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港闻部报道】发展商合和实业向城市规划委员会呈交申请书,修改湾仔分区计划大纲草图计划建议将有超过一世纪歷史的「南固臺」改建,并保育为一个可容纳最多约50个座位的证婚场所,而且会在每天早上6时至晚上11时开放予公众使用。 有指日治時期該處是大型亂葬崗,屋邨落成後,不少成功申請入住的居民,入住後不到一個月,便紛紛搬走。 有居民稱,屋邨落成之初,有人日光日白見到走廊都是黑色一個一個的人頭;另有人說在單位內打麻雀,在洗牌時變成有九隻手在洗牌,現時屋邨人氣旺,已沒有再鬧鬼。 於1844年建於中環花園道,日治時期被用作「日軍憲兵辦事處」,有傳日軍將扣留的市民鞭打或灌水至死,亦有人因不想被日軍折磨至死而選擇自殺了斷。
至于扎根湾仔的合和,近十年开始积极重整及发展区内物业,包括正重建中的合和二期酒店及会议展览中心、皇后大道东155至167号商业项目、与信置(00083)合作发展的囍? 南固臺活化 等,有关发展均以现时合和中心为中心,扩展成一个大型商住王国。 2008年,合和實業發展灣仔南面,打做香港地產品牌叫做The East,媲美太古地產嘅品牌Island East。 南固臺係香港一座古老大屋,嚮香港島灣仔船街55號,堅尼地道以北,近捷船街,係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南固臺樓高2層,有天棚,佔地200平方米,嚮船街以南最高點,冇車路到,上落有百石級,建築風格揉合中西文化,正面個樣好似1914年起好嘅甘棠第。 而且拟议综合发展符合政府鼓励私营机构参与文物保育项目的政策,并展现发展核准「综合发展区」地带的规划意向,更让大众了解并欣赏南固台的历史价值。
南固臺活化: 湾仔鬼屋曾为慰安妇俱乐部 今日专搞喜事?
據了解議員雖未在報告表明是否支持,但卻對計劃及政府處理手法作出多項嚴厲質疑,包括發現政府原來在○二年為保護半山寶雲徑公會景觀及自然生態,修改了港島東半山規劃大綱,限制該區建築物高度不高於一百二十米,地積比不多於五倍。 合和實業與政府在2012年中達成換地協議,支付37.25億元補地價,正式興建合和中心二期,現正建造地基。 不過,合和於6月向城規會申請修訂規劃,擬把項目內的逾3.5萬呎寫字樓樓面剔除,把酒店房間總樓面減少,撥作增加酒店設施及商業零售樓面,以及新增一個逾5萬呎的展覽及表演等用途的會議廳等,總發展樓面不變。 原属合和二期发展计划内南固臺,由于合和过去一直收购周边旧楼,包括已百分百收购的山坡臺一号A圣璐琦书院旧址、山坡臺一至三号地盘、船街53号与捷船街一至五号交界的妙镜臺、和去年斥资约2.33亿元,成功投得的捷船街住宅地。 有关土地均围绕南固臺,为令相关不同土地用途的地皮,有更理想的规划效果,合和现有构思,将上述四幅土地及南固臺、连同毗邻的政府斜坡及属政府所有的山坡臺梯级地段,改划为综合发展区,令发展布局上更有弹性,南固臺也可得到更理想的保育效果。 綜合發展計劃初步會將4幅相連而不同土地用途的地皮,以及政府斜坡和至山坡臺屬政府的梯級,經修改土地用途為綜合發展後合併發展,地皮面積約共逾3萬方呎。
- 合和上次提交的交通評估報告,去年10月遭運輸署否決,政府消息指,當時合和二期擬建93層,計劃過於龐大,所帶來的額外交通流量令附近道路難以負荷。
- 「報紙也有報道的是,其中一個較激動的女同學,的確有咬傷個醫護人員手指。事後亦有不少記者來找我們做訪問,我們沒有看到甚麼一家五口鬼魂的事,到現在我和他們也仍有聯絡的」。
- 一周後,城規會再在規劃署反對下,否決環保團體長春社提出將合和二期內一幅官地轉作綠化用地的申請。
- 由於他們在街上擾攘,也驚動附近食客,不久警察與救護車也到了。
筆者認為,將這地方變成一所「香港私校發展互動博物館」,比現時淪為廢墟會更有意思。 1970年代,合和實業有意發展灣仔南部,收購了南固臺一帶的地段,擬建 南固臺活化 南固臺活化2025 Mega Tower Hotel,但會保留大宅並融入發展。 南固臺活化 然而 Mega Tower Hotel 的興建一直未能落實,所以大宅一直空置。 南固臺活化2025 2008年12月合和中心2期工程終於落實興建,合和決定把南固臺加以活化並對外開放。
南固臺活化: 「南固臺」活化 鬼屋變證婚場
灣仔區議會主席黃英琦表示已收到立會報告,她指今次事件因為以往規劃政策有漏洞,城規會應以今天社會對發展社區角度,考慮是否批准計劃。 南固臺活化2025 城規會副主席劉秀成表示,城規會已收到立法會的報告,屆時看看發展商及官員能否就立法會提出的問題作解釋,他說,報告提出了一些問題,城規會將考慮及討論這些因素。 合和上次提交的交通評估報告,去年10月遭運輸署否決,政府消息指,當時合和二期擬建93層,計劃過於龐大,所帶來的額外交通流量令附近道路難以負荷。 不過,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介入游說後,胡應湘之子胡文新答應降低合和二期規模,隨後11月宣佈將項目大幅縮減至55層。 發展局發言人昨日表示,運輸署已對合和提交的合和二期交通評估報告完成審核,並已向地政總署提供意見。
申请人指,南固台将按现行政府政策保育,修复后的南固台内部亦会在预约情况下向公众开放;而南固台的长期修复、保养和维修将得到发展局辖下的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的支持。 资料显示,合和早于2018年已就项目申请221伙住宅,并于2019年获批,而最新方案则增加34伙或15%,可建总楼面则增加2.15万方尺或16.5%。 新娘潭為旅遊勝地,瀑水有力,着膚刺痛,雖然環境優美,但卻是香港四大鬼域之首。 源於一段鮮為人知的悲歡離合故事,拆散了一對新婚夫妻,生離死別,令亡妻枉死成冤魂,靈異事件亦接踵而至,除了經常有迷離兇殺及自殺案拆散愛侶夫妻,亦曾有攝影師見鬼,驚見白色煙霧聚成人形,更有神秘請鬼儀式,都在新娘潭舉行。 有玄學家直指以往有不少人遇溺及自殺,加上新娘潭路是車禍黑點,冤魂特別多,坊間相傳該處經常有鬼魂搵替身,招惹到亡靈機會較高。 創校於1931年,有舊生指校內女廁傳聞曾發生校長自縊,是校內最猛鬼的地方,亦有傳聞日軍在附近曾進行大屠殺,村民將屍體埋葬於校園內。
南固臺活化: 「鬼屋」南固臺有望成證婚場所 規劃署指原則上不反對
公民黨副主席陳淑莊質疑酒店房間與會議設施不合比例,而且大型會議演講廳根本不屬「酒店相關設施」,應另外向城規會遞交申請改變用途。 她批評發展商一直拒絕向政府提供真實準確的面積資料,又指合和「走數」,本在2008年承諾種植650棵樹,但現提出的修訂方案只會種300棵,批評合和「連一對一補償都做唔到」。 合和實業將於堅尼地道興建合和中心二期,該酒店的原設計方案在2008年被居民強烈反對,在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斡旋下,最終達成共識,訂出Y型酒店大樓新方案,獲准批地。 不過今年6月,合和突然向城規會提出修訂,將三叉式大樓改回屏風式,變相還原方案。 保護堅尼地道小組批評發展商「出爾反爾」,違反地契條款,開壞先例,要求林鄭月娥繼續跟進合和中心二期發展,呼籲居民去信城規會反對。
南固臺活化: 歷史
南固臺建於1918年,當年屋主乃富商杜仲文,其弟杜澤文後居於上址。 直至1945年日軍撤出,大宅便一直丟空,只有一些女傭長住看屋,更不時將屋前種植的水果贈予街坊,但自該些女傭人離去後,大屋便展開荒廢歲月至今,屋內頹垣敗瓦,屋外野草叢生。 由於通往天台的樓梯塌毀,無法再登樓,小記以為可以離開,惟其後發現屋外山坡可以攀爬時,本着求真的精神,小記不惜爬上山坡再探究竟。
南固臺活化: 灣仔藍屋出發 石水渠街抗戰秘聞
这栋红砖建筑的确经历了它的繁荣与衰落,就如香港一样命运高低跌宕。 2003年11月30日,有8名少年少女凌晨到湾仔一座荒废大宅探险,众人沿船街的石级前行,其中数人看到一团白影在大宅外闪过。 南固臺楼高两层,佔地200平方公尺,凉亭、荷花池、栏杆与木雕、西式拱形阳台及圆柱砖墙糅合中西建筑风格。 1943年日本佔领香港期间,南固臺落入日本人手上,当时有传日军从港九各地捉拿妇女安置在此大宅,充当日军的慰安妇,及后业主把大宅售予发展商。 有佛教人士則指出,有人基於好奇而去干擾靈體,等同「撩是鬥非」自招麻煩,靈界被打擾自會略施懲戒,所以勸喻好奇者不要主動去作招惹,但萬一真的被靈體「佔舍」,即所謂之「鬼上身」,理性方法自然向醫生求助,及以真誠態度向各自信奉的宗教宗主讖悔及念誦經文。 南固臺活化2025 南固台的新聞短暫停了數年,及至2008年,一名59歲男子疑受失業困擾,身懷遺書,在南固臺對開山邊梯級旁一棵樹上,以繩索吊頸自殺身亡,救護員到場證實事主已死亡,身體有屍斑,相信死去一段時間,為南固台再增一個亡魂,各宗事件令船街鬼屋更添幾分詭異氣氛。
南固臺活化: 回归25|警方连日高度戒备 湾仔会展一带设水马阵布防
這座建築物外形特別,引來不少廢墟愛好者前來拍攝,目前卻因欠缺維修而日益破舊。 據聞前業主廖創興在1990年建成這3座住宅時,本打算讓銀行職員居住,但建成後卻從無人入住,原因不明;即使1993年由同珍集團大股東牽頭的高威富有限公司以2.4億元購入,但易手後仍然空置。 約10年前,聖雅各福群會打算重建大樓時曾提出聯合發展計劃,但業主沒有發展意欲,以致嘉賢臺荒廢至今。 多年來香港多間傳媒都向高威富及大股東同珍醬油集團查詢,但得到的回覆只是否認空置決定與消防條例或山泥傾瀉等有關,總之就是對發展計劃未有定案,要從長計議。 南固臺旁邊的山坡臺1A地段,又是另一幢被荒廢的建築物──聖璐琦書院,也是灣仔鬼屋之一,不過這些鬼故事都沒什麼史實根據,不用太認真看待。 相比起南固臺反映華人社會地位慢慢提升,聖璐琦書院卻另有意思,它見證了1970年代中學學位不足,政府要向私校買位的歷史。
南固臺活化: 「 南 固 臺 」 活 化 鬼 屋 變 證 婚 場
2009年方案亦曾承諾補償種植650棵樹,但最新文件僅表示會補種348棵樹。 另外,合和曾公開表示會保育旗下超過90年的一級歷史建築船街南固臺,開放予公眾使用,至今仍未有具體方案。 合和去年中以每方呎樓面地價1.6萬元高價投得捷船街「蚊型」住宅地後,即加快其發展大計,將地皮聯同附近的一級歷史建築南固臺和妙鏡台等4個地段提出綜合發展計劃。 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南固臺,最早於1917年由富商杜仲文買下地皮,翌年興建大宅,其後轉售其弟,惟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佔領香港期間,其弟死於大宅內。
南固臺活化: 傳聞
2018年3月10日 — 南固台–香港傳聞最猛鬼的地方之一,建於1918年,當年屋主是一名叫 … 巴籍男青年,深夜在南固台遊玩期間,看見石樓梯上有黑影向他們招手, … 臺北市政府與國立臺灣大學簽署「文化資產合作活化」合作意向書,宣告攜手合作活化北市歷史建築「新生南路3段16巷3、3-1號」,北市府將協助籌措修復再利用計畫及工程所需經費,並由臺大進行文化資產管理維護,透過雙方合作,展開政府單位與學術機關活化保存在地文資的新篇章。 万科集团有强大的设计和施工团队,南头古城活化的规划设计方案展现出了应有的高品质,设计方案最大限度尊重和还原了历史,系统性考虑了南头古城未来的发展、功能与服务需求。
南固臺活化: 香港灣仔的荒廢住宅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今天蘋果日報副刊專欄中古德明先生介紹 sine 南固臺活化2025 qua non 一詞的用法,這是一個拉丁詞語,意思是必要的條件。 視線掠過這詞語,跟法國時裝品牌 Sinéquanone只差結尾一個字母e,可是查法語詞典卻不見這詞彙。 台北市長蔣萬安參加二二八追思紀念會,在致詞時現場突然闖入一群自稱由大學生組成的團體「無力者」,怒喊「殺人凶手,下跪道歉」使得場面一度混亂,現在團體成員在網路上也被起底,網路上就有人爆料成員之一的陳彥廷…
南固臺活化: 香港灣仔的荒廢住宅 / 维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书
地政總署將按照既定程序,本月20日諮詢灣仔區議會後,便會把該項道路改善工程刊憲作兩個月公眾諮詢。 據了解,運輸署認為合和提出的紓解措施,能對額外增加的交通流量起紓緩作用。 至於合和旗下的船街古老大宅南固臺,有傳在日軍時期用作囚禁慰安婦的地方,現已荒廢,並有不少鬧鬼傳言,被居民稱為「鬼屋」。 南固臺原由本港富商杜仲文擁有,隨後轉售予其弟杜澤文,但1945年杜澤文死於大宅內。
南固臺活化: 灣仔南固臺鬼屋荒廢多年仍傳出女人慘叫聲 街坊無一不知!探靈少女鬼上身事件上埋報紙頭條 原來古宅前身係…?|玩樂熱話
英國政府在殖民地辦學,一般只會開辦數量不多的官立中學,然後鼓勵當地辦學團體開辦各類型學校,政府只提供津貼。 當遇到學位不足時,便要向私校買位,以應付短期內的教學需要。 當時這類私校大多建於大廈內,不但沒有運動場等設施,就連實驗室、地理室、音樂室都欠奉,而聖璐琦書院有運動場設於天台,已經算是設施較好的一間,所以當年可說薄有名氣。 此外,聖璐琦書院亦反映出當年的校名傾向西化,如果學校有宗教背景也會較吸引學生報讀。 聖璐琦書院校舍於1988年跟南固臺同被合和收購,成為上述綜合發展區的一部分。
此外,城規會早前接獲1,601份有關修定《葵涌分區計劃大綱圖》申述,絕大部份反對將葵涌荔崗街、浩景臺對面的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改劃為私人住宅發展。 南固臺於1918年建成,1943年主人杜澤文死於大宅內,死亡證上記錄「死因不明」。 二戰時期日軍係灣仔建立咗唔少娛樂場所,所以當時灣仔又有「小東京」之稱,例如距離南固臺不遠嘅同濟中學舊址就係高級旅店「千歲館」及會所「千歲花壇」,日軍於船街設立慰安所,而建築雅致的南固臺則被佔領作「貴賓廳」,成為囚禁慰安婦嘅地方。 據區內老街坊稱,船街一帶的舊樓在日治時期曾淪為慰安區,居住了一群被日軍充當軍娼的婦女。 2017年,一對年齡分別為93歲及86歲的姊妹,憶述當年她們住在灣仔石水渠街,1942年時不幸被2名日本軍跟蹤到住處強姦,他們更每隔數天就上門一次,至45年二戰結束,惡夢才終於過去。
而休憩用地则建成有盖园景美化空间的通道,并有无障碍通道连接至湾仔其他街道。 南固臺活化2025 本港鬧鬼的傳聞不少,而且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某些有特殊歷史背景的建築物,特別是在日治時期,不少港人遭屠殺,坊間特別多此類傳說。 滄海桑田,大部分相關建築物已重建,遺留下來的都是坊間鬧鬼的「不老傳說」。
南固臺活化: – 申請編號 A/H5/401(F.I.)
本公司拟使用阁下的个人姓名、电话号码、传真、地址或电邮地址处理阁下的申请、回覆阁下查询并作地产代理服务的促销及向阁下提供中原集团其他公司的资讯。 本公司在未得阁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阁下的个人资料并向阁下作直接促销。 [26/8截止] 一鍵提交反對意見 – 反對擬議酒店在船街及堅尼地道 – Objection to … ,推出一個所謂「輕微改良及改善修訂」方案(下稱「2014年方案」),將三叉式大樓改回「屏風式」設計,增設可容納1,500人的演講會議廳。 南固台建于1918年,由当时香港富商杜仲文所建,其后转售予胞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