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發生位置不同,可分為髕骨上方、關節內側、髕骨下方與關節外側等4處;其中,以關節內側滑膜皺襞因活動時會產生髕股關節間的夾擊,最易引起臨床症狀。 很多人是股內側肌太緊、縫匠肌太緊,或是小腿筋膜太緊,導致鵝掌肌肌腱被拉到太多而發炎。 皺襞不斷損傷後明顯增粗,缺血蒼白,逐漸纖維化,鏡下可見滑膜壁增厚,滑膜下組織為纖維組織所代替,少有單核細胞侵潤。 內側皺襞症候群手術 網路上有許多關於耳鳴及重聽的說法或討論都不一定正確,建議您謹慎過濾資訊並仔細判斷評估,找尋專業可靠並具有耳鳴重聽治療成功經驗的院所。 結論:「內側摩擦症候群」是中老年族群常見卻被忽略的膝痛原因之一,若能得到確定診斷,可藉由「關節鏡內側放鬆手術」得到有效的治療。 此外,本研究發現「內側摩擦症候群」與「退化性膝關節炎」有高度共存性,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超音波能進一步幫助鑑別,例如:判斷有無滑囊炎、可以看出部分半月板損傷。 超音波也可以看出一些與皺襞症候群有關的現象,包括:那麼嚴重的積水,慢性發炎所產生的絨毛增生,甚至有可能直接看到皺襞的存在,這些現象有助於增加醫師對診斷皺襞症候群的把握度。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麻煩的是這些症狀在早期通常不明顯,患者的常見表現是:膝蓋有點沉,彎曲的時候微微地緊或卡,輕微且間歇發作的疼痛,無痛的摩擦或彈響聲,少量甚至外觀幾乎看不出來的積水。
內側皺襞症候群: 膝關節皺襞症候群 膝蓋反覆疼痛? 微創手術免吃藥
如果忽略或錯過了治療的時機,膝關節軟骨就會持續損毀,而步入置換人工關節的不歸路。 相反地,只要能及時治療「內側摩擦現象」,膝關節就有機會自然好轉。 初期會有輕微的關節腫脹或積水,當膝關節半彎曲時(例如下樓梯)會引起劇痛。
- 皺襞症候群常見於30歲以後的年輕人,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於5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
- 但如果有些前置因素、特殊狀況,皺襞就有可能較容易受傷、發炎,或者伴隨著其他傷害一起發生問題。
- 後經約30分鐘的皺襞與周遭發炎滑膜清除手術後,當天病人的關節活動程度即獲得大幅改善,也能獨立下床行走,並於隔日出院!
- 膕肌炎:膝窩橫紋下方的「膕窩」幫助後十字韌帶穩定膝關節,協助膝關節伸曲,當跑步和下坡、下山時使用這塊肌肉的頻率增加,就可能導致後膝疼痛,嚴重時小腿無法完全伸直,股四頭肌過度勞損和過度足內翻也是原因之一。
- 持該理論的醫師認為:只要把這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最後一塊拼圖(內側皺壁)拼上,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就可以達到一個完美的境界。
- 請在生活中實踐今天學到的觀念,一起終結「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骨性膝關節炎」。
- 常見於跑者、游泳者、騎自行車者和籃球運動員中,異常的反覆動作導致內側皺襞與髕骨內側關節面和股骨內髁之間過度接觸。
但有些人如果吸收不完全,經過長年累月的摩擦後,皺襞會變厚變粗糙。 據悉在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50多歲後即出現磨損、發炎,甚至加速關節退化。 30歲之後因為皺襞變性會影響關節活動的順暢度,所以在運動時可能會有摩擦音、彈響聲,甚至會導致疼痛,這些因為皺襞所導致的膝關節症狀,醫學上統稱為皺襞症候群。 內側皺壁微創(內視鏡)手術是針對內側皺襞(壁)摩擦所發展的治療,因此若還有合併內側皺壁以外的結構出問題,這項手術的效果就不好! 人體膝蓋結構複雜,內側皺襞(壁)僅是膝關節周邊眾多筋膜軟組織結構之一,除了內側皺襞(壁)此一結構常會造成膝關節內側區域疼痛外,還有其他跟內側皺襞(壁)相似的筋膜結構,如鵝足、股四頭肌下滑囊、內側副韌帶下滑囊、髕骨下滑囊等,這些結構病變都是常見造成膝關節痛的原因。 膝蓋疼痛令人困擾,尤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診治,X光檢查往往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大概都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內側皺襞症候群: 退化性膝關節炎?內側摩擦症候群?
患者通常主訴是「一跪就超不舒服、一蹲就超級痛超級痠」,好發中年長輩,屬於退化性的膝關節疾病。 內側皺襞症候群 滑膜皺襞為胚胎發育遺留下來的薄膜組織,正常的情況以及股四頭肌肌力、肌耐力充足下是不太會摩擦疼痛,但如果長時間反覆彎曲、伸直膝蓋,造成過度摩擦就會引起發炎甚至纖維化,例如:參加長跑、騎自行車、爬階梯比賽或爬山,皆容易發生。 幾乎人人都有「內側皺襞」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一旦膝蓋使用過度而發病,就會產生變化多端,被誤認為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內側摩擦症候群」,這也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膝蓋疼痛、行動困難的原因。
再來,診斷主要是排除性的,醫師多半不會一開始就往皺襞症候群想,但這基本上不會耽誤病況,無須過度擔憂。 膝蓋疼痛有許多原因,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髕骨肌腱炎、半月軟骨損傷、滑囊炎、脂肪墊炎、運動傷害等。 內側皺襞症候群 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呂紹睿醫師特別設計一套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要3個動作,包括:一組是鍛鍊肌力的「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另兩組則是「抱膝運動」與「壓膝運動」,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以及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退化」。
內側皺襞症候群: 內側皺襞症候群手術: 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後,如何自我保健?
低衝擊有氧運動:配合游泳或水中快走、太極、快走、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可減少對膝蓋的衝擊並增加血液循環。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內側皺襞(壁)此一毫不起眼的結構,過去在醫界看待「它」,就好像是「盲腸」一樣的角色。 簡單來說,皺襞是人們還在媽媽體內就存在膝關節中的膜狀組織,把膝關節腔隔成三個獨立的空間。
從沒有症狀的皺襞到有症狀的「皺襞症候群」,過程中原本較薄、較柔軟的皺襞在過程中會逐漸增厚、失去彈性。 可以想像增厚、失去彈性的皺襞,在膝關節內就像齒輪中的異物,除了造成活動不順之外本身也容易受傷。 在運動方面:路跑、自行車、划船、籃球、足球……這些需要大量跑動、屈伸膝蓋的項目,都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 所以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只好發在膝蓋退化的銀髮族,實際上「年輕運動愛好者」也是好發族群。 其中最常造成問題的是內側皺襞,所以網路上比較容易查到的名詞是「內側皺襞症候群」。
內側皺襞症候群: 膝蓋前側
文章開頭的兩個案例便是運動後的無痛水腫了幾週,治療沒有明顯進步,懷疑有半月板損傷的狀況下開立核磁共振意外檢出的案例。 不過,如果懷疑作怪的是內側皺襞,甚至直接在內側摸到條索狀、疑似內側皺襞的結構,Medial Patellar Plica Test (MPP test) 是個準確度滿高的特殊理學檢查(Sen.89.5%, 內側皺襞症候群 Spe. 88.7),有助於診斷。 理想狀況下,從懷孕早期大約8~12週開始,皺襞就會逐漸被吸收,最後留下連通的單一膝關節腔。 但是據估計,可能有「將近一半」的人會發生吸收不完全的狀況,殘留程度不等的膝關節皺襞。 ●肌力訓練:許多文獻都佐證,股四頭肌對於膝蓋的重要性,因此肌力訓練是防止傷害的重要一環,兩個簡單動作可以在家訓練。
內側皺襞症候群: 軟骨磨損是膝關節退化的主因 少動就能減少磨損嗎?
我們提出的這個新名詞,雖然已有相關論文發表,在骨科的專業領域,仍未被廣泛認知,假以時日,它將會逐漸改變醫界對中老年人慢性膝痛的看法。 根據我的觀察,臨床上許多膝關節疼痛患者都是合併2~3個以上的結構位置病變發炎造成疼痛,若是只處理內側皺襞(壁),未同時治療其他位置筋膜軟組織發炎造成疼痛的問題,膝關節痛一定無法改善,這也是許多病患接受過內側皺襞(壁)手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此外由於執行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器械角度的限制,膝關節內部內側皺壁組織周邊有些死角的部分,內視鏡器械無法將殘餘的皺襞(壁)組織完全清理乾淨,殘存的內側皺襞(壁)組織仍會與股骨內踝摩擦造成疼痛。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除了以上提到的問題,內側皺襞(壁)微創(內視鏡)手術也無法解決退化性關節炎病患後期常見的併發症如:肌無力、膝關節鬆動與膝關節周邊組織沾黏的問題。
內側皺襞症候群: 膝蓋痛內側
內側皺襞症候群手術 多數患者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關節囊破孔或是半月板損傷等根源問題。 內側皺襞與膝關節軟骨互相摩擦產生的內側摩擦現象,會藉由「化學腐蝕」及「物理摩擦」破壞軟骨。 病久可出現膝周肌肉、韌帶廢用性萎縮,膝關節發軟無力,部分患者有膝關節活動時,有摩擦感,少數患者關節腔內有積液。 若是保守治療效果不彰,仍影響日常生活,則應該考慮膝關節微創手術切除,避免持續惡化,造成關節軟骨損傷及退化性關節炎。 皺襞症候群容易出現在長跑、需要反覆上下樓梯或站立蹲下的病患身上,主要是這些病患必須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經過數百萬次的彎曲跟伸直,造成皺襞發炎質變,其中又以內側皺襞最容易出現症狀。 通常初期發生的急性皺襞症候,會以休息、減少刺激活動量、冷敷與消炎藥物等保守治療為主,但僅對於年輕患者效果較佳,若仍無效,則建議可在膝關節內低劑量類固醇注射,若仍未好轉,則採以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
內側皺襞症候群: 治療中心
我們以獨創的「耳鳴複合式雞尾酒療法」,採用中西醫治療方法,讓蔡先生耳鳴症狀獲得改善,中樞神經聽覺系統減少過度的反應,降低對聲音的敏感,也舒緩他眼睛畏光的問題。 訓練的三個要項在於:伸展/筋膜放鬆、股四頭肌強化、矯正膝外翻。 由於症狀相近的疾病不少,醫師通常不會第一時間就懷疑皺襞症候群,也就是說這通常是一個「排除性診斷」,甚至是「意外發現」。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人類自然的移動方式(如走路、跑步),在受力的站立期,膝關節的彎曲角度並不會超過三十度,軟骨是完全不會受傷的。 初期可採取保守治療方式控制發炎反應,像是藥物治療,配合正確的復健運動,治療效果佳;治癒後應注意關節保養。 如果忽略或錯過了治療的時機,膝關節軟骨就會持續損毀,而步入置換人工關節的不歸路;相反地,只要能及時治療「內側摩擦現象」,膝關節就有機會自然好轉。
內側皺襞症候群: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膝蓋彎曲角度是關鍵
一般人誤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骨性膝關節炎)只是隨著年齡老化的自然現象,不是疾病。 自從找到致病機轉就是內側摩擦現象,治療和預防方法也就雲開見日了。 膝望工程治療初診(第一次看診)採預約看診的方式,初診時醫師會詳細問診及檢查,以了解患者的病況,看診時間較長,因此特別提供初診病患初次就醫預約服務。 如果上面這些藥物、訓練、調整習慣……等保守治療都無效,或者雖然有效但皺襞症候群會反覆發作,那麼最終就還是得考慮關節鏡手術,將近9成的患者在接受關節鏡手術後,症狀有顯著改善。
內側皺襞症候群: Written by 關節中心
當膝關節彎曲呈45°以上時,內側皺襞(壁)即會與股骨內踝接觸磨擦。 除了內側皺襞(壁)此一結構常會造成膝關節疼痛外,還有其他跟內側皺襞(壁)相似的筋膜結構,如鵝足、股四頭肌下滑囊、內側副韌帶下滑囊、髕骨下滑囊等,也都是常見造成膝關節痛的元兇。 銀髮族可以避免上下樓梯、暫時避免登山健行、散步的時間或距離可以考慮縮短。 我個人雖然覺得其中還是有些宣傳導向的包裝,但近一個月「連續兩例」核磁共振檢查後意外發現皺襞症候群的案例,確實讓我重新思考過去是否太低估了這個疾病的數量,也覺得該寫篇文章介紹這個問題。 吳孟儒指出,除了詳細的病史詢問和神經學評估,神經電生理檢查、腦脊髓液的化驗及血液抗體檢查,能幫助準確診斷格林-巴利症候群。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神經內科醫師吳孟儒表示,莊姓患者到醫院接受神經學相關檢查,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經過一周的血漿置換及藥物治療,症狀緩解不少,經過三個月積極復健訓練,行走狀況終於恢復到平常的水準。
內側皺襞症候群: 這裡不造神 我們講求真相 追求真理
這些狀況包括:膝關節挫傷、滑膜炎、骨軟骨剝離、半月板損傷、股內側肌軟弱、大量的關節反覆屈伸、突然增加的下肢運動量……等等,都有可能直接、間接地造成皺襞受傷,引發「皺襞症候群」。 退化的膝關節因為綜合了諸多不利因素,當然也容易發生皺襞症候群。 先從X光片檢查,膝蓋有些許磨損但還不至於嚴重退化(圖1),於是再檢查疼痛區域為膝蓋內側髕骨下方處,而不像退化性關節炎常疼痛、腫脹在膝蓋內側(圖2)。 懷疑為滑膜皺襞(讀音同壁)症候群或脂肪墊炎,因此再執行休斯頓皺襞測試(Hughston’s Plica Test),結果為陽性反應,而排除脂肪墊炎的可能。 許多醫師推薦膝蓋痛的病人可以選擇游泳,因為水的浮力可以減輕體重對膝蓋的壓力。
內側皺襞症候群手術 內側皺襞症候群 如果您的狀況仍未到達末期(第五期),應可依循「膝關節健康促進方案」的治療觀念得到改善! 此外,我們也常碰到一些曾經接受關節鏡手術卻症狀加劇的病例,原因是:一般骨科醫師在執行關節鏡手術時,因不知而忽略「內側摩擦症候群」的存在而未加處理,術後反而會因疤痕組織形成而更嚴重。 此外,綜合說明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重複摩擦所引起的「內側摩擦現象」,在膝關節軟骨「退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之論文也於同年刊登在《Medical Hypotheses》。 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呂紹睿設計了一套動作簡單、方便執行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有3組動作,一組是鍛鍊肌力,另外兩組則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 內側皺襞症候群 確實執行護膝三運動,可以有效的增進軟骨健康,預防膝關節「退化」。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對於經關節鏡確診「內側摩擦症候群」的病患,我們進一步觀察並分析他們的放射線及關節鏡檢查表現,並施予「關節鏡內側放鬆手術」。
內側皺襞症候群: 治療
我以中西醫雙執照的背景將中西醫學優點整合,累積多年疼痛關節的治療經驗,以「先破壞再建設」的原理,利用特殊針具對表面已粗糙纖維化的內側皺壁與其他發炎的軟組織,進行超微創的針刺破壞,鬆解沾黏、纖維化及鈣化的組織。 內側皺襞(壁)微創(內視鏡)手術是以傳統內視鏡做為手術工具,利用特殊內視鏡電動工具,清除內側皺壁以及關節腔內的軟骨碎屑,減少因內側皺壁摩擦而產生的疼痛。 相較於傳統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內側皺壁微創(內視鏡)手術治療具有傷口較小、復原期短、安全性高的優勢,讓許多膝關節退化的患者對此項微創手術躍躍欲試,即使忍受排隊1~2年以上等待手術的痛苦也心甘情願。
不過,游泳的姿勢有很多種,如果是蛙式,膝蓋需要重複彎曲伸直,若是不了解正確的用力節奏,長期下來,反而會傷到內側皺襞。 中年(四十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由於X光檢查總是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幾乎都會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 目前全世界接受正統訓練的醫師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病人的標準治療建議依序是:復健→服用消炎止痛藥→補充軟骨成分製劑(葡萄糖胺)→注射潤滑保護製劑(玻尿酸),若無效,則建議注射血小板濃縮製劑(PRP)。 這樣的傳統療程並不能根治「退化」性膝關節炎,反而讓各種另類療法有很多發揮空間,花錢事小,延誤病情就得不償失了。 張志偉醫師指出,成大醫院骨科部自2012年起使用膝關節鏡手術治療數百名因膝內皺襞症候所苦病患,手術成果良好,術後恢復速度快,病患滿意度高達9成以上,且復發率不到5%,不僅有效改善病患的前膝疼痛與活動度,更對中老年病患常見的膝關節退化發揮減輕與延遲的效果。 通常初步或剛發生的急性皺襞症候時,會考慮休息、減少刺激活動量、冷敷與消炎藥物等保守治療,以減少滑膜發炎及降低發炎程度,一般年輕患者對保守治療反應較佳。
PRP或高濃度葡萄糖注射對兩個疾病都有療效,而玻尿酸可以潤滑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注射後可以減少疼痛,膝蓋比較容易使力。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但開了刀不代表一勞永逸,術後有沒有積極復健和運動,也是影響手術成敗關鍵因素。 皺襞症候群常見於30歲以後的年輕人,退化性關節炎則常見於50歲以後的中老年人。 內側皺襞症候群 根據下表,從很多面相可以分辨兩者之不同,如果診斷明確,治療就可以明確見療效。 但臨床常見兩者同時存在,甚至皺襞症候群本身就是導致退化性關節炎的因子。 醫師必須更仔細根據病人敘述、配合身體、影像檢查、還有參考病人接受過治療的療效評估,方能給病人更精準的治療建議。
內側皺襞症候群: 內側皺襞症候群 是什麼?
後經約30分鐘的皺襞與周遭發炎滑膜清除手術後,當天病人的關節活動程度即獲得大幅改善,也能獨立下床行走,並於隔日出院!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術後2周回診拆線追蹤,病人已回復過去正常走路及日常生活狀況,完全無需再使用止痛藥物來緩解疼痛。 膝關節三個部位(內側、外側、前部)的「退化」,有不同原因,外傷導致的半月軟骨受損是外側「退化」的最常見原因,若任其持續惡化,最終可能會因嚴重變形(X型膝)及行動困難而需置換人工關節。
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複視及吞嚥困難等症狀,有的則會出現自律神經失調,容易頭暈、尿滯留、血壓起伏不定,甚至是呼吸窘迫而需要暫時性插管輔助呼吸治療。 內側皺襞症候群 台灣成大醫院斗六分院有一名60歲莊姓患者,平日都在辦公室負責行政業務,近年被診斷高血壓並定期服藥,偶爾出現背痛合併左腳麻,但通常休息幾天就好,依次腸胃炎康復後,卻突然出現左腳的麻木感。 不僅症狀與過去不同,休息後也沒有改善,短短幾天內的左腳麻竟延伸到大腿,右腳同樣的位置也出現麻木感,甚至需要扶著牆壁才能緩慢行走。 拉筋伸展:因膝關節退化也常造成膝蓋周邊肌腱緊繃,適時伸展讓大腿後側肌群柔軟有彈性,可以減少膝蓋壓力,同時維持關節活動度。 膝外側韌帶炎:膝關節外側疼痛腫脹、韌帶上方痛或膝關節無力,患者會覺得膝蓋外側凹洞裡面很痠,但又摸不到痛點。 不管是皺襞症候群或是退化性關節炎,強化關節活動度和穩定度是最重要的關鍵,關節活動順暢和穩定才有治本的可能。
經年累月的互相摩擦後,原本像絲瓜般柔嫩的「內側皺襞」,慢慢變得跟菜瓜布一樣粗糙,關節軟骨也因此逐漸耗損,開始出現惱人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增加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肌群的肌力強化,可增加關節穩定度。 像是透過「抬腿運動」慢慢把膝蓋伸直,保持腳踝用力往上翹起,接著保持不動20秒再慢慢放下,一天至少做50~100次才能達到訓練效果。 內側皺襞症候群 膝關節主要是由大腿(股)骨下端、小腿(脛)骨上端和前方的臏骨三部分組成。 根據膝蓋痛在前側、內側、外側、下方、後側這五大類位置,可初步找出可能的原因,但還是建議要由醫師判斷比較準確。
雖然目前關節鏡手術及人工關節手術技術已相當安全可靠,但仍有許多膝關節嚴重退化的患者對開刀有著莫名的恐懼,對於可能發生的手術後遺症陰影揮之不去,因此能夠以不動刀的方式治好膝關節退化相關問題,絕對是大多數病患內心的期待。 民眾常見手麻、腳麻症狀,若症狀來得又快又急又廣泛,影響範圍沒辦法由常見神經壓迫位置解釋,醫師提醒可能是罹患「格林-巴利症候群」,超過七成患者在手麻、腳麻症狀出現前一個月會有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使用化療藥等事件,間接造成自體免疫系統失調。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其新書《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中表示,根據長期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發現,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除了髕骨下緣處腫脹,按壓局部髕骨肌腱下方可能有痛感,膝關節伸直時會更痛。 穿戴護膝對減緩疼痛和保護膝蓋很重要,尤其是在運動或勞動的時候。 內側皺襞症候群2025 內側皺襞症候群 皺襞症候群的護膝以穩定髕骨為主,可以選擇前面有開洞的護膝;退化性關節炎的護膝以穩定膝關節為主,可以選擇兩側有彈性金屬的護膝。 運動訓練重點在於增加膝關節的活動度和穩定度,有兩大肌群需要特別強調:核心肌群和股四頭肌肌群。 「膝望工程」超微創關節整合治療是以「修理」關節為概念的非開刀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