾三年的合資格人士發放現金津貼;同時正全力推展劏房租務管制的立法工作,為居住在劏房的基層市民提供合理保障。 除著愈來愈多發展商表示願意捐出或借出新界農地建屋,預期新界會成為未來過渡性房屋的主要地區。 不過按政府2016年發布關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的報告,當中居於九龍區的住戶佔最多(56.9%),居於新界佔二成(23.6%)[2],能預計未來或將會有較多居民因應計劃落成地點而跨區搬遷,特別基層人士為節省交通開支及時間,偏好於同區工作,同時學童同時亦或需要轉校。 現時政府在大幅推動此類型發展的同時,一般只公布單位數字,未有具體解說如何增加該區的就業及在學機會,不但令當區市民擔心爭奪資源,亦難以釋除劏房居民對跨區的疑慮。
過渡性房屋好處: 過渡性房屋有功可邀?(文:阮穎嫻) (09:
為倡導政府採納過渡性住屋的概念,本會自2016年起推行「喜家-社區過渡性房屋計劃」,以低於市值及可負擔的租金將經妥善改裝的單位分租給有需要的基層家庭,至今三年來,協會已成功營運了超過80個單位。 根據本年度《長遠房屋策略》(下簡稱為長策)周年報告數字,政府推算未來十年公屋及綠置居供應目標佔21萬伙,然而房委會和房協暫時公布未來五年公屋或綠置居單位預計總建屋量只有不足7.5萬個,相比長策目標仍欠3萬個單位,公屋輪候時間定必延長;與此同時,居住分間樓宇單位的住戶每年遞增至2018年,全港共有高達九萬六千個分間單位住戶。 長策中曾提出「協助香港所有家庭安居,讓他們可以入住適切而可負擔的居所」的願景,但政府面對長遠房屋供應短缺,常以覓地建屋需時作為解說,而對於眼前不適切房屋數字上升的問題,又以擔心有機會令私營房屋供應下降為由,至今仍未確實推展租務管制及租住權保障,只停留在研究層面。 過渡性房屋好處 過渡性房屋好處2025 雖隨著近日各大地產商積極回應過渡性房屋計劃,捐或借出大幅新界土地以興建過渡性房屋,令已公佈的項目已達成三年一萬伙的短期目標,並「加碼」目標至一萬五千伙,但其實對比劏房數字仍是杯水車薪,而且當中不少落實細節仍未被清楚公布。
過渡性房屋好處: 過渡性房屋項目概要 (截至2023年4月25日)
為善用閒置土地,以及建立一個校舍改建作住屋之模式作業界參考,校舍已改建及翻新作「過渡性社會房屋」。 為加快興建社區防疫設施,政府採用預製組合屋技術,分別於青衣、新田、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粉嶺馬適路、洪水橋、元朗潭尾極速建設 6 個隔離設施,其中位於青衣的項目,僅用了 7 天竣工。 組合屋配有基本設備,以過渡組合屋為例,一般樓高 4 層,單位可供 1 至 3 人居住,每戶附設獨立洗手間及浴室、電熱水爐,另設有使用電爐的煮食空間。 「組裝合成」建築技術並不是新鮮事,荷蘭、英國、新加坡及澳洲等地均有用貨櫃作臨時房屋,而香港本身都有用預製件,不過規模不大,通常用預先製成的牆身、天花等結構,較少裝嵌一個完整房間,甚至單位。 我早前與立法會議員實地視察劏房及過渡性房屋項目,聆聽劏房戶訴說他們的生活困難,類似的境況並不陌生,但每次接觸都不無感慨。
過渡性房屋好處: 申請資格
俞家新居的空間足以讓各人平排站在一起合照,大女兒終於可由上格床重返地面,與我們坐着見面。 過渡性房屋好處 街市的喧鬧聲不再,附近治安亦良好,居住環境的改善為三姐弟的成長帶來希望。 葉先生住的劏房環境亦同樣淺窄,但父母對兩個兒子的愛卻沒有受到空間限制,小小地方放滿小朋友的書本和玩具。 同樣對着天井的窗戶,在房內亦不能得見陽光,而可走動的空間也只有方寸之地。
過渡性房屋好處: 過渡性房屋供應逾二萬
立法會在2020年6月批出首筆共50億元的支援非政府機構推行過渡性房屋項目的資助計劃,讓我們可以為非政府機構提供財政支持,全面推動過渡性房屋建設。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網誌撰文指,政府積極推動過渡性房屋建設,計及投入服務、已動工、已招標、已啟動前期工作,以及深入研議項目,過渡性房屋單位逾二萬個,有助改善基層家庭生活。 項目旨在提供可負擔租金及解決基層家庭的住屋需要,協助居於惡劣環境並輪候公屋之基層家庭,以及改善生活環境。 我們4月底向立法會過渡性房屋及劏房事宜小組委員會交代了工作進度,預計相關法例修訂可在7月提交立法會審議。 如在今個立法會會期內通過,我們有信心可以在明年初落實劏房租管,讓住在劏房的居民可以在租約期內免被濫收水電雜費。
過渡性房屋好處: 社區隔離設施
我們一方面加快公屋建設,另一方面,為協助及紓緩居於不適切居所家庭的生活負擔,我們已推出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和劏房租務管制,紓緩他們的財政壓力和保障劏房租戶。 政府積極鼓勵各界使用「組裝合成」技術,現時除了用於過渡房屋之外,更用於居屋,包括房委會旗下的「東涌99」東涌第 99 區公營房屋發展項目,以及房協擬建的洪水橋項目。 我聽社福界別及商界的人批評,為什麼是他們去做,而政府不做? 而且近來很多項目都是發展商出錢出力,政府連錢都沒有出;舊樓翻新部分則是舊樓業主的借出單位。 我親自問過陳帆局長,究竟政府在這件事上面有什麼貢獻,他說免費裝電掣,象徵式收一蚊。
續租的租金加幅亦受到規範,希望能令基層家庭在獲編配公屋前,居有定所,心有所安。 總括而言,入住過渡性房屋的居民認同計劃有效(Doing the right 過渡性房屋好處2025 thing),大致能體現其推行目標,與居於劏房的市民的情況猶於天堂與地獄之別;然而計劃現時仍有局限,故本會就「促進更佳權利保障」及「提升推行效率」兩方面有以下政策建議。 入住過渡性房屋後,單位不論客廳、房間及廚廁等均設有自然通風及照明,亦有足夠空間可讓兒童在室內活動。 2017 年,政府提出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以興建過渡性房屋。 關愛基金於翌年通過撥款 $3,570 萬元,資助社聯在深水埗展開本港首個預製合成過渡房屋計劃「南昌220」,已於 2020年 7 月入伙。
過渡性房屋好處: 組合屋背景
政府正因應各目標群組的需要,籌備適切的精準扶貧項目,並會按「成熟一項推一項」的原則推展各項目。 組合屋租金並非劃一,參考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介乎綜援租金津貼最高金額及公屋租金;若參考房委會租金援助計劃,租金水平不超過住戶入息 25%。 其後有發展商在2018年以象徵式一元租金租出深水埗南昌街的土地,發展成為首個標誌性的過渡性房屋項目—南昌220。
現屆政府說公屋供應頭輕尾重,要5年後才有更多供應,所以短期內只能有過渡房屋,唯有大講特講。 過渡性房屋是一屆政府可做到的事,所以為了證明自己有功,重過渡性房屋,輕公屋,可能使官員的考核紀錄更好看,不然到交成績表的一刻,無公屋又無任何揸拿就弊了。 我就當房屋供應真的要5年以上,無法像中國大陸在3年可以起到一幢樓出來,唯望現屆及來屆政府好好努力,令5年後真的有大量房屋供應。 雖然到時是再下一屆政府邀功,但現屆及來屆官員也應盡責,不然每屆都說5年後才有,最後得個桔。 况且現在政治制度已「完善」,官員即使離任後也有一定賞罰制度,可得到由國家給予的其他機會,希望不會發生今屆做不到,下屆不關我事,於是頹做,結果由頭到尾都無人做,導致5年後仍然供應不足的結果。 我在〈邊個話賺錢唔可以做好事〉一文中(《明報》,2021年10月5日)講到私人機構及第三界別比起政府更有效率,如果由政府供應,等到天荒地老都沒有,所以由前者去做是好事美事,但這只是因為這樣比起什麼都不做好,是次優選項。
政府建屋花費公共開支,成本開支的考慮固然必要,但在居住質素上著墨更為必要。 但政府現時不但未有就住戶最高租金佔入息比率及最低人均居住面積等設立統一標準,而且部份項目更不設租金上限,忽略居民可承擔能力;現階段亦未有就提供社會服務方面提供財務上支援,只依靠非牟利機構運用原有人手或其他基金的資助,未見對社會服務的重視。 適切居所應需保障入住者享有不受任何災害影響的安全及健康,受訪者除因居住環境改善和減少了逼遷和加租的壓力而改善精神健康外,現有的過渡性房屋亦較劏房安全得多。 四戶正居於社會房屋的受訪家庭租金比居於劏房時大幅下調,而同時間居住面積比以往單位大上至少一倍;而對比起未有入住的居民,除了租金至少佔去家庭入息約1/3外,因租金負擔甚重,甚至影響了其他權利的實踐。
過渡性房屋好處: 組合屋背景
由新鴻基地產以象徵式1元借出土地、政府撥款興建,並由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營運的「同心村」,項目提供1,800個單位、可讓約4,000名基層市民入住,目前入住率達五六成。 在支援弱勢社群家庭,特別是單親家庭方面,政府計劃在新學年推出為期一年的「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試行計劃」,由學校提供場地,並由非政府機構負責營辦,讓有需要的小學生課後留校接受託管和學習支援,以便家長可選擇外出工作,改善生活。 委員通過由關愛基金推行該試行計劃,總撥款額約為9,902萬元,預計約3,000名學童受惠。 政府將敲定計劃細節,委聘非政府機構營辦託管服務,並物色有較多目標學童的小學,邀請有關學校物色就讀小一至小六的目標學童參與計劃。 不少正輪候公屋的基層家庭居住情況不理想,為了讓有需要家庭能盡快改善居住環境,興建過渡性房屋的速度是我們極為重視的一環。 因此,新興建項目大都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好處是興建時間較短,可以盡快讓有需要的家庭入住。
過渡性房屋好處: 社區健康中心
華人文化中對「家」有一定的期望,家庭是一個屬於自己家庭的空間,故受訪者多希望可於居所內保有自己的私隱,較不習慣時刻與其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及擔心與人相處會出現磨擦,如現時租住需共用廚房單位的個案一劉生,就認為與他人共居始終不太習慣,「雖然大家知道對方情況都會互相遷就,無獨立單位咁好囉;如果完全獨立就當然好啲,唔駛咁拘束」。 在板間房居民眼中,「共用洗手間及廚房」並非共融,而是因經濟考慮而「被迫接受」。 過渡性房屋好處2025 如個案五鄧女士一家,之前居於頂樓的板間房單位,需要與鄰居共用廚廁,她的兒子因為共用洗手間的問題就被鄰居惡言相向,家庭甚至擔心到需要在房中聽到外面沒有聲音,才敢出房門使用廚廁。 感謝公益金及社創基金在2017年的支持,合共撥出5,000多萬元推出社會房屋共享計劃,讓我們能結合業主、非政府機構等有心人的力量,將合適的舊單位翻新,讓非政府機構租予有需要的基層家庭,鋪墊日後民商官攜手踏上征途,推動過渡性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