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試過市面上不少高階長笛,但都未找到一支稱心合意的。 於是,他花近十年時間,親自設計每一個長笛部件,再委託美國著名長笛製造商 V. Q. Powell 製造,全球獨一無二。 有趣的是,這支特製金笛只有 Jay 才吹得響,內裏乾坤,大概只有他知道。
- 老店也許給人一種守舊的感覺,回看廖孖記品牌發展,不同年代的掌櫃也帶領着廖孖記品牌回應那年代的市場需要,一個品牌的成功並不是偶然。
- 店鋪約四十幾平方米,呈狹長布局,前臺貨架上擺放著腐乳和其他醬料。
- 第四代掌舵人廖晃業是英國皇家北部音樂學院音樂系碩士,是出色的長笛演奏家,深愛音樂,也守着家業,「我食住廖孖記醬料大,我自己又在醬舖大,如果我不接班,就沒有人接了」。
- 更有食譜供顧客參考,使用相關醬料烹調美食。
- 過去最早開的是豆品店,後來才成了腐乳專門店,除了本店和city’super,其他地方都買不到廖孖記腐乳,為的也是掌握最佳賞味期。
自1905年創業以來,廖家便在佐敦這間小鋪銷售豆製品,直至今日。 廖晃業是廖家第四代負責人,從小在這裡長大。 他堅持使用曾祖父傳下來的傳統製作工藝,因為「有些手作的東西是機器無法取代的」。 一九〇〇年代雪櫃以至電力供應並不普及 (至一九三〇年代雪櫃才成為美國家庭必備家品,及後傳至世界各地),一天內賣不完的食品便要棄掉,造成浪費。
廖孖記腐乳: 香港百年老字號廖孖記的“不變之道”
香港百年老字號廖孖記第四代繼承人廖晃業一邊擦拭著心愛的長笛,一邊招呼前來購買腐乳的顧客。 廖孖記腐乳 廖孖記創建于1905年,曾因招牌産品腐乳而小有名氣。 “廖孖記”腐乳的味道傳承了百年,招牌腐乳的秘方、材料多年來沒太大改變,但腐乳能千變萬化、推陳出新,揉合成多款秘制醬料,例如卡邦尼醬等。
獲香港歌劇社邀請,於 Opera Passion IV 擔任客席指揮。 任教於意大利 Casalmaggiore International Music Festival。 製造長笛的物料一般以銀和木為主,Jay 則鍾情於黃金長笛。
廖孖記腐乳: 【周大調富格曲@iM網欄】 食家推薦 百年老鋪「廖孖記」
現在常說「減廢」的概念,在物資相對短缺的年代卻是自然而生的事。 為了物盡其用,增加收入,廖孖記的創辦人廖氏兄弟便把賣剩的豆腐製成能長時間儲存的腐乳,後來更集中生產此產品,奠定了廖孖記的發展方向。 廖孖記腐乳 廖孖記腐乳2025 沒有演奏會的時間裏,廖晃業會待在老店裏,店裏散發著熟悉的腐乳香。
- 多次舉辦小提琴獨奏會,為香港電台第四台作錄音演奏。
- 期間,認識了不少本地的音樂家、音樂人,當中包括樂團的長笛首席廖晃業先生 (Jay Liu)。
- 七十年代初,「廖孖記」致力開拓海外市場,以腐乳、南乳及麵豉馳名海外。
- “廖孖記”腐乳的味道傳承了百年,招牌腐乳的秘方、材料多年來沒太大改變,但腐乳能千變萬化、推陳出新,揉合成多款秘制醬料,例如卡邦尼醬等。
- 製造長笛的物料一般以銀和木為主,Jay 則鍾情於黃金長笛。
- 製作過程中,不添加任何味精和防腐劑,從黃豆做成一板板的豆腐,再切成一粒粒白豆腐,之後浸入鹽酒,任由它們密封發酵至少半年,香味才足、口感綿軟。
- 有趣的是,這支特製金笛只有 Jay 才吹得響,內裏乾坤,大概只有他知道。
- 為了物盡其用,增加收入,廖孖記的創辦人廖氏兄弟便把賣剩的豆腐製成能長時間儲存的腐乳,後來更集中生產此產品,奠定了廖孖記的發展方向。
「爸爸好叻,於廣東省、香港、澳門出售豆腐花、豆腐、芽菜,一九七〇年代出口腐乳到新加坡,當時《南華早報》也有報道。」第三代傳人廖振建回憶說。 廖雄那時賺取了豐厚利潤,也懂得投資,就興建了廖孖記大廈,地面舖頭便是現在廖孖記所在地。 在租金高企的香港能擁有物業,成為廖孖記至今仍屹立的關鍵之一。 他眼中的西九龍,「每個年代至今,都有不同類型的餐廳、食店,永遠不斷的循環,大家也保有一個生存的空間,就像雲吞麵,在歷史中就佔有一席之地,還有燒味、燒臘,廖孖記腐乳,都是西九龍的代表,這裡就是一個飲食的地區」。 民以食為天,麥心睿說,大家會想到的香港最好的幾個地方,一定會選擇西九龍。 老店也許給人一種守舊的感覺,回看廖孖記品牌發展,不同年代的掌櫃也帶領着廖孖記品牌回應那年代的市場需要,一個品牌的成功並不是偶然。
廖孖記腐乳: 風暴「圓規」接近 香港所有學校停課
更有食譜供顧客參考,使用相關醬料烹調美食。 多年前,曾於樂團擔任行政總裁 (CEO),負責音樂會的統籌及大小事項。 期間,認識了不少本地的音樂家、音樂人,當中包括樂團的長笛首席廖晃業先生 (Jay Liu)。 Jay 是一位出色的長笛演奏家,為人謙厚、沈實認真。 除了欣賞他的演奏外,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他手上閃閃發亮的黃金長笛。 或許,未必每個朋友都聽過或見過 Jay 的金笛,但他的家族生意及出品,大家可能早已認識──廖孖記腐乳。
116年過去了,歷經四代人,廖孖記還有很多地方沒有變:店鋪地址、腐乳配方、産品包裝、招牌字體,還有“代代相傳”的守則。 市集成了公園,舊樓成了新樓,“廖孖記”仍是“廖孖記”。 廖孖記腐乳 經過一百年時間的沖刷,香港百年醬料老店、有“腐乳王”之稱的“廖孖記”仍然屹立在香港佐敦閩街1號,樓宇外墻上“廖孖記腐乳王”六字清晰可見。 「廖孖記」第四代傳人 廖孖記腐乳 Jay,自小熱愛音樂,先後以優異成績獲香港演藝學院學士及英國皇家北部音樂學院長笛演奏碩士學位。 演出經驗豐富,以首席長笛及短笛手活躍於多個職業樂團。 Jay 是個忙碌的商人,亦是個忙碌的音樂家。
廖孖記腐乳: 香港西九龍難忘好滋味!70年雲吞麵、百年廖孖記腐乳
當年在英國留學時,他發現留在當地樂團的機會渺茫,同學們相繼離開,還有人在唐人街當起了餐廳廚師。 聽父親廖振建説,爺爺廖雄善于經營,腐乳成為廖孖記的招牌産品,曾經遠銷至東南亞。 春夏時節,廖家人忙著制作腐乳,秋冬季節則生産較多醬料。
廖孖記腐乳: 廖孖記腐乳255克
店裏每天大概賣出二三十罐腐乳和其他醬料,每個月賣出幾百罐,這是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作為中國人常用的傳統調味品,腐乳至今已有超過千年歷史。 廖晃業介紹,以前經濟條件差的人買不起肉,便用腐乳代替,配上一碗白米飯,也吃得津津有味。 廖孖記腐乳2025 用獨家配方制作的腐乳味道醇厚,深得顧客們喜愛,這是廖孖記延續至今的關鍵原因。
廖孖記腐乳: 香港“廖孖記腐乳王”:家的味道傳承百年
除了大眾化的食用方法,例如椒絲腐乳通菜,我不忘問問這位專家,建議該如何品嚐。 廖晃業分享了一件事:曾有一位90多歲的老人從國外回來,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了廖孖記。 老人説,幸虧老店還在,她一直惦記著腐乳的味道。 廖孖記腐乳 1905年,廖家便在佐敦這間小鋪銷售豆製品,直至今日。 早前有人找到1920年閩街的舊照片,並把照片送到“廖孖記”,該照片放大後,雖有些模糊,但仍可見“省港廖孖記老鋪”的招牌。 多次舉辦小提琴獨奏會,為香港電台第四台作錄音演奏。
廖孖記腐乳: 百年腐乳店廖孖記 第四代傳人廖晃業:傳承家的味道
在五、六十年代,一小塊腐乳足夠一家人配飯吃,如今除了可提升食慾,吃法也千變萬化,例如塗裹麵包或饅頭,或是店家建議用來拌麵或做成火鍋湯底,也可與起司、燻肉與義大麵同煮,陣陣鹹香,味道令人驚喜。 廖先生廖太太在子女出來社會工作後,不似以前只顧店舖工作及家庭,而是有更多時間享受人生。 近年,他倆每年都會去數趟旅行,即使身處外地也不忘廖孖記。 這天廖太太便跟我分享她用到韓國旅行時買到的魚仔烹調的魚香茄子咸魚豆腐醬,用來炒蔬菜,不用為調味操心。
廖孖記腐乳: 廖孖記傳人守業中作樂 腐乳飄香逾一世紀
廖家人曾擁有一整棟六層樓,如今只留下第一層店鋪和第五層公寓,其余樓層都售賣出去了。 廖孖記腐乳2025 廖晃業的父親也熱愛音樂,店舖內總播放着不同的音樂作品,廖晃業深受薰陶,過去每當他要參加音樂比賽前,店舖便不時傳出悠揚笛聲。 現時他每次參與表演前,仍會在店內練習一番。
廖孖記腐乳: 爭中港通關 香港健康碼擬加要求 減少與內地差距
他說:「只要賺的錢能養活自己就夠了。以前我們也有過100箱左右的大單,但實在太辛苦就沒接。現在我們只在實體店和一些老雜貨店賣,大型超市裡都找不到的。」廖孖記也給餐廳供貨,比如灣仔的福臨門酒家。
廖孖記腐乳: 廖孖記腐乳飄香一世紀
有時,他坐在作坊的工作臺前,熟練地將淡黃色腐乳塊裝進玻璃罐中,等待下一輪發酵。 他不僅是百年老字號的繼承人,也是一名長笛演奏者。 廖晃業曾在香港演藝學院、英國皇家北方音樂學院學習長笛演奏,目前在香港兼職演奏長笛,今年以來參加了十幾場演奏會。 腐乳必須經過兩次發酵,第一次發酵歷時約三個月,將初步發酵好的腐乳塊裝進玻璃罐中,倒入特制腐乳汁,準備第二次發酵,快則等待兩三個月,慢則需要半年甚至一年時間。 店鋪約四十幾平方米,呈狹長布局,前臺貨架上擺放著腐乳和其他醬料。 穿過一道門,後面是制作和包裝産品的作坊,廖家雇用了兩位工人,負責將腐乳塊和醬料裝進透明玻璃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