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厦村市的地位。 新建的黃帝祠特意保留了原址牌匾、石柱等百多件有歷史價值的組成部分,其餘在拆卸期間已捐給古物古蹟辦事處及供博物館收藏。 雲泉仙館位於坪莗的雲泉仙館本位於廣東西樵山,因日軍佔據西樵而來港建館。 仙館以仿古宮殿建築羣為主體,外觀莊嚴肅穆,值得旅客欣賞。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而且館內的荷花池及冬季賞菊活動,每年都吸引不少遊人到場參觀。
其中聚星樓更是香港唯一的古塔,已有500多年歷史。 屏山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為首的鄧族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北宋初。 文物徑路線不長,走完只需半天,就可欣賞到香港的傳統面貌。 政府於1999年開放龍躍頭文物徑,龍躍頭圍村由鄧氏宗族興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現時保存不少典型中式傳統建築,文物徑可以帶大家遊走古蹟之間,訪尋昔日香港早期居民的蹤跡、歷史和生活。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古蹟文物
是由香港電燈公司與長春社合作在島上開發,以增進市民對南丫島的歷史、文化及自然生態的認識。 自19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很多年輕居民搬出香港謀生,南丫島一如其他鄉村發展般,剩下年長的一輩在島內。 1990年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島的西北部波羅咀填海建立南丫發電廠取代鴨脷洲發電廠之後,較多外籍的工程師搬到南丫島榕樹灣一帶聚居,區內漸有一些西式茶座、餐廳,島上中西文化交匯。 1997年香港回歸後,因為外籍人士在香港工作需要簽證,南丫島內有部份外籍人士遷離,但仍然不減島內的洋化氣息。 老圍的圍牆及門樓近年進行了全面修繕,現被列為法定古蹟。 門樓上有供奉著土地的神龕及炮樓,但昔日保護村落的小型古炮已不存在。
粉嶺鄉紳通過自行籌集資金建立墟市,以至後來政府主導新市鎮的設立,讓社區發展達致自給自足和凝聚居民的目的。 除了商店和市場外,聯和置業有限公司也積極發展民生設施,如聯和新村、粉嶺鄉事委員會、聖若瑟堂、天主教寶血會培靈小學等,重要建築或組織也聳立在聯和墟四周。 由此可見,粉嶺曾是區內政治、經濟和社會組織的集中地。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誕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面,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 由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 而高聳的麻石圍牆仍可見有槍孔,四角建有更樓,當年用於守衛,以抵禦盜寇。
- 拜祭規格非常講究,只有年滿60歲的男丁才有資格隨團拜祭,儀式由年紀最大的男丁即族長率領,再按家族輩分按先後次序拜祭。
- 如果想去荔枝窩村,可以徒步走上兩個小時,或乘坐只在星期日和公眾假期營運的渡輪,儘管路途辛苦,但絕對值得一去。
- 現時龍躍頭保存不少典型中式傳統建築,印證香港早期居民的歷史和生活。
- 南宋(1127 – 1279年)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1279 – 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 明朝萬曆年間因鄧族遷入龍山建村立圍,彭氏族人遂遷至粉壁嶺開村立圍定居,分別建立正圍、北圍及南圍三圍村,統稱粉嶺圍。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粉嶺 / 上水新市鎮在七十年代末開始發展,首個發展項目是1981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年開始入伙的彩園邨,當時市中心商場尚未建成, 居民大多到石湖墟或聯和墟購物。 新市鎮的設施其後陸續增設,包括北區政府合署、粉嶺法院、游泳池、圖書館和商場等。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上水石湖墟建墟於清初,在1819 年,清嘉慶二十四年出版的新安縣誌已有記載。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行山好去處—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蓮麻坑村是一條雜姓村落,有六姓村民,分別是葉、劉、冼、官、張和曾,是沙頭角鄉十約中之第四約,一村一約是區內罕有之古老大村落。 然而,蓮麻坑生態正面對多個危機,包括東部走廊計劃、防洪工程、外來物種薇甘菊侵害、非法捕獵野生動物等。 雖然政府建議將蓮麻坑部分地區劃為郊野公園範圍加強保育,但受到當地原居民強烈反對。 龍躍頭文物徑沿路有部份屬法定古蹟,因此只有小量無障礙設施,只得位於崇謙堂的公眾暢通易達洗手間,大部份高低不平的地方不設斜道,輪椅人士未能獨自上落。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南丫島生態旅遊徑:生態旅遊徑2008年5月25日落成啟用,生態旅遊徑有三條,分別位於南丫島的南、北和中部,長短不一,步行時間由一個半至三小時不等。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上水圍
不過祟謙堂不會對外開放,因此大家不要打擾教徒。 元朗、上水、錦田、大埔都是大帽山的山脈龍地,都是風水好的地方,地靈悠厚,隹穴甚多。 粉嶺位於四者中間,得群山包攏,四面山峰中央平和掌窩,秀氣盈盈,吉氣融融,外氣縱內局平廣,龍脈由外圍向內靠攏,結穴地有情朝向,如幼子戀母,俯伏向內。 粉嶺名字的由來,與區內一座名叫大嶺山的地方有關。 相傳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居於附近的鄉民,便稱之為“粉壁嶺”,位於附近的鄉村,便成為粉壁嶺村。 在天旱時,鄉民會帶備三牲酒禮,跑到壁前祈求天降甘霖。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家族在龍躍頭的祖祠,是香港最古老及最大的祠堂,也是個皇族的遺蹟。 正殿內的南宋皇姬及其夫君的神位上,有龍頭的木雕以紀皇族,屬全港罕見。 這裡不但是祭祀祖先、舉辦活動之地,過去更是族中的學校和解決糾紛的地方。 龍躍頭的天后宮是典型的兩進式建築,繪有精緻的彩塑及壁畫,極富中國的傳統建築特色。 天后宮正殿供奉海上守護神天后娘娘及其侍衛千里眼和順風耳,側殿則供奉著保佑孩子健康的金花娘娘。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資訊
由於是行程的第一所圍村,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去欣賞圍村內的各種建築,細味昔日生活情懷。 門側是一口水井,應是以前村民的食水來源,現在已封了,但從上往下看,仿似深不見底,令人寒然。 由粉嶺火車站坐54K小巴到崇謙堂,作為遊覽文物徑的起步點。 崇謙堂是在一九五一年擴建而成,外貌雖不算特出,但也有點懷舊味道。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古鐘沾靈氣
鄧氏族人約於龍堂居住了三代後,因經常受賊匪的滋擾,故遷回龍躍頭,並於現址建立小坑村。 廟宇正面飾有精緻的灰塑及壁畫,皆為吉祥圖案及民間故事。 後進東面偏殿的兩個古鐘,是廟內現存最古老的文物。 其中一個古鐘鑄於一六九五年,乃鄧氏族人為子投契天后的酬神之物;另一古鐘則於一七○○年鑄造,為村中子弟出門往省城應試,祈求路上平安的酬神之物。 鄧氏村民對祭祖有重要意義,這項傳統活動讓子孫認識家族的歷史,以及紀念祖先慎終追遠,更讓鄧氏子孫聚首一堂,互相認識,增進宗族團結,展示兄友弟恭的宗族精神。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歷史建築
香港旅俠 – 香港青年協會青年領袖發展中心 © 2023. 說到王族故事,可追溯到12世紀南宋年代,金兵進犯江南,宋高宗趙構與宋室人員四散,時任江西贛州縣令的鄧元亮(又名鄧銑)起兵勤王,於路上收留了年僅8歲的趙氏皇姬。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她沒有透露身世,長大後,鄧元亮將她許配給兒子鄧自明(號惟汲),定居今天的錦田。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旅遊
位於聯和墟東北面的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但除了鄧氏一族,這裏原來還有其他居民。 後面逾百年歷史的乾德樓,是崇謙堂第一傳道人彭樂三和凌啟蓮所建,由於設計獨特,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龍躍頭文物徑位於位於新界粉嶺,覆蓋龍躍頭的五圍六村。 五條圍村分別是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及新圍;六條村落包括麻笏村、永寧村、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 文物徑全長2.6公里,只需2個小時便能領略龍躍頭的傳統面貌及居民生活。 粉嶺雖然已發展為現代化住民社區,不過仍有可觀之處。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圍村列表
這是香港首條文物徑,它蜿蜒於坑尾村、坑頭村和上章圍的低矮村屋之間,全程約1.6公里,沿途古蹟記錄了元朗悠久的文化傳統,具有珍貴歷史價值。 雖然已經荒廢多年,但是仍然不難看到建築,包括牆身、露台及石柱,都具有殖民地時期的特色。 但是屋頂卻採用中國傳統的金字屋頂,布局與傳統民居類似,是個中西合璧的建築。 同樣地,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大家只可以欣賞其外在建築。 由於位置偏遠,這裡是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客家傳統村落之一,村內共有三座宗祠和210棟房屋。 如果想去荔枝窩村,可以徒步走上兩個小時,或乘坐只在星期日和公眾假期營運的渡輪,儘管路途辛苦,但絕對值得一去。
至於安樂村工業區內缺乏公廁,一般人士最近亦要到鄰近麻笏河畔的天光墟公廁或崇謙堂公廁才有廁所用,若真的太急就只有到黃帝祠商借了。 為了以監視中國軍隊及深圳河對岸形勢,香港政府於1948年在邊境禁區興建了的6幢麥景陶碉堡,以當時的警務處長麥景陶命名,其中一幢建於蓮麻坑附近的礦山。 該碉堡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現轉作監視偷渡客之用。
一路之隔,現為工業村的地方,是昔日的安樂村,村雖然已不在,但路邊仍留下不少足迹。 變幻動盪的時勢,每每流傳出既感人又勵志的故事,粉嶺聯和墟及相距不遠的龍躍頭文物徑,就見證了不少時代的變遷。 前者更於2007年作為電影《每當變幻時》的場景,描述這舊街市因不敵連鎖市場而關閉,道盡變遷帶來的苦與樂;後者除了鄧氏原來還有其他古蹟故事,有緣走進必令大家對變幻時勢有更深體會。
1993年開幕的屏山文物徑,全長才1.6公里,或許有點短,但這位於元朗的幽靜路段蘊藏了深厚的文化,絕對值得探索! 大部分遊人喜歡從文物徑尾站起步,在港鐵天水圍站出發,走一段小路至聚星樓。 竣工於1486年的聚星樓高13米,為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
無障礙分類 : 歷史古蹟
粉嶺正圍是最早建立的圍村,外貌呈方形,圍繞的圍牆高約二丈,以花崗石作牆基,覆以堅硬的青磚,圍牆上設有炮樓和炮孔。 原來的圍牆及壕溝已不留存,只剩下圍門、門樓、兩個碉堡及門前的風水魚塘。 圍牆上圍斗有白色成品字形的三顆圓點,據說是為風水而加上的,亦有說是粉嶺彭氏的家族徽號。 除正圍外,北圍建有彭氏宗祠,南圍建有思德書室。 彭族定居粉壁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計由新安開基祖彭桂至今彭族已繁衍達二十多代人。
其實單純欣賞古蹟的外圍建築,包括廟堂及書室屋頂的華麗雕刻,已經目不暇給。 現代化的城市觀景及千遍一律的新市鎮建築無疑大煞風景,但數座古老祠堂及書室屹立如昔,讓遊人一瞥新界原居民的早年生活。 舊屏山警署已改建成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提供豐富導賞資料及地圖,讓你的旅程更充實。
公司由第一任鄉議局主席李仲莊太平紳士、擔任多屆鄉議局主席的彭樂三、粉嶺圍村代表彭富華、打鼓嶺鄉事委員會的陳有才、鄧勳臣等鄉紳組成,籌集了逾二百萬元。 購入股份者主要是粉嶺、打鼓嶺、沙頭角及大埔頭等地的鄉村、公司或居民。 另外,粉嶺曾有一條安樂村,在1916 年由商人馮鏡湖等粵港殷商集資興建,更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 八十年代,安樂村被改建為安樂村工業區,村民們大多搬至附近的屋邨。 1898 年,清朝與英國簽署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 新界成為了英國殖民地的一部分。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發展
聯和墟是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等地的鄉民集資成立的墟市,建墟主要原因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 早於1940年代香港政府鼓勵鄉村籌建墟市,經歷二次世紀大戰後及香港重光,1948年由鄉紳成立「聯和置業公司」,當中的「聯和」含有「聯合」、「和睦」之意思。 聯和置業公司於1949年12月22日註冊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為安樂村瑞勝書樓,法定資本為五十萬港元;分三次招股,共集資超過二百萬元。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粉嶺圍是少數於香港在今天仍保留古色古鄉的村落。 粉嶺圍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彭氏家族於明朝萬曆年間興建,至今已有 700 多年歷史,是香港少數的古老圍村,風水古炮、魚塘和特別的建築佈局是其一大特色。 置於圍前的三門古砲,相傳為清初時對付山賊和海盜,及至日軍侵華,鄉民恐古砲會惹起日軍的懷疑,於是將它們埋在地下。 古砲出土後,擺放於圍村之內,且刻石以記其事,見證著這一段段的歷史往事。
墟內另一有歷史價值的聯和戲院亦敵不過時代洪流,那些年這電影院只有四面牆壁作為隔音而沒有上蓋,遇天雨或惡劣天氣便要暫停。 1959年改名為粉嶺戲院後,才加上尖頂上蓋,至2010年關門大吉時,仍靠人手用紅色水筆「劃飛」進場,甚有老香港風味! 然而,墟外有間風格截然不同的聖若瑟堂,亦是粉嶺唯一的天主教堂,全花崗石興建,同樣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英軍進駐初期,主要服務愛爾蘭籍的英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繼續和大家走訪屏山文物徑,參觀過達德公所以及聚星樓之後,沿文物徑前行想必就會走到一座巨型圍門之前,儘管是位於文物徑之上,但卻不對外開放。 石廬旁邊就是位於龍山之嘴的建築:崇謙堂,這座建築是由巴色會布道所於1926年創建,後來教徒增多,教堂又在1951年進行了擴建,成了現在的規模。 由於教堂的教友多鄰近居住,這裡逐漸聚集起了很多信教的村民,形成了現在這個頗具規模的村莊。
龍躍頭,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位於該處有山名龍躍嶺,自古相傳,有龍跳躍其間,因而得名。 龍躍頭保留不少傳統建築,同時,也流傳了不少風水傳說和歷史故事,其中古蹟之一的「軒轅祖祠」,是華南地區唯一緬懷華南民族的共同祖先–軒轅黃帝的祠堂(現正名為【黃帝祠】)。 粉嶺位於中國香港新界東北部,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由於車路需穿越新圍軍營,軍部於1983年底宣佈翌年開始封閉對外通道,因此需要建設新路,連接小坑村、新圍村及沙頭角公路,新路最終於1984年5月31日通車。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在龍躍頭的「五圍六村」中,56C服務範圍包括北面的「一圍」及「三村」,即覲龍圍、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南面的「四圍」及「三村」則屬54K線的服務範圍。 老圍 :龍躍頭鄧族於十四世紀由錦田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五圍六村」,老圍便是五圍中最早建立的聚落。 原先的圍門是北向,但由於風水理由,圍門被改建為東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老圍雖曾經歷多次改建,但其原本的圍牆結構和圍村布局仍基本保存完整。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傳統文化資料
有「中國留學生之父」之稱的容閎的兒子容覲彤是一名礦業工程師,曾在蓮麻坑經營礦業達8年之久。 礦場荒廢後成為蝙蝠的歇息地,是香港最重要的蝙蝠集居地,現已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5 據新聞報道,昔日礦場有塌陷及從高處誤墮地底足以致命等危險。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建於索罟灣的漁排之上,村內設施包括一艘三桅漁船、古董搖櫓舢舨和龍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