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粉嶺北圍的彭氏宗祠是族人堅持守護的歷史建築,彭氏遷居粉璧嶺後立祠,後於清代歷經多次重建,最近一次重建於清光緒年間,並曾於1979年重新修葺。 為紀念祖宗的恩澤而建造的彭氏宗祠,建築精緻古雅,大門左右懸有楹聯:「商賢世澤、宋史家聲」,意思是彭氏的歷史可追溯至商朝,而在宋朝發蹟,短短八字彰顯彭氏源遠流長的家族史。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南宋時有人開村;而鄰近的上水華山,則發現漢代文物, 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收錄「粉壁嶺」。 航拍粉嶺(2017年):最前方村落爲粉嶺圍,最右方爲嘉福邨和置福圍,正中高層建築爲粉嶺市中心,其左方低矮建築爲安樂村,遠處高層建築爲粉嶺南,受拍攝視角所限聯和墟未能收入照片,具體位置大約在畫面的左方。
1999年至2003年間,粉嶺南牽晴間、昌盛苑、雍盛苑及聯和墟東北面三個私人住宅項目相繼入伙,粉嶺法院大樓及粉嶺健康中心亦於千禧年後於粉嶺站北面落成。 安樂村工業區則因香港工業北移大勢而多轉型爲貨倉。 隨着粉嶺南政府綜合大樓於2014年落成及粉嶺南公共圖書館於2016年啟用,粉嶺新市鎮的建設大致上宣告完成。
粉嶺彭氏: 鄉村
同年3月12日 Ernest Goucher 於當時稱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的西營盤醫院傷重不治,葬在跑馬地公墓。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離島租借給英國,北區自此納入香港的範圍。 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打鼓嶺地區的村落共同興建長山古寺,原名長生庵,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
-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離島租借給英國,北區自此納入香港的範圍。
- 1971年2月5日,社會福利署上水社區中心舉辦第二屆香港節上水區兒童遊藝大會,共1600位兒童及65名義工參與。
- 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
-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 新田文氏祖籍江西吉安,先祖文天瑞為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
- 1943年,夏天,蓮麻坑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蓮麻坑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事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粉嶺彭氏於宋朝在粉嶺立村,擁有七百多年曆史,之後更壙大成粉嶺圍,以圍村中的風水魚塘及古炮等最為著名,附近更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宗祠。 建築方面依然保存清代風格,當中保存著極之豐富文物資源。 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揮別馬草壟鄉村車 情侶專程坐車影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15年3月24日。
粉嶺彭氏: 上水第27區及粉嶺和合石
除此以外,六七暴動期間,因中國大陸民兵越過邊界攻擊新界沙頭角警崗,爆發沙頭角槍戰。 然則自1997年至2006年間開展的「深圳河治理工程」後,部分河道被拉直,雙方亦交換拉直後分別與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新土地。 在1997年5月頒佈、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之行政區域界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中,特有一段提及「深圳河治理後,以新河中心線作為區域界線。」在接近羅湖一段的拉直工程於2003年完成後,雙方在近羅湖的界線已依照新河道重新劃分。 然則在每四年一度更改的區議會劃界工作上,自工程完竣後一直未有隨着邊界的變更而作出修改,導致北區依舊以舊河道為界線,部分管轄的地方位於深圳市上,而港方新獲取的土地亦未被歸入北區範圍。
-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 穿梭粉嶺各處均設有行人天橋或隧道供橫過汽車路,故步行是方便的。
- 然則自1997年至2006年間開展的「深圳河治理工程」後,部分河道被拉直,雙方亦交換拉直後分別與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新土地。
- 新界鄧氏祖籍江西吉水,在五族中最早居住新界,人口土地最多,為新界五大家族之首。
- 尾下嶺咀、嶺皮村及南山,連接沙頭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龍山及石坳山(部分),與大埔區為鄰,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嶺圍、掃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鄰上水,北面有恐龍坑、馬頭嶺、松山、橫嶺及大砍篤而與打鼓嶺相鄰。
- 為了生計, 不少難民都租地種植,由於他們精於種植蔬菜,加上種菜收成快、利潤高,因此新界農業逐漸轉向種菜為主。
- 清初實行遷海令,權力真空令香港地區所在的新安縣成為山賊、海盜藏身之地,四出流劫,時人深受其害,後來的新安知縣李可成更要大舉鄉勇官兵往討,可見寇盜之勢熾。
粉嶺龍脈於皇后山落經塘坑,過安樂村到粉嶺樓入粉嶺村。 象山於青龍,獅山於白虎,巒頭藏風屬吉地,四面山峰秀麗,中心平整,吉氣凝聚,所結名穴甚多。 1903 年, 退休巴色差會客籍傳教士凌啟蓮牧師,買下禾田建村,讓基督教徒和由中國到來的客家人居住。
粉嶺彭氏: 粉嶺 / 上水新市鎮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明朝中葉,龍躍頭鄧氏勢力延伸至大埔海,建有鄧孝子祠,清初開設大埗墟。 粉嶺彭氏 居民強迫遷徙,流離失所,死傷極多,田園荒蕪,頓失生計,廣東詩人屈大均更稱「自有粵東以來,生靈之禍,莫慘於此。」康熙七年,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上疏,力陳遷海之害。 翌年,清廷下令復界,包括彭氏在内的原居族群得以回歸故里。
粉嶺彭氏: 歷史
儀式分兩日進行,第一日有祝願添丁的點燈、貼平安符、虔拜、搶雞毛和划船等項目,晚上會祭煞、迎神登位、貼人緣榜及唱麻歌等。 第二日舉行誦奏文和發送奏文、問杯、劈五方和劈沙羅、朝首送燈和化榜文,最後送神歸位及大放爆竹。 太平洪朝是新界圍村中很有特色及獨特的傳統節慶,在別的圍村很少見有這種能保留這麼豐富而又傳統的祭祀項目,是很值得一看的。 粉嶺是香港其中一個宗教建築最豐富的地區,涵蓋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場所。 在新市鎮開發前,粉嶺也曾是香港上流階層和外籍人士活動的集中地,從百福村到安樂村都曾有大量別墅建築,有外籍人士曾成立粉嶺狩獵賽馬會,粉嶺站外面更曾有由退役英軍開設的畢打奧餐廳,爲1980年代前新界最知名的西餐廳和酒吧。 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
粉嶺彭氏: 安樂村
至於聯和市場主體建築後方原爲聯和市場一部分的空地則售予信和地產公司發展名爲「囍逸」的地產項目,於2018年9月落成。 聯和市場主體建築是聯和墟的地標,其街市業務在2002年結業,後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自2011年起以短租形式先後租予多個非牟利團體進行回收及社區工作,目前由地政總署以1港元象徵性租予「健康行動」團體進行環保回收及展覽用途。 2016年底政府將聯合市場主體建築加入「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方案評審結果將於2018年上半年公布。 北區為郊遊的好去處,設有船灣郊野公園、八仙嶺郊野公園以及林村郊野公園三個郊野公園以及印洲塘海岸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正在規劃中。
粉嶺彭氏: 香港志
三聖宮位於北便村之北,於開村時並建,明末因誤傳風水問題而遷至九嶺田心,至1948年遷回現址。 廟内供奉北帝、文昌及關帝,但由於北帝是粉嶺彭族最重要的守護神,故通常慣稱三聖宮為北帝廟。 粉嶺圍還保有其他傳統習俗,如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及每年元宵的太平洪朝。 粉嶺區明確的歷史,始於南宋,與粉嶺彭氏密切相關。
粉嶺彭氏: 政府宿舍
相傳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居於附近的鄉民,便稱之為“粉壁嶺”,位於附近的鄉村,便成為粉壁嶺村。 據説由於有求必應,村民漸漸稱這座山為“靈山”,現在香港的地圖也有顯示靈山的位置。 粉嶺彭氏2025 山既已改名,粉壁嶺村也被簡稱作“粉嶺村”,粉嶺也就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名稱。 香園圍管制站是香港與深圳的第七個出入境陸路管制站,位於打鼓嶺最北端的香園圍附近,於2013年7月動工,於2020年落成啓用。 興建此管制站的主要目的是爲了舒緩文錦渡管制站與沙頭角管制站原已近飽和的車流量,連接深圳莲塘口岸以及多條高速公路直達惠州、汕頭等地,建成後與已有的深港西部通道及將來的港珠澳大橋分別成為香港連接粵東、粵北和粵西的三條主要通道。
粉嶺彭氏: 香港 村屋漫談(六) 粉嶺 歷史悠久的 「五圍六村」
彭氏宗祠喺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粉嶺圍北便村,係新界五大家族彭氏嘅家族祠堂,每年嘅二月初二,彭氏族人都會喺宗祠裏面舉行春祭盛典,拜祭歷代祖先。 由1979年開始,彭氏宗祠裏面嘅部分地方改咗做粉嶺幼稚園,畀村裏面嘅年幼子弟提供學前教育,到近年粉嶺幼稚園先至關閉。 粉嶺雖然已發展為現代化住民社區,不過仍有可觀之處。 除了粉嶺圍外,其實穿過安樂村便是龍躍頭文物徑了。 所以可以這樣計劃行程,先到粉嶺圍遊一會,之後到聯和墟就餐,吃飽後再穿過安樂村遊龍躍頭;當然行程可以倒過來進行亦可。
粉嶺彭氏: 歷史年表
不過官方記錄最早要到清代嘉慶年的《新安縣志》時才收錄「粉壁嶺」之名。 彭氏宗祠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粉嶺圍北便村,是新界五大家族彭氏的家族祠堂,每年的二月初二,彭氏族人都會在宗祠內舉行春祭盛典,拜祭歷代祖先。 自1979年開始,彭氏宗祠內的部分地方改建成為粉嶺幼稚園,為村內的年幼子弟提供學前教育,至近年粉嶺幼稚園才關閉。 尾下岭咀、岭皮村及南山,连接沙头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龙山及石坳山(部分),与大埔区为邻,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岭围、扫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邻上水,北面有恐龙坑、马头岭、松山、横岭及大砍笃而与打鼓岭相邻。
粉嶺彭氏: 皇后山公營房屋發展區
新市鎮發展後由於交通道路網絡的變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視爲上水的一部分。 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 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聯和墟是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等地的鄉民集資成立的墟市,建墟主要原因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 早於1940年代香港政府鼓勵鄉村籌建墟市,經歷二次世紀大戰後及香港重光,1948年由鄉紳成立「聯和置業公司」,當中的「聯和」含有「聯合」、「和睦」之意思。 聯和置業公司於1949年12月22日註冊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為安樂村瑞勝書樓,法定資本為五十萬港元;分三次招股,共集資超過二百萬元。
粉嶺第48區工業用地(現何家樓村一帶)正進行公營房屋發展研究,初步估計可興建提供超過4000個單位的大型公共屋邨。 1911年,由港英政府購入十多條村的村民土地再租予皇家香港高爾夫球會建成的粉領高爾夫球場建成。 粉嶺範圍廣闊,東面有橫山腳新村、馬尾下、馬尾下嶺咀、嶺皮村及南山,連接沙頭角;南面有和合石、龍山及石坳山;西面有蝴蝶山、粉嶺圍、掃管埔、太平山、彬山及上水缸瓦甫;北面有恐龍坑、馬頭嶺、松山、橫嶺及打鼓嶺大砍篤。 除了商店和市場外,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也積極發展民生設施,如聯和新村、粉嶺鄉事委員會、聖若瑟堂、天主教寶血會培靈小學等,重要建築或組織也聳立在聯和墟四周。 由此可見,粉嶺曾是區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集中地。 現在,聯和市場早於2002 年停止運作,加上新街市大廈的成立,聯和墟不再是粉嶺的中心點。
圍牆上圍斗有白色成品字形的三顆圓點,據說是為風水而加上的,亦有說是粉嶺彭氏的家族徽號。 彭族定居粉壁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計由新安開基祖彭桂至今彭族已繁衍達二十多代人。 除建有特別布局的圍村與別緻的風水魚塘外,粉嶺圍彭氏尚保留許多有特色的傳統文化,如每十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及每年春節舉行的「太平洪朝」,及每年農曆二月初二於彭氏宗祠舉行的春祭盛典,祭祀彭氏歷代祖先。 粉嶺彭氏 太平清醮每十年一醮,最近一屆已於2010年舉行。 太平洪朝是粉嶺圍在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日舉行的大型宗族性祭祀活動,可理解為彭氏的新年節日。
粉嶺彭氏: 新界五大氏族
粉嶺和上水由於缺乏天然地理分界,其分界線在新市鎮發展期間因應既有市鎮發展及交通資源分佈而有所調整,例如原來的粉嶺第36區在建成清河邨後,因該處與上水市中心的距離和交通網絡更緊密,故改劃入上水區,現今多稱該地爲「上水南」。 上水第27區(彩蒲苑以北)土地將會興建公共屋邨寶石湖邨,共3座樓宇提供900個單位,預計2020年落成。 粉嶺第49區(雍盛苑以西)將會興建2座公屋樓宇,預料提供超過900個單位。
粉嶺彭氏: 政府設施
除此以外,北區亦保留了不少傳統村落、寺廟以及其他歷史建築,其中包括建於1751年的法定古蹟全港最大的祠堂廖萬石堂、同為法定古蹟,建卡1762年的居石侯公祠以及香港目前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松柏塱。 石湖墟和聯合墟皆爲仍然保存五六十年代建築的傳統墟市且仍爲區內商業活動中心之一。 粉嶺彭氏2025 先祖廖仲傑於元末初居屯門,再遷福田,至元代末年三遷雙魚境內。
他在元末遷至龍躍頭,建立老圍村,後發展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粉嶺彭氏 1999 粉嶺彭氏2025 粉嶺彭氏 年,政府設立龍躍頭文物徑,開放予市民參觀。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始終如一地報導真相、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大紀元》的使命。
粉嶺彭氏: 主要私人屋苑
鄧氏五大房中有兩房仍居今日新界,其餘各房已遷返內地。 其中元禎房聚居元朗屏山,而元亮房則繼續聚居錦田。 其後,元亮一房更分支到元朗的厦村、輞井、屯門的紫田村、粉嶺的龍躍頭、沙頭角的萊洞及大埔的大埔頭一帶,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更為南宋皇姑趙氏之後。 鄧氏自北宋遷入新界後,人口日增,建有宗祠、書室,並於鄰近地域建立墟市。 當中屏山市、錦田市、厦村市、元朗墟和大埔舊墟等墟市,皆鄧氏於清代時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