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踏着木屐進場,一次高陞戲院虛報「火燭」觀眾爭相奔逃,事後掃獲多籮木屐,成為趣聞。 港島的新大戲院有落成於 1904 年、位於石塘咀的太平;約 1911 年的九如坊;1919 年的和平(現恒生銀行總行所在);1925 年波斯富街的利舞台;1930 年上環皇后大道中 270 號的中央等。 高陞戲院在1890年間建成,位於上環與西環之間。 戲院樓高兩層,場內中前方設有舞台,地下底層觀眾席全部為長板位,二樓正中為女觀眾席,其餘兩旁為企位,有「五百羅漢位」之稱。
不少塘西紅牌名妓將整行「包」起,一個人觀看,以向台上男伶獻媚。 早期,有不少伶人或歌者及象棋高手在茶樓表演,部分茶樓亦設有歌壇或棋壇。 亦有茶樓配置懸掛鳥籠的設施,以方便攜鳥往品茗的「雀籠友」。 迄至 1950 年代,若干間茶樓以「星期美點」為招徠,即每星期轉換若干點心品種一次。 當時,一般茶樓茶室的點心每碟為 2 至 3 毫,陸羽則為 4 至 6 毫。
高陞戲院: 香港老花鏡: 早年香港電影院
香港有很多人喜歡收藏戲橋,有些人特別鍾情西片,有人喜歡港產片,有人對李小龍電影情有獨鍾,更有人特別把電影戲飛(戲票)和戲橋列為重點收藏項目。 高陞戲院2025 吾友劉銓登搜集全港已拆卸舊式戲院的戲飛和戲橋,藏品甚豐,但有幾家已拆卸戲院的戲橋始終未能拿到手,他一直引以為憾,包括筆者今次要介紹的「砵崙戲院」戲橋。 砵崙戲院很容易令人聯想到砵蘭街,那麼砵崙戲院是否位於旺角砵蘭街? 砵崙戲院建於1931年,位於現時彌敦道山東街口,後面便是砵蘭街。
1964年6月8日「披頭四」訪港轟動全城,他們登臨樂宮戲院表演兩場,戲院內外掀起狂潮。 利舞台戲院富麗豪華、擁有360度旋轉舞台、迴響效果極佳,更是藝術勝境。 管弦樂演奏、歌舞團和戲曲表演,以至七、八十年代本地流行歌星的演唱會均在此舉行。 昔日政府表演場地不多,戲院是各種表演藝術、文娛活動的殿堂,以至接待外賓的場所。
高陞戲院: 九龍城區
或許現實的太過殘酷讓很多資本與創作者對於這一話題選擇了逃避。 高陞戲院2025 卓亦謙透露,曾經有不少資方問他,做了多年的編劇是否有自己做導演想拍的故事,可每當他提及要拍自殺題材時,資方都會「選擇性失聰」。 無奈之下,卓亦謙自己寫了劇本,向特區政府申請了扶持資金。 「我很感謝當時的評審。」卓亦謙回憶道,彼時包括香港導演、編劇張婉婷在內的扶持資金的評審都願意給他機會去將這個多數人不願觸碰的話題拍出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夏微 上海報道)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亞洲新人單元共有12部參賽片,除了《和毛絨公仔說話的人很溫柔》是國際首映之外,其餘11部影片都是世界首映。 而這當中,香港青年新人導演卓亦謙帶來的《年少日記》更是憑藉其對社會熱點問題的關注,收穫極高口碑。
- 廣智乃九龍第一間戲院,於1919年開業,位於油麻地廟街與甘肅街交界,1968年7月結業。
- 另一張老年戲橋係高陞戲院公映南洋公司1940年出品的《呂四娘》。
- 高升戲院,是香港開埠初期的舞台戲院,為當時富商李升的產業,在1890年間建成,至1973年拆卸,位於皇后大道西117號,現址為僑發大廈。
- 該茶樓亦以月餅及老婆餅馳名,到 1992 年結業。
- 隨着香港自殺率的上升,2002年時,香港大學成立了防止自殺研究中心。
- 1903 年,有一間位於荷李活道 196 號經營茶麵生意的杏燕樓。
- 「雞人」是被拐子佬把一些大不過六歲小孩,他們細小的身驅滿佈傷痕,手腳舌頭均被割掉,再在全身插上雞毛,作展品展覽,吸引觀眾買票觀看。
- 台灣連鎖家具商詩肯5月營收新台幣1.89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5.7%,累計前5月營收9.59億元,仍年減8.42%。
可能因為剛開幕,樓上小賣部暫時沒開,輪椅電梯設施也正在維修,未能使用輪椅座位。 詩肯指出,市場預期在平均地權條例上路後,下半年起短期投資轉售會收手,未來房市將回歸剛需基本面,也符合詩肯瞄準的市場族群,對於營運是一項利多。 高陞戲院 詩肯也表示,接下來仍會持續尋找適合店點展店,截至5月底,詩肯全台門市共計93店。
高陞戲院: 高陞戲院舊址
經過多次重修,最後在1973年拆卸,現為僑發大廈。 主要市場在美國的地板品牌及室內建材銷售商寶陞公布5月合併營收達1.94億元,月成長4.68%,續創歷年同期次高,年減3%。 高陞戲院2025 累計今年前5月合併營收8.93億元,年減4.7%。 13日舉行的亞新獎入圍片劇組見面會上,導演卓亦謙稱,這是一部關於成長,以及他個人對於香港社會感受的影片。
高陞戲院: 高陞戲院
由曾麗芬與其他股東投資打造,電影院以簡約設計為主,門外白牆黑線條,「Golden Scene 高陞戲院2025 Cinema」的招牌很搶眼,半開放式入口吸引路人內進一探究竟。
高陞戲院: 香港文匯網
累計前五月合併營收為8.93億元,年減4.7%。 寶陞表示,受惠美國南方及東北地區保持穩健銷售表現,同步持續精進旗下加州、德州共5個營運據點與倉儲中心管理效率等,挹注營收表現創歷年同期次高。 早年入場睇電影前,戲院職員多會向觀眾派發「戲橋」,這是一張電影劇目說明書,簡介「是日公映」電影的故事(本事)和演員陣容,並且附有劇照和明星照片。 戲院和電影公司會用盡戲橋單張每一寸空位用來賣商品廣告,因此現在我們欣賞這些陳年戲橋時,可以順便重溫昔日的經典廣告。
高陞戲院: 節目調動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則表示,醫院設施管理團隊會加強主動巡查,並鼓勵其他醫管局員工主動報告設施損壞情況。 此外,會在維修商競投合約,訂明以往事故將影響中標機會,而萬一真的出現事故,醫管局會採取行動,包括終止合約等。 1909 年,港人在高陞戲園設宴款待抵港之清朝王爺載洵及大臣薩鎮冰。 當時的票價,由最平「板位」的港幣 4 仙,至「貴妃床」的港幣 8 元不等。
高陞戲院: 香港已結業戲院列表
1954 年 3 月起,粵劇戲班全面停鑼,因紅伶酬金高漲,使戲班收入無法平衡。 再者,因拍電影之片酬高又無粵劇之刻苦,大多數紅伶改拍電影。 大部分位於擺花街及威靈頓街,經營戲服之顧繡店亦隨之陷入困境。
高陞戲院: 都市傳說
四、五十年代,地區小戲院不時推出真人表演兼放映電影的「雙料娛樂」。 真人表演由魔術、雜耍到艷舞都有,大搞噱頭以爭取觀眾。 故事講述1930年代高陞戲院後巷有一個小帳幕,每晚都會上演殘忍的「雞人表演」。 「雞人」是被拐子佬把一些大不過六歲小孩,他們細小的身驅滿佈傷痕,手腳舌頭均被割掉,再在全身插上雞毛,作展品展覽,吸引觀眾買票觀看。 筆者要介紹另一張年份更早的戲橋,是廣智戲院的戲橋,戲橋上介紹的電影是宣景琳主演的《富貴之女》,翻查資料,此片是明星公司1926年出品。
高陞戲院: 節目內容
和平後的 1949 年,常上演粵劇的戲院只有高陞、中央和普慶。 當時以苦情戲如《梁天來》、《金葉菊》等最賣座。 1900 至 1930 高陞戲院 年代,有包括國天香、人壽年、周豐年、瓊山玉、祝華年、寰球樂及大中華等多個戲班在各大戲園、戲院演出。 1910 年代起,亦有多個全女班演出各類名劇。 九龍的第一間大戲院為落成於 1902 年、位於油麻地的普慶,依次為落成於 1931年位於水渠道口(現聯合廣場)的東樂。
高陞戲院: 戲院,黃金歲月
前5月累計營收仍衰退,詩肯說,主要為前4月基期高影響。 對於未來營運展望,詩肯表示,今年仍有包含通膨、升息、政府打房等不確定因素存在,後續仍須持續觀察局勢變化,但以目前表現來看,營運動能並不缺乏。 展望後市,詩肯表示,通膨、升息、政府打房等不確定因素存在,但目前營運動能並不缺乏;寶陞也持續觀察美國房市需求。
高陞戲院: 第一季(第1-13集)
早在1890年3月,高陞戲園便曾招待訪港的干諾公爵伉儷。 1961年11月,英國雅麗珊郡主訪港,曾親臨利舞台戲院觀賞仙鳳鳴劇團演出《新白蛇傳》。 到了 1989 年,因電影市道不景,導致不少戲院出租予戲班上演粵劇。 當時經常演出的戲班,計有林家聲和李寶瑩的領頌榮華;羅家英及汪明荃的福陞;林家聲和陳好逑的頌新聲,以及雛鳳鳴等。 在五、六十年代,上演大戲的時段為晚上 7 時至 11 時半。 上演期間不斷有人推銷零食、飲品以至甘蔗等,散場時一地「蔗渣」,十分壯觀。
高陞戲院: 消失的「大戲戲院」豈止鬼故 阮兆輝大談歷史文化
約 高陞戲院 1865 年,首間上演大戲(粵劇)的大來戲園,在西營盤第一街開業。 隨後 1868 年至 1870 年,位於太平山街的昇平(後來易名為普樂)和同慶,以及位於皇后大道西「雀仔橋」對面的高陞戲園開業。 街市街(普慶坊)的同慶於 1890 年代改名為重慶。
高陞戲院: 九龍區
大戲,由娛樂演變成為藝術,如米醞釀成酒,當酒精揮發,燃點了火,這團火便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香港粵劇文化,而「戲院」則盛載了這個昇平璀璨的歷史。 高陞戲院(英文:Ko Shing Theatre)又寫高陞戲園,係香港一戲院,演大戲爲主,盛極一時。 高陞戲院 院介乎上環同西環之間西營盤,皇后大道西一百一十七號,雀仔橋對面,對住國家醫院,今已拆[1]。
大戲除了是娛樂,還有其他功能,它搞活了「地區經濟」,當上演大戲,附近的小食檔和賣東西的攤販,便生意興旺。 高陞戲院 此外,粵劇也推動了地區文化,例如天后誕、中秋節等,街坊團體便安排大戲給居民,一家扶老攜幼來看。 高陞戲院是一所於1890年建成的本地戲院,位於皇后大道西117號,期後於1973年正式拆卸,現時原址已改建為僑發大廈。 利舞台、太平、高陞、普慶、東樂、皇都、新光都是觀眾熟悉的戲院,既放映電影又上演粵劇。
高陞戲院: 茶樓與茶室
電影院位置便利,就近堅尼地城地鐵站和電車站,相信會成為西環街坊蒲點。 電影院計劃未來在九龍和新界開分店,不求大規模擴張。 也許沒有連鎖大戲院的光鮮和精緻,小戲院有自己的味道,低調路線說不定更有感染力。
高陞戲院: 都市傳說
雖然是小型放映院,三號院只有五行座位,坐在 C 行也不會太近,銀幕的距離感適中,戲院座椅舒適挺身。 久違數月可以在大銀幕看戲,聽着《靈魂奇遇記》(Soul)的 jazz 音樂,特別感動。 觀影過程舒適,小院環境私密度較高,而且戲院禮儀影片有驚喜。 防疫衛生方面,小賣部和售票處都提供消毒搓手液,不過廁所裏沒有廁板消毒液或即棄坐墊紙。 1920年代,經營了五十多年的高陞戲園拆卸重建,新的高陞戲園於1928年7月30日落成揭幕,華民政務司等眾多官商名人到場致慶。
「香港是一個社會壓力比較大的城市」,卓亦謙苦澀道,發生在他身邊的真實事件讓他更多地關注到了年輕人自殺的新聞和討論。 隨着香港自殺率的上升,2002年時,香港大學成立了防止自殺研究中心。 卓亦謙稱他被研究中心發布的一組組數據所震撼,而更令他難過的是自殺人群的逐漸年輕化。 昔日的大戲院座位動輒過千,分堂座、超等數層,是音樂表演的理想場地,璇宮戲院(及後改裝為皇都戲院)即屬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