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託人董事局成員總共有十名代表,皆來自那打素醫院(三位)、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三位)、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三位),以及倫敦會在港資深傳道人(一位)。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1997年,醫院由港島半山區遷至新界大埔,成為一所小型全科醫院,較原訂竣工時間延遲一年。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如果在香港以外地方致電的話,請在電話號碼之前加撥地區號碼「852」(不適用於駐海外辦事處)。 本網站的所有資料均由有關決策局/部門及有關機構提供和更新。
- 基金會今年初又捐贈價值四千萬港元、全球科技最先進、能進行高速精確腫瘤治療的 TrueBeam 系統予中文大學醫學院。
- 於2001年成立那打素全人健康進修學院,藉教育及研究,促全人健康、享豐盛生命。
- 強化資源整合 融合大學科研 除已展開的精神科門診及跨專業醫療服務外,「怡晴軒」計劃原有的精神科專科門診中心也將於今年中重新裝修落成,並已於日前正式舉行了啟動禮。
1980年代,政府打算在鄰近的富亨邨位置興建全科醫院,以服務大埔區居民。 醫院原址是一個位於南坑和魚角之間的山崗,1980年代初成為挖泥區用作吐露港填海之用,其後於1990年代成為興建醫院的工地;而按照最初的時間表,此醫院新址連同大埔醫院,均於1996年竣工啟用[4]。 當懸掛八號或以上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或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專科門診部將會暫停服務。 如在下一次覆診前藥物不足,可致電所屬的專科診所作安排。 如服藥後感到不適,應帶同藥袋立即往就近的急症室或診所求診。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新界東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
下稿代醫院管理局發出: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獲李嘉誠基金會(基金會)慷慨解囊,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那打素醫院)建設一全方位兒童及青少年全人健康服務中心──「怡晴軒」。 「怡晴軒」由基金會捐資港幣八百三十五萬支持設立,聯同醫管局的配套資金,將為那打素醫院新界東聯網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病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計劃強化社區教育及培訓活動,大大提升醫社合作的成效,為兒童及青少年患者提供全面及適切的治療。 「怡晴軒」的醫社協作模式與基金會「香港仁愛香港」公益行動所提倡的關愛本地社區精神非常配合。 「怡晴軒」計劃為聯網內的兒童和青少年患者提供嶄新的精神健康醫療模式,促成家長、學校及醫院三方面合作。
- 此外,基金會的支持也令「怡晴軒」發展計劃得以融合大學科研到精神健康的領域之上。
- 於1997年9月19日,正式成立為一個獨立的信託人基金,並獲稅務局豁免繳稅。
- 然而,醫院成立不久後便發生了嚴重的擠迫情況,於是醫院於1893年與位於般含道的那打素醫院(Nethersole Hospital)合併。
-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今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2],隸屬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為一間小型全科醫院,提供各專科門診和全日急診服務。
- 雅麗氏何妙齡(英语:Ho Miu-ling)那打素醫院徽章由十字架、愛心和活水三部份構成,並有格言「矜憫為懷」,寓意醫院本著十字架精神,基督的愛,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兼顧身、心、社、靈的整全關懷與醫治。
今天醫院的荷李活道舊址大部分已被發展成豪宅羅便臣道80號,其餘地皮於2009年底獲納入英華女學校擴建範圍。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2025 院方於2016年開始引入雙邊膝關節重置的手術,截至2018年已為178名患者進行雙邊膝關節重置。 在關節置換中心成立前,病人需要18日才康復出院,但成立後只需5至7日便可康復出院。 病人的輪候手術時間亦由平均4.6年縮減至1.25年。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服務範圍
此外,基金會的支持也令「怡晴軒」發展計劃得以融合大學科研到精神健康的領域之上。 中文大學醫學院可藉此加強與精神科有關的臨床研究,不斷改善與確證效益,為兒童精神健康帶來最新進展。 基金會今年初又捐贈價值四千萬港元、全球科技最先進、能進行高速精確腫瘤治療的 TrueBeam 系統予中文大學醫學院。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系統安裝於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內,是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內第一台 TrueBeam 高準確度放射治療儀器。
強化資源整合 融合大學科研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2025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除已展開的精神科門診及跨專業醫療服務外,「怡晴軒」計劃原有的精神科專科門診中心也將於今年中重新裝修落成,並已於日前正式舉行了啟動禮。 整項計劃預計在二○一三年中全面投入服務,屆時可處理的兒童精神科門診個案,將由二○一○年每年一百二十宗增加三倍以上至約四百宗;服務人次更將大幅提升超過六倍至二千二百人。 至於跨專業醫療服務如臨床心理服務、職業治療和語言治療等,更可以由二○一○年每年九十人次增加至五千人次,增幅高達五十五倍。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 醫務社會服務部
請依照「覆診預約便條」上註明的覆診日期和時間,前往本院繳費處(A 座地下)或使用自助繳費站(F 座地下)辦理繳費手續,遲到超過三十分鐘的病人需另約新的診期。 早於1881年,那打素診所於太平山設立,為當地一帶居民服務,那打素一名是來自倫敦傳道會委員戴維斯之母親的名字。 据其描述,由于门诊部门晚上只有一名工作人员,为了不睡觉、精神一点,如果看了其他的东西,也在可考虑范围内。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醫院聯網、醫院及醫療機構
於二○一○至二○一一年間,推行「早期識別及到校支援試驗計劃」,為就讀於主流小學、疑似缺乏專注力和過度活躍的學童,提供早期介入及到校支援服務,協助他們發揮學習潛能。 計劃也為家長和老師提供諮詢與支援服務,幫助他們解決在培育或教學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舒緩他們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上所面對的壓力。 試驗計劃直接惠及學童,他們指這樣的學習模式充滿歡樂,能夠幫助他們掌握上課專注的技巧,也感受得到老師較以往清楚如何處理他們的學習問題。 家長表示不同的講座增強他們對兒童精神健康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孩子各種行為表現的因由。 老師也歡迎有關試驗計劃,認為所提供的教學貼士非常有用,有助他們減輕教學上的困難。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那打素護士學校由倫敦會在1893年創辦,當時是那打素醫院附屬的護士學校,並沒有正式校名,直到1970年代初籌備將校址由般含道遷至觀塘協和街之時,才正式命名為那打素護士學校,而學校的管理權亦同時移交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 在醫院管理局成立後,基督教聯合醫務協會決定將基督教聯合醫院及那打素護士學校移交醫院管理局。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通常簡稱為大埔那打素醫院;英語:Alice Ho Miu Ling Nethersole Hospital),是基督教教會成立公營基督教醫院,於1887年由倫敦傳道會創立,為香港第一所採用西法醫療的華人醫院。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現今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2],隸屬於香港醫院管理局新界東聯網,為一間小型全科醫院,提供各專科門診和全日急診服務。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新院自1997年1月起投入服務,提供605張病床[1]。 踏入21世紀的服務,那打素醫院按著醫院管理局的使命提供醫院服務,更積極推行基層社區健康服務。 1997年啟用大埔那打素新院的建築、設施和運作系統的設計,融合了新醫療科技和概念,不但有安全的環境,其設計亦以病者為本,並應用建築心理學的原理,藉自然環境、陽光、色彩的美感以及藝術的觸動,對感官產生良性刺激,有助痊癒。 醫院設有先進的資訊系統,包括約500個在高速聯網上的終端機,並安裝有各式輸送系統:包括電梯(17部)、小型升降機(2部)、真空導管輸送系統(59站)、軌道輸送系統(6站),及分別處理污衣和垃圾用的輸送槽。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 醫務社會服務部
新院內設有全港規模最大的「日間醫院」,提供180個日間單位與身體復康(80位)、日間手術(50位)、精神復康(50位)服務等。 鑑於人口老化之需求增加,日間服務將集中和強化處理慢性和傷殘疾病的復康治療。 大埔那打素醫院於2015年成立關節置換中心,主力進行膝關節及髖關節置換手術,提供手術後物理治療及復康等一站式服務,大大縮減病人康復及手術輪候時間。 如果是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預約診期必須由家長或監護人代辦。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 醫院聯網、醫院及醫療機構
至羅便臣道80號發展期間,6層高舊建築遭拆卸,可是物業範圍的倫敦傳道會大樓屬歷史建築,不許另謀發展,發展商南豐唯有耗資3,000萬港元進行重修,並納入屋苑會所範圍。 求診人士須親臨本院專科門診預約處(F座地下)辦理新症預約手續。 兒童及青少年求診人士,須由家長或監護人親臨本院專科門診預約。 1904年首倡助產士訓練,同年落成的雅麗氏紀念產科醫院為全港第一所產科醫院,率先聘任女醫生。 那打素醫院精神科2025 1928年實行產前掛號措施及嬰兒保健門診,開母嬰保健先河。 在1999年及2003年更拓展至九龍灣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護養院及觀塘秀茂坪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頤康院,為長者提供優質之長期護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