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仔隧道是香港仔、鴨脷洲和黃竹坑往港島銅鑼灣、北角和兩條海底隧道主要道路,但香港仔隧道的擠塞並不是由於隧道容量不足造成,而是出口道路如2條海底隧道、跑馬地、天樂里、北角或告士打道的擠塞延伸至隧道內引致,因此擠塞問題沒有根本解決方法。 有些司機會改用其他道路往返港島南北兩岸以避過塞車, 巴士及專線小巴公司亦開辦不經隧道之路線供乘客選擇。 然而,香港仔隧道經常擠塞及間歇性封閉的主要原因,是隧道跑馬地出口道路網,例如黃泥涌道、摩理臣山道、告士打道、甚至海底隧道的車龍影響。 中環及灣仔繞道及東區走廊連接路建成後,上述道路網的交通情況得到紓緩,從而改善香港仔隧道交通流量。
由於探測中微子極為困難,每天大概只可探測到數百粒中微子。 預計三個站點取數兩至三年後,大亞灣實驗將可以達到設定的目標。 長青隧道位於青馬管制區,全長 1.6 公里,實施雙程三線行車。 隧道於1997年通車,為三號幹線的一部分,並不收取費用。 獅子山隧道連接九龍塘(九龍城區)及大圍(沙田區),全長 1.4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公里,實施雙程雙線行車,收費為 8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元。 隧道的南行管道於1967年通車,而北行管道則於1978年通車。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隧道出入口
八個反中微子探測器分別放置於三個實驗站點,分別是大亞灣近點、岭澳近點及遠點。 實驗站點設於核電廠周圍的山區內,其上端的岩層降低了宇宙射線的干擾,提高實驗的精準度。 大亞灣實驗屬於「消失」實驗,前兩個近點設於離核電廠反應爐不到五百公尺,負責測量反應爐中的反中微子流量;遠點設於距反應爐約兩公里處,測量經過振盪後消失了的反中微子流量,從而推算θ13的數值。 其中大亞灣近點已開始擷取數據,岭澳近點預計在今年秋季投入運作,而遠點則預計於2012年夏季開始取數。
- 自從港鐵南港島綫在2016年12月底通車,不少居民改乘港鐵出入南區。
- 後來因為亞洲金融風暴,政府凍結公共服務收費,價格一直維持至今。
- 汀九橋位於青馬管制區,是大欖隧道、屯門公路與青嶼幹線之間的重要連接通道。
- 香港研究組亦參予實驗數據擷取及分析的工作,包括惰性中微子及中微子退相干的搜尋。
- 直到2003年,香港大學參與大亞灣中微子震盪實驗(下稱「大亞灣實驗」)。
- 大亞灣實驗透過觀察中微子與反中微子,嘗試解構宇宙「大爆炸論」,物質與反物質的數量不對稱的情況。
而城巴早上繁忙時間特別路線77X及99X往西灣河方向、72、75線下午繁忙時間往港島北角、中區、筲箕灣和銅鑼灣班次和城巴629線雖然途經香港仔隧道,但不會停靠收費廣場巴士站。 全長1.99公里的香隧為雙線雙程分隔行車隧道,乃香港仔、鴨脷洲與黃竹坑對外交通要道,亦是1號幹線重要組成部分,紅色公共小巴禁止駛入。 香港研究組主要負責設計、建造及運營反中微子探測器的礦物油監控及密封氮氣系统,以及一個連續的氡氣監測系统,以確保探測器不受污染。 香港研究組亦參予實驗數據擷取及分析的工作,包括惰性中微子及中微子退相干的搜尋。 由多國粒子物理學家組成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經過長達十年研究,近日公布中微子振盪其中一項重要參數的測量成果,達到極其精確程度,有助解答宇宙「大爆炸理論」中物質遠多於「反物質」之原因。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主要巴士路線
1984年12月20號,香港仔隧道延長服務時間至全日通車。 香港仔隧道(粵拼:hoeng1 gong2 zai2 seoi6 dou6;英文:Aberdeen Tunnel;又叫香隧)係香港島唯一行車隧道,穿過聶高信山,連接黃竹坑嘅黃竹坑道同跑馬地嘅黃泥涌峽天橋,長1.99公里,隧道收費劃一係港幣5緡。 因應海洋公園水上樂園1999年結業當日,引發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及銅鑼灣道路連環擠塞,東區及灣仔區區議會在2006年11月提出,在東區走廊和堅拿道天橋架設電子顯示牌,提示駕駛者改用英皇道、高士威道往返銅鑼灣及香港仔隧道,以減少出現擠塞的機會。 在承建商日以繼夜趕工下,香港仔隧道北行管道於1982年3月12日率先啟用,同時實施單管雙程行車[1];南行管道則於1983年3月14日開放。 通車初期,隧道運作至晚上10時30分便會關閉,其餘時段車輛依舊取道南風道。
南灣隧道位於青沙管制區,隧道全長1.2公里,實施雙程三線行車。 香港仔隧道連接跑馬地(灣仔區)及黃竹坑(南區),全長 1.9 公里,實施雙程雙線行車,收費為 5 元。 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實驗室是香港唯一一間山洞實驗室,位於香港島南區黃竹坑香港仔隧道兩條管道之間,第2及第5號閘口後,面積為200平方呎,主要供科學家進行粒子物理科學實驗[1]。 香港大學當年完成粒子物理科學實驗的項目後,由於香港無人再進行同類型的科學實驗,隱藏在隧道中的實驗室一直長期關閉,逐漸被人遺忘。 每逢繁忙時間,香港仔隧道往灣仔方向都會非常擠塞,因此黃竹坑入口有燈號提示駕駛者左線或右線有擠塞。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交通擠塞問題
直到2003年,香港大學參與大亞灣中微子震盪實驗(下稱「大亞灣實驗」)。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大亞灣實驗透過觀察中微子與反中微子,嘗試解構宇宙「大爆炸論」,物質與反物質的數量不對稱的情況。 由於香港仔實驗室的環境和地理與大亞灣實驗室相近,港大研究人員遂向政府及隧道公司申請使用,在香港仔實驗室量度宇宙射線,並模擬大亞灣實驗的探測器對宇宙射線的反應。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香港歷史首項「建造、營運及移交」隧道工程
過去數年來,中大物理系已有三十多位本科生參與這項實驗。 大亞灣中微子振盪實驗(大亞灣實驗)快將測量基本粒子中的幽靈——中微子,從而嘗試解決一些令科學家困惑已久的基本粒子物理及宇宙學難題。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2025 大亞灣實驗的第一對探測器剛開始投入運行,紀錄核電廠反應所產生的反中微子。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的研究組自實驗籌備以來已一直積極參與這項重要的國際研究計劃,領導本港兩所院校的科研人員,負責監控實驗及擷取數據,其設計及建造的數個子系统亦已正式投入運作。 這是本港科研人員首次參加如此大型及重要的基本粒子物理國際實驗。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金融大鱷狙擊港元 政府動用外匯基金擊退炒家
為減少行車時間,途經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巴士站的部分巴士路線包括新巴38、城巴75、96及592線,在2010年5月與7月起,逢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下午5時至晚上7時期間,已安排不停該站。 惟592及38線已先後於2018年8月及2022年11月取消有關安排,而96線亦已在2023年1月8日停辦。 香港仔隧道連接黃竹坑及灣仔堅拿道天橋,大大縮短南區(尤其是香港仔及黃竹坑)往返灣仔及中環的行車距離,也紓緩了薄扶林道的擁擠情況,不少專營巴士路線在隧道通車後改為途經香港仔隧道。 2006年,为了参与大亚湾核电厂的中微子物理实验,香港大学联同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再向香港仔隧道公司申请使用该实验室。 在2012年,大亞灣合作組成功發現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並量度出更精確的數值。 其成果更被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列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香港大學實驗室
在2012年,實驗開始僅一年時間,研究團隊已公布q13首個精確測量結果,並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 從前車輛如需來往黃竹坑及灣仔,便要駛經南風道、黃泥涌峽道及司徒拔道。 政府於1970年代倡議興建香港仔隧道,1979年開始動工,並於1982年至1983年間分階段通車。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2025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香港仔隧道粒子物理实验室是香港唯一一间山洞实验室,位于香港岛南区黄竹坑香港仔隧道两条管道之间,第2及第5号闸口后,面积为200平方呎,主要供科学家进行粒子物理科学实验[1]。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香港隧道|香港歷史首條海底隧道 當年今日紅隧通車
香港仔隧道貫穿聶高信山,加上旁邊金馬倫山,兩座山峯形成天然屏障,除有效隔除氣味和噪音,還可以過濾宇宙射線,協助科學家進行物理實驗。 香港大學在兩條管道之間、第2及第5號閘口內建有一間粒子物理實驗室。 使用香港仔隧道能夠直接經黃泥涌峽天橋及堅拿道天橋通往海底隧道及告士打道,導致上下午繁忙時間因上述兩條道路擠塞而造成的車龍倒灌至此隧道。 同時若銅鑼灣因有活動舉行而出現擠塞,隧道亦會受來自黃泥涌道的車龍影響。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主要連接道路
40多年來,維港興建了多條海底隧道,香港私家車數目亦由1979年不足15萬架,增至超過56萬架,塞車問題依然困擾港人。 面對未來城市人口增長,除了完善三隧分流,似乎還得有探討更多可能。 1956年,夏利文置業曾向港府提出興建一條雙層跨海大橋,由灣仔摩理臣山道接連尖沙咀漆咸道,兩旁設有行人道,還有電車及單車的專屬通道。 後來,立法局議員屈臣及私人發展商先後提出,以堅尼地城為起點,建橋闢道連接青州、昂船洲及深水埗,然而有關建議一直只聞樓梯響。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通車日期
這對於中微子物理的發展至為關鍵,不但開啓了超越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窗口,並對宇宙學及天體物理學中眾多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預期為解釋宇宙中物質遠多於反物質這個重大難題帶來重要啓示。 大亞灣近點實驗室純水池內的第一對反中微子探測器,各為五米高、五米直徑,其中一個子系統由香港研究組負責設計及建造。 昂船洲大橋位於青沙管制區,是一條全長1.6公里的雙程三線高架斜拉橋。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香港巴士大典
北行管道往灣仔方向快線,只准車輛前往黃泥涌峽天橋;除此以外,巴士、中型及重型貨車在隧道慢線擠塞的情況下,亦獲准使用快線直接前往黃泥涌峽天橋及堅拿道天橋[3],是香港各條行車隧道中僅有的特別行車安排。 隧道連接愉景灣及北大嶼山公路,全長 0.63公里,實施雙程單線行車。 屯門-赤鱲角隧道連接屯門區及離島區大嶼山,全長5公里, 實施雙程雙線行車。 機場隧道是一條單向雙線的行車隧道,連接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和香港國際機場,全長0.6公里。 汀九橋位於青馬管制區,是大欖隧道、屯門公路與青嶼幹線之間的重要連接通道。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2025 大橋為一條長1.177公里的斜拉橋,兩個主跨分別長0.448公里及0.475公里,實施雙程三線行車,並不收取費用。
除了在大亞灣附近的主要實驗室外,香港團隊亦重建了香港仔隧道內的地下實驗室,建造宇宙線及中子探測器,以測試與大亞灣相似的地下實驗室內各種輻射本底,了解有甚麼背景干擾因素,以支援大亞灣實驗。 當隧道嚴重擠塞時,巴士、中型及重型車輛會獲准使用隧道快線,以便車輛離開香港仔隧道後直接前往黃泥涌峽天橋及堅拿道天橋,是香港境內行車隧道中少有的安排。 屆時70、70P、77X、99X、171P、260及671X等線車長,會視乎路面情況決定是否使用快線。 1982年3月12日,香港仔隧道北行管道率先啟用,同時實施單管雙程行車;南行管道則於1983年3月14日開放。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通車初期,隧道服務至晚上10時30分便會關閉,其餘時段車輛仍需使用南風道。 城門隧道連接梨木樹(荃灣區)及大圍(沙田區),全長 2.6 公里,實施雙程雙線行車,收費為 5 元。
因此管理公司會把隧道作出間歇性封閉措施,在收費廣場禁止車輛通行以疏導隧道內的車輛,簡稱為「間封」。 香港仔隧道貫穿聶高信山,加上旁邊的金馬倫山,兩座山峯形成天然屏障,除有效隔除氣味和噪音,還可以過濾宇宙射線,協助科學家進行物理實驗。 大欖隧道連接汀九(荃灣區)及元朗區,全長 3.8 公里,實施雙程三線行車,收費由 26 元至 197 元不等。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科技園啟用全新先進療法產品良好生產規範中心
後來因為亞洲金融風暴,政府凍結公共服務收費,價格一直維持至今。 香港大學物理系名譽副教授梁幹莊在80年代初為博士研究生,參與當時實驗的前期工作。 他笑言在隧道內做實驗的辛苦事不少,例如在空氣不流通的山洞裏,只靠一把風扇通風,十分悶熱:「現在回想起來,也算是最惡劣的實驗空間了。」梁幹莊描述,因電力供應有限,探測儀器耗電,即使後來加上一部冷氣機,也需要「因住因住」,所以同學們經常汗流浹背。 實驗室位於隧道兩條行車管道正中央,內部仍保留山洞凹凸不平的原始風貌近200平方呎的空間,放置一個探測儀器後,便變得非常狹窄。 因此,研究人員想方設法,用盡每一吋空間,例如在地上設置矮木架,增加放置管狀探測器的地方。 在港鐵南港島綫尚未通車前,隧道是南區居民(由香港仔至赤柱一帶)來往港島東部銅鑼灣、北角和兩條海底隧道的重要途徑,2016年香港仔隧道平均每日行車量達63,646架次[4],因此跑馬地黃泥涌峽天橋和堅拿道天橋經常出現交通擠塞。
隧道以「建造、營運、移轉」形式興建及經營,於1995年開始營運,並由三號幹線 ( 郊野公園段 ) 有限公司管理。 觀景山隧道全長1公里,往珠海方向實施四線行車,往香港方向則實施三線行車。 隧道為港珠澳大橋香港連接路的一部分,屬於禁區範圍,並不收取費用。 大老山隧道連接小瀝源(沙田區)及鑽石山(黃大仙區),全長 4 公里,實施雙程雙線行車,收費由 15 元至 35 元不等。
全長1.99公里香港仔隧道乃雙程雙線行車隧道,兩邊連接著黃竹坑道及黃泥涌峽天橋,中途並無其他出入口。 隧道收費廣場設於南端出口(即黃竹坑一方),並設有巴士轉車站。 另外,由赤柱開出途經黃竹坑道西行的路線於轉入香港仔隧道支路時,設有「海洋公園停車場」一站。 大亞灣實驗座落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大亞灣核電廠區內,距香港巿中心55公里遠。 廠區內的三座核電廠是世界上發電功率最高的核電廠群之一,為大亞灣實驗提供了大量反中微子。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 大亞灣中微子振盪實驗開始取數 宇宙學及天體物理學研究揭開新一頁中大領導港區科研人員參與國際物理研究
粒子物理學主要研究宇宙間物質組成的最基本單位,及其相互作用和規律等。 聽起來虛無縹緲,但其實粒子物理學研究引伸出很多生活科技,例如互聯網、放射性治療及傳統映像管電視,起源都是從粒子物理而來,間接改變人類生活。 香港仔隧道於1970年代倡議興建,配合南區的發展,1979年開始分期動工,並由金門-寶嘉-豪赫蒂夫-Sentab聯營承建。 由於隧道所在位置岩層主要由花崗岩構成,故施工方法為酌取新奧工法概念的鑽炸法。
中微子是不帶電的粒子,可由核反應產生,宇宙大爆炸、恆星(如太陽)核心及核反應堆都是大量中微子的源頭。 中微子可以輕易地穿越人體、建築物、甚至是整個地球,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產生反應,因此極難探測。 目前,科學家已知中微子有三種類型——電子類、緲子類和濤子類中微子,且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斷由一類型轉化成另外兩類型,稱為中微子振盪現象。 香港仔隧道實驗室2025 描述電子類中微子振盪的其中一個參數稱為混合角θ13,目前實驗上卻未知其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