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建宅的起源有二:一、曾氏在西灣河經營石礦場,並在筲箕灣開設三利石廠,後來致了富,便在沙田興建圍村供族人居住。 二、曾貫萬是五品官,相傳有一班海盜把漁穫交予他保管,他在漁穫下面發現大量銀幣,而海盜又一去不回,遂用之興建建宅。 吉慶圍是香港一個著名的圍頭圍村,位於元朗錦田錦田公路側,與永隆圍、泰康圍、南圍、北圍和新圍合稱「錦田六圍」。
大埔頭分成兩村,近林村河有圍牆嗰邊,舊時叫大埔頭圍,家下叫大埔頭水圍(Tai Po Tau Shui Wai)或者大埔頭老圍(Tai Po Tau Lo Wai),而近山嗰條村,叫家下大埔頭村。 大埔圍頭村村長 黃佩佳認為1103年此區為蠻荒之地,陸路阻梗,鄧符協必由廣州沿水路,沿珠江南下,來到前海灣,視察南頭(當時為海防重鎮)、赤灣,西入后(後)海灣之落馬洲、新田,南下龍鼓灘至屯門三聖灣(當時有駐軍),都選不中。 他只好回頭,北返后海灣,駛到元朗灣(山貝灣)上岸,相中錦田。 此地三面環山可避颱風,土地肥沃,幅員廣闊,河溪遍佈,四通八達,條件都是以上各處都不具備的。 大人物觀察大環境做了大決定,使鄧族成為新安大族,影響力至今猶大。 原居民鄉村在居民代表外,會另外最少有1個原居民代表,多於1個原居民代表的鄉村會在()內註明。
大埔圍頭村村長: 聯絡我們 ( 大埔區 )
圍頭村,香港一村,亦係一地,喺大埔以北,牛牯嶺以東,康樂園以西,泰亨之南,林村河之北,英文寫Wai Tau Tsuen。 大埔區天氣非常潮濕,在春夏期間濕度經常都高達100%,能見度最低時可以只有數米距離。 大埔區的中心是大埔新市鎮,包括舊區大埔墟,以及新區大埔中心一帶。 大埔區內有香港的著名內港——吐露港,位於大埔新市鎮的東面、沙田的東北面,海港呈西南-東北走向,其出口為大赤門,之後海水便流進大鵬灣。 至日前圍頭村的路權又有新進展,去年圍村成立了一個小組處理,經過多次與政府商議後,地政署有所行動。
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編的《新安縣志》,大步頭屬於六都,為大埔區最具規模的村落。 鄧族族史記載,六世祖鄧松嶺遷龍躍頭,七世祖鄧元禎與其獨子鄧從光遷居屏山,九世祖鄧洪惠與鄧洪贄遷廈村,十世祖鄧敬章鄧敬羅搬林村河邊水圍(老圍)及大埔頭。 如果鄧松嶺時代林村谷東北端可通大埔,鄧松嶺就不一定會選龍躍頭而可能選大埔頭,再向沙田發展。
大埔圍頭村村長: 區議會
唐代大埔區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橫嶺頭在一九八五年出土了八座唐代灰窰。 大埔在中國史籍中的記載可以上溯至五代的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後主劉鋹招募 3,000 人於「大步海」(即吐露港)採集珍珠,並設置「媚川都」。 直至康熙三十五年(1695年)因長期採集網羅淨盡,才明詔罷採,大埔的採珠業自此式微。 大埔古稱「大步」,直至清朝光緒年間才稱為「大埔」。 區內的黃地垌發現距今三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磨石器,到了距今约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物,則在元洲仔和鹽田仔發現。 大埔區位處新界東部,南起大埔滘大埔尾坑及中文大學地界線,北至八仙嶺,西瀕大刀屻,東跨吐露港,包括對岸西貢北的十四鄉、黃竹塱及離島塔門、平洲、赤洲等。
大埔區人口主要聚居於大埔新市鎮內七大出租公共屋邨和租者置其屋計劃屋邨,以及太和站附近的大埔舊墟和大埔墟站附近的大埔新墟的私人屋苑,其餘不少居民散居於大埔區內133條大小村落。 大埔區(英語:Tai Po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的其中一區,位於新界東部,範圍包括大埔、東平洲、大埔滘、汀角、船灣、林村谷、白石角及它的外飛地為赤門海峽兩岸的西貢半島北部(西貢北)。 大埔圍頭村村長 它的總面積約為148平方公里,是香港第二大行政區域。 大埔圍頭村村長2025 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大埔區人口為316,470人[1]。 眾所周知,大埔舊墟由鄧族建立,距大埔頭不足一公里,所以很多人說大埔舊墟由大埔頭族人創建主持。
大埔圍頭村村長: 大埔民政事務處組織結構圖
大埔區議會是香港的區議會之一,共有21個議席,包括19個民選議席及2個當然議席(大埔及西貢北約鄉事委員會主席)。 大埔區議會負責就該區的社區設施、衞生環境、運輸及交通、房屋政策及居住環境改善等事宜,向政府反映意見。 第六屆大埔區議會有19名民選議員及2位當然議員,現時大埔區議會主席為毛家俊先生,副主席是劉勇威先生。
- 我曾就此問題請教泰亨鄉灰沙圍村村長,村長特意帶我們出門指望康樂園後群山說,他祖輩的確認為梅樹坑那邊不宜出入,寧辛苦上東面山頭經南坑村出大埔。
- 圍頭村,香港一村,亦係一地,喺大埔以北,牛牯嶺以東,康樂園以西,泰亨之南,林村河之北,英文寫Wai Tau Tsuen。
- 在16世紀中期明朝萬曆年間所編《粵大記》廣東沿海圖,已有今名大埔頭的「大步頭」村了。
-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翌年4月,英國軍艦駛入大埔海登陸,舉行接管新界的升旗儀式,由於大埔為新界的中心地區,英國人以此作為新界的行政中心,設立理民府、警察總部及鄉議局。
-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老圍建於明代,據說圍牆的四角曾建有炮樓,圍外有深廣的護河環繞,唯一的出入口設在西北角的門樓。 大埔圍頭村村長 圍內五巷四排房屋結構緊密,由於人口增多,敬羅公的後人,稍後在水圍附近另立大埔頭村。 在20世紀初,因建公路和九廣鐵路,大埔頭兩村被切割,為免混淆把大埔頭老圍改稱水圍。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大埔圍頭村村長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大埔圍頭村村長: 西貢區
我懷疑林村谷東北端之樹林甚至也阻隔通向粉嶺平原。 再說《新安縣志》輿圖中,大埔頭之後是一座山,山之左是河道右是海,讀者一定以為大埔頭後山不通粉嶺及對上之大陸。 我曾就此問題請教泰亨鄉灰沙圍村村長,村長特意帶我們出門指望康樂園後群山說,他祖輩的確認為梅樹坑那邊不宜出入,寧辛苦上東面山頭經南坑村出大埔。
大埔圍頭村村長: 大埔區相關網站
村民Carry在場目睹張太突然激動跑上天台說:「你唔好再拆我啲野,再拆我啲野我跳落黎!」以表示對地政署的不滿。 大埔頭(Tai Po Tau),又叫大埔頭圍(Tai Po Tau Wai),係香港大埔嘅村,亦係周圍一帶嘅稱呼。 大埔圍頭村村長 村裏有一處供奉土地公,罕見地特意築起了一小座躬身而進的「廟仔」安放。 村長說原意為了給路過的人提供遮風擋雨、留宿一夜的方便,小時候的他就曾見過白粉仔瑟縮其中。
大埔圍頭村村長: 大埔區
鄧族之所以由錦田進至龍躍頭及大埔頭,關乎鄧族第二大事:鄧符協後三代鄧元亮,任江西贛州縣令時,金人南侵,元亮勤王,於道上救宋高宗之女趙皇姬,許配予其子鄧惟汲,生鄧林、鄧槐等。 鄧林後人鄧松嶺於元朝末年遷居龍躍頭,今日松嶺鄧公祠內鄧惟汲神主牌特有龍頭裝飾以示其顯赫身分。 鄧槐後人鄧敬章、鄧敬羅,明朝時由龍躍頭遷大埔頭。 長實早於1982年開展圍村的收購行動,1993年土地發展公司(市區重建局前身)宣布將該村納入重建項目,2006年1月與村民達成保留古蹟的協議[2]。
大埔圍頭村村長: 主要私人屋苑
衙前圍村位於九龍新蒲崗東光道,東頭村側,是九龍其中一條古老的村落,亦是市區內僅存且風貌不變的圍村,仍然保存了完整的村屋、祖堂及天后廟。 大埔圍頭村村長2025 圍村結構嚴謹,仍然保留原有的護河,是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 上水圍是廖氏家族的核心,其遠祖在元朝(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此。
大埔圍頭村村長: 香港鄉村列表
時至今日,吉慶圍仍被18英尺厚的城牆包圍,但隨著城市發展,已大為失色。 按1995年5月的《香港圍村調查報告》(蕭國健、沈思、葉慶芳著),香港新界等地調查的131條村莊中,有「圍」名者共71,可考之有圍門者凡84,有圍牆者凡57,其圍牆四角建有更樓者凡21。 大埔頭鄧氏源自元朗錦田,於十三世紀時分遷至大埔頭[3]。 大埔圍頭村村長 新界鄧氏始祖鄧漢黻原籍江西吉水,四世祖鄧符協北宋遷入錦田,子孫繁衍,後裔遍佈屏山、錦田、廈村、龍躍頭等地。 大埔區較著名的高山有北邊的八仙嶺,這個山嶺亦是大埔區和北區的天然分界,而附近九龍坑山山頂則設有數個發射站。
大埔圍頭村村長: 大埔區活動預告
吉慶圍呈長方形,佔地45畝(長約100公尺,寬約90公尺),設計整齊、對稱,是典型的圍村建築。 鄧氏遠祖鄧符協早於北宋時來此定居,後來族人鄧伯經與另外兩人於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至1487年)建築圍村居住,至今已逾500年歷史。 乾隆嘉慶期間,客家居民遷居新界日多,多在本地人毗鄰建立新村定居,由於語言、風俗不同而互生磨擦,加以土地分配利益,因而双方产生土客械斗,遂客家人就仿原居地山区圍龍屋型制,建造「圍屋」,聚族而居,用以械斗防衛。 由於大埔頭人口不足以成為一個區議會選區,所以跟鄰近的寶雅苑、太和邨安和樓、翠和樓及麗和樓等範圍劃為同一個選區。
大埔圍頭村村長: 上水圍
現今周圍都為丁屋,或者出售丁屋興建成私人屋苑,有裕景居、康樂花園、康樂豪園、秀麗花園等。 傳統漁業主要是深海捕魚,漁民以漁船為家,大埔漁民主要的捕魚區是塔門、較流灣、深灣及鹽田仔。 隨著海水污染導致魚獲減少,很多漁民已轉業或上岸居住。
大埔圍頭村村長: 鄉村名冊
東進受阻轉回元朗平原,向更西部的屏山及廈村拓展,當元朗平原已無拓展空間,最終才進入大埔,這時其他氏族已進佔其他平地,不像從前容易立村,鄧族主要拓展完成。 鄧姓的老圍,村民原初以種禾種菜維生,後來大多把農田租給外來村民。 這天的領隊、「大埔老照片」fb群組版主朱森叔叔也在村裏長大,隨着一九五○年代香港工業發展,加上因為稻米增加入口而競爭力下降,他的父親掌握種植桃花技術,與附近許多農民把握商機改種桃花,把大半條村染成了粉紅色的花田。 粉嶺圍位於粉嶺,由彭氏家族興建,至今已逾700年歷史。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1] 扺港,並在此定居。
大埔圍頭村村長: 大埔頭鄧氏
但中途亦有出現插曲,張氏夫婦與司機發生爭執,向警方求助,警方在跟圍頭村村長一輪商量後,張生稱警員突然發難,用警棍指向張生,並指張生拒捕。 當張生一走開,張生指村長帶了五位警員走向張太:「張太被帶返那打素醫院,困係一間封閉嘅房五花大綁,手腳都受傷!」。 後來政府在該條路上劃分權限,地政署亦要求張氏夫婦清走不屬於他們的東西,更給予他們四天的時間解決,四天後地政署帶了警方到現場,叫了一群建築工人清理張生門前的東西。
衙前圍村建於元末明初(1352年),距今620餘年,是吳、陳、李三姓自中原南來定居的地方。 村內曾裝有兩具大炮,保衛族人,後來被埋藏於村口附近。 曾大屋是曾氏家族的住宅,由曾貫萬於1848年建造。
大埔圍頭村村長: 元朗區
那麼當時由龍躍頭去大埔頭,也很可能是繞龍山西麓至康樂園接衛奕信徑第八段,而非今日鐵路公路線。 大埔的工業大部分設於大埔創新園(第26區內約62公頃填海闢拓的土地)和第8區位於汀角路的混合式工業和辦公室用途的建築物內,而其餘的工業則設於少數傳統的地下物業和寮屋構築物內。 大埔創新園位於大埔新市鎮東邊的填海地,是香港首個創新園。 另外白石角一幅面積約為22公頃的公眾填土土地已興建為香港科學園,科學園分三期發展,第一,第二期和第三期已經完成。 按明朝史籍記載,當時已存在的大埔古村有塔門、白沙澳、茭塘村、榕樹澳、荔枝莊、泮涌及陶子峴,但現時的居民多是清朝遷界後才移徙到來。
村裏另有一處供奉「大王爺」,每年正月十九、二十左右,老圍以及後來一分為二、遷至大埔頭村的兩村村民都會同心前來參拜。 而「老圍」之名,也正是因為有了「新」才被指認為「老」,村民實也會稱「老圍」作水圍。 村長介紹,它原是包圍一整條村深廣的護城河,用以防衛,村民日常就在後方老樹旁入口進出,如見不妥,便會把大鐵門關上,而圍牆內有確保水源的水井。 因為去水和衛生問題,後來把河填土,門前留下這個小池紀念。 圍門亦於一九五五年重修,有趣地長在整排屋的一角而不在正中,村長說從來如是,該是前人的風水考慮。
曾大屋呈長方形,總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尺,採用了曾氏的東北五華老家的建築風格──堡壘式的格局,圍牆採用了花崗石、青磚和精選的木材,而四角均築有鑊耳型的三層高碉堡,碉堡上有槍孔和瞭望台。 大埔圍頭村村長2025 曾大屋的建築充滿官家氣派,將防禦和抗敵的因素集於一身,與新界的其他圍村迥然不同。 曾大屋,又稱「曾氏大屋」、舊稱「山下圍」或「山廈圍」,位於沙田博康邨旁邊,鄰近獅子山隧道,是區內保存得最好的圍村之一,亦是僅存的最大客家式大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