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意,腕部反復損傷而不伴有月骨脫位也可有相似的X線表現(K詎nbock病)。 其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如木匠、鞋匠及反復使用鐵錘者。 在診治上還有以下幾點需要註意:由於月骨脫位後很容易發生月骨缺血性壞死,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及時閉合手法復位或經皮克氏針撬撥復位是避免月骨發生缺血性壞死的關鍵所在。
若延期復位.恢復可能不完全.但很少需其他處理。 近端與橈骨形成關節,遠端與頭狀骨、一小部分鉤骨形成關節,橈側與舟骨、尺骨與三角骨形成關節。 脫位後完全移向掌側,月狀骨的血運,來自前韌帶和後韌帶。 數周至數月後,月骨密度增加,在其中央逐漸出現圓形或卵圓形的透光區。 在後期可見月骨近側端邊緣不規則,斷裂甚至消失。 月骨無菌性壞死的早期特有體征: 腕關節痛、腕背月骨區壓痛伴有第三掌骨的軸向叩擊痛和腕關節的功能障礙, 平均掌背屈活動度在80°左右; 手的握力下降, 平均為健側的60 %。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軟骨中央部位難修復,骨折或關節不穩定也要考慮手術
3、腕骨間背側韌帶:系腕關節內近側列腕骨間的韌帶之一。 此韌帶有二條,分別連結舟骨與月骨及月骨與三角骨之間。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對1、2型脫位傷後3~4周者,手法復位,不易成功。 脫位多由間接外力引起,手掌著地摔傷,腕部處於極度背伸位,外力自上而下之重力與自下而上的反作用力,使橈骨遠端諸骨與頭狀骨相擠壓,橈骨與頭狀骨之間的掌側間隙增寬,頭狀骨與月骨間的掌側韌帶與關節囊破裂,月骨向掌側脫位。 如月骨留於原位,而其他腕骨完全脫位時,即稱為月骨周圍脫位。
其他會考慮手術的狀況包括合併骨折,或關節明顯不穩定。 在治療方面,如果是正好發生了月狀骨輕微錯位,手腕卡住無法完全伸展、撐地的狀況,靠醫師或物理治療師進行徒手復位、傷科處置是有需要的。 正確的復位可以立即改善疼痛與腕關節的活動角度限制,甚至馬上就能做到能夠承重、撐地。 如果曾有跌倒手撐地,或因為其他手腕折到的狀況懷疑自己有「月狀骨不穩定」的情形,由於這個問題牽涉到腕部韌帶的損傷、鬆弛,通常不會自己好起來,所以建議應該就醫(運動醫學科、復健科、骨科、中醫科)評估治療。 本病以月骨的缺血壞死為開始,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可繼發腕關節滑膜炎, 月骨的密度,形狀發生改變而導致橈,月關節面磨損、 關節炎、腕骨的排列紊亂和腕關節不穩征,晚期可造成患者手的握力低下,腕關節劇痛和功能完全喪失,致殘率較高。 本病以月骨的缺血壞死為開始, 可繼發腕關節滑膜炎, 月骨的密度、形狀發生改變而導致橈、月關節面磨損, 關節炎, 腕骨的排列紊亂和腕關節不穩征。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手腕不穩定
同時,MR I 又可用於判斷治療效果和病程的轉歸,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如在T 2 加強像上低信號區出現點狀的高信號區或等信號區則表示月骨血運有恢復的傾向。 最常見的傷害原因如同文章開頭提到的:滑倒、跌坐後手撐到地板,但實際上任何可能造成手腕扭挫傷的問題,都有機會造成三角軟骨複合體 (TFCC) 的傷害。 譬如:接籃球的時候力量不當、去扶一台突然倒掉的機車、揮拳的時後手腕角度不對……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傷害。 如果上面這些方法都無法改善症狀、降低復發的頻率,或者韌帶根本就已經嚴重損傷失去功能,月狀骨明顯錯位,這時就應該考慮接受手術治療。 由於本病的發病年齡晚,腕骨的發育已完全,不少學者認為與一般的骨軟骨病不同,但從病理表現來看,確是一種無菌性壞死,但病因尚不能肯定,本病好發於體力勞動者,尤其在使用有振動的工具如風鎬等,有的病人有腕部或手背受傷史,因而急。 (2)舟骨,頭狀骨,月骨周圍背側脫位與舟頭綜合征的鑒別,前者頭狀骨近側骨塊及舟骨近側骨塊與月骨關係保持不變,而其餘腕骨均向背側脫位;而後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脫位腕骨因反彈而復位,頭狀骨近端出現了旋轉,故頭狀骨近端復位困難且血運嚴重受損,需手術復位及重建血運。
- 還有人註意到尺骨短的人易患此病,可能是因月骨隻能與橈骨發生接觸,面積相對減少,所受到的應力相對較大,容易受損傷。
- 一開始手腕還好,但過了兩個禮拜後,手腕腹側這個點就一直很痛。
- 若早期發現,可予切除月骨,以防發生進行性骨關節炎。
-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指出,大部分人跌倒時反射性手撐地,容易造成腕部的遠端橈骨骨折、舟狀骨骨折、月狀骨不穩定伴隨腕部甚至手肘處的韌帶受傷。
- 這是因為不穩定、不在最佳位置上的月狀骨就像是齒輪上的小石頭,會卡住腕關節的活動,產生疼痛與活動限制。
- 劉永川也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者跌倒出現手腕受傷,並出現嚴重的疼痛和腫脹需儘速就醫,由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釐清,避免延誤就醫,出現長期關節功能異常等後遺症。
他朋友:堡醫師我三個月前外出騎車受傷,那時候摔車時手稱到地板。 一開始手腕還好,但過了兩個禮拜後,手腕腹側這個點就一直很痛。 手受打擊時,外力可經頭狀骨的頭部傳導至橈骨頭。 頭狀骨的頭部呈球形膨大,和月骨相關節,下面被二條微嵴分成三個關節面,分別與第2、3、4掌骨底相關節。 (1)二者鑒別要點是舟骨近側部骨塊與月骨的關係,如果與月骨關係保持不變,則為經舟骨,月骨周圍背側脫位,否則為月骨周圍背側脫位伴舟骨骨折。 45歲林姓婦女駕電單車返家,由於穿著寬褲,停車落大架時,寬褲的褲管不慎被勾到,整個人便跟著電單車一起摔倒,當下她下意識左手撐地,左手腕紅腫疼痛,就醫之後確診為「舟狀骨骨折」。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手腕退化性關節炎 血管栓塞療法有效止痛
因為地心引力的衝擊力,會從手腕一路傳遞到手肘、肩膀、頸椎。 衝擊力傳遞的路上,那個構造最脆弱,就可能會受傷。 如果X光沒有明顯問題,但患者的症狀仍然很明顯,醫師也可能會考慮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但大多數的案例不需要這些高階的檢查項目也足以判斷。 X光是可以考慮的基本檢查,但通常是比較嚴重的狀況下才會有顯著異常發現。 在這種狀況下,月狀骨可能不只是「不穩定」而是有明顯的錯位,和旁邊舟狀骨之間的縫隙會明顯加大。 這時X光的影像看起來會像是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牙縫」,醫學界把這個現象用1950、60年代英國知名喜劇演員的名字命名為「Terry Thomas sign」,大家看圖就知道為什麼了。
- 脫位的月骨與前韌帶相連,則月骨有生活力,如前後韌帶均斷裂,則可能發生壞死。
- (1)二者鑒別要點是舟骨近側部骨塊與月骨的關系,如果與月骨關系保持不變,則為經舟骨、月骨周圍背側脫位,否則為月骨周圍背側脫位伴舟骨骨折。
- 月骨壞死,又稱月骨缺血性壞死、月骨無菌性壞死、Kienbock病,是一種慢性骨壞死性疾病,為月骨血液迴圈障礙所致。
- 這名患者因脫臼的月狀骨壓迫到正中神經,造成腕部嚴重疼痛、腫脹以及麻痛,因此緊急替他進行脫臼的月狀骨復位。
- 但有一種骨折沒那麼嚴重到斷掉,反而是骨頭表面凹進去的但沒有裂開。
- 對陳舊性及遠距離脫位的病例,因其掌背側韌帶均已斷裂,月骨血液運行已中斷,成為死骨,應予切除。
月骨壞死,又稱月骨缺血性壞死、月骨無菌性壞死、Kienbock病,是一種慢性骨壞死性疾病,為月骨血液迴圈障礙所致。 主要症狀為腕部疼痛、腫脹、無力,腕關節活動受限等。 多發於20~40歲人群,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 新鮮月骨脫位,對1、2型脫位,應盡早手法整復。 除了確診,核磁共振檢查的意義還包括判斷是否需要開刀。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如果檢查結果顯示三角軟骨的破裂是在靠近「中央」部位,由於這裏的血流供應比較差,通常難以癒合,往往會需要手術。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無菌性壞死(20%):
醫師在檢查時,可能會配合一些特殊理學檢查,如:三角軟骨複合體擠壓測試(TFCC Compression Test)、遠端橈尺關節壓力測試(DRUJ Stress Test),來輔助判斷。 照X光不見得能夠得到明確的診斷,有時甚至要配合注射顯影劑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也就是所謂「磁振關節攝影(MR Arthrogrphy)」才能得到明確的診斷。 如果不是太嚴重的錯位、脫臼,表示周邊的韌帶還有一定的功能。 這時除了要配合一些護具、貼紮來加強保護之外,還建議配合運動訓練強化前臂、腕部相關肌肉,輔助加強腕關節的穩定性。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也可以嘗試用高濃度葡萄糖水,對韌帶進行增生注射治療,嚴重一點的案例甚至可以考慮效果更強的PRP。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檢查
(1)X線正位片:可見腕骨排列紊亂,頭狀骨與月骨影重疊;舟月間隙增大,舟骨長軸變短,呈皮質環征或舟骨旋轉;月骨脫位失去四邊形結構,呈三角形影。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但有一種骨折沒那麼嚴重到斷掉,反而是骨頭表面凹進去的但沒有裂開。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扭毛巾、轉門把、轉瓶蓋就手腕痛?可能是三角軟骨複合體 (TFCC) 損傷!
台中市一名39歲的黃先生下班途中發生車禍,被撞飛後用手撐地,右手腕瞬間腫了起來,手腕和手指不止麻還痛到冒冷汗,救護車送往大里仁愛醫院治療。 急診室醫師發現是右手腕的月狀骨脫臼,緊急聯絡骨科部長黃贊文醫師立即將脫臼的月狀骨復位。 隨後安排的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黃先生的手腕斷了7條韌帶,在林口長庚醫院運動醫學科陳昭宇教授與大里仁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劉永川醫師一同重建手腕韌帶後,黃先生已恢復正常的生活。 有手掌部外傷史,查體可見腕部腫脹、變短、活動受限,可伴有正中神經卡壓征,攝X線片檢查可提供確診的依據。 X線正位片可見腕骨排列紊亂,頭狀骨與月骨影重疊;舟月間隙增大,舟骨長軸變短,呈皮質環征或舟骨旋轉;月骨脫位失去四邊形結構,呈三角形影。 X線側位片出現月骨周圍背側脫位,第3掌骨、頭狀骨與月骨、橈骨失去正常共軸線關系,第3掌骨及頭狀骨的軸線位於月骨及橈骨軸線背側,在此基礎上當月骨向掌側傾斜時,提示為動態性月骨周圍背側脫位;月骨掌側脫位時可見第3掌骨、頭狀骨、橈骨共軸承關系不變,而月骨位於以上諸骨軸線掌側。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治療
「月狀骨不穩定」發生的原因主要就是它和舟狀骨、橈骨之間的韌帶損傷,造成月狀骨跑到不恰當的位置上所造成的一系列症狀。 因為有時候也會牽涉到舟狀骨,所以又稱為「舟狀骨—月狀骨不穩定」。 向遠側牽拉患手,腕關節背伸,再將月骨壓回原位。 將腕關節在掌屈45℃位固定1周後再將腕關節放平固定2周。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原因
除了過度使用後的局部疼痛之外,也常有人會感覺到手腕卡卡的。 特別是伸展手腕「撐地」的動作,可能會伴隨疼痛或根本「無法做到底」(如上圖右)。 這是因為不穩定、不在最佳位置上的月狀骨就像是齒輪上的小石頭,會卡住腕關節的活動,產生疼痛與活動限制。 月狀骨不穩定的症狀主要是局部疼痛,尤其是在過度使用(如:長時間使用滑鼠/鍵盤、長時間抓握、做伏地挺身)之後特別容易感到不適。 如同前面所說,位置主要會在中指的延伸線上(如下圖左)。 因為有時候也牽涉到舟狀骨,所以也可能稍微偏向食指的延伸線。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治療舟狀骨骨折 嚴重程度決定是否手術
對第3型脫位,因前後韌帶已斷裂,血運完全喪失,可能發生壞死,宜早行切除術。 月狀骨周圍脫位,手法整復不困難,術後處理同前。 台灣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指出,大部分人跌倒時反射性手撐地,容易造成腕部的遠端橈骨骨折、舟狀骨骨折、月狀骨不穩定伴隨腕部甚至手肘處的韌帶受傷。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指出,大部分人跌倒時反射性手撐地,容易造成腕部的遠端橈骨骨折、舟狀骨骨折、月狀骨不穩定伴隨腕部甚至手肘處的韌帶受傷。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早期月骨壞死(Ⅰ期、Ⅱ期及ⅢA期)患者,治療以減輕月骨壓力,重建血液迴圈為目的;而晚期月骨壞死(ⅢB期和Ⅳ期)患者,除了月骨塌陷和碎裂外,還會出現月骨周圍或全腕關節的骨性關節炎,這時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重建或補救性手術治療了。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跌倒手稱地 手腕手掌易骨折-舟狀骨骨折+月狀骨移位
(1)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保守治療,有學者認為保守治療以綜合療法為好,即腕關節制動固定的同時,配合理療、中藥熏洗、內服等。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本病由於病因尚不明確,且可能的致病因素較多,故對本病的預防應從各個可能病因上著手,采取預防措施。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對於一些需要使用有振動的工具如風鎬等的職業,應采取一定的工作防護,或註意休息。
晚期可造成患者手的握力低下、腕關節劇痛和功能完全喪失, 致殘率較高。 (3)核磁共振成像(MR I) 對腕骨的缺血性改變最敏感, 在T 1 和T 2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加強像上表現為低信號, 其特點是在é 期X 線片不能判斷時,MR I 能明確顯示出缺血性改變。 因此, 對於月骨無菌性壞死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缺血性骨壞死: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但這種特點無特異性, 在腕骨骨折、尺骨腕骨撞擊綜合征、三角纖維軟骨損傷和滑膜炎時, 也均可出現核濃聚現象, 故應結合其它檢查才能作出明確診斷。 舟狀骨骨折初期不見得有明顯疼痛,但因為容易「癒合不良」,所以受傷後需要特別注意姆指根部「鼻煙壺」區域的壓痛。 月狀骨不穩定容易發生在手背中指的延伸線上,我們之前曾專文(連結)討論過,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 今天這篇主要談「三角軟骨複合體 (TFCC) 損傷」。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腳踝韌帶斷裂重建 關節鏡微創術助恢復腳力
常被考慮為主要的發病原因,但不少病人並無損傷史,Gelberman發現,有7%的月骨,僅有掌側1~2條較細的血管供給營養,他認為這種月骨容易發生無菌壞死,還有人注意到尺骨短的人易患此病,可能是因月骨只能與橈骨發生接觸,面積相對減少,所受到的應力相對較大,容易受損傷。 劉永川也提醒,民眾若因車禍或者跌倒出現手腕受傷,並出現嚴重的疼痛和腫脹需儘速就醫,由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釐清,避免延誤就醫,出現長期關節功能異常等後遺症。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 復健治療的部分,郭俊毅治療師說明,復健科會藉由按摩手法及患者主動的幫浦運動來降低腫脹及疼痛情形,可以搭配冰敷加速效果,並藉由被動關節的活動來減少因為石膏固定太久而造成的關節僵硬攣縮的問題,以維持手部功能正常化;及加強主動關節活動來增加肌力讓患者早日回復到正常的生活。
造成月狀骨周邊韌帶損傷的常見原因就是「跌倒手撐地」。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月狀骨不穩定治療2025 手撐地容易造成手腕的過度伸展,如果又伴隨著手腕往外側(小指側)偏轉的動作(如上圖2),就更容易造成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月狀骨、舟狀骨、橈骨之間的韌帶主要可以分成三組(如下圖),只要其中的兩組受傷就容易產生「月狀骨不穩定」。
保守治療的重點之一是「休息,避免局部壓迫」。 除了避免再去做那些已知會誘發疼痛的動作之外,日常生活中長時間拿滑鼠的動作往往也會給三角軟骨複合體額外的壓力。 我自己就曾經在蒙古騎馬時,為了免於在馬匹突然跪倒時被拋出去,死死地把手撐在馬鞍上因而受傷,在沒有特別處置的狀況下,大約半年才痊癒。 常見的運動項目中,以網球、羽球比較容易產生這個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