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減少致病因素 首先是要求公眾不要染上吸煙的習慣;已吸煙者一定要戒煙;戒不掉者應儘可能地減少吸煙量。 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拔除殘根、殘冠,及時磨改銳利的牙尖或假牙的銳利邊緣,避免不良刺激。 口腔癌病人,特別是病灶位於口腔後部者有張口受限,即張口後上、下門齒間距不到4~5cm,伴舌、下唇麻木者宜作CT檢查。 CT可清晰顯示出下頜骨、翼內板、翼外板、翼內肌、翼外肌、顳肌、嚼肌及由它們所形成的各種筋膜間隙。
今天《Hello醫師》將介紹口腔癌變的10大前兆,以及正確該如何做好口腔自我檢查,以利於癌症早期及時就醫,提高治癒機會。 長期過度吃喝太熱的食物、配戴不合適的假牙托以致口腔組織長期受損、長期過度曝曬或受到放射性物質傷害等,都有可能使口腔內的組織出現病變。 最後,在經濟方面,患者可以申請重大殘障傷病卡補助、各種社福補助等,援助病患與其家屬的生活費用。 在家庭層面,若家人願意支持、陪伴治療,提供接送等援助,對於病人來說,都是最好的良藥,讓病人能夠克服接受大手術、整形重建等的心理壓力。 長期大量吃喝太熱的食物,又或者配戴不合適的假牙導致口腔組織長期受損等,都可以令口腔內的組織出現病變。 口腔癌的治療2025 除了醫護人員,OL/ OLM患者使用平台可了解自己的病情趨勢,這有助提高風險意識,鼓勵他們定期覆診,並在有需要決定是否做切片組織等進一步檢查時,得以參考。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如何治療?
依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口腔癌的治療 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本醫療機構之網址(域)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 口腔癌的發生會導致口腔肌肉以及下頜關節部位的運動受到限制,會讓自己在開口閉口的時候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是在吃飯的時候也會感覺比較困難。 兩頰內側:用手指扳開內側,檢查是否有紅、白或深色斑點。 口腔癌的治療 以手指摸牙齒與臉頰間的部位,檢查是否有硬塊,是否平滑。
此病毒有超過百多種類型,至少有14種可引起癌症,是常見的生殖道病毒感染。 人類乳頭狀瘤病毒一般透過性行為傳播,但不一定指插入式性交,生殖器皮膚接觸被普遍認為是其中一種傳播模式。 無可否認,在病人留院治療期間的護理十分重要,由於術後未能立即恢復正常飲食,故此需要護士在鼻胃喉或胃造口管注入營養液。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2期
舌癌或口底癌病人有舌運動受限時可作舌骨體到硬齶的軸位CT檢查,若發現上述舌外肌變形或消失即可進一步證實舌癌侵犯舌外肌的臨床判斷。 舌的纖維中隔在CT上呈現一個低密度的平面,將舌分為兩半。 它的移位或消失可提示舌腫瘤屬良性或惡性;它的消失若再伴有對側舌肌的變形與消失,則提示舌癌已侵犯對側,手術者應考慮行全舌切除。 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學院的資料表明,口腔頜面部上皮源性惡性腫瘤中以鱗狀細胞癌最多,佔71.17%。 病理分類占前10位的腫瘤依次為:鱗狀細胞癌、惡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樣癌、腺樣囊性癌、腺癌、低分化癌、惡性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共5815例,佔總數的88.93%。 口腔頜面部良性腫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腫瘤為多見,如成釉細胞瘤、多形性腺瘤等;其次為間葉組織腫瘤如管型瘤、纖維瘤等。
- 早期口腔癌原則上以手術切除為主,除非病患因年齡或心肺疾病導致麻醉風險高或因患者顧慮手術造成外觀或功能障礙,則可考慮單獨使用放射線治療。
- 口腔內黏膜或頸部發現有任何腫塊、口腔內黏膜顏色變化或燒灼感、超過兩星期未癒合的潰瘍、有張口困難等現象時應該找醫師檢查。
- 口腔癌從原發腫瘤的大小,到頸部的擴散,以及遠端的轉移,主要分為4期,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並視術後觀察,決定是否加做電療化療,或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
由於黏骨膜與牙槽突附麗甚緊,較易早期侵犯牙槽突骨膜及骨質,進而出現牙鬆動,並可發生脫落。 X線片可出現惡性腫瘤的破壞特徵——蟲蝕狀況部分規則吸收。 口腔癌、口咽癌及下咽癌為台灣男性惡性腫瘤發生率第 4 位,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每年超過 8 千位民眾罹患口腔癌,其中 口腔癌的治療 9 成是男性,好發年齡多集中在 歲之間。 本文旨在促進人們對常規口腔健康主題的理解並推廣相關知識,並不能替代專業意見、診斷或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與咽喉癌有何分別?
國健署指出,口腔癌除了口腔內部的不適症狀,頸部有不明原因腫塊、牙關緊閉,張口困難、吞嚥或咀嚼時感到困難或疼痛、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拔牙傷口持續不癒合等都是可能引起的症狀。 醫生點了點滑鼠、看著電腦,緩緩轉身面向病患與家屬宣告確實為口腔癌。 當醫生說出還能活多久的時候,是不是就扼殺了生存的希望了呢? 口腔癌的治療2025 一位來自屏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鄭凱元對患者的感性告白!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醫生點了點滑鼠、看著電腦,緩緩轉身面向病患與家屬宣告確實為口腔癌。 一名49歲陳先生,當時帶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與面露愁容的太太,進來門診聽取上回切片的報告。
口腔癌的治療: 症狀
長期嚼食檳榔、喝酒、抽菸或不良口腔衛生都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風險。 此疾病多發於中壯年男性,依據國民健康署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口腔癌為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三名,男性十大癌症死亡率的第四名。 當年度初次診斷為口腔癌共計5,340人,占全部癌症發生個案數的4.40%;死因為口腔癌共計2,207人,占全部癌症死亡個案數的4.39%。 大約五成的口腔癌患者存活不超過5年,主要是發現時已屬較後期,需要複雜的治療方案,癌細胞亦有可能已擴散到其他部位。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化學治療
五年內定時複檢,至於心情,幫我同佢講,人人都有面對癌症既可能,佢唔係唯一,有d人好後生都努力去面對,叫佢堅強d。 根據2022年衛福部最新公告的十大癌症,胃癌仍高居第八名,僅次於「癌王」胰臟癌之後。 認識橫紋肌及身體的肌肉組成 口腔癌的治療 身體的肌肉組織約佔40%的體積,主要分為三大類:骨骼肌、心肌及平滑肌,而橫紋肌指的 口腔癌的治療 … 3、傷口疼痛:手術後傷口有放置引流管,所以非常不舒服,可告知護理人員依醫囑給予止痛劑(口服或針劑)。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方法
對於上述兩者轉化為癌症的風險,目前全球的風險比率由0.4%至40.8%不等,因此要得知那些白斑最終會演變成口腔癌,臨床上是極大的挑戰。 病人一般需要定期覆診和接受多次切片檢查,持續監察多年,令患者感到疲憊甚至拒絕覆診。 因此,若能因應個別病人的狀況,預測其演化成癌症的風險,將有助醫療人員為病人制定特定的醫療策略和跟進方式。 國民健康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30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歲以上嚼檳榔包含已戒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風險。 癌細胞侵犯軟組織,如粘膜及肌肉,則會造成張口不全。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
這些都顯示如何有效地治療及預防口腔癌的發生,實為一件刻不容緩的課題。 頭頸部腫瘤的治療困難之一就是美觀,當腫瘤過大時,會打開下巴進行切除,而為了術後美觀,在主要的手術結束後須會同整形外科進行重建,依照患處大小,取身體其他部位的皮瓣來填補臉部的空缺。 一般來說,口腔癌是透過直接目視下以開放式手術進行。 針對張口困難且腫瘤較大較深的病患,則需要將下顎骨鋸開,以取得較佳的手術視野。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前兆5. 口腔潰瘍
由此可知,口腔癌的治療是一種多專科、多團隊的合作。 包括耳鼻喉科、牙科、整形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復健科、營養師、癌症個管師、護理師團隊、社工團隊等等,即所謂客製化的整合式全人照護。 絕大部分是來自黏膜細胞的鱗狀細胞癌,少部分由小唾液腺體惡化所形成的腺癌。 有一些报告显示,头颈部之癌症经过放射线照射治疗后,在长期追踪时,发现在少数病例显示有次发性口腔癌症产生的情形,其中以肉瘤居多;可能是放射线造成正常细胞的突变所致。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篩檢資訊
需要注意的是,出現上述一種或多種症狀並不意味著發生了口腔癌,畢竟口腔癌是一種很罕見的疾病。 內窺鏡檢查:從口腔或鼻腔向下穿過的不同型別的內窺鏡進行檢查,有助於醫生徹底檢查口腔、口咽、喉部、食道以及氣管,明確腫瘤的侵犯範圍。 口腔癌的治療 腫瘤侵犯鄰近組織(如食道、甲狀腺、環狀軟骨),或有超過3公分的頸部淋巴結轉移,或是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轉移至遠端器官。
口腔癌的治療: 我們提供接種疫苗後的抗體測試
對於第一、二期的口腔癌病人,除了上述提及的手術切除外,也可單獨使用放射治療。 而對於第三、四期的口腔癌病人,則通常需要合併手術及放射治療,以確保癌症細胞清除完全。 蔡宗佑醫師指出,口腔癌的特點是腫瘤本身生長的速度快,在幾個月內體積有可能增大 3 到 5 倍。 加上頭頸部位本來就寸土寸金,當腫瘤生長速度快時,一旦發現病人就須要儘早治療。 除了自我檢查外,更應養成定期至醫療院所做口腔檢查的習慣。 如有上述可疑症狀,或發現有超過2星期以上仍未癒合的口腔病變,就應立即就醫以確定診斷、及早治療。
口腔癌的治療: 容易感冒生病是免疫力下降?跟著專家吃對10大食物,提升抵抗力
檢查這些項目主要是因為口腔癌最容易轉移的部位為肺部、肝臟及骨骼,藉由判讀這些資料才能訂定腫瘤的分期及治療計劃。 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頭頸腫瘤科主治醫師蔡宗佑指出,口腔癌治療除了手術切除外,還有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 除此之外,口腔癌標靶藥物 cetuximab 突破傳統化療藥物的效果及降低副作用,增加腫瘤原發病灶的局部控制率,導致腫瘤細胞的凋亡、抑制其增生或轉移;同時也會加乘放射治療的作用。
其中,酒精+抽菸得到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80倍,若再加上吃檳榔,就增加至123倍。 而長期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會使口腔菌叢改變,假牙與口腔黏膜長期不正常的摩擦,也都是可能導致口腔癌的原因之一。 當放射線治療用在頭頸部時,許多人會出現口腔不適、口亁症、吞嚥困難與味覺改變。
口腔癌的治療: 口腔癌的症狀
一系列檢查結束後,醫生會依患者的病變情況做分期,確立後續的治療方式及預測疾病的發展情況。 目前口腔癌的分期是根據 TNM 系統來決定「原發腫瘤大小 Primary Tumor 、有無頸部淋巴結轉移 Regional Lymph Nodes 、是否有遠端轉移 Distant Metastasis 」。 目前的口腔癌都是以手術為主,主要的方式為廣泛性地腫瘤切除,將所有可見的腫瘤以及附近的組織一併切除,並且實施頸部淋巴廓清術,因為口腔癌的癌細胞很容易轉移到脖子周圍,所以若是在脖子附近有摸到腫塊,也需要注意是否有罹患口腔癌的可能。 除檳榔外,菸酒亦與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在1992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綜合了各國的研究報告而宣佈「吸煙與嚼檳榔」是第一類致癌物。 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溫度或化學物質的刺激,歪斜的、尖銳蛀牙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對舌頭、齒齦及其他口腔黏膜造成慢性的傷害,也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產生癌症。
針對適合的個案,也可以考慮使用內視鏡手術,達文西機械手臂手術進行腫瘤切除。 然而,若是腫瘤太大,判斷無法以內視鏡和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者,仍建議用開放式手術切除,因為手術的首要目標即是將腫瘤徹底切除乾淨。 蔡宗佑醫師分析,上述最新療法,包括達文西手術、3D 列印的骨頭重建以及質子治療等,目前因爲需要特定耗材或儀器的,沒都沒有納入健保。 但他也提醒,目前 90 % 以上的口腔癌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治療和化療等,都已經納在健保的框架下。
龐大的醫療團隊包括口腔外科醫師、整形外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科醫師、個案管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等都會與患者一起和疾病對抗,切勿拖延治療以免耽誤了病況。 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分析,民國96年至民國100年國人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第零期83.2%、第一期76.9%、第二期67.7%、第三期54.9%、第四期33.3%口腔癌仍高居男性十大癌症第四名。 不過如果有早期發現是牙齦癌,治療的手段就跟口腔癌一樣,存活率還是很高。 像是用手術治療,同時將周邊的淋巴廓清,基本上都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術後再配合放射線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 不過這些症狀,除了會誤診為牙周病之外,也可能誤診為牙齦結核菌感染,或是侵襲性牙周病等,所以在做檢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2個必須做到的點,避免貿然治療,結果害得癌細胞擴散。
口腔癌的發生是一段長期過程,最初常只是口腔內慢性發炎,如白斑、紅斑、不明腫塊或持續性潰瘍,隨著時間推進,範圍可能逐步擴大,且受傷或病變的區塊無法自行癒合。 其中,舌下口腔底部、顎部、兩頰內側為較脆弱且容易發生病變的危險區域,也是口腔癌好發於舌下及頰黏膜的原因。 目前口腔篩檢最主要負責的科別為耳鼻喉科及牙科,由於這兩科針對口腔的檢查會比較徹底,但因為口腔癌還容易合併口咽癌及下咽癌的問題,如果針對咽喉檢查的部分還是須至耳鼻喉科的診所或是醫院才能夠做更深入的內視鏡檢查。 癌症是一種多重因素相關的疾病,其中外來的致癌物質在口腔癌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除「香、檳、酒」三大危險因素外,其他如口腔衛生不佳、長期化學或熱燙刺激飲食、歪斜的牙齒或不適合的假牙等亦都可能有關。 口腔癌的治療 然而,上述症狀未必完全由癌症引致,亦可能與除口腔癌以外的其他癌症有關,因此一旦發現上述病徵,且超過兩週沒有好轉跡象,應從速求診,了解是否患上口腔癌或其他癌症。
術前化療(新輔助化療):對於病灶較大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在術前化療縮小病灶,爭取手術機會,並提高手術成功率。 不合適的假牙或牙套、太陽曝曬、長期食用太辣或太燙的食物,都會持續刺激口腔黏膜,產生慢性潰瘍乃至癌變。 雖有口有異味的原因很多,包括牙周病、胃酸倒流等等,但由於它也是口腔癌的症狀之一,故此我們也不應忽視。 長期食用太熱或太辣的食物、過度太陽曝曬、配帶不當的假牙或牙套,而引致口腔組織長期受損和口腔衛生不佳,都可能引致口腔癌。 45歲美女主播劉芯彤在5年前發現乳癌,當時是接受例行性的乳房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罹癌,她週三(3/8)婦女節當天,在臉書上分享當時開刀的心情與過程。 舌頭運動與知覺:舌頭之活動性受到限制,導致咀嚼、吞嚥或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之喪失、麻木,皆應儘早查明原因。
如果發現口腔內有不易癒合的潰瘍或不明腫塊,應及早求醫診治。 口腔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為主,並可輔以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 早期診斷正確治療不僅可提高治癒率,也可減少因治療所帶來之傷害。 手術前或手術後的化學治療可能可以減少部分遠隔轉移,目前研究發現放射合併化學治療對於晚期頭頸癌 ( 第三、四期 ) ,可增加局部控制率、明顯增加病人的存活率。 可以完全手術切除的腫瘤,手術前的化學治療並不能改善局部控制或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不建議給手術前的化學治療。 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顯示單一的因素會導致口腔癌的產生,但許多研究顯示多重因素會提高口腔癌之發生率,其中環境因素(外來致癌物質的慢性機械與化學性刺激)在口腔癌的生成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口腔潰瘍嚴重時,可加強1~2小時執行一次漱口,每天至少檢查口腔粘膜一次,若發生潰瘍時則須及早處理,並且避免使用含酒精、過冷、過熱、酸性或辛辣食物,以免黏膜受刺激而加重不適的症狀。 淋巴結清掃:口腔癌可能會伴有頸部淋巴結的轉移,對於這類患者,醫生在切除腫瘤病灶後需要進行淋巴結清掃。 需要注意的是,口腔癌不同於普通的口腔科疾病,它屬於惡性腫瘤,診斷可能需要多個學科(口腔、耳鼻喉、腫瘤等)的醫生共同參與。 手術和放化療都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能,普通口腔科醫生在對口腔癌的認識方面,以及治療方式的規範化、技能熟練度方面,有一定區別。 口腔癌,故名思義是發生在口腔部位內的惡性腫瘤,位置包括嘴唇、頰黏膜、牙齒、舌頭下方的口腔底部、前3分2的舌頭、口腔頂部的前面部分、牙齦及臼齒後方。 當中9成屬於鱗狀細胞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而鱗狀細胞就是人體的皮膚或器官表皮中一種常見的細胞類型。
手術是口腔癌常見的治療方法,如果發現口腔癌已有明顯的擴散,外科醫師可能切除癌細胞,和一些在腫瘤旁的健康組織,也可能把頸部的淋巴結一併切除,以防癌細胞擴散,如已侵犯到肌肉及頸部其他組織,所需施行的手術範圍可能會更大。 口腔癌經過手術之後,口腔功能的重建與復健相當重要,但仍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例如牙齒與咀嚼功能的重建,往往因為手術後疤痕攣縮或黏膜下纖維化而張口困難,造成假牙製作的困難,至今仍是無解的難題。 還有顏面外觀的損傷,即使經過多次整形手術,還是存有美觀上的缺陷。 綜觀這些治療上的困境,如果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盡量犧牲最少的組織和機能,並且治癒疾病。 定期的口腔健康檢查,不僅能夠保養牙齒的健康,也能夠檢查口腔黏膜的狀況,尤其是曾經有抽菸、吃檳榔習慣的高危險群,更應接受口腔癌篩檢與定期的口腔檢查。 由此可見,大家對於口腔癌的一些早期癥狀要有所了解,另外還要注意的是如果頻繁發現自己經常出現口腔潰瘍的時候也要警惕。
口腔癌可能造成顎骨的局部性腫大,甚至有顎骨知覺異常、牙齒動搖的情況,使臉部輪廓出現改變。 口腔癌指生長在嘴唇、舌頭、硬顎等位置的癌細胞,而咽喉癌則指生長於軟顎、後舌、扁桃腺等位置的癌細胞。 由於兩者位置十分接近,它們的成因、風險因素及治療方式均大致相約,患者應就自身情況向醫生尋求專業的意見。
世界上某些地區,如斯里蘭卡、印度、緬甸、馬來西亞等地的居民,有嚼檳榔或「那斯」的習慣。 如果病人對自己的療法有疑問,請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診所,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在治療口腔癌、咽喉癌等疾病有豐富的經驗。 摘要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比較喜歡吃各種各樣的燙食,如火鍋、燒烤、麻辣燙等,卻不知道經常吃這些食物容易導致口腔癌的發生。 2.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1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都有),或是淋巴結已超過3公分。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 ( 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 都有 ) 、或是淋巴結的最大直徑已超過 3 公分。 嚼檳榔、抽菸及喝酒者罹患口腔癌之機率較不嚼檳榔、不抽菸且不喝酒者高出1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