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嘅學年採用民國紀年,喺每年嘅8月1號開始,至翌年嘅7月31號結束,各項教育統計都以學年度為單位,經費則以會計年度為單位。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灣喺104學年度(2015年8月-2016年7月)時有733所公私立國民中學、747,724個國中生同50,394位專任國中老師。 這些數據同剛開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都有大幅增長,也反映出臺灣國中教育嘅發展變遷。 臺灣喺教育改革期間大力推動各項教育改革方案,內容包括國教延伸、教育正常化同自主學習等。
大正11年(1922年),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發布《新臺灣教育令》,提倡「日臺共學」,統一教育年限和教材,增加臺灣學生的就學機會。 另外,《臺灣公立中學校規則》、《臺灣公立高等女學校規則》也陸續頒布,使臺灣的中學校數目大幅增加。 國民中學 國民中學2025 1661年,鄭成功在熱蘭遮城之戰後,將荷蘭東印度公司驅離臺灣,在承天府(今臺南市)建立鄭氏王朝。 其僚屬陳永華在承天府建立臺灣史上第一座孔廟,也附設學堂,是為「全臺首學」。
國民中學: 性別平等專區
康熙22年(1683年),施琅佔領臺灣後建立第一所義學,康熙43年(1704年)設立第一所书院。 此後直到光緒21年(1895年)乙未割臺為止,清領臺灣有各式以八股文教育為主的儒學、書院、義學、蕃學和民營書房,這些學校和明鄭時的官學比較接近,尚未進入現代教育體系。 再以民國100年(2011年)3月間發生的新竹霸凌事件為例,該事件又呈現不同面向。 這次事件的爆發是因為加害者將犯行錄影放到網際網路上,更突顯網路在霸凌中所扮演的角色。 隨著臺灣網路普及化,2000年代後常發生霸凌加害者將犯行拍下上傳到網路的事件,對被害人造成二度傷害。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學校圖書館成為教學資源中心,提供教學上的輔助功能。 然而國中圖書館普遍面臨館員專業知能不足、館藏缺乏和館舍陳舊的問題,教育部雖已頒布《國民中學圖書館設立及營運基準》,但因為沒有法律強制力而無太大作用。 民國90年(2001年)以前,臺灣的中等學校入學考試採地區聯合招生模式,經考試成績被動或主動分發至志願學校。 民國36年(1947年),教育部修正《中學規程》,規定初中畢業生須經考試進入高級中等學校就讀,是第一個規範高中入學考試的法令。 戰後初期,臺灣的高級中等學校入學考試為各校單獨招生,由各校的「招生委員會」自行命題、監考、閱卷、放榜。 國民中學2025 但單獨招生會造成學校龐大的行政壓力,因此逐漸趨向數校聯合招生,共同分擔行政業務。
國民中學: 國民教育
以案件別計,少年嫌疑犯以偷竊(3,155人)被捕最多,其次為傷害(1,453人)、毒品(1,381人)、公共危險(770人)和妨害性自主(755人)等罪嫌。
- 2001年11月,臺中縣政府編列遷校第一期工程經費一億五仟萬元開工動土興建,並於2002年11月竣工。
- 中輟復學生回學校上課後常面臨教師和同學的排擠,輟學期間的偏差行為又沒有矯正,加上輟學前低落的學業表現復學後依然存在,多種因素交互影響下,中輟復學生容易再度逃離校園,反覆輟學。
- 行政人員的員額均受法律限制,並依其專業分受不同法律監督,例如校護受《學校衛生法》管轄,人事和主計人員各有其人事和主計法規。
- 同樣地,家長和學校校長也可以組成利益或職業團體,和教師團體三方合作或制衡,在教育議題上發聲。
- 另外,當年度共有928件國中性騷擾案,其中737件受害者為女性,191件受害者為男性。
臺灣國中的每日作息由各校自訂,通常先進行晨間打掃,接著早自習開始於早上7點30分,之後才到校的學生將被視為遲到。 7點30分後約20分鐘至30分鐘不等的早自習時間,學生可在這段時間唸書、寫作業或接受平時測驗。 為了改善教學設備,為中國學童提 供更好的學習機會,怡安香港在2008年7月向培才教育基金捐出數碼相機及文具,支持該基金所推行的「流動書角」計劃。
國民中學: 活動花絮+學習亮點+升學宣導+活動競賽+研修資訊
社團幹部對社團的向心力較佳,性別上女生對社團參與的滿意度比男生高,男生相對容易有人際困擾。 但無論性別,年級越高,社團參與的程度就越低,這個現象無分年齡,從國小到大學都是如此。 臺灣的國中制服有季節之分,通常夏季制服男生為短袖襯衫及短褲,女生為短袖襯衫及百褶裙或短裙,部分為水手服;冬季制服男女生為長袖襯衫及長褲,配有外套或毛衣。 為適應氣候變化,維護學生身體健康,學生制服換季日期由學校視實際狀況,自行規定,學生可以按照個人需求增減衣著。
國民中學: 學校營養午餐
1980年代後,社會風氣趨向自由,開放制服的呼聲四起,因此在民國73年(1984年)起授權各校自行規定及設計制服樣式,因而使制服的樣式有改變,出現各式、各色的襯衫與褲子、裙子。 1896年,日軍在乙未戰爭後佔領全臺,開始建立統治政權,其中一項便是確立對臺灣的教育政策。 明治29年(1896年),臺灣總督府頒布《臺灣總督府直轄學校官制》,成為國語學校和國語傳習所的法源依據。 國民中學 國語學校在明治31年(1898年)時創設的「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是臺灣第一所中学,也是後來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的前身,臺灣中學教育史由此而起。
國民中學: 教育處公告
臺灣國民教育階段的學生輔導制度採雙軌制,以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為中心。 依《學生輔導法》第10條規定,國民中學應設置「學生輔導工作委員會」,協調校內學生輔導工作進行。 同時,校內應設有輔導教師和專任輔導人員,每校都至少應設置1名輔導教師和專業輔導人員,超過20班則增置1名輔導教師、超過15班則增置1名專業輔導人員。 初中男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色襯衫、短褲,冬季為全身卡其服;女生的夏季制服為白襯衫、百褶裙,冬季為卡其上衣和深色長褲。 國民中學 民國57年(1968年),臺灣面臨首波教育改革,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的國中制服和之前大致上沒有改變,但各校可增減配件(如夾克)。
國民中學: 輔導處
這些股長沒有性別限制,但國中生仍常認為男生適合當班長、風紀股長、體育股長等領導性職務;認為女生適合當副班長、學藝股長、總務股長等輔助性職務。 這不一定是性別歧視,而是受到性別刻板印象影響,在選舉、溝通時產生不同的應對方式。 相對地,良性的師生互動能健全學生的性別意識,讓不同性別的學生相處和諧、互動融洽,因為教師的治學風格、班級經營對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 國民政府全面接收臺灣各級學校後,將原有的尋常中學校、高等女學校改制為縣市立初級中學和女子初中。 課程上,除英語、數學和理科可由尚未遣返的日籍教師授課外,其餘科目皆由臺籍或外省籍教師授課。 學制上,政府將日治時期的「國民學校高等科」改為初級中學,但因為國民學校高等科是二年制,所以畢業生必須考插班考才能讀初中三年級,而原高等科一年級生則必須重新報考初中一年級,形成「同班不同齡」的狀況。
國民中學: 政府資訊公開
為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簡稱新冠肺炎) 疫情,本市公立國民中學辦理新生入學之相關防疫事項一 案。 提供全國各級學校統一編號資料,本項資料係以各地區國稅局受理機關或團體申請扣繳單位統一編號設立(變更)登記之建檔資料中,分出全國各級學校統一編號提供查詢,僅供參考,非本資料集之其他資訊請至教育部網站查詢。 【學校日活動公告】本校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學校日內容下載瀏覽,歡迎 家長們3月10日(五)到校參與。
國民中學: 教育局相關網站
在二二八事件前,臺灣的初中校園裡就已出現臺籍、外省籍教師相互排斥的現象,而外省學生大量轉學到臺灣也引起家長和學生的不安。 軍事行動之後國民政府展開清鄉,對中學生的屠殺也包含在內,因為學生是二二八事件中最有組織性的群眾,除臺南女中外,其餘初中、高中師生都群起罷課並參與反抗國民政府。 法律上,公立國民中學的行政人員具有公務員的身份,受公務員的任用、薪俸、銓敘和退撫制度管轄。 教師依法可兼任行政職,辦公時適用《公務員服務法》第24條所定義的公務員,教學時則適用《教師法》規定。
國民中學: 五常國民中學 111 學年度OPEN DAY
此外,為提高升學率,部分學校會違法設置加強班,將各普通班成績優良之學生予以集中上課,但因運作方式形同校園內開設補習班,而受到教育部明令禁止。 明治40年(1907年),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總督府中學校官制》和《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正式成立中學校,但日本政府對是否讓臺灣人民在初等教育後繼續就學持保留態度。 國民中學2025 直到大正4年(1915年),日本才同意臺灣士紳開辦第一所允許臺灣人就學的中學校「臺灣公立臺中中學校」(今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 臺灣的學年採用民國紀年,開始於每年的8月1日,終止於翌年的7月31日,各項教育統計都以學年度為單位,經費則以會計年度為單位。 國民中學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統計》,臺灣在104學年度(2015年8月-2016年7月)時有733所公私立國民中學、747,724個國中生和50,394位專任國中老師。 這些數據與剛開辦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時都有大幅增長,也反映出臺灣國中教育的發展變遷。
國民中學: 考試
過去高中聯招制度下,國中生升學機會少、競爭壓力大,各種補習班遂因時而生,甚至在學校體制內也出現非常態教學的現象,如課後加強教學、挪用藝能科目、能力分班等。 對此教育部表示將儘快讓新要點上路,督促教師按表授課,和不得於下課、午休、早自習時間安排考試,落實常態教學。 學務處可說是校園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因此訓導人員的職業壓力也比其它教師或校務行政人員來得重。 尤其國中生處於青春期,和兒童期的國小生、經過考試篩選的高中生比起來更不容易管教。 國中訓導主任普遍不願留任,續任意願偏低,主因是工作壓力和情緒耗竭,多由新進主任擔任。
2011年新北市爆發多所國中校長涉入營養午餐弊案,外界因此質疑國中校長的專業能力及品德操守,2012年立委提案修改國民教育法,凡國中校長在兩任任期、8年屆滿後,強制回任陽春教師2年。 部分家長有能力卻找藉口不幫孩子繳午餐費,分食補助資源,也是增加政府負擔。 含有瘦肉精肉品如果供應給學校的營養午餐,正在發育的國中女學生食用後,可能影響卵巢功能。
自民國91年(2002年)起,臺灣的國中全面實施教訓輔三合一制度,將校級行政單位「訓導處」改名為「學生事務處」,訓導主任也改名為學務主任,但非強制,法令也沒有統一。 目前在臺灣,國中學務處通常會設置「生活輔導組」,負責監督學生校內與校外的行為,維護校園治安。 依《國民教育法》第5條規定,國中生不需要繳學費,但學校可以酌收學雜費或班費。 國民中學每年所需要的經費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政府只在有實際需求時給予經費補助。 國民教育是財政優先編列對象,因此地方政府在籌措預算時,需優先籌措國民教育經費。
2011年4月,臺灣監察院以督導不周、延誤通報、漏報校產為由,對八德國中和桃園縣教育局提出糾正案,整起事件才告一段落。 臺灣在104學年度(2015年8月-2016年7月)時有50,394位國中專任教師,其中622位具有原住民身份。 在臺灣,有意在國中任教者必須修完教育學分或教育學程、通過教師資格檢定考試,並參加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或者各校不定期舉行的聯合或獨立教師甄試,才能成為國中的正式教師。 民國83年(1994年),立法院修正《師資培育法》,開放各大學可自由成立教育學系或教育學程,並建立教育實習、師資檢定制度。 明治29年(1896年),臺灣總督府實施「直轄學校官制」政策,是臺灣教育史上第一個參考西方制度設立的現代學制系統。 日本之後對臺灣的教育政策經過三次修改,藉由教育實行皇民化,強化臺灣人民對大日本帝國的向心力。
中輟生在中介設施就學時,他們在一般學校的學籍會被保留,以免被標籤化。 臺灣的中途教育設施收容的對象經常是被法院轉介過來的個案,但中途教育設施本身常面臨經費不足、社區排擠和流動性高的問題,因此目前多採縣市分區收容的方式,強化營運效能。 臺灣目前雖然沒有調查校園霸凌在國中的盛行率,但民眾普遍認為霸凌行為常存於校園之中。 校園霸凌具有長期、重複、地位不對等,而且隱密的特質,國中生受到霸凌時比國小生更不會求助於成人,反而會求助於同學。
此時的課程會因社會需要而改變,例如早期社會風氣保守,民國61年(1972年)的國中課程標準雖然有性教育內容,但教師多半略過不提,讓學生自行閱讀。 這讓教科書的性觀念也趨向圍堵,視性為罪惡、不道德的,以致於忽略學生的實際需求。 直到1990年代後,臺灣社會風氣趨向自由,加上性侵害案件頻繁,民國82年(1993年)修正通過的課程標準才吸納更多族群的意見,讓內容更具彈性,健康教育也才成為九年一貫課程的教育核心之一。 自90年學年度(2001年8月-2002年7月)起,臺灣國中、國小的課程統合為九年一貫課程,教師須依據教育部頒定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授課,教科書出版商也依課綱撰寫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