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首次引入Flash Retailing快閃概念的推廣策略,Flash Retailing又叫Pop-up Store,以短期租約形式與不同潮品crossover。 而該站在初啟用時,由於附近只有居民及廣場人流支持,固人流一直偏低。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清初,清朝追擊南明至荃灣,城門谷有南明李萬榮擁永曆年號,據針山石城抗清。 雖然最後戰敗被拆,但今日的城門村、城門水塘以至城門河皆是以此得名。
-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才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
- 由商場開幕(1992年初)至大約2000年時,為整個音樂噴泉的全盛時期,開幕到2001年每場都有熄中庭大燈及落下中庭頂的黑色大幕,每天也有很多人圍觀。
- 在汀九橋及九廣西鐵(今屯馬綫)開通前,荃灣是九龍往來新界西北的必經之路,荃灣站及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大量轉乘地鐵及巴士往來屯門及元朗的乘客。
人流每天約90,000至120,000人次,今年人流按年增兩成;商戶營業額按年增兩至三成,人均消費約2,300元。 於2012年10月底,於商場開業逾20年的吉之島百貨分店正式遷往鄰近的灣景廣場,並轉用AEON為名。 [3]2013年起將部份租戶改為3個複式巨舖,共提供3萬平方呎樓面,獲無印良品、Pull & Bear及Bershka承租。 荃灣是港鐵荃灣綫的終點站,荃灣站附近設有荃灣鐵路站巴士總站,站內有多條往來新界西北的巴士路線,並有往深井及青龍頭的專線小巴路線。 在汀九橋及九廣西鐵(今屯馬綫)開通前,荃灣是九龍往來新界西北的必經之路,荃灣站及巴士總站每天都有大量轉乘地鐵及巴士往來屯門及元朗的乘客。 荃灣,古稱淺灣,據說因此地海灣水淺而得名,但因名字有「龍游淺水遭蝦戲」此一不祥之意而改名[2](但名字有同一意思的淺水灣卻沒有改名)。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美食2023|10間貼地餐廳推介 4小時燉煮雞豬骨湯底米線/百年素食名店/台北人主理滷肉飯
但荃灣區內最大型的商場則在1990年才在舊荃灣碼頭附近出現——荃灣廣場,樓高6層和2層地庫,亦是區內首見有大型中庭廣場和繼太古城後全港第2個真雪溜冰場(溜冰場改建為商場)。 荃灣區由荃灣區議會所管轄,該區議會在1981年4月1日成立,一直被視為香港最早成立的區議會之一,因為該會的前身荃灣康樂市容諮詢委員會於1976年成立,該會在1977年改名為荃灣諮詢委員會,於1981年改變組織為荃灣區議會。 荃灣區除了荃灣新市鎮,亦包括油柑頭、汀九、深井、青龍頭、嘉龍村、石圍角、老圍、梨木樹、大窩口部份地區、馬灣島、大嶼山北部的外飛地(例如欣澳、青洲仔半島)等等地方。 為方便比較,以下列表以香港九號幹線荃灣段(即屯門公路柴灣角出入口經青山公路-荃灣段、象鼻山路)、荃錦交匯處、德士古道至海岸線所包圍的地區為範圍。 除地舖的食店外,各大購物商場的連鎖經營食店亦時常吸引不少人流:如大鴻輝(荃灣)中心的各式韓式燒烤及火鍋店,輪候升降機的食客往往擠得商場地下大堂水洩不通。 第二階段工程於2006年11月10日展開,包括把商場入口改用玻璃幕牆,並改建成為一個中庭設計,2008年2月竣工。
就1961年荃灣的工人人數共有23,000人,佔當時新界工人總數的7成。 當時荃灣媲美英國工業城市曼徹斯特,更有小曼徹斯特(Little Manchester)之稱。 在1970年代前荃灣都是香港的工業重鎮,如1962年在全香港共有30間紗廠,荃灣在當中就佔有一半[10]。 荃灣區早在1970年代進行大規劃發展,而當時香港房屋委員會才剛剛成立,1959年荃灣首個公共屋村四季大廈落成。 但時至今日區內的公共屋邨不經不覺已經超過五十年歷史,大部分建築物已經殘破不全,部分屋邨隨著區內迅速發展而清拆興建新型屋邨。 公共的大型屋邨計有4條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的屋邨,3條(原有4條)由香港房屋協會發展的屋邨。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美食2023推介6.阿荔車仔麵:新派港式車仔麵!必試40年老店秘製牛肋腩、招牌豬手
荃灣區海域雖然位於新界,其部分海域(汀九橋以東)仍被香港政府定義為維多利亞港範圍,屬香港都會區。 荃灣位於大帽山以南,東南面向藍巴勒海峽,為青衣島對岸,後借用作鄰近地方的名字。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025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025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當時荃灣西部(柴灣角至木棉下一帶)的海岸線是在青山公路,而東部(木棉下至鹹田一帶)的海岸線則約在沙咀道。 填海之前,荃灣有一個海角名,名為沙咀,海壩村舊址、鱟地坊、大屋圍、部分福來邨也是在此海角之上。
它是區內首個兼備大型中庭的商場,現時其地位已被愉景新城及荃新天地所取代,也曾有JUSCO及音樂噴泉沿級而建,亦是繼海濱廣場後全港第三個具有真雪溜冰場的地方(原址現為Catalog及Extravaganza)。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025 1950年代,荃灣已經是香港紡織業中心,全港最大的紗廠和染廠也座落荃灣,後來更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1961年,港府刊憲宣布把荃灣發展成為新界第一個衞星城市,當時範圍遠至附近的青衣島、葵涌、荔景一帶。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美食2023推介3.巴巴站:港女嫁印度老公 免費贈黑糖黃薑水
雲川風雖然是街坊小店,但一點都不兒戲,主要湯底有四種,當中三款的湯膽都是熬最少四小時的豬骨配雞骨湯底。 店舖以下午茶菜單為主,荃灣店最新的「青之鵲鳥」下午茶set,鳥籠餐盤勁精緻,有8款輕盈茶點作為基礎配搭,包括明太子蛋醬三文治、香檳黃金蝦、薰衣草芝士蛋糕、焦糖咖啡撻等,2位只需$368,價錢夠親民。 多個大型品牌亦曾於商場內開業,如玩具反斗城、歡樂天地、繽紛樂園(原址現為傢俬坊)、吉之島 (原址現為H&M及一田百貨)、冒險樂園(原址為思捷環球)、東海海鮮酒家及宜家傢俬(原址現為GU)等。 2014年,商場2樓Esprit一帶合共5間商店結業,原址於11月底改作迪生集團旗下的BEAUTY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025 AVENUE,引入16間國際化妝品牌,另設男士品牌專櫃。 場內還有3個區內首創的複式巨舖,共3萬平方呎樓面,已獲GU承租。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025 該舖前身為百佳超級廣場只限B1層、Bershka及Pull & Bear承租,於2013年底陸續開業。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廣場 附近的大廈
由於近年荃灣區內年青人佔區內人口數目上升,以及面對鄰近多個商場如荃新天地、如心廣場的挑戰,荃灣廣場在2005年起斥資2.8億大規模翻新,銳意引進更多元化之商戶,為荃灣廣場建立全新形象。 而商場5樓設有平台花園和兒童遊樂場「太空樂園」,到2022年重新翻新成為「PLAY GARDEN」。 根據規劃署之法定圖則,「荃灣」廣義上由東面的和宜合道近梨木樹邨起,西伸至油柑頭一帶,而汀九以西至青龍頭一帶則為荃灣西地區,而兩者同屬十八區行政區之中的荃灣區。 1990年代為了興建九廣西鐵(今屯馬綫)的荃灣西站,快速公路荃灣路以西海旁,再次進行填海,多次填海令荃灣的海岸線拉直,藍巴勒海峽再度收窄,成為現今的模樣。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廣場與其他商場相比
場內亦設有多項消閒娛樂設施,包括備有四間豪華影院的戲院,以及佔地超過30,000平方呎的戶外休憩兒童遊樂場,是其中一個區內年輕家庭消閒玩樂的好去處。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2025 但在2001年後,音樂噴泉的旱泉位置開始常用作商場節目活動,令噴泉表演率下降。 荃灣廣場沒有再花時間修理,維修保養漸少,噴泉風氣也在香港漸漸下降,噴嘴等組件在清潔、洗池、搭台時被勾斷。 音樂噴泉最終日漸衰退,例如水燈損壞、水泵老化、搖擺噴泉的搖擺器損壞、噴嘴脫落等,令音樂噴泉表演的可觀度、震撼度下降。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廣場 Tsuen Wan Plaza
荃灣近芙蓉山南麓一帶地方幽靜,背靠香港最高的大帽山,風水甚佳,故有不少寺廟臨立。 特別是20世紀初,當時不少道人、法師為躲避戰禍來到香港,一部份便在此帶開宗建寺。 荃灣(英語:Tsuen Wan)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荃灣區,位於規劃署定義的香港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海晴軒3房戶938萬元獲換樓客承接 「移民盤」大減162萬元 仍大賺582萬元離場
區內集住宅、工商業建築林立,包括新界最高樓如心廣場亦座落本區。 此外,荃灣區是香港重要的交通樞紐,區內的荃灣路、青嶼幹線爲市區進出新界西北、香港國際機場和大嶼山的重要幹道。 因應多項維港兩岸的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完成,《預算案》建議推動優化海濱項目,預留60億元發展新的海濱長廊及休憩空間,以改善海濱設施。 據悉,是次優化海濱的重點項目包括6個港島海濱、2個啟德海濱及荃灣海濱空間。 荃灣廣場位處荃灣市中心,毗鄰港鐵荃灣西站,交通便捷,為荃灣區大型商場之一,集消閒、購物及餐飲於一身。 商場匯聚超過130間不同品牌商鋪及中西食肆,包括日式百貨和美容時裝等。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美食2023推介10.Ikigai Concepts:過萬呎日本餐廳 集齊Omakase+炭火串燒+和食+自助清酒
柴灣角工業區的範圍,東面至大涌道,西面至荃灣西約的麗城花園,北面至青山公路近愉景新城,南面至海盛路海旁,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中段及沙咀道前段的工廠大廈。 20世紀初,在美環街附近的水坑(即曹公潭),已經有磨香粉和染布行業駐足。 經過數據證明,發現荃灣西站上蓋物業發展項目將會令荃灣空氣質素更為惡化,並嚴重影響荃灣社區的景觀[46]。 根據荃灣區議會文件顯示,荃灣西海旁有3個雨水暗渠排水口,分佈荃灣麗城花園、荃灣碼頭及荃灣海濱公園對出,唯荃灣區內不少舊樓的污水渠駁錯,使海旁臭味困擾周邊居民多年。 區議員指區議會已通過動議,並已列入工務工程,惟非優先處理項目,排隊多年,遲遲未能落實。 香港人愛吃咖哩,但畢竟印度餐廳菜式複雜,擔心柯打不到自己想食的印度菜?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美食2023推介8.茶寮 京都仁王門:京都仁王門副線 海膽烏冬超濃味
場內潮流服飾商舖面積約佔總樓面面積22%,共有28間食肆,佔總樓面面積25%。 以食肆為例,早年較廉價的選擇如美心快餐已轉為MX,大家樂,吉野家,麥當勞,哈迪斯、德和燒味、馬里奧餐廳、農場餐廳等,以及上文提及的「荃灣食街」美食廣場。 現時商場食肆大部份均屬中高檔消費,如新租戶Ruby Tuesday、峰壽司、新斗記、自助烏冬專門店丸龜製麵讚岐烏冬,以及山頭火和IKI Teppanyaki、Japanese dining鐵板燒等。 荃灣廣場音樂噴泉,位於商場內的中庭,在開幕時該音樂噴泉已經存在,規模也是全港最大(但公認的仍是沙田新城市廣場音樂噴泉)。 荃灣廣場音樂噴泉一共分為4部份,包括瀑布層,旱泉(即是在地面噴出噴泉)舞台,主表演水池和3樓的雪松噴泉區(不作噴泉表演,只在同一個控制室控制)。 而當中的主噴噴出的水柱高度可高至商場頂樓(7樓),該層頂部亦設有一個小型噴泉。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美食2023推介1.雲川風:四小時煲雞骨豬骨湯底 必食豬扒豬頸肉米線
市中心範圍大約在港鐵荃灣站範圍,大涌道以東、海盛路及楊屋道以北、關門口街以西及青山公路荃灣段以南一帶。 新市鎮開發早期,連青衣、葵涌徙置區居民的購物、商業和娛樂活動都是在荃灣市中心。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荃灣廣場位於荃灣區大壩街4-30號,是區內繼海濱廣場後第2個大型娛樂商場,1950年代荃灣填海後,原址為麵粉廠及貨倉。
港英政府為了發展荃灣,1950年代起在荃灣大規模填海,首次填海令柴灣角消失。 鹽酥雞亦是必試菜式,用七,八種香料把雞髀肉醃過夜,蘸上炸粉炸至黃金酥脆,香口又juicy。 相信大家都很懷念去日本食梳乎厘班戟,現在香港其實已有不少過江龍,具有69年歷史的京都仁王門今年亦攻港開店,正式落戶在荃灣海之戀,開設首間茶寮。 荃灣廣場標誌是由一個紅色的T字和一個藍色W字組成,這標誌早在1992年時已定下來,以前在入口已看到,但現在只可在荃灣廣場的住宅(頂樓)上才可看見。 商場翻新後,商鋪數目由130間升至170間,時裝飾物商戶樓面佔總面積四成,較翻新前增加兩成,整體餐飲商戶樓面較翻新前增兩成,佔商場總面積三成。
淺灣亦屢見於宋朝、明朝和清朝的地圖和文獻,包括填海錄,厓山集,宋史新編,南宋史和新安縣志等。 如果你喜歡街頭小食,就不能錯過小廚美食,店內招牌藥膳燒賣、濃湯銀針粉、沙嗲牛肉撈麵等都深得荃灣街坊喜歡,而美食的出品都是由店主「小廚媽」所烹調,處處盡現心機。 好像小廚媽為確保銀針粉表面無油,都會反翻清洗後才放湯煮,讓整碗銀針粉都會更清更甜。 而沙嗲牛肉不用鬆肉粉,以自己方法把牛肉醃至腍身,配自製沙嗲醬,是貨真價實的平民美食。 阿荔車仔麵創辦人父親曾於荔枝角開設車仔麵檔,店內傳承人氣必食名物秘製牛腩及招牌豬手,當年的秘製牛腩最初只會選用牛腩入饌,現時特別加入牛肋肉與牛坑腩一同燜煮變成全新自創的「牛肋腩」,獨特的香味依然不變,但口感更豐富香腴。 雖然素食餐廳越開越多,但想食中式素菜必推灣仔百年歷史東方小祇園,但荃灣街坊想食素食亦不一定要到灣仔,因為品牌於2022年在荃灣開設外賣店,主打一系列素食點心,如香惹滋味的鹹水角、香脆餡足的素春卷、甜美香軟的蓮蓉包等素食點心。
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基於這帶接近葵涌貨櫃碼頭,這區在近年更加有大量物流公司遷入,形成一個物流區。 紡紗業於1980年代開始步入黃昏,隨著香港製造業式微,這區的工廠大廈紛紛改為商業大廈,有不少不同種類的公司遷入,包括有線電視及香港01。 最後之一的中央紗廠於2011年業務北移,並在2014年以十億,將廠房賣予嘉民亞洲發展作數據中心[11];而南豐紗廠就在2018年改為創意空間The Mills。 荃灣大壩街430號荃灣廣場 1950年代前後紡織業興盛,如南豐紗廠在現時麗城花園至翠豐臺位置開設,紡織工廠集中包括南海紗廠、寶星紗廠、東南紗廠、東亞太平紡織廠、會德豐紗廠等。
重建項目完成後,加上近期由華懋集團發展的如心廣場啟用,形成荃灣區的新地標。 隨著荃灣新市鎮發展而令荃灣區人口不斷增加,政府為減輕區會資源分配的負擔,重新劃分地方行政區,於1985年4月1日成立葵涌及青衣區議會(1988年4月1日改稱葵青區議會),集中服務葵涌及青衣居民。 荃灣區重新劃界,東面以城門道、和宜合道、昌榮路、青山公路及德士古道為界,南面以汀九海岸線和馬灣海峽為界,西面仍以青龍頭嘉龍村為界,北面仍以大帽山郊野公園近荃錦坳和城門郊野公園近鉛鑛凹為界,馬灣及大嶼山東北部(包括陰澳、竹篙灣)仍歸屬荃灣區。 荃灣區工商活動繁盛,1950年代起成爲新界首個衛星城市及新市鎮的所在地,1985年因應區內人口急促發展而分拆出葵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