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佈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陽縣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大埔區是一個歷史悠久、城鄉交融的地區,轄區包括大埔及西貢北,人口約有 30 萬。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任期已於 2020年 1 月 1 日開始,本屆區議會共有 21 位區議員,當中包括 19 位民選議員和 2 位當然議員。 住宅方面,此區唯二的公共屋邨-富善邨及廣福邨前身均處於吐露港之海岸線或海島中央,在填海後與其他土地連成一體,並分別於80年代初及中開始興建,到1983至1985年間落成陸續入伙。
在复界后接近200年的时间里,新界的居民们一直享受着祥和的乡村生活。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早於1910年大埔已有鐵路,即九廣鐵路英段,當時只設大埔墟車站,後在1989上半年增設太和站,鐵路南達九龍尖沙咀,往北直通廣州。
取得最高票數的候選人首先當選,然後得票第二多者當選,直至選舉中該界別的所需議員人數都已選出為止。 因應2023年香港選舉改革,選舉管理委員會和選舉事務處重新劃分選區,現行18個地方行政區的分界維持不變,全港18區設立44個區議會地方選區,取消單議席單票制,每個選區兩席議員,一共選出88名議員。 候選人須獲得所在選區最少50名,但不多於100名選民的提名;及須獲得有關地方行政區的每個地區委員會(即分區委員會、地區撲滅罪行委員會及地區防火委員會)最少3名,但不多於6名地區委員會界別選民的提名。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大埔原居民姓氏: 選舉論壇
港九市区的土地供应日益紧张,港英政府开始大规模开发新界。 随着新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原居民失去了大量的土地。 2023年香港区议会选举定于2023年12月10日举行,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港區國安法》、2021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和2023年香港选举改革后的首次區議會更替。
- 姓氏考略:「一云, 出自姒姓, 夏后氏之裔, 封于侯, 子孫以為氏, 又云:鄭大夫侯宣多, 侯羽之後, 望出上谷」。
- 明朝萬曆年間,龍躍頭鄧氏在今日天后廟後的汀角路建立「孝子鄧師孟祠」紀念孝子鄧師孟,於康熙十一年 (1672年)向新安知縣申請建墟,在已圮毀的「孝子鄧師孟祠」原址建立「大步墟」,與同一祖先的大埔頭鄧氏合力經營[9]。
- 早在北宋初年,邓氏家族就迁居锦田,成为最早定居香港的汉族移民。
- 大埔現時有七個政府劃定的海魚養殖區,分別是塔門、較流灣、深灣、老虎笏、榕樹凹、鹽田仔及鹽田仔東。
- 明初,文氏兩房族人在屯門老虎坑上岸,其後裔分別遷至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一帶開村[2] 。
- 當中屏山市、錦田市、厦村市、元朗墟和大埔舊墟等墟市,皆鄧氏於清代時建立。
當中選出香港十八區區議會44個雙議席地方選區及176個地區委員會議席,區議員任期四年(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連同179個委任議員及27個當然議員,合共470個議席。 大埔原居民姓氏 荃灣區有村名海壩和白田壩,又有街名叫海壩街和白田壩街,都是先代客家人開荒的印證。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大埔的客家村主要在林村谷和汀角路一帶,林村鄉六和堂包括了20多條村,只有鍾屋、新屋、塘上和圍頭是本地村,餘皆為客家村。 汀角路沿途可謂是另一個客家天堂,由魚角村至大尾篤止,本地村絕無僅有,只汀角村有幾家本地人。 九廣鐵路於1906年動工興建,於1910年完成,設立大埔墟火車站(今香港鐵路博物館),使大埔墟成為當時新界主要的貿易中心。 運頭角里現存的建築物於1907年興建,是當時管理整個新界的理民府的辦事處。
大埔原居民姓氏: 區議會議席分佈
当天,英国人也在大埔运头角山搭建警棚,准备举行接管新界仪式。 4月14日,愤怒的乡民火烧将用来举行接收仪式的警棚,拉开武力抗英的序幕。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98年,英国又与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面积975平方公里的新界区,租借期99年,1898年7月1日起生效。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面对英国的侵略,新界乡民群情汹涌,决定用武力抵抗。 1661年,郑成功率兵收复台湾,举起“反清复明”的大旗。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區相關網站
附近建有文天祥紀念公園,並設有六米高的文天祥銅像[5]。 对于新界乡民来说,祠堂是宗族制度的象征,承载着各个宗族的历史,也是联系族人的纽带。 农历正月十二日,上水廖族在宗祠廖万石堂举行“点灯”仪式。 大埔原居民姓氏 “点灯”是“添丁”的谐音,这是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仪式上族人向祖先禀报过去一年出生的新丁的姓名。 4月18日,1200名乡勇在八乡石头围集结,向英军发起反攻,结局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大埔之战、林村之战和石头围之战三次战役,乡勇伤亡惨重。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區活動預告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沙田和大埔都在新界中部,沙田原是一處河谷,看向如一馬鞍,瀝源九約近60條村,客家村佔八成多,清一色在兩邊山地,夾中間谷地的大圍、田心和逕口等本地村,雙方楚河漢界分得清楚。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一直以來,區內的地方團體都能和衷共濟,積極參與地區工作,協助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服務。
大埔原居民姓氏: 香港區議會選舉
鄧符協在任期間,曾遊歷屯門、元朗一帶,因感這裡「風俗之淳,山水之勝」,於是於崇寧三年(1103年)遷居於岑田(今錦田)定居,並遷葬三代祖先於今元朗、屯門及荃灣。 新田鄉建於公元1376年,開基祖文世歌為天瑞七世孫,屬文氏三房禮房。 大埔原居民姓氏 族人主要集中鄰近的三圍六村,分別是仁壽圍、東鎮圍、石湖圍、蕃田村、永平村、安龍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亦有部份族人分遷區內之米埔村、壆圍和屏山欖口村,人數共5000餘人。
大埔原居民姓氏: 主要景點
大埔新市鎮(英語:Tai Po New Town)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座落於新界東大埔。 二次大戰以後,大埔的人口不斷增加,1971年大埔的人口已增至67,000多人。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本屆區議會選舉投票日於12月10日(星期日)舉行,地方選區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晚上10時30分,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下午4時。 而地區委員會界別選舉投票時間由上午8時30分至下午2時30分,設於懲教院所的專用投票站投票時間為上午9時至上午11時。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縣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林村於南宋時期的1287年開始有人定居,現時有26條鄉村,雖然地名以林姓為名,但村民並非以林姓為最多。 最早建立的鍾屋村,村民姓鍾, 大約在700多年前立村,鍾姓亦是林村中最多人的姓氏,而新村、坪朗、大菴山及寨乪等也是鍾姓村落。 大埔從前為純樸的鄉鎮,保存有歷史古蹟及迷人的鄉郊風光。 由於時代變遷及城市發展的需要,大埔在過去 30 年間迅速發展成為極具規模的現代化市鎮。
大埔原居民姓氏: 鄉村名冊
1983年九廣鐵路鋪設雙軌,鐵路電氣化,大大改善大埔往來九龍的交通。 大埔海濱公園及完善公園則分別在1997年6月25日及1992年開幕啟用,兩者均是現時大埔區的主要公園之一,前者更是全港最大的公園,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這裏亦是另一個區內豪宅及村屋單位供應重鎮,主要分佈於山塘路、馬窩路及運頭塘邨後方的碗窰、新屋家一帶。 大埔一地,原屬瀕海的荒僻地帶,最初見於史書記載,是在西元918年時,由南漢政府置為「媚川都」,撥劃軍籍三千人隸屬此都,督令他們入海採珠作為國家財富。 據說當時的大埔海(即今日的吐露港),水深土沃,盛產蚌珠,被稱為「媚珠池」。 姓氏考略:「按葉, 本音攝, 今讀如枝葉之葉, 音變也, 又日南蠻有葉姓, 吳志有都尉葉雄, 即其後」。
大埔原居民姓氏: 西貢區
當中屏山市、錦田市、廈村市、元朗墟和大埔舊墟等墟市,皆鄧氏於清代時建立。 其後,元亮一房更分支到元朗的厦村、輞井、屯門的紫田村、粉嶺的龍躍頭、沙頭角的萊洞及大埔的大埔頭一帶[5],為新界鄧氏主要一支,更為南宋皇姑趙氏之後[6]。 大埔原居民姓氏 當中屏山市、錦田市、厦村市、元朗墟和大埔舊墟等墟市,皆鄧氏於清代時建立。 先祖廖仲傑於元末初居屯門,再遷福田,至元代末年三遷雙魚境內[9]。 廖仲傑之子自玉為上水鄉開基祖,上水鄉一帶原有簡氏村民,相傳廖氏看中該地後,通過假扮鬼怪嚇走簡氏族人[10],使簡氏遷居松柏塱,而廖氏則落居梧桐河畔現址,故廖氏至今仍會在村祭儀式中感謝簡氏讓地之恩[11]。
大埔原居民姓氏: 聯絡我們 ( 大埔區 )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林村(英語:Lam Tsuen),全稱林村鄉,是香港新界大埔區林村谷的一個地方。 該處北面為大刀屻,西南為大帽山,中間被通往錦田的林錦公路貫穿,東至圍頭村輋地,西以嘉道理農場爲界,有林村河流經,而大刀屻山體大部分已被納入林村郊野公園範圍。 鄧槐後人鄧仲昌約元朝年間遷居黎姓居民為主的黎洞,後改名萊洞,即萊洞老圍。 後老圍環境改變而子孫遷出[6],鄧金北遷東莞,鄧滿南遷大埔頭,鄧玉則遷往萊洞南,鄧堂則遷往萊洞北,後再分支到萊洞新屋(即今大塘湖)。
大埔原居民姓氏: 選舉制度及議席分配
其後於1980年代初,位於大元邨南部的填海地一帶開始大興土木,落成的發展項目包括於1985年-1987年分階段入伙,包括新鴻基地產發展的大型發展項目大埔中心、私人參建居屋屋苑大埔廣場等。 除了上述商住項目外,有部分用地亦被用作發展工廈項目,而附近亦保留了不少的原居民村落,例如是南坑村。 圍頭村(英語:Wai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Tau Tsuen)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北部,粉嶺公路和大窩西支路以西,為本地原居民村落,張姓為主要姓氏。
埔步埗埠係同音,所以可能借音寫做大埔[未記出處或冇根據]。 鄧志齋的後人鄧氏十四世鄧廷桂於康熙二十七年 大埔原居民姓氏 (1688) 從惠州到元朗八鄉橫台山落擔,成為了橫台山鄧氏的開基祖。 鄧廷桂兒子鄧洪達,以及鄧廷桂兄弟廷彬,兩房鄧氏的後人皆有成員繁衍至水流田居住。 鄧林後人鄧季琇(號松嶺)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凹下,逐漸發展為「五圍六村」,即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新圍(或稱覲龍圍)、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 建炎三年金人南侵,元亮起兵勤王,於道上救得宋高宗之女趙氏皇姬,其後許配予其子鄧惟汲(鄧自明),二人育有四子鄧林、鄧杞、鄧槐和鄧梓。 新田鄉建有五所文氏宗祠,包括惇裕堂文氏宗祠、麟峯文公祠、莘野文公祠、永秀文公祠和才煥文公祠(明遠堂),另有眾多著名歷史建築包括大夫第和東山古廟等。
位於大尾篤及沙頭角半島的船灣淡水湖,是香港第一個劃自海域的大型儲水水塘,也是大眾騎單車的好去處。 大埔原居民姓氏 淡水湖原本是一個大海灣——船灣,灣內沿岸曾經有多條鄉村,不過在1960年代建淡水湖時遭拆遷,部份鄉村遺址已經埋在淡水湖水底。 大埔區位處新界東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地界線,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新市鎮
起大埔新市鎮之後,面目全非,淨返一啲人工河道,好難睇出舊時地形。 泰亨鄉開基祖為天瑞五世孫文蔭,與其弟文萃(深圳福田崗廈開基祖)同屬文氏六房垂統房。 大埔原居民姓氏2025 蔭約於公元1300年前遷到大埔泮涌,後遷至泰亨建立祠堂村,先後擴建中心圍及灰沙圍,形成今日泰亨文氏兩圍一村[7],人數共1000餘人
大埔原居民姓氏: 新界五大族:细数香港原居民的千年传承
以往的耕地部分改為種植蔬菜、花卉及養魚之用,但亦有很多耕地被荒廢。 務農人士由於綠色產品成為時尚,有機耕作乘時而起,於「大埔農墟」直銷有機蔬菜[15]。 「大埔農墟」原為「七約農產品擺賣場」,是當年太和市(大埔新墟)的一部份,由七約鄉公所管理,作為批發議價的公秤手,後因新市鎮發展和農地減少而式微[16]。 大埔原居民姓氏 漁農業是昔日大埔的主要經濟活動,居民主要以務農或捕魚為生。
大埔原居民姓氏: 大埔區
自宋代以来,新界邓族先后兴办过多所书室或书院,发展教育。 千百年来,新界原居民世代以务农为生,过着简朴的农村生活。 与农耕相适应的传统文化,在新界乡村得到很好的传承。 农历二月初三,上水廖族在应龙廖公家垫举行春季祭祖仪式。 九名身穿长衫的执事,分担各项祭祀工作,由族长代表族人向祖先致祭;最后,其他成员按照辈份上前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