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元朗區內設有不少旅遊景點,其中南生圍的美景不僅吸引雀鳥,近年亦吸引不少市民,趁假日到來觀鳥拍照及野餐。 而大棠於10月中至11月期間紅葉茂盛,別有一番風味,成為港人熱門拍攝勝地。 根據香港考古學會的資料,元朗區內的七星崗在3500年前(相當於中原地區的商代)已經有居民,此外在石崗機場曾出土過唐代骨灰鐔。
-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 不過,自從香港3號幹線於1998年上半年啟用後,元朗區對外交通已大為改善。
- 「對於我來說,最害怕的是失去在圍村裡面的回憶吧。比如說以前可以到處跑的地方已經逐漸失去了。」Kim也提到,以前經常與兄弟們到一個漁塘去玩,但是現在已經變成了停車場或者起房子的地方。
- 以往上窰村村民以燒石灰為生,將蠔殼放在窰內燒成灰可作灰泥及肥料。
- 據2016年中期香港人口統計資料,元朗人口有614,178人[1];面積約138.56平方公里,是九龍的三倍,香港島的1.8倍,是香港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離島區及大埔。
- 儘管周邊地區正在經歷迅速的城市化發展,但文物徑沿途的建築物基本保存完好,村內仍然有人居住(文物徑上設有標示提醒遊客避開某些區域,以防影響村民隱私)。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火警原因仍待調查,有村民透露,起火鐵皮屋有一名拾荒男子獨居,其家中平時堆積大量雜物。 另外由於火警未完全救熄,至晚上11時青年綠洲仍未解封,住客唯有在樓下等候。 12月4日,廉政公署拘捕一名38歲男子,涉嫌煽惑他人在區議會選舉中不投票。
元朗圍村: 【圍村文物徑】走訪500年歷史!8大香港圍村文物徑 吉慶圍/屏山/龍躍頭/中西區
1條只在部分時間服務的短途路線(751P)則在天水圍新市鎮服務。 元朗區共有25個輕鐵站,其中天水圍站及元朗站可讓乘客轉乘港鐵。 元朗某餅家做出的老婆餅風味獨特,在香港市場上獨佔鰲頭。 元朗圍村2025 以往元朗的交通未有高速公路和鐵路時,市區的居民去元朗要兩小時車程,去元朗旅行的最佳手信就是老婆餅,現時元朗都變成市區了,而該餅家在香港各區已設有多家連鎖店。
東閣圍有500多年歷史,門框以花崗岩製成,在龍躍頭文物徑中唯一保留著舊村門。 元朗圍村2025 鄧族宗祠是龍躍頭文物徑上最搶眼的遺址,擺放了南宋初年公主及駙馬的神位,絕對是歷史里程碑。 🚘 屏山文物徑前往方法:從天水圍西鐵站(輕鐵站出口E3 )落輕鐵月台後左轉,步出月台再往左轉,行落馬路邊樓梯即到。 元朗圍村 村內每年會舉行齋醮,往往會10年慶祝太平清醮,持續數天。
元朗圍村: 元朗老婆餅
山頂文物徑其實是中西區文物徑的其中一部份,中西區文物徑的其他路線包括中區線和上環線。 中區線涵蓋40項歷史建築,包括大館、聖約翰座堂和美利樓舊址不少打卡古蹟。 有別於香港圍村文物徑,在山頂文物徑能體驗殖民時期文化,古典英式建築非常受打卡愛好者歡迎! 山頂文物徑包括1888年建成的山頂纜車總站、香港海拔最高的松林炮台、前身為總督別墅的山頂公園和可飽覽港島風景的盧吉道。 西貢白腊村遠離塵囂,村落至今仍是無污染的古老客家村莊,因此有「世外桃園」之稱。
下次去白腊灣時,不妨到附近的隱世白腊村走走,感受與世無爭的生活。 1898年新界被租借給英國,但錦田的村民拒絕被英軍接管。 雙方對峙及交戰數回後,英軍攻入圍村,拆掉村口鐵門並運回英國。
元朗圍村: 公共設施
大樹下天后廟曾在清朝咸豐、光緒年間和1962年颱風溫黛襲港後各大修一次。 元朗圍村 康熙八年,朝廷放寬遷海令,原居民遷回之餘,錦田進士鄧文蔚獲封地設墟;遂將原來的大橋墩墟,遷到西邊圍與南邊圍之間的地方,今稱元朗舊墟。 存於廟內,刻於1856年(清代咸豐六年)的「重修天后古廟碑」中亦清楚紀錄:「清康熙八年(即1669年)大橋墩市場改遷元朗(即元朗舊墟)」,元朗舊墟之擁有者(稱爲「墟主」)是錦田泰康村鄧氏家族。 宋明時期新界五大氏族原籍江西的鄧氏及文氏先後遷入元朗的錦田、屏山、廈村及新田等地。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着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才可以進入。
香港的圍村(英語:Walled 元朗圍村 Villages)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元朗圍村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圍頭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明朝時沿海寇患頻繁,居民為求自保,於房屋周圍建矮石牆,用以抗盜,當時粉嶺龍躍頭的老圍便是香港最早的圍村。 因應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政府當局重新劃分選區,全港18區設立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取消單議席單票制,每個選區兩席議員,一共選出88名議員。
元朗圍村: 吉慶圍歷史
[a],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也有大部份範圍位於本區。 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隔河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走在元朗屏山文物徑,會途經多個村落及古意盎然的圍村、宗廟。 讓你了解更多早期香港鄉村的生活文化,也能窺見元朗在這數十年間的發展。 灣仔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舊區之一,至今仍有不少文物古蹟保留。 灣仔歷史文物徑第一段建築主題文物徑包括藍屋、黃屋、灣仔街市、莊士敦道和昌大押和皇后大道東,都是在灣仔文物徑非常受遊客歡迎的歷史建築。
元朗圍村: 歷史
政府在12月9日舉辦「區選繽紛日」,免費提供各種活動及優惠,以鼓勵市民在區議會選舉踴躍投票。 本屆區議會選舉投票日於12月10日(星期日)舉行,地方選區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晚上10時30分[27],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4時。 而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下午2時30分,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上午11時[28]。 元朗圍村 地區委員會界別在投票結束後,投票站工作人員會確保已上鎖和密封的投票箱不受干擾,直至地方選區投票結束才會開始點票,以避免對地方選區選舉結果造成影響。 香港的古物諮詢委員會在1999年設立了龍躍頭文物徑,以保護這些村莊的歷史風貌和村民的生活方式。
元朗圍村: 區議會
往昔的墟市景象已不復見,現在只憑谷亭街、水車館街、東堤街和西堤街的位置,大約得知舊日墟市範圍。 由於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元朗於1898年納入殖民地管治。 當時政府最初期的建設包括屏山警署,及經過元朗的青山公路-元朗段。 20世紀初期,隨著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今日舊墟的長盛街仍保存不少古建築物,被稱為「滿清一條街」。 元朗圍村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元朗圍村: 吉慶圍
雖然老圍內部不對公眾開放,但你可以登上門樓,看見曾經被用來防禦村莊的炮樓。 如今,公主及駙馬的神位能在宏偉的松嶺鄧公祠中找到,這座鄧族宗祠是文物徑上最亮眼的歷史遺址。 英軍攻至錦田吉慶圍和泰康圍時,炮轟圍門,將連環鐵門拆走作為戰利品,其後運返愛爾蘭。 直到1924年,錦田鄧伯裘和鄧煒堂等人向港督司徒拔要求歸還。 英國為了緩和省港大罷工華人的不滿情緒,答應送回,但只尋獲吉慶圍一扇鐵門和泰康圍一扇鐵門。
元朗圍村: 資料來源與註釋
當中選出香港十八區區議會44個雙議席地方選區及176個地區委員會議席;連同179個委任議員及27個當然議員,合共470個議席,任期四年(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 據百周年特刊及大會顧問楊毓照所述,早在百年前未有例醮前,據老街坊口述,已有兩次燒衣活動,由元朗墟民發起。 到1915年,元朗紳商組織合益公司,籌建元朗新墟,以取代交通不便的舊墟,其後更籌辦有規模的打醮,遵從元朗鄉村風俗,1923年起逢十年一屆的「十年例醮勝會」,祈求合境平安,百業興旺。 這時期元朗市區逐步發展,來自鄉村及外來的本地商人增多,1938年元朗商會成立,部分成員來自合益公司,商會聯同鄉彥村民、街坊商戶及地區坊眾組織舉辦例醮。 百年來即使1943年日軍佔領香港時,醮事仍有進行,不過較簡單,只在泰祥街進行燒衣儀式。 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將區議會所有單議席選區取消,元朗區定為四個雙議席選區,共選出八席民選議員。
元朗圍村: 香港圍村文物徑5:龍躍頭文物徑
由於只有在深海撈取的蠔才可以生吃,而流浮山蠔是在淺水處放置蠔排去養植的,水質始終不太清潔,所以,在流浮山一帶海鮮酒家吃到的蠔,全部均會煮熟才上菜的,名為生蠔,是因為它有別於曬乾的蠔豉。 郊區的大型屋苑除了1980年代落成的錦綉花園外,尚有1990年代初落成的加州花園及加州豪園,位於近米埔的和南生圍。 后海灣沿岸一帶(流浮山、米埔)寧靜舒適,岸邊有一堆堆的蠔殼,海上有漁民出海捕魚,米埔更是觀賞候鳥的場地。 香港天文台在元朗公園[2]、香港濕地公園[3]和流浮山設立自動氣象站,但只有流浮山的數據同時公開月數據、年數據。
元朗圍村: 香港圍村文物徑3:西貢白腊村
由於元朗北部與深圳只是相隔著深圳河,因此在深圳河下游至河口一帶的元朗區東北邊緣(主要包括米埔和落馬洲)是屬於香港邊境禁區,需要向香港警務處申請禁區紙才可以進入。 在禁區內的落馬洲更是香港連接深圳的一個口岸——福田口岸的所在地。 另外古時疍家在稱為「大樹」的地方建成一小廟,以祭祀天后,後來演變成今天十八鄉大旗嶺的大樹下天后廟。 由於在該廟居於一棵方圓數百尺、濃蔭蔽日的大樹之下,因而得名。
元朗圍村: 吉慶圍交通
儘管周邊地區正在經歷迅速的城市化發展,但文物徑沿途的建築物基本保存完好,村內仍然有人居住(文物徑上設有標示提醒遊客避開某些區域,以防影響村民隱私)。 元朗民政事務處一直與元朗區居民共同面對社區的挑戰和機遇。 我們必定繼續積極向其他部門反映地區關注的事務,以及透過部門之間的合作處理地區問題。 另一方面,發動社會資本,加強跨界別合作,以及推動鄰里關懷互助文化,亦是元朗民政事務處近年不斷進行的工作。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元朗圍村 元朗圍村 20世紀初期,隨着元朗日漸發展,元朗舊墟地方已不敷應用,所以元朗新墟於1915年建成。 十多年前,元朗大馬路僅僅會在周末於恒香老餅家外堵車,因為很多居住在其他區的人都會開車來到元朗,特意購買這裡的特產。 然而,今天的元朗大馬路卻天天都水洩不通,因為居住人口增加,交通不勝負荷,它從生活的點滴中改變了原居民的節奏和規律,也許有一天,甚至圍村文化也會慢慢被發展所吞噬。 1980年代政府再發展天水圍新市鎮,以配合人口的增加。 大型屋邨在元朗兩個新市鎮相繼落成,人口稠密,又設有東頭工業區和元朗工業邨,為區內居民提供就業機會。
元朗圍村: 香港區議會選舉
「本地圍」是指本地人村落(即围头人),而「客家圍」是指客家人村落。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佈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12月5日,廉政公署落案起訴該男子,控告他涉嫌在選舉期間,於其個人網上社交媒體專頁轉載一則煽惑他人杯葛區議會選舉的貼文,廉署並獲裁判官簽發手令,通緝該貼文的原作者,即黃世澤。 與過往的選舉論壇不同,所有論壇不設任何候選人互相辯論或質詢的環節。 由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舉辦的論壇只設候選人自我介紹及由候選人回答事先預備問題的環節,[26]而由香港電台舉辦的論壇則只設候選人自我介紹及由候選人回答即場抽籤分配問題的環節。 元朗圍村2025 有網上影片及相片顯示現場火光熊熊,大量濃煙從村屋冒出並升上半空,在百米外的位置亦可看到火光和濃煙。
我們期望各界和政府之間的伙伴協作,成為建設元朗區的資本。 我誠意邀請願意為社區出力的機構及人士與我們接觸,共同研究如何發揮跨界別合作的協同效應,推動元朗社區持續向前發展。 廣東七世祖的長房鄧元禎,其兒子從光(字萬里)由錦田遷居屏山,開枝散葉,鄧元禎被稱為屏山一世祖。 五世祖鄧馮遜官至福建方伯(相當於現時的省長),他在屏山倡建鄧氏宗祠。 族人以宗祠為中心,先後建立三圍(上璋圍、橋頭圍和灰沙圍)六村(坑頭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新起村和洪屋村)。
元朗圍村: 屯門海慧花園單位起火 女傭救貓燒傷面手送院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元朗圍村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自1960年代起,江夏圍不少地方租出作工場,曾租予大藝地氈廠、橡筋廠、成生造紙廠、新精美發泡膠廠、新五月園藝公司,有部份公司是由黃氏開設的,大宅很多原間隔被改動。 此外,大圍村與東頭村、蔡屋村、英龍圍及黃屋村,合稱「五和」;現有之「五和路」、已結束之「五和公立學校」,乃因此命名。 蔡屋村亦曾有名為「五和車」的鄉村車服務(約於二十年紀90年代中停辦),接載五村村民往返元朗泰衡街。 1917年建立合益街市(墟市),最初有四條街,即合益街、合發街、合成街和合和街,其後開闢合和後街,統稱為「五合街」。 墟內有數十幢二至三層高的樓房,開設大量店舖,貨品應有盡有,又闢空地(雞地)給小販於墟期擺賣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