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戰前使用古典金本位制,英鎊是當時的世界貨幣,直到一戰結束後英國因為巨大戰爭開支而黃金外流,最終英鎊遭到擠兌,使得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霸權。 德軍在西部戰線的陣亡數字從1941年到1943年都沒有超過其他所有戰線總和的3%,然而同樣的數據卻在1944年躍升至14%。 即使是在諾曼第登陸後的數個月裡,德軍總體傷亡數字中仍有大約68.5%是在東線戰場上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蘇聯紅軍的快速推進重創了不斷後撤的德意志國防軍[3]。 (上圖)第27野戰炮兵團(拿騷野戰炮兵團)的一名中尉,1916年。 他攜帶了一具M1908型雙筒望遠鏡,這是德軍軍官所用望遠鏡的標準型號。
- 大部分常規步兵團吸收新兵和預備役人員(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國土防衛軍」(Landwehr,年齡要求在35歲至45歲之間)則作為二級預備部隊。
- 國防軍的標誌是鐵十字,其在一戰後期,即從1918年3月及4月開始,就被用作空軍與坦克標誌的簡化版本(被稱為「Balkenkreuz」或「橫梁十字」)。
- 結果大約300名德國飛行員在利佩茨克的战斗机飞行员学校接受了訓練;戰車在喀山的喀马坦克学校訓練,而毒氣則在薩拉托夫希哈内被開發。
德國帝國禁衛軍的制服主要脫胎於其前身——普魯士禁衛軍的制服,這些部隊(後者)會被集中到某些特定的師級部隊中。 自由貿易理論的觀點認為如果在一次世界大戰前就實行無條件的開放市場和自由貿易取消管制和關稅就不會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而一戰前當時處於古典金本位制,英鎊是當時世界貨幣到一戰結束後英國因為巨大戰爭開支而黃金外流,最終英鎊遭到擠兌而無法兌換黃金,而美元逐漸取代英鎊的霸權。
一戰德軍軍服: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08年时(及后两年),给骑兵部队引入一种相同理念但按照各骑兵传统军服剪裁、设立领的原野灰色军服。 德國開創了將飛艇用於戰爭的先例,他們不僅用這些飛艇轟炸西線的協約國軍,還轟炸了英國本土,不過並未造成重大影響。 隨後,德軍裝備了遠程戰略轟炸機,儘管作戰效果一般,但是牽制了一部分英國空軍,使之不得不分兵防禦本土,前線的空軍力量遭到削弱。 實踐證明,戰場上變幻莫測的風向使得毒氣罐成為一種不甚可靠的武器。 [4] 不久,更具殺傷力的毒氣——比如芥子氣和光氣也投入使用。 最早用於防禦毒氣攻擊的手段更像是權宜之計——用浸了水或尿液的破布掩住口鼻,防止毒氣進入呼吸道。
前一节提到勤杂服在1915年因为面料短缺而遇到生产停滞,因此这种棉线制造的夏服在1915年春季出现来替代勤杂服。 一戰德軍軍服 引入夏服的本意是取代所有帝国士兵的勤杂服,与此同时还作为原野灰色军服的替代品装配给在乡军人;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也因为材料短缺而弃用。 一戰德軍軍服 夏服通体为浅原野灰色,有多个版型,第一种与士兵短款勤杂服相同,第二种则是简化M1907/10式原野灰色军服但去掉滚边,比较常见的是按照M1915式野战服版型裁剪的夏服。 军官的M1915式通用大衣通常由高级料子制成,但在版型上不得滥加更改(但这却造成了面料颜色不符合条例的情况出现,比如用与原野灰色色差较大的灰色面料);这一强制令来源自战场上穿用军官大衣出现的严重弊端,极为显眼的双排扣明显是为敌人的火力设置目标。 虽然如此,军官还是被允许继续在战线后方穿用旧式的“Paletot”,但需要将领子更换为原野灰色以及需要将扣子更换成通用大衣所用的哑光纽扣。
一戰德軍軍服: 坦克的運用
这一军衔与代理军官的区别为准尉是一个正式的军衔,他们有权利在和平时期保持此军衔。 诚实来讲勤杂服本不是白色的,而是偏米黄的灰色亚麻斜纹布制成;因为需要经常清洗的原因,布料掉色非常严重,因此如今可以找到的原品基本都偏向于白色。 一戰德軍軍服 在当时对于士兵来说极易掉色变白的勤杂服在战场上是非常亮的,他们极易被敌人发现,因此军部在1915年要求之后生产的勤杂服均需染成偏深的原野灰色,诞生了M1915式原野灰色勤杂服。 一戰德軍軍服2025 1915年式还面临了缺乏斜纹布的情况,因此勤杂服逐步被一种称为“夏服”的新制服替代,后期又屡经变更,包括用帆布制成的勤杂服也一同出现。
高懸於戰場之上的觀測氣球能夠作為定點觀測站,偵察敵軍動向並引導己方炮火。 這些觀測氣球通常兩個一組,裝備有降落傘,以使乘員在氣球被擊落時得以逃生。 一戰德軍軍服 一戰德軍軍服 早期的降落傘相當笨重,而更加輕便的型號直到戰爭末期才被研發出來(而英國人同時也認為給飛行員裝備降落傘會損害士氣,使其怯戰)。 而因為觀測氣球是作戰情報的重要來源,所以各方都會分配大量的防空火力和空中力量用以保護己方觀測氣球。 可以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就是一系列將19世紀戰略戰術與20世紀技術相結合而進行的慘烈而低效的戰役。 陸戰方面,戰線的迅速穩定使得戰爭雙方在接下來的數年間都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內反覆拉鋸。
一戰德軍軍服: 蘇聯「完美」入侵阿富汗
而當時尚屬新奇事物的卡車還沒能像幾十年後的卡車那樣裝有充氣輪胎和能夠適應多種地形的懸掛系統。 由於擊潰一支用戰壕強化自身防禦的軍隊實在太過困難,參戰各國轉而選擇由地下發起突擊和破壞行動。 一旦敵方戰壕被成功破壞,大量的炸藥就將被部署在其戰線之下,作為進攻準備的一環而被引爆。 與此同時,能夠探聽地下可疑聲響的感應監聽設備就成為了地道戰的重要防禦手段。 依靠訓練有素的工兵部隊和先進的監聽設備,英軍將這一戰術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 一戰德軍軍服 一戰期間的武器既包括設計定型後標準化生產的制式裝備,也包括搭載新型技術的實驗型裝備。
- 1915年9月21日一纸最高内阁令下发做出了两个艰难的决定:第一是严格区分开常服与野战服,第二就是用原野灰色取代了普鲁士蓝色作为德军和平时期军服的主色调。
- 1922年熱那亞協議英國試圖建立外匯儲備,進入虛金本位制也就是金閱匯本位,紙幣的數量遠遠高過黃金,最終引發的信貸擴張引發1929年大蕭條,而在這之前美國透過道威斯計畫和楊計畫將德國央行資產轉換成美元。
- 之前的文章中均有提到过“最高内阁令”,德文简称AKO,德皇签发并由普鲁士战争部颁布命令。
- 其中,第25野戰炮兵團的情況比較特殊——這是一支來自黑森大公國的部隊,其成員在衣領和袖口上佩戴著銀色條形紋飾,制服上衣上還有兩邊為黃色,中間為白色的花邊紋飾。
- 各國軍隊在戰爭初期都採用布制軍帽或皮質頭盔,但是隨著戰爭形式的轉變,鋼盔的研製很快就被提上日程,而各國軍隊鋼盔的設計風格也成為了該國軍隊的標誌。
- 但是,實際上,炮兵們常常在同一地點經年累月地停留,一天開火數百次。
以下表格所示的德军军衔为1914年颁布的版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如下但与各种不同时期的军衔都稍有不同。 以下表格中的军衔及军衔变种中呈现陆军兵种,因此骑兵也包含在内;军衔在军服上直观的体现标识也一同列出。 以下表格适用于普遍军衔的识别,帝徳时期出现的各种特例或未按规定而穿用的情况无法通过此表辨识。 若兩對港隊組合均能在16強獲勝,他們將會在8強對戰,上演「香港打吡」。 同日較早前賽事,港隊女雙組合楊雅婷/楊霈霖,以10:21、12:21不敵賽事3號種子、韓國組合李昭希/白荷娜,首圈出局。 男單賽事方面,原定昨日出戰的伍家朗退賽未有出場,李卓耀則與丹麥球手祖漢尼臣(Magnus Johannesen)鬥足3局,以21:15、17:21、19:21遭對手反勝。
一戰德軍軍服: / 陸軍 /
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登陸黑海海峽南端的加里波利半島。 雙方在加里波利半島交戰11個月,共約13.1萬人死亡,26.2萬人受傷,結果協約國軍隊無法攻破同盟國的防線,被逼撤退。 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一戰德軍軍服: / 空軍 /
而德國在海上霸權方面的雄心將英德兩國拖入了一場海軍軍備競賽,而德國也在此期間建立起了一支全球規模第二,現代化程度第一的海軍力量。 最終的設計方案是一種平行四邊形的,能跨過八英尺寬的戰壕的履帶戰車:Mark 一戰德軍軍服 I 一戰德軍軍服 坦克。 一戰德軍軍服 這種坦克有「雄性」和「雌性」兩種型號,「雄性」坦克裝有輕型海軍火炮和機槍,「雌性」坦克只裝備了機槍。
一戰德軍軍服: 俄國動員
和平时期军服将军服上衣所有普蓝色部分替换为原野灰色,同适用于袖口早前已为普蓝色的军团,因此其改用原野灰色的袖口。 属黑森的第 步兵团保留了其传统袖口颜色,萨克森的步兵团也保留了其萨克森样式的袖口。 改变较大的是巴伐利亚王国,其1916年颁布的条例将全部步兵团的勃兰登堡样式袖口全部更为瑞典式,完全取消袖口滚边。 士兵和下士官刀绪分为两种:分别是步兵用刀绪和骑兵用刀绪;而这两种刀绪却同时被炮兵使用,因此笔者会将炮兵单提出来介绍。 一戰德軍軍服 德皇陆军步兵刀绪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识别团内士兵所属的营和连,系在士兵/下士官的腰带上。 刀绪由拴在饰绳下部的三节饰扣组成,最下部有短流苏;中间起连接作用的饰扣颜色共用白、红、黄三种,分别代表一个团内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营。
一戰德軍軍服: 俄國退出
唯有視同德國軍人榮譽象徵的鐵十字保留下來,並成為聯邦國防軍的標誌。 兩德統一後,由于首都由波恩迁往柏林,同时為了平衡東西差異及強調東部新興邦份的重要性,包括聯邦國防軍陸海空軍總部在內的多個機關或部隊遷至東部辦公[3]。 德国聯邦國防軍在後冷戰時期主要是參加一些聯合國實行的國際維持和平任務、人道救援任務以及北約的軍事行動。 自2000年以後,聯邦國防軍改制,增加了基礎軍與中央醫療勤務軍两大跨军种單位。 他們身穿類似於禁衛步兵的制服,但制服顏色為灰綠色,衣領上配有領章。 其中,獵兵團成員的制服配有綠色滾邊,步槍兵營成員的制服則是黑色滾邊;另外,這兩支部隊成員的肩帶上都只有滾邊,沒有交織字母標誌。
一戰德軍軍服: 德國
然而,儘管現代裝備頻繁出現在宣傳中,但卻常常只能以相對小的規模進行使用。 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直到1942到1943年才開始運行戰時經濟。 在東線,只有40%到60%的軍隊是機械化,而且由於蘇聯糟糕的天氣與交通狀況,輜重列車經常依賴馬拉拖車,由於同樣的原因許多士兵靠步行或騎自行車行軍(即所謂的自行車步兵(英語:bicycle infantry))。 德軍炮兵輜重部隊成員穿著一種類似於野戰炮兵的制服,但採用了瑞典式袖口和淺藍色滾邊。 一戰德軍軍服 他們通常戴著一種配有藍色帽牆及帽頂滾邊的大簷帽,肩帶配有藍色的滾邊和營番號。
一戰德軍軍服: 潛艇
M1944式野戰服以英式作戰服為設計藍本,於1944年到1945年間進行了小批量裝備。 它一共配有6枚鈕釦,其中有2枚位於腰部;此外,這也是一種緊身衣,在使用時可以敞開衣領。 值得注意的是,德軍還使用過大量來自奧地利陸軍的野戰服,以及繳獲自荷蘭軍隊(並進行了染色)的野戰服。
一戰德軍軍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技術
大量新式戰術、科技與武器被初次廣泛運用在這場戰爭中,包括新近發明的飛機、塹壕戰、化學武器等,導致這場戰爭在損失程度上超過了之前所有的軍事衝突。 除了屠殺外,德意志國防軍亦曾在戰時建立軍妓院,當中絕大部份慰安婦均為強徵民女、逼良為娼而得來;另外納粹德國空軍跟集中營有一定的關係,他們曾向多所集中營派遣看守,包括空軍在內的德意志國防軍部隊也經常剝削集中營奴工以生產軍需物品。 一戰德軍軍服 德意志國防軍的傷亡人數從1943年1月第6軍團在史達林格勒戰敗後便急遽上升,大約有18萬名士兵在1個月的時間內陣亡。 德意志國防軍在二戰裡共530萬的傷亡數字中,有超過80%的傷亡數字是發生於戰爭的最後兩年中。
一戰德軍軍服: 德意志國防軍
无衬里大衣的保暖效果在战争的第一个冬天被证明在极寒情况下是不佳的,而且不论是之前的军官还是士兵大衣都是浅灰色的,这也不利于军队的隐蔽效果,浅灰色易暴露目标。 综合以上暴露出的几种问题,1915年上半年给旧式大衣加上了衬里,但没有解决颜色的问题;因此同年秋季引入了新式的更耐用、具备良好保暖效果的通用大衣。 一戰德軍軍服 大衣背面收腰带为两段式,设三颗纽扣(萨克森和巴伐利亚的版本为设两颗扣的一段式收腰带),大衣下摆处开缝一般由五颗灰色牛角扣固定;军官大衣采用嵌入式肩章。 一戰德軍軍服 一戰德軍軍服2025 与此同时,一种灰色军官斗篷被允许穿在大衣外面,或代替大衣穿用。 军官大衣采用双排扣设计带有色领口,未引入新版本,至大战爆发军官们依旧在原野灰色军服外穿和平时期的浅灰色大衣。 具体的大衣版本等笔者将其划分为德皇陆军的旧式普鲁士蓝军服体系的一部分,将不会在本文中详述。
一戰德軍軍服: 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催生了「現代軍服」的出現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儲君斐迪南大公與其妻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在視察過程中刺殺後,奧匈帝國隨後強烈譴責了塞爾維亞,導致了七月危機。 一戰德軍軍服2025 7月28日,在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後,俄羅斯帝國以對塞爾維亞的保護責任為由向奧匈帝國宣戰。 訖8月4日,除義大利王國仍保持中立,德國、法國、英國紛紛按照盟約宣布戰爭。 德軍奉行基於任務的指揮方式(而非基於命令的指揮方式),旨在給予指揮官以更大的自由來應對事件和利用機會。
1916年三月后由于棉材料短缺,刀绪的饰绳和流苏改用早期方法使用灰色的棉线制作。 一戰德軍軍服2025 骑兵和骑马步兵类的兵种用另一种样式的刀绪,佩戴时直接拴在军刀柄上。 骑兵刀绪的饰绳为红色莫斯科夫皮革制,共有两节饰扣,第一节不代表任何含义由皮革缠绕系成,第二节的不同颜色则代表各个骑兵中队(骑兵连)。 军官军衔的识别主要体现在金属线绳制的肩章上,相比于繁复的各级士官来说,军官的衔级可以通过肩章非常容易地识别出来。 条例规定尉官肩章宽应在4.2厘米左右,校官肩章宽5.5厘米左右;这一规定很大程度上并未被遵守因为军官需要自行定制或购买军服,肩章宽度受身材和裁衣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