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時只有房屋署設有針對公屋的相關準則,據房署規定,公屋的人均居住面積最少要有75平方呎,若人均居住面積少於60平方呎則屬「擠迫戶」。 納米樓問題2025 綜觀全球,不少國家及地區都設有「最低居住面積」的法例。 例如新加坡就有法例規定市中心以外的單位平均面積,最少達70平方米(約753呎)。 除此之外,他亦建議要配合租金管制,以免一旦人均居住面積改善,卻換來租金更大幅增加等問題。 他相信這能改善港人無錢買樓,只能被逼居住面積細小的單位,以至地產商再大力建設納米樓或劏房等的惡性循環。
誠然政府這輪政策及措施的原意是好,試圖透過提升住宅單位數量解決房屋緊張的問題。 納米樓問題 但發展商為了賣得更高價錢、謀取更多利潤,於是在新興建的納米樓盤內加入奢華元素,例如私人會所、停車位以及豪華裝潢作為招徠,滿足對品味生活有要求的港人。 納米樓沒讓本港樓價降溫之餘,反到促成新一波的炒賣熱潮。 市民愈來愈難負擔高昂樓價,間接導致市場對面積細小但入場費較低的「納米樓」產生需求。 2010年的260呎以下單位只佔整體一手單位0.2%,2019年其比例卻已上升至12.9%,亦即接近每八個新單位就有一間是「納米樓」。
納米樓問題: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飲茶可預防主動脈鈣化,歸功於這種營養素!點飲法最有利心血管健康?
提出的《香港2030+》提出透過建築設計指引,促進私⼈住宅單位內採⽤通⽤設計,今天政府停留在願景和構思階段,納米樓的出現與上述法規的懸置不無關係。 年更新後,⼤⼤簡化了興建開放式廚房的批則程序,令發展商更容易興建開放式廚房,涉及的主要官員梁展文、林鄭⽉娥等。 按揭保險普遍被理解為市⺠上⾞的主要⽅法,這數據亦突顯納米樓市場可能充斥非⾃住的投資買家。 不少上述樓盤在入伙初期均有地產代理表⽰同時間有⼤量租盤放盤,同期租盤數⽬約佔樓盤納米單位總數的三成,顯⽰不少納米樓買家視之為投資⼯具。
- 資料顯示,從納米樓整體供應而言,在2010至2019年十年間,興建最多納米單位的發展商是恒基地產,共2858個單位(佔整體33.4%),另有96個單位與新世界發展合資興建。
- 雖然如此,但入場費低,始終有吸引力,由於納米樓面積較細,單位樓價相對較為便宜,一般為400萬以下,但如果計算平均呎價,每呎可達$18,000或以上,納米盤首期相對較低。
- 這樣換樓人士一定會方便一些,可惜這項改革因有人從中作梗,而沒法在立法會休假前通過。
- 投資者若以納米樓作為投資項目時,應三思及風險評估後再作決定。
- 外籍女傭昨天(15日)入稟區院法院控告其男僱主,指在入職翌日開始不斷遭其非禮,其後更被姦成孕。
- 再扣除走廊及開放式廚房等,屋主的活動空間基本上亦只有約60呎的面積。
- 由於納米樓是採用一房或開放式設計,而且單位面積較小,所以客廳、睡房、廁所和廚房距離比一般單位短,如廁所發出氣味,或煮食是散發油煙或氣味,全屋無可避免會被波及。
其實納米樓新盤經過好的裝修和室內設計規劃後,也可以減去空間壓抑感,增加採光度和空間感,善用傢俬、系統櫃、地台等增加儲物空間。 根據中原指數顯示,今年的樓價至今仍然有些微升幅,代表新冠疫情對住宅樓宇影響不大,但疫情令到住納米樓的人非常煩惱,在疫情嚴重時,政府呼籲市民stay home以及work from home,原來Home就是納米樓死穴。 在今年年初,本土研究社,一間推動民間研究的知識平台,發佈了一份納米樓研究報告《納錐之地》,公開香港納米單位的情況。 報告將納米單位定義為260尺以下的單位,最細的納米樓單位僅128呎,比私家車車位更小。 因為香港租金昂貴,所以這些微型單位因為面積較小,售價相對較低,所以開始較受市場歡迎。 在2019年納米單位佔一手樓市場12.9%,有1,805個,意即每八間一手單位就有一間是納米單位。
納米樓問題: 政府:增加建屋量行先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台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 反觀全球,各大城市人均居住面積都大於200呎以上。 例如東京就有210呎、深圳則有300呎、倫敦這個歐洲大城市更有349呎。 然而作為國際大都會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161呎,對比一個標準私家車位,都只是大多約30呎。 羅生說:那裡環境很差,又打架、又有人吸毒,又有精神病的。 以前租住的人很複雜,壓力很大,經常被嘈醒,因為他們整晚也在嘈,經常要報警。
開始工程後, 每個階段都會適時向客戶報告進度, 以確保工期如期進行。 而完成工程後, 會提供一年結構性保養, 以確保客戶滿意。 納米樓熱潮是否過去,仍是未知之數,但呎價高卻無用置疑,相比起來,二手屋苑「性價比」更勝一籌,即上千居物色各區放盤。 林鄭月娥在其2020年施政報告中指出,特區政府將把新開發土地的70%用於公營住房建設,相比以前有明顯提高。 可見,大部人利用「納米樓」來獲利,基本都等SSD期過後就放售。
納米樓問題: 發展商推細單位谷年輕人上車
另外,張炳良說,可考慮將部分私營房屋用地,轉作興建公營房屋,應付短期需求。 近年新落成的私樓單位愈「劏」愈細,從上車盤、細價樓,到繪影繪聲的牙籤樓、蚊型盤、豪華劏房以至納米樓,均折射出私樓「新貌」。 納米樓湧現,輿論抨擊亦不絕於耳;有意見要求政府參考外國做法,制定人均居住面積的最低標準,或在賣地時加入限呎、限量條款。 不過,觀乎市場對納米樓反應熾熱,小型單位的應課差餉租值更逆市上升,撇開部分買家屬於投資客或受自身財力所限,細看香港社會、人口結構的趨勢,納米樓或許是配合部分香港人的實際需要。 五礦地產預期截至二零二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年度將錄得虧損介乎12億至14億元(二零二一年:利潤0.89億元)。 據前綫的同事反映,自從政府一再收緊房屋政策後,辣招已令二手市場陷入半停頓狀態。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劏房、共享空間能否解決香港房屋問題?
很多人在裝修的時候都會選擇裝修的風格,而且是一頭兩大,裝修風格有很多種,我適合哪一種呢? 我對風格完全沒有概念,我選擇的家具往往和我選擇的風格相差甚遠。 今天網絡小編就帶你到手把手了解5種流行的裝修風格,幫你選擇適合自己的裝修風格。 裝修後的新屋經常沾滿泥土和灰塵,灰塵、英泥漬、油漆漬、膠漬等,難以處理的污漬層出不窮。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成因
香港寸金尺土,香港政府一直重申我們的土地供應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房屋需求,但是我們卻浪費土地興建非宜居的樓宇,令它們淪為商品。 單位設計對身心健康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單位的使用方法。 納米樓問題2025 要解決房屋問題,我們不能只着眼於如何令單位可負擔,已忘記了單位需要適合居住的大前提,上回提到的健全房地產概念,正是一個很好的回應。 不過,2022年政府放寬按揭保險,九成按揭由原本只有800萬大增至1000萬,增加置業人士的借貸力,納米樓的供應才有所調整。
納米樓問題: 香港商報app財經大報 商界平台
裝修後的清潔不同於一般家庭清潔,如果這些污漬不及時清理,久而久之可能就無法徹底清除。 接下來我們去了新界的沙田(石門)裕德苑,距離港鐵站僅幾步之遙。 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愉德苑戶型、平面圖、裝修及室內設計示範。 今年將有7個新居屋項目推售,包括北角驥華苑、土瓜灣冠山苑、觀塘安秀苑、啟德啟信苑;東涌裕雅苑、沙田愉德苑及將軍澳昭明苑較早完成選樓,其中東涌裕雅苑是最早的落成屋苑。 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裕雅苑戶型、平面圖、裝修及室內設計示範。 納米樓問題 為了使雜物有一個堆放的位置,使廚房不那麽淩亂,在廚房地板和掛櫃之間安裝了一些用於存放物品的壁式貨架,這將使整個廚房看起來幹凈整潔。
納米樓問題: 租金下調 租客可選擇大單位
過往政府在房屋供應推動方面一直做得不足及受多方阻攔。 而公營房屋供應速度遠遠不及人口增長速度,公屋輪候有些長達6年甚至以上,導致劏房、籠屋,板間房等惡劣居住環境應運而生。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問題2025 在社會聲音呵斥樓價高企,上樓壓力大的同時,聰明的發展商便順水推舟,宣稱面積起細啲,總價低啲,能有助減輕上車壓力,對渴望上車而資金不足的人群來講,「納米樓」確實十分的誘人。 其實,制訂「最低人均居住面積標準」並非新鮮事,只是港府長期落後於全世界。 以深圳為例,2018年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發佈《深圳市房地產市場監管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訂明出租房的人均居住面積不能低於6平方米(約64.6平方呎)。 若以2015年深圳家庭平均有2.49人推算,安居型商品房的人均居住面積可逾300呎,公共租賃住房則約為130呎。
納米樓問題: 納米盤為年輕人上樓首選 更附送部分家電
原業主2015年491萬元買入,持貨7年,帳面蝕約9萬元或約2%。 與不少先進城市一樣,「大家庭」不再,「單身貴族」比例上升,亦可能帶旺細單位市道。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本港家庭住戶平均人數已由1982年有紀錄以來的3.9人,跌至去年的2.8人,連「一家三口」都稱不上;統計處並推算至2034年,數字會進一步跌至2.7人。 統計處解釋,小家庭數目上升,主要與從未結婚百分比和離婚率上升、生育率下跌和長者平均預期壽命延長等人口趨勢有關。 智經研究中心是2006年3月成立的獨立民間智庫,主要探討本港長遠競爭力和社會民生等重大課題。
納米樓問題: 發展商較市價高開項目
近日將軍澳日出康城更連錄同類成交,領都套三房單位,放盤約半年,剛以740萬元售出。 林鄭月娥上任後,有意鼓勵小業主換樓去改善生活,打算讓人買入新樓後,只要能在一年內賣出原有的單位,也可以退還多付了的二次置業印花稅。 這樣換樓人士一定會方便一些,可惜這項改革因有人從中作梗,而沒法在立法會休假前通過。 這樣市場就會平衡一些,非納米樓的交易也可以追上來。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可悲 東大嶼填海助解決
謹慎發言:在TNL網路沙龍,除了言論自由之外,我們期待你對自己的所有發言抱持負責任的態度。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家庭住戶平均人數持續下降,其中一人、二人住戶將會是家庭住戶數目增長的主要來源。 納米樓問題 一人住戶比例已由2006年的16.5%,升至去年的18.3%,預計至2024年會升至18.6%。
如今社會多了不少爭議,填海都無得填,政策執行可謂綁手綁腳,香港社會應進行一個大討論,研究如何開拓土地,政府可扮演甚麼角色,才是最重要。 問題是當地有充足土地供應,政府承諾可以在2028或2030年讓市民上樓,但香港不能作出同樣承諾,因為港府沒有足夠可建樓宇的土地。 事實上,全球各地均有措施保障市民的居住水準,例如日本每人最低居住面積就要達到269平方呎、英國為398平方呎、新加坡就高達500平方呎。 本港政府也於2021年聽到市民想「住大啲」的聲音,提出新的「限呎地」政策:在部分官地的賣地條款中,加入最低單位實用面積要求,不可以少於26平方米(即280平方呎)。
估計當中的原因,是很多納米樓的發展模式,都是強拍重建收到整合業權後再發展,而這些地盤面積通常比較小,用來興建納米樓才可以賺到較多。 根據本土研究社研究指出,不少納米樓主要用於投資,在三年辣招期過後就轉售,細單位持貨期約3.5年。 以上只計算了樓換樓投資客,尚未計買納米樓作出租用途的業主,相信兩者相加後,佔據了納米樓市場需求的主要部分。
納米樓問題: 納米樓裝修有甚麼需要注意?
工程顧問會就各項裝修流程制定相關之要求及規範,從而能讓客戶及裝修公司能在同一標準下順利完成工程。 這些納米樓單位多為投資者購入作出租用途,隨著香港與中國內地開關,樓市回暖,相信有業主借機高價放租,提升租值為投資回報。 如果政府屯門新地皮設下面積280呎下限,以新樓樓價2萬元計,新盤入場成本至少560萬元,甚至更高。 點一個開放式單位為例,實用面積222平方呎,以460萬元沽出,實用呎價20,721元。
納米樓問題: 出現納米樓的另類解讀
趙:我覺得人應該有一個相對合適的環境居住,納米樓面積太細,不適合我們的生活空間。 不少朋友跟我說,東京、紐約甚至倫敦近市中心也有好多細單位;但他們不明白這些細單位只是供工作日住,例如周一到周四,到了周五住客會揸車回郊外大屋住,外國稱之為principal residence。 趙:我同意政府必須急市民所急,居住是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由於量化寬鬆關係,樓價持續上升,銀紙不斷貶值,政府愈早解決問題便愈好。 納米樓問題2025 社會目前對新土地供應未有共識,無論是棕地、農地、或是政府引用條例收回官地,以及在北大嶼山填海造地,政府提出任何意見都有人反對,一直原地踏步。 銷售該樓盤的美聯物業西九龍發展商新樓專組客户主任周曉暉指,此類樓盤反而是最快沽清的,因為相對易於入手、首期少。
香港房屋供求失衡,納米樓數量於過去十年間暴增,政府對此的解說,是強調「當前的優次是增加建屋量」,並指只有當土地緊絀情況有所改善時,才較有條件探討應否訂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的議題。 亦因如此,發展商和代理大多支持政府放寬按揭保險成數來解決納米樓問題,不少發展商均同聲同氣地指納米樓將成往事。 納米樓問題 有見及此,發展商為了向這班上車族提供價錢合適、而質素相當的新盤,只好「將貨就價」,縮細入場單位的面積,自然降低入場樓價,令更多年輕人可以擁有自己的物業,但也造成納米樓叢生。 結果,在2013年至2019年期間,獲發施工同意書的納米單位數量由222個翻了10倍至2312個,而納米單位落成量更由81個激增11倍至982個。 傳真社指出,納米單位的實用樓面面積通常少於161平方呎,若參考公屋標準,最多只適合一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