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1日,港鐵將發展項目命名為「港島南岸(THE SOUTHSIDE)」[15]。 黃竹坑站是一座架空車站,建於香葉道一段已覆蓋的黃竹坑明渠之上。 車廠用地前身為已清拆的黃竹坑邨,而車站原址亦為黃竹坑邨第十座,目前亦正發展上蓋物業港島南岸。
而由於南港島綫(東段)與西段的工程不是同步進行,故兩綫的月台須分階段興建。 根據港鐵公司在2012年7月發表的修訂建議方案,黃竹坑站在南港島綫(東段)啟用時會設置一組島式月台[16]。 項目於2017年內推出市場招標,預計於2022-2024年左右落成。 然而於2010年,有部分南區區議員反對樓宇過高,恐成屏風樓。 不過政府認為上蓋住宅需要有足夠人口,才能確保商場有足夠人流[14]。
黃竹灣村: 著名地點
黃竹坑邨(英語:Wong Chuk Hang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香港島南區黃竹坑涌尾,於1968年開始入伙。 該邨是香港最後一個拆卸的前政府廉租屋邨,已於2009年完成清拆。 1968年,政府推行民政主任計劃,將港九市區分為十區,當時的南區地域分別屬於西區及東區。 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 黃竹坑東面的壽臣山一帶,曾經是香港圍的所在地,被認為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
- 三重也曾經是全台灣「黑膠唱片」的發源地,在1960到1980年代間,當時全台灣有9成唱片,都是在三重壓製的。
- 主要道路方面,重新路、正義北路與三和路是三重區歷史最久的主要幹道,短短的幹道上,商店百貨林立,連鎖餐廳、服飾店、商務旅館、戲院、銀行和醫療診所密集,車水馬龍。
- 清朝咸豐年間,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河床漸高,船隻航行不方便,開發的重心逐漸由新莊轉到下游的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區。
-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
-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逸瓏園,南山,西沙小築,大網仔,大環。
- 現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餘部份則屬於西區。
- 第一個平原稱為「頭重埔」(屬新莊區),今稱「頭前」;第二個平原稱為「二重埔」(屬三重區),今略稱「二重」;第三個平原即為「三重埔」,略稱三重。
他們曾多次向政府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政府拒絕。 南區(英語:Southern District)是香港十八區之一。 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範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為263,278人[1]。 南區是基層、中產、富豪互存的地區,半數人口居於公屋以及居屋之中[2] 黃竹灣村 [3],南區由十七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人口主要分佈在鴨脷洲、薄扶林、香港仔和黃竹坑。
黃竹灣村: 三重碧華公園整頓與改善整體環境計畫
交通方面,駕車經西沙路前往港鐵烏溪沙站只需約10分鐘的車程,十分便捷。 黃竹坑東面的壽臣山一帶,曾經是香港圍的所在地,被認為是香港地名來源之一。 原村的大部分已被政府拆卸,現僅存黃竹坑新圍和小部分黃竹坑舊圍。
第1、3、5、7、9座呈南北縱向,第2、4、6、8、10座呈東西橫向。 當中第2、4、5、8、10座屬高座,樓高19層;連接之間的1、3、6、7、9座較矮,由11層至16層不等。 另一方面,儘管十座大廈互相連接,但只在特定的樓層有通道相通至鄰座。
黃竹灣村: 香港鄉村俱樂部
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於現時南區的地名。 三重商工的工科大樓前面有塊大草坪,向來是學生、老師和校友喜歡的校園區塊,在地方居民強烈要求下,將會有75%面積由新北市政府交通局開挖建設共構地下停車場,預計2017年下半年進場施作,周邊將搭起圍籬區隔校園,於2019年4月完工、2019年7月正式啟用。 位於在三重行政區北部東側,鄰淡水河,大致範圍為下重陽橋以北,由三信路與環河北路圍起,北至蘆洲區交界間的範圍,規劃兼具學區、公園、捷運、環境等整體重劃區。 三重區昔稱三重埔(臺灣話:Saⁿ-têng-po͘[2]),埔即平原之意,與日本的三重縣無關。
黃竹灣村: 三重崇德里&瑞德里簡易活動中心興建計畫
中華郵政公司成立後,郵政管理局被裁撤,改以總公司直接管理的「責任中心局」取代;責任中心局除負責執行總公司政策外,也是各自具有獨立性與完整性之業務經營團隊。 清朝咸豐年間,因為淡水河上游帶來大量的泥沙,淤積河床、河床漸高,船隻航行不方便,開發的重心逐漸由新莊轉到下游的二重埔和三重埔地區。 其中三重埔因具地利之便,藉由淡水河東岸的大稻埕取代上游新莊和艋舺的地位,以三重的橋頭港與大稻埕的大橋町渡為兩地往來的重要渡口,帶動三重埔的發展,商業日益興盛,使三重迅速發展為熱鬧的城鎮,並逐步聞名於北部地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蹟有大浪灣石刻。 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農民。
黃竹灣村: 著名居民
然而,由於南港島綫(西段)的興建時間尚未明朗,而港鐵公司亦在2009年11月回應位於黃竹坑惠福道的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之訴求,修訂復康中心對開一段的走線,將兩條高架橋合併為一條,並將高架橋降低高度及移離復康中心,變相放棄上述同層跨月台轉乘的設計。 黃竹坑是南區中擁有較遼闊平地的地區,因此設有不少運動場地,包括多個足球場及籃球場及室內運動場等。 而香港仔運動場是香港島三大運動場之一,每年均舉辦不少大型活動,如饑饉三十及太陽計劃等,自2012/13球季南區足球隊(現名冠忠南區)升上香港甲組足球聯賽,香港仔運動場成為南區足球隊的主場。 二重疏洪道於1979年奉行政院核定第1期防洪計劃,於1982年開始實施,並於1984年完成。 第2期防洪計劃從1985年至1987年,為加高堤防高度,使200年洪水頻率降低。 黃竹灣村 防洪地區包括新莊、五股、三重、蘆洲、泰山等地區及臺北市部分地區。
黃竹灣村: 香港巴士大典
西貢區的大網仔@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521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1,526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逸瓏園,南山,西沙小築,大網仔,大環。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38,330,年齡中位數為 42.4歲。 黃竹坑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連接黃竹坑站地面層,設有巴士站、小巴站、的士站及上落客區等設施,可經A出口前往。 而A1出口原設計設有蓋行人通道連接車站至巴士站,但最後以公帑支付為由消失,故引起部分區議員批評[11][11]。
黃竹灣村: 三重重陽重劃區
位於黃竹坑站以東設有側線,有關側線亦會進入黃竹坑站之結構之內。 黃竹坑邨(1-8座)的原址是港鐵南港島綫的車廠及車廠上蓋項目港島南岸;而旁邊的10座原址則建成港鐵南港島綫黃竹坑站,規劃中的南港島綫(西段)的轉綫站亦將在此處。 黃竹坑邨原是政府於1962年推出「政府廉租屋計劃」的16個廉租屋邨之一,也是港島區唯一的政府廉租屋邨。 全邨分三期興建,使用舊長型大廈設計,第1及2座於1968年11月落成;第3至6座於1972年10月落成;第7至10座於1973年8月落成。 黃竹灣村的規劃不俗,村內的物業排列整齊,可享翠綠山景及海景。
黃竹灣村: 西貢 Wong Chuk Wan 黃竹灣村屋出售-獨立, 前後花園, 海景 出售單位
未來將會陸續推出餘下未完成之流動版CSS及網頁翻新之更新。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位於黃竹坑道99號,乃是一所獨立的法定機構,有權組織、監察及評核所有醫學專科訓練,並頒授有關資格,同時亦負責提供延續醫學教育。
黃竹灣村: 車站結構
居民只要在適當的樓層行走,就可以由第一座直通至第10座[1]。 南區區議會是香港十八個區議會之一,負責協助處理南區的事務,共有17名議員,現屆南區區議會由建制派主導,現任3名議員當中1名為民主派議員,2名為建制派議員。 九巴33R、74R及289R線來回程均連續停靠此站及位於西沙路的同名分站。
黃竹灣村: 香港樓宇目錄
1975年9月29日,政府因考慮到赤柱、石澳、香港仔、黃竹坑等地的地理位置和居民生活習慣,將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併,組成南區。 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黃竹灣村 當中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綫灣、黃竹坑、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赤柱、舂坎角、大潭及石澳等地。
黃竹灣村: 黃竹灣村
三重也曾經是全台灣「黑膠唱片」的發源地,在1960到1980年代間,當時全台灣有9成唱片,都是在三重壓製的。 光緒十五年劉銘傳擔任福建臺灣巡撫台灣首任巡撫時,為了鐵路交通,曾於三重與大稻埕之間搭起淡水鐵道木橋(透過鐵路的搭運往返,促進三重農產貨物的流通。淡水木橋橋基不穩,常為大水所毀,修不勝修。在日治時期決定將鐵路改道,自此三重的鐵道走入歷史。 南港島綫(西段)將由中西區的香港大學站開始,到達南區的瑪麗醫院站及數碼港站,再經華富站、田灣站及香港仔站,最終以黃竹坑站為終點站。 黃竹坑車廠上蓋項目位於南朗山道、警校道及香葉道交界(黃竹坑邨舊址),項目地盤面積達77.1萬平方呎,7.17公傾,可建樓面面積約500萬平方呎,項目分6期發展,提供14座住宅大樓,合共5,200伙住宅單位。 基座設佔地51萬方呎的商場「The Southside」,而第3、4期之間將設中央會所及中央花園,讓6期住戶共用[13]。
黃竹灣村: 香港大廈搜尋
九巴33R、74R及289R線來回程均連續停靠此站與位於大網仔路的同名分站。 西沙路黃竹灣(Sai Sha 黃竹灣村2025 Road Wong Chuk Wan)巴士站,位於新界西貢區大網仔西沙路近黃竹灣村,乃一對設於南、北行綫的中途站。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第一個平原稱為「頭重埔」(屬新莊區),今稱「頭前」;第二個平原稱為「二重埔」(屬三重區),今略稱「二重」;第三個平原即為「三重埔」,略稱三重。 黃竹坑站(英語:Wong Chuk Hang Station)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南區黃竹坑涌尾與深灣交界,屬於港鐵南港島綫的鐵路車站。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 然而由於赤柱土地狹較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症,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华人聚居地之一。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裡,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 而區內薄扶林村,赤柱村及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
黃竹灣村: 黃竹灣村屋的交通站點
如同海怡半島站及利東站,黃竹坑站並不設客務中心,而大堂內設有資訊台及三部自助客務機,乘客如遇票務疑難,須透過自助客務機之視像通話功能向港鐵職員求助。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 在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後來於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 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而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大潭及赤柱人口則較少,是香港高尚住宅區。 黃竹灣村2025 黃竹坑(英語:Wong Chuk Hang),古稱鐵坑,位於香港島南區,位於深水灣之西,香港仔以東。 目前主要是一個住宅區及輕工業集中地,並有少量商業大廈和酒店,並且是香港著名的旅遊景點——香港海洋公園所在地。 黃竹灣村 新北市景觀處規劃設計課長張仕勳表示,將會推動改善碧華公園整體的環境,包括重整步道、新建意象、遷移修剪樹木等等、並增設兒童遊具、以及無障礙設施等等,讓碧華公園更為明亮整潔。 (已於2018年4月28日完工並啟用)三重區公所也斥資1600萬元重新整頓。 三重區與蘆洲區東西兩側〈和五股區更寮里、興珍里的東半邊的西側〉分別為淡水河與二重疏洪道包圍,形同一塊陸島。
黃竹灣村: 南港島綫(西段)
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於現時南區範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佔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5]。 直至1960年代政府開發南區,先後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於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5]。 黃竹坑自1960年代開始開發,南朗山北面山腰興建了政府廉租屋黃竹坑邨,其內灣也被填平發展工業大廈,使黃竹坑曾一度成為香港的其中一個主要輕工業區。 但隨着1990年代大部份紛紛遷移至中國大陸,製造業「日落西山」,加上現時香港政府銳意將香港仔及其週邊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旅遊區,黃竹坑將會轉型成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部份工廠大廈會改建成酒店。 但隨著1990年代大部份紛紛遷移至中國大陸,製造業「日落西山」,加上現時香港政府銳意將香港仔及其週邊地區發展成為一個旅遊區,黃竹坑將會轉型成三四星級酒店為主的酒店區,部份工廠大廈會改建成酒店。
黃竹灣村: 黃竹灣村山水美景 空氣佳環境靜
葛樂禮颱風通過北部海面,是著名西北颱,發生於1963年9月11日葛樂禮颱風,造成363人死亡,438人受傷,房屋全倒13950棟,半倒10763棟,中北部嚴重大水災,最為嚴重為大台北地區。 另外,深灣遊艇會辦公室大樓設有適用於黃竹坑站的港鐵特惠站,為使用成人八達通的乘客提供港幣2元的車費回贈[12]。 黃竹灣村2025 大堂內設有中國銀行(香港)及恒生銀行自動櫃員機、唐包點、山崎麵包、東海堂、OK便利店、7-11便利店及鴻福堂[6]。 十座舊長型大廈,從位處最南、最接近南朗山腰和靠近警校道的第1座,向北延伸至最北面、最接近黃竹坑明渠的第10座。
尤其是幾乎被唱片廠包圍的三重國小,先後孕育了林英美、黃香蓮、江蕙、鳳飛飛、鄧麗君、江淑娜、田路路、夏心、藍心湄等知名影歌星。 氣質非凡的林青霞則出自三光國小,她和司馬玉嬌、陳淑芳、井莉,以及台灣第一位女導演陳文敏和後來的王小棣導演等,也都是金陵女中的校友。 三重區(臺灣話:Sam-tiông-khu[2]),舊稱「三重埔」,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北部,淡水河西岸,屬於臺北都會區的衛星城市之一。 黃竹灣村 由於鄰近臺北市,發展甚早,改制前的三重市為臺北縣第一個縣轄市,也是臺灣第一個由鎮改制的縣轄市。 為配合黃竹坑車廠上蓋項目發展,車站正興建2個出入口連接車站旁的商場The 黃竹灣村2025 Southside,預計將於2023年第四季隨商場開業而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