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來,香港藝術館除了積極採購各門類文物,亦透過舉辦展覽以推廣中國文化,期間幸獲社會各界人士熱心支持,惠贈珍藏,令館藏文物日益豐富。 例如1985年葉義醫生捐贈的一批竹刻作品反映了和文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面貌。 胡錦超先生和郭安夫人分別於1986年和1987捐贈的石灣陶器,充分表現出這個廣東名窰的地方特色。 此外,各界人士和機構亦慷慨捐贈珍貴文物,反映社會大眾對保存文物的熱衷,也是對香港藝術館的支持。
蔓草纹在與牡丹、蓮花等紋樣結合起來的時候就叫做“某某纏枝”,例如纏枝牡丹、纏枝蓮紋等,此類纏枝紋在文人士大夫所用的织物、陶瓷、石刻、砖刻上常見。 纏枝紋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原始構思可見於戰國時期,當時在漆器的表現裝飾紋樣中,有二方連續紋樣與四方連續紋樣,它雖然表現的是“雲氣”,但它反覆、交替與穿插的藝術手法,事實上已具備了纏枝紋的基本特徵。 纏枝牡丹2025 到了漢代,纏枝紋樣成熟,被用於漆器、絲織工藝,如“萬事如意綿”與“鳥獸葡萄紋綺”等。 到了唐宋時,纏枝紋被廣泛用於工藝美術製品中,如唐李德裕《鴛鴦篇》詩云:“夜夜學織連枝錦,織作鴛鴦人共憐”,又如唐鏡中的“海獸葡萄紋”,就是一種著名的纏枝紋。 再例如在唐代出土的金銀器直接出現了纏枝花紋飾。 纏枝紋,全稱“纏枝紋樣”,俗稱“纏枝花”,又名“萬壽藤”。
纏枝牡丹: 牡丹紋
明代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繁榮的一個時期,手工業、商業高度發展,市民階層逐漸壯大併成為不可忽視的消費羣體。 對於處在社會中下層的市民階層而言,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是通俗而質樸的。 纏枝牡丹2025 纏枝牡丹2025 這種通俗易懂、一目瞭然的形式極大地迎合了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 纏枝紋還是我國傳統青花瓷中最主要與最具特色的裝飾紋樣之一,它最早出現於元青花中,到了明清兩代,不論是官窯還是民器,比比皆是,從而成了青花工藝的最重要裝飾語言。
- 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面上還可見隨雲頭形曲線繪畫3朵牡丹。
- 它會從腳芽開始慢慢破土繼而萌發,之後在五節或者六節處長出花蕾,從此往上的每一節都會長出花蕾。
- 如纏枝紋樣與伊斯蘭植物裝飾紋樣特色的融合,由於伊斯蘭地區宗教信仰的限制,他們更習慣以緊密連貫的植物花卉形式作為紋樣裝飾,而這種裝飾特色恰好與纏枝紋樣繁複、纏繞的特點有着共通之處。
由口至頸部飾蕉葉紋和蛇紋一圈,主體紋飾是夔龍紋和獸面紋。 獸面紋又稱饕餮紋,為商代青銅器常見紋飾。 饕餮是傳統中一隻貪食凶狂的怪獸,傳說其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饕餮有首無身。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製作工藝
色彩红、绿、紫色相互映衬,鲜艳明亮,青花浓厚而呈黑蓝色,具有顺治时期五彩器的典型特征。 尊撇口,短颈,丰肩,腹垂直下削,胫部至底外撇,平底无釉。 颈部绘青花、绿彩枝叶,配红彩牡丹。
-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 口沿內、外及高足外撇底部,繪青花單圈線。
- 元龍泉窯青瓷纏枝牡丹大瓶,元代文物,現收藏於杭州博物館。
- 到了漢代,纏枝紋樣成熟,被用於漆器、絲織工藝,如“萬事如意綿”與“鳥獸葡萄紋綺”等。
- 瓶盤口、束頸、豐肩、垂腹、圈足,腹部剔劃牡丹花紋,細膩流暢,一絲不苟。
- 纏枝牡丹紋金錦 纏枝牡丹紋金錦 館藏地點 故宮博物院 所屬年代 元代 性質 絲織物 元代加金絲織物著名作品之一喔。
- 此鈿子不單滿佈鈿花,頸後邊沿更垂有珍珠寶石貫串的流蘇,顯示它是穿吉服場合佩戴的。
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基本信息青花纏枝牡丹紋蓋罐 通高49.5厘米、口徑21厘米,底徑22厘米文物介紹直口、短頸、豐肩、腹下收、近底處微撇、砂底,隱圈足,寶珠鈕蓋。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紋盤 定窯白釉印花纏枝牡丹蓮花紋盤是宋代的一件瓷器作品,此作品高5.4cm,口徑30.4cm,足徑13.6cm。 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 宋代耀州窯纏枝牡丹紋梅瓶編輯 鎖定 討論999 耀州窯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之一。 窯址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稱耀州窯,它… 北宋亞字形纏枝牡丹紋銅鏡 北宋亞字形纏枝牡丹紋銅鏡文物介紹 編輯 銅鏡的最早發現,出現於公元前2000年—前1900的齊家文化發掘,春秋戰國時期銅鏡開始大量使用,漢唐時期達到鼎盛,到明清時期,隨著… 莖左旋纏繞,,主蔓粗度可達0.3cm~0.4cm,分枝可達5~7個,枝節長2cm~3cm,單葉互生,葉柄長2cm~3cm,葉長6cm~8cm,寬1.5cm,全緣。
纏枝牡丹: 五彩
鈞窰以肥厚的「月白」、「天青」、「玫瑰紫」等窰變釉著稱,色彩錯綜掩映,猶如晚霞幻變。 此葵花式盆托通體遍施紫藍色鈞釉,造型純淨典雅,釉色凝厚瑰麗。 器底刷芝麻醬色釉,有支釘痕一圈計14個,並刻有「七」字款。 對於官鈞瓷器燒造年代問題,近代學者也有頗多不同觀點,有待進一步研究。 香港地處中國南面門戶,而且在中外交通上,也擔當起一個主要角色,因此與香港及廣東有關的嶺南文物,亦為本館重點收藏項目之一。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的養殖方法
纏枝牡丹(變型) 纏枝牡丹(變型)編輯 鎖定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這一變型的特徵是花冠重瓣,撕裂狀,形狀不規則,花瓣…
纏枝牡丹: 文化
瓶腹兩面有開光,內施天藍地繪以花卉、小鳥及蝴蝶。 此瓶體積大、顏色鮮艷,描繪細緻,實為銅胎畫琺瑯器中之精品。 纏枝牡丹2025 用氧化銅作彩料,在瓷胎上繪畫,然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焰氣氛中一次燒成。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物價值
纏枝紋 纏枝紋是中國古代傳統紋飾之一。 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桿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上的牡丹紋裝飾主要寓意富貴吉祥;纏枝牡丹紋,柔婉多姿,生動優美,富有動感,寓意生生不息、萬代綿長的美好願望。 五代越窯、宋代定窯、耀州窯有刻劃牡丹紋製品,磁州窯則為白地黑花品種。 定窯器上常出現一枝獨秀的單朵牡丹,耀州窯瓷器上多見花朵兩兩相對,磁州窯枕面上還可見隨雲頭形曲線繪畫3朵牡丹。 構圖方式有適合式、對稱式、均衡式等。
纏枝牡丹: 青花
青花髮色典型,深沉不滯,紋飾佈局合理,肩部繪製如意頭開光水波荷花紋,腹部繪製纏枝牡丹紋為主題,筆法隨意灑脱,紋飾精美吉祥,十分珍貴。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44釐米,口徑5.4釐米,採用傳統拉坯法制胎成型,製坯時分段節裝,接痕明顯,器形古樸典雅,給人以莊重、雄偉和挺拔秀麗的美感,為元代梅瓶的典型樣式。 使用進口的“蘇麻離”青料,髮色蒼翠濃豔,對比強烈。 瓷器釉彩之一,被用作白地蓝花瓷的专称。 其原料为含氧化钴的钴土矿,以蓝青色料在瓷胎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中一次烧成。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
器身以绿彩绘枝干,间杂青花为叶,红、黄、绿、紫色牡丹遍布器身,茎蔓缠绕,花叶连绵,繁而不乱,色彩丰富艳丽。 牡丹紋是一種典型的漢族瓷器裝飾紋樣或織錦紋樣,以牡丹花為主題。 纏枝牡丹 自唐代以來,牡丹頗受世人喜愛,被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徵。 囊括200種中國傳統色,每種顏色都有足以體現其視覺印象的名字,可瞭解傳統文化的多樣性,再現真實的色彩意象。 收錄上至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紋樣,下至唐宋服飾紋樣、明清瓷器紋樣以及經典的敦煌壁畫,1100款中國經典傳統紋樣。 紋樣作為串聯起傳統服飾、瓷器、建築、彩繪等主題的元素,將中國傳統色融入到紋樣中,進行更立體、更多彩的解讀,為讀者提供清晰的色彩搭配指南。
纏枝牡丹: 纏枝牡丹的花期
但是直至隋朝並無牡丹花的相關記載,唐人推測是牡丹乃本朝才出現的花卉品種。 但經過多年培育,短短數年至數十年間,初唐末期至中唐前期,牡丹(當時也叫「木芍藥」)已被《神農本草經》譽為花王。 據《鏡花緣》中記載的傳說,一次武則天因酒醉在冬天下詔令百花全部開放,沒想到「時至眾花多開,唯牡丹不從」,武則天一怒之下,將所有牡丹貶至洛陽,因此洛陽成為牡丹之鄉,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說。 牡丹與芍藥形似類同,因此在中國唐朝之前經常被世人混淆。 纏枝牡丹2025 古時,兩者亦可合稱為「芍藥」,牡丹為「木芍藥」、芍藥為「火芍藥」。
纏枝牡丹: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文化寓意
更於1983年起每年牡丹花開時節舉行一次「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吸引各地遊人前來賞花,也借之帶動了周邊的更多文化旅遊項目的發展。 產業方面,洛陽的中國國家牡丹園建於1985年,栽桿牡丹近400個品種,共20萬株。 1992年被中國林業部命名為國家牡丹基因庫。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是清順治年間製作的瓷器、五彩瓷…… 清順治五彩纏枝牡丹紋尊是清順治年間製作的瓷器、五彩瓷 中文名稱 清順治五彩牡丹紋尊 館藏地點 …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是清乾隆時期的漳緞。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是清乾隆時期的漳緞。 纏枝牡丹 中文名稱 清綠地織五彩纏枝牡丹漳緞 所屬年代 清乾隆 規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