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第十七次巡迴業務會,6月12日,廖縣長前來巡視工程[16]。 1997年2月21日,縣府於決定改於石岡水壩興建紀念碑[8]。 大潭水壩 1997年中華民國縣市長選舉,11月29日晚選舉開票,廖永來當選臺中縣縣長[10]。 大潭水壩2025 經縣府和台中縣二二八和平紀念碑關懷協會共同會勘後,敲定於大里市公五公園(國光公園)內興建[11]。 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石岡水壩壩堤全部震垮,二百萬公噸水傾洩而出[12]。 豐原市委託郭俊霈設計的紀念碑,以雙弧巨牆代表挑戰不義政權及保護羸弱,並有迴旋而上的弧梯以表現引導人民立足高點,預計經費五百萬元[7]。
– 大潭郊遊徑資訊 大潭水壩 大潭水塘群包括大潭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分別建於1889、1907及1917年,是港島早期食水供應的主要來源。 二次大戰期間,附近一帶的植物曾遭嚴重破壞,經漁護署多年努力植林,那裡的翠綠景觀得以復修。 這路段途經多個二次大戰時的軍事遺跡,實在難以想像這裡當年曾發生激烈的戰事。
大潭水壩: 景點1︰大潭篤日與夜
乘搭新巴14號或城巴314號線(只於夏、秋季運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於大潭郊野公園站下車,即可抵達大潭郊野公園南門。 於旁邊的公廁梳洗或方便過後,即可開始沿大潭水塘道開始行程。 黃仲良表示,今天大潭供水系統依然為香港的供水事業作出貢獻,未經處理的水由大潭水塘群輸送到紅山濾水廠處理,再供應至紅山半島和赤柱地區。 位於大坑道的兩項大潭水塘水務文物包括大潭水塘隧道出水口及石屋,同屬二級歷史建築,須未涵蓋於大潭水務文物徑範圍內,遊人可自行考慮改由大坑道出發前往參觀。 大潭水塘是按照百多年前的標準來設計,包括交通規格亦是如此。 現在,大潭篤水塘堤壩上的一段大潭道對於現在的汽車而言頗為狹窄,路面闊度只能容納兩台小汽車並排駛過,如有巴士或貨車等重型車輛駛過則難以讓對方通行。
故此,當有兩輛大型車輛(如巴士、重型貨車)同時準備駛過水壩時,其中一方必須在兩邊等候,直至另一方車輛走畢整段水壩方可通過。 部分駕駛技術欠佳的私家車司機,更因未能在該段路面上從巴士車旁駛過,引致交通嚴重阻塞[1]。 大潭篤水塘的主水壩,當年被稱爲「亞洲第一壩」,規模是英聯邦之最,由香港總工程師Daniel Jaffe 負責設計和監督建造,1912年開始興建,1917年完工,歷時五年。 鑑於水壩是法定古蹟,路面不可擴寬,要靠其他方法打破困局。 去年,運輸署在該處試以傳統交通燈指揮,此後情況好轉,車輛對頭問題有所紓緩,但礙於交通燈號一律定時,處理兩邊車流難免欠缺靈活。
大潭水壩: 路線:
其實呢個就係擁有多年歷史,係法定古蹟之一既大潭篤水塘水壩啦。 今次小編就帶大家由壩頂碌到壩底,見識一下水壩磅礡氣勢。 鑑於香港人口急增,薄扶林水塘的儲水量不敷應用,當局於1883年動工興建大潭水塘,第一期工程於1888完成。 當局先後在1897至1917年間增建大潭副水塘、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以應付需求,而第一期所建的水塘則改稱為「上水塘」,以資識別。 大潭水壩 離開抽水站建築群後向北行,可到達大潭水塘行山路線行程的最後一站——最近經常在各大風景相片「洗板」的大潭篤水塘水壩觀景點。
- 2018年1月,署方聘請香港中文大學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研發「智能交通燈」,該系統首次引入影像分析技術,藉此辨別車輛種類、長寬度等,從而計算實時車流和車龍,得出最有效綠燈時間。
- 其實文物徑既其他景點都非常吸引,但要留意呢條徑並唔係兜一圈既路段,有揸車黎就要行返轉頭拎車啦。
- 像採訪當日,主菜有慢煮羊肉,一道菜有齊羊腿和羊扒,前者低溫慢煮1.5小時,然後煎至金黃色,後者則與紅酒和蔬菜焗成,還有附上一支羊骨,啜出羶香精華;香煎三文魚則配上冰島蝦和大量蔬菜,味道清新有層次。
- 與水塘一樣,抽水站是昔日港島供水系統不可或缺的設施,日以繼夜抽食水。
該方車輛全數駛過交通燈後,165秒如未用完,系統也會停止所增綠燈時間。 此時兩組交通燈號均亮起紅色,並維持45秒,以便正在開行的車輛通過水壩。 雖然能與同行的健全朋友入內一起進餐,但該處並沒設置涼亭供遮蔭,「好天曬,落雨淋」,實為美中不足。 交通方面也是一個問題,現時輪椅使用者必須乘坐巴士才能到達水塘入口,但上車和下車站的行人道約有半級標準樓梯那麼高,是否能越過需視乎輪椅重量而定。 水塘至今已有過百年歷史,其中大潭篤水塘的四座英式石橋最為人所熟識。 石橋建於1907年,以花崗石建造,呈拱形結構,由上窄下寬的巨柱承托,而橋頂亦設飛簷裝飾。
大潭水壩: 久等兩年的美景 大潭水壩 排洪
一幅在1859 年大潭篤村未建水塘前的畫作,可以清楚見到當地的山勢面貌,村莊座落在山腰下,對比今天的水塘景緻,別有一番聯想。 只前往大潭篤水塘的話交通極之方便,排洪時景色一流,吸引到不少人到來打卡。 到此景點打卡有兩樣要注意,一是排洪季節、二是日與夜的感覺不一樣。
- 建造工程有不少劃時代的設計,包括手挖沉箱,水壩下游的鋼板樁臨時擋水工程等。
- 此外,大潭水塘道沿途設有涼亭、長椅,讓大家走累時稍作休息。
- 此時兩組交通燈號均亮起紅色,並維持45秒,以便正在開行的車輛通過水壩。
- 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這路線,大多數人都是由黃泥涌峽起步至大潭篤水塘,沿途是落山斜路。
- 一幅在1859 年大潭篤村未建水塘前的畫作,可以清楚見到當地的山勢面貌,村莊座落在山腰下,對比今天的水塘景緻,別有一番聯想。
縣立二二八紀念碑原訂興建七號公園預定地,但台中縣二二八和平紀念碑關懷協會人員認為該地點面積太小,因此豐原市計畫將紀念碑改在中正公園(葫蘆墩公園)[8]。 此外豐原市市公所要求全權處理,引起縣議會的爭議,讓縣議會決定地點不一定要在豐原市[9]。 臺中縣二二八紀念碑,是位在臺灣臺中市大里區國光公園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為臺中縣政府時期所建,自1990年開始選址,2001年落成。 Daniel Jaffe年輕有為,但在水塘落成後三年便去世。 現時灣仔的Jaffe 大潭水壩 Road(謝斐道),便是三十年代灣仔填海工程完成後,當時的政府為紀念他而命名。 其實路既左面係水壩,右面係港島唯一既紅樹林,泥灘上面重可以見到小蟹爬行添。
大潭水壩: 智能交通燈
有見及此,政府於道路兩端豎立路牌,提醒駕駛者前方道路收窄,以及應讓路予巴士,亦規定每天上午8時至10時以及下午5時至7時,巴士及小型巴士以外重逾三噸的車輛,禁止由大潭道北行駛入水壩路段,以免導致交通癱瘓。 經過多番試驗,運輸署最終於2018年6月落實安裝智能交通燈[9],並於8月25日上午10時正式運作,屆時大潭道水壩段會按交通燈號實施單線雙程行車[10]。 試驗計劃顯示,交通燈有助紓緩大潭道水壩段車輛對頭問題,但礙於傳統交通燈號一律定時,車輛平均需要超過400秒才可通過水壩,平均車龍長280米。
大潭水壩: 杜蘇芮襲台 交通、活動異動取消一次看(不斷更新)
因香港島缺乏可供發展成集水區的土地,政府決定擴建大潭谷的供水系統,落實派斯提出的大潭計劃的第二期工程,興建大潭副水塘,以收集從大潭上水塘溢出的食水。 大潭水壩 工程由大潭水塘興建計劃的常駐工程師柯寧(James Orange)設計,儲水量為2,240萬加侖(10萬立方米)。 大潭水壩 大潭副水塘由兩條水壩組成,主壩是一座混凝土重力壩,副壩則在主壩左邊不遠處。 首期工程在1888年完成後的大潭水塘,可儲存3億加侖(136萬立方米)食水,儲水量是薄扶林水塘的4倍,其後為識別而更名為大潭上水塘[4]。 薄扶林水塘落成後,市民對食水的需求有增無減,為應付所需,政府於一八八三至一九一七年期間,進行大潭計劃和大潭篤計劃,建造了多個容量更大的水塘,以及一些更為複雜的供水系統。 在該兩項計劃下,多個水塘相繼落成,包括大潭上水塘(於一八八八年落成)、大潭副水塘(於一九〇四年落成)、大潭中水塘(於一九〇七年落成)和大潭篤水塘(於一九一七年落成)(現統稱大潭水塘群)。
大潭水壩: 文物徑及歷史建築
他又指,自己對山系航拍特別感興趣,每次上載航拍片時均會標明「香港HONG KONG」,希望透過航拍,「以不一樣的角度記錄此情此景,讓大家從新認識這片我們熟悉的土地,認識我們的香港」。 抽水站是磚砌建築,頂部為瓦片木樑,由鐵鑄金字式構架承托,百多年來未作任何重大改動,更一直沿用至今,成為水務署最古舊的一個抽水站。 座落於抽水站後方的山腰上,仍可看到當日推動蒸氣水泵時燃煤排煙所用的煙囱;而抽水站外的地上,還有用來運送物資的小鐵道遺跡。 不過,溫馨提示打算來參觀「打卡」的朋友,抽水站仍在運作,市民只能在閘門外拍照,請大家諒解。
大潭水壩: 香港遊車河
繼續走大潭水塘行山路線約20分鐘,大家會到達大潭篤水塘燒烤區4號場。 在這裡,大家除了能夠使用燒烤爐與餐桌等設施燒烤和用膳,亦可以在附近遠眺大潭中水塘水壩。 沿著繼續大潭水塘道北行,大潭水塘行山路線途中會經過3條屬於法定古蹟、已具115年歷史的石橋。 石橋架於水塘及引水道之上,不受樹木遮擋,是全段路途上最能欣賞到大潭篤水塘景色的位置,大家可以預留時間,在這裡與已運作逾百年的水塘及以花崗石拱形構造的石橋合照。 想到大潭水塘行山,就由西灣河港鐵站A出口,乘14號巴士(嘉亨灣-赤柱炮台)到大潭郊野公園落車。 大潭篤原水抽水站 及 大潭篤水塘水壩,在落車站車尾方向右邊有一路口,沿路往下走便可到達。
大潭水壩: 交通
早前,我邀約水務署署長到港島大潭水務文物徑,探索大潭水塘逾百年的香港水務歷史。 沿著大潭水塘道倘佯,可以欣賞到多個至少具105年歷史、已成為古蹟的水務設施,天色良好之時更能看到水塘波光粼粼、水色山光的景緻。 大潭水壩2025 由大潭郊野公園南門步行到大潭篤4號燒烤場,再南行到大潭篤水塘水壩並折返起點,需時只約2小時。
大潭水壩: 交通問題
像採訪當日,主菜有慢煮羊肉,一道菜有齊羊腿和羊扒,前者低溫慢煮1.5小時,然後煎至金黃色,後者則與紅酒和蔬菜焗成,還有附上一支羊骨,啜出羶香精華;香煎三文魚則配上冰島蝦和大量蔬菜,味道清新有層次。 食材選取不拘一格,一部分來自法國,海鮮和水果購於樓下街市,香料則從後花園自家種,如非宗教關係,David 建議大家不要隨便要求更換食材,因為他為你預備的,已經是最好。 大潭篤水塘水壩外觀雄偉,具12條有裝飾護牆及應付溢流的大型溢洪道。 而溢洪道之上亦築有由半圓形花崗石柱支撐的12 個拱券,以承托車水馬龍的大潭道。 因此水壩較寬及高,當大水從溢洪道傾出時,會有猶如大瀑布般的感覺,相當壯觀。
大潭水壩: 香港遊車河 Facebook Page
不過,因當時經濟不景氣,加上1874年發生嚴重風災後需要賑災,令興建水塘計劃被逼擱置[4]。 大潭水塘文物徑是不少港人假日郊遊之選,除了水塘設施和建築群,落成剛好一百周年的大潭篤水塘, 其實還有不少未曾公開的珍貴歷史資料。 大潭水塘北站下車,前行落樓梯,如排洪會聽到澎湃水聲,樓梯沾上水份後濕滑,不必心急。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大潭篤抽水站,有看過港產片《寒戰2》的朋友,或會感到似曾相識,原來導演曾在這座古蹟建築取景,影帝郭富城亦留下足跡。 這座抽水站始建於1904年,最初安裝有蒸氣推動的水泵,將大潭中水塘未經處理的水泵至位於山腰的隧道,再經寶雲道底的水道,輸送至當時位於中區半山亞賓尼道的沙濾池處理,經處理後的食水供應港島北岸的市區。 隨着大潭供水系統中最後的大潭篤水塘建成,抽水站在1917年後擴建至現今的模樣。 香港首個水塘薄扶林水塘在1869年落成,供水需求仍不足供應市民使用。 計劃中的水塘容量136萬立方米,本來造價達35萬英鎊,後修改方案後減省至12.26萬英鎊。
大潭水壩: 港島大潭水塘行山路線及注意事項
以航拍攝錄大潭水塘大壩排洪的Zino向《香港01》指,片段於過去星期六、日早上拍攝,今次是首次以水塘為主題作航拍,而大潭水塘亦是他心儀以久的拍攝地點。 Zino指,今年夏天錯過主壩排洪機會,上星期亦只是到場拍攝「旱壩」,之後香港連場暴雨,加上確認主壩排洪,便決定到場,透過航拍機以不同形式拍下主壩排洪時刻。 數名網民近日上載大潭水塘主壩及城門水塘的排洪照片及影片至「香港初級行山之友」facebook群組,畫面相當壯觀。
(大約5分鐘) 小巴:在柴灣站小巴總站(新翠商場) 16M,同樣地於水壩前下車(大潭道),沿著旁邊的樓梯可到水壩。 (大約5分鐘) 自駕或的士:沿著大潭道經過水壩,到國際學校、童軍中心轉入,行到盡頭會有個露天泊車地方,再走幾分鐘就到達。
大潭水壩: 輕鬆行 大潭水壩 ! 拍超壯觀排洪與天空之鏡
建議先參觀抽水站,不然,回程時可能會忘記了抽水站這景點沒走進去。 大潭水塘(又名大潭篤水塘)這路線,大多數人都是由黃泥涌峽起步至大潭篤水塘,沿途是落山斜路。 選擇在大潭篤水塘起步,是因為在終點黃泥涌峽巴士路線較多,回程返市區比較容易,還可以轉車到淺水灣海灘及赤柱市集,所以推介大家由大潭篤水塘做起點。 在大潭水塘行山,沿途都是平路及上山斜路,共有10個文物徑資料站牌 | 路程約5km | 需時約2 hrs,慢遊加拍攝約4 hrs。 次年1月15日,國光公園舉行建造動土典禮,經費一千一百多萬元,由廖縣長與二二八事件家屬參與[13]。 紀念碑基地佔七百一十五坪、綠地面積六百九十五坪[13][15]。
這裡沒有像大潭篤水塘水壩的圓拱形溢洪水道, 在雨季水塘滿溢時, 水就在水壩頂流出, 大潭水壩 堤壩變成了瀑布。 這水壩在1977年基於水壩的安全理由, 將溢洪道降低了3米, 因而造成壩頂中間向下陷的形狀。
去大潭水塘,可以有兩個方法前往,一個由鰂魚涌出發,經柏架山道自然徑上;另一個由黃泥涌水塘出發,經紫羅蘭山徑去水塘。 由鰂魚涌港鐵站A出口,轉右行,會見到有去柏架山道自然徑的路線牌,沿路指示清晰,跟住行上去就可以。 離開大潭上水塘石橋向終點黃泥涌峽道進發, 約2公里 需時45分鐘(慢行約80分鐘), 沿途都是上行斜坡行車路, 一點也不難行。 在步行約15分鐘後,便到達一個涼亭, 一個有楓香樹(紅葉)的地方, 這裡的楓香樹很高大, 要舉頭向天仰望才可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