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長者一人申請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之前的3.7年,增至最新的3.8年。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5 此外,未來亦會加建加建行人天橋以及升降機塔,連接前葵涌警察宿舍公屋項目、新葵街公屋及麗祖路公屋,令三個項目可以互通,方便區內居民來往葵芳站。 但由於葵涌分區計劃大綱圖早前被暫緩,所以相關配套何時落成,仍需時間觀察。
香港房屋供不應求,住宅發展及政府的土地開發工作受制於種種繁瑣的程序,以致公私營房屋供應持續放緩。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公屋輪候時間愈來愈長,部分基層市民難以應付高昂租金,只能棲身環境惡劣的劏房。 另一方面,樓價連連上升,2019年私人住宅每平方米的平均售價約14至18萬元,但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字,2019年二人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只有28,900元。 夾心階層由於未能受惠於公營房屋,面對持續高企的樓價,亦只能承租私人住宅,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或需減少其他生活開支,給生活素質帶來負面影響。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人士家庭需受公屋入息審查
綠置居為政府於2015年推出的一個資助房屋計劃,把即將落成的公屋項目抽出部分作綠置居,而該年份可供推出的公屋單位亦會相應減少。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前主席黃遠輝曾表示,為免過分影響輪候時間,綠置居的上限不宜超過當年可供編配公屋數目的2成,亦不宜在新界地區推出。 港人難上樓,近年政府大肆推出綠置居,反令公屋輪候時間有所延長。 雖然公屋輪候時間屢創新高,惟公屋增長卻由2019年起年年下跌,過去3年每年增幅均少於1萬伙。
-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料於未來10年落成約36萬伙公營房屋,而根據房屋局最新預測,未來5年(2023/24至2027/28年度)的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可達12.77萬伙。
- 房委會指,現時約有135,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9,1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34,600宗申請。
- 不過,發言人亦指出,由於本地經濟正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作為公屋目標群組的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仍受到嚴重影響,在釐定2023/24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需繼續作出例外處理。
- 下文詳細介紹最新家庭住戶入息及資產要求,以及非長者一人申請租住公屋的計分制度。
- 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對今次輪候時間稍延長表示不感意外,因為每年公屋單位供應量,維持約1.4萬至1.5萬個,申請宗數亦未見有大幅減少。
- 在2022年9月底,約有135,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9,1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有一點要留意,若果持有綠表的公屋住戶申請選購居屋或綠置居,必需在成功購買新單位後90日內交回其租住的公屋。 若未能如期交回有關單位,須先向房屋署申請不多於30天的延期居留,如獲批准,他們須為延期佔用該單位繳付佔用費,金額相等於單位的三倍淨租金/暫准證費另加差餉。 此外,透過「批出新租約政策」獲批新租約的住戶和透過「公屋租約事務管理政策」獲批相關申請的住戶,不論其居住年期,亦須每兩年按「富戶政策」作出申報。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簡約公屋|啟德住完唔捨得走?何永賢:公屋最多編配3輪 如全部放棄須搬離
他指出,未來五年的公屋供應都難望達標,政府應增加短期支援,包括促成更多過渡房屋供應、將俗稱「N無津貼」恆常化等。 他又建議,房委會應研究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可望縮短建屋期九個月至一年半不等,形容「就算個餅做唔大,都至少可以做快點」。 上述以登記至獲得首次編配為止的計算方法,是我們訂定及維持平均輪候時間為三年左右目標的基礎。
他亦期望政府能加快規劃,並繼續運用「組裝合成」建築法及「設計及建造」合約模式以縮短公屋建造周期等,加快公營房屋落成。 據了解,房署並不支持有關建議,認為會令分配給三人家庭的單位減少,從而影響其輪候時間,若以單位人數上限作編配準則,最終會令一人申請者的單位減少,影響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輪候2年的目標。 不少人對公屋申請、公屋輪候至派樓的程度有疑惑,以下將逐點講解整個公屋制度。 首先一般申請者的平均公屋輪候的時間較上一季(即2022年3月底)微跌0.1年。 截至2022年6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6.0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1年。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認為,要令公屋輪候時間持續下降,關鍵仍然是政府要確保新建屋邨能如期落成。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公屋輪候時間創22年新高 香港人一瓦難求
雖然合資格申請者共有三個配屋機會,由於首次編配已經給予申請者上樓的機會,申請者是否拒絕第一次編配而等候其後的編配純屬個人決定,故輪候時間亦會以第一次編配的時間計算。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提醒,數字明顯回落可能僅屬一次性的現象,不能因此掉以輕心,希望政府盡快落實公屋提前上樓計劃和簡約公屋等措施,在未來五年,顯著增加可供編配的單位數量,令公屋輪候時間在可見的將來持續回落。 另外,不少低收入家庭需要利用本港的公共醫療設施及社會服務,而其子女亦大多數要在香港接受教育。 因此,安排公屋申請者入住位於內地的資助房屋會影響他們各項的生活安排,亦會對他們造成額外的經濟和家庭負擔。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認為現在在內地購置樓盤,供公屋申請者居住的建議現時難以會受到歡迎。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家庭等上樓時間冗長 房署只寄望未來新建大單位解決
最新公屋輪候時間又再延長,根據房委會最新數字,一般公屋申請者平均輪候時間再增加至6.1年,比去年底公布的5.9年再增加逾2個月。 當中長者1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亦由3.8年增加至最新的4年。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日前接受訪問時透露更多簡約公屋的細節,包括推展進度、營運構思等(詳見另稿)。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她提到,由於首個簡約公屋項目預料要到2024/25年才落成,計及上樓「簡約公屋」的「公屋綜合輪候時間」,短期內都會與傳統公屋輪候時間會一樣,但預期到2025/26年度,陸續會有較多簡約公屋落成,兩者將逐步拉開差距。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時間:2023-02-17 04:23:33來源:大公报
另外,由二○一五/一六年度起,房委會會對「配額及計分制」下已經輪候五年、而在未來兩年內尚未到達接受詳細資格審查階段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進行定期查核。 在過去六年(即二○一六/一七至二○二一/二二年度)的定期查核中,平均約有百分之五十三受查的非長者一人申請者因不再符合公屋申請資格或沒有回覆我們的查詢,而被取消其公屋申請。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政府及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以維持一般輪候冊申請者(不包括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平均輪候時間於大約三年為目標,為沒有能力租住私人樓宇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住房屋(公屋)。 據房委會周二(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公屋一般申請者和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升至5.8年和3.6年,兩者皆較去年12月的數字再有增長。 這既不能滿足政府「三年上樓」的服務承諾,亦與《長遠房屋策略》的目標漸行漸遠。 一方面公屋單位愈來愈難輪候,另一方面私人市場的實際落成量亦很可能不達標,最終市民根本沒有居住選擇。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數字看神州
在消化了部分輪候年期較長的一般申請者的公屋需求後,於當季獲分配單位的一般申請者的輪候時間相對較短,令整體的平均輪候時間縮短。 另外,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葉文祺回應指,樂見公屋輪候數字有輕微改善。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他表示由於2021至22年度的公屋落成量達近年新高,但受到第五波疫情影響,房委會預計2022至23年度預測公屋落成量只有約900伙,他估計短期内輪候時間將會窄幅上落。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5 倘若戶籍內並無戶主的在生配偶,有關的租約亦可批予在單位內居住的其他認可成員,但他們須接受「全面經濟狀況審查」(包括入息及資產審查)及「住宅物業權審查」,以釐定他們批出新租約的資格及應繳的租金水平。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輪候公屋時間|最新跌至5.5年 按季微跌0.1年 單身長者排3.9年
在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致力增加公屋供應,而新建公屋單位亦有持續增加,但增加的速度未能讓我們更快消化多年來累積的公屋需求,申請者的輪候時間因而越來越長。 因此,當這些已輪候長時間的申請者終於獲得單位編配,他們較長的輪候時間便會反映在平均輪候時間內。 公屋聯會表示,樂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由高位回落,但未來房委會新公屋落成的數量仍然處於低水平,根據公營房屋預測量,於2023/24年,大約只有13000個單位落成,相信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未來難望可大幅下跌,供求關係仍然處於緊張。 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表示,樂見公屋平均輪候時間持續改善,惟未能過份樂觀,強調公屋輪候時間仍在高位橫行。 他續指,要令公屋輪候時間持續下降,關鍵是政府要確保新建屋邨能如期落成。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房屋供應|預計於未來財政年度落成的房協資助出售房屋項目
住屋開支用以衡量租住與公屋單位相若的私人樓宇單位的開支,視乎私人樓宇單位不劃一每平方米租金和參考單位面積(即過去三年編配予公屋申請者單位的平均面積)而定。 公屋申請|房委會通過本年度公屋入息及資產調整,將於4月起生效。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2025 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公屋輪候時間再次攀升是在預期之內,並預期「高峰位未過」,因為粉嶺皇后山、屯門和田邨等大型公屋屋苑於明年初入伙,屆時會有大批輪候多年的申請人同時間獲派房上樓,公屋輪候時間或會衝破六年大關。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公屋「住宅物業權審查」
為達到此工作目標,政府會繼續努力覓地建屋,房委會亦會在可行情況下力求壓縮建屋時間。 推出全新「簡約公屋」 — 政府會利用短期內未有發展計劃的政府和私人土地,以標準簡約設計和「組裝合成」快速建成「簡約公屋」。 在五年內興建約30 000個單位,增加約四分之一公營房屋供應。 輪候傳統公屋三年或以上人士可申請入住「簡約公屋」提早上樓,以家庭為優先。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香港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5.7年 2成申請者為新移民 逾7萬家庭3年仍未獲編配
)據房委會提供的列表顯示,2022至2024年的公屋落成地區分佈主要在深水埗區、葵青區及屯門區,其中在市區方面共約7,600伙;在擴展市區方面則有約17,100伙;在新界區方面就有約13,700伙。 從以上的公屋落成數據顯示,大埔第9區的公屋落成數量多達6,800伙,是各地區項目之冠,其次則為東涌第100區的5,200個單位。 註一:其他因素包括(i)居於私人永久性屋宇單位內只有流動居民的住戶;(ii)可能會居於本港房屋單位的非本地學生;以及(iii)購入單位但沒有把單位出售或出租的非本地買家。 正如《2021年施政報告》及《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公布,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預計可在上述十年期內興建約 個公營房屋單位,亦即是說可完全滿足上述 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 房委會委員、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認為,公屋輪候時間再次攀升是預期之內,主要是因為鑽石山啟鑽苑、大埔富蝶邨相繼編配入伙,有關住戶大多已輪候公屋多年,但在獲編配單位後,其輪候時間才計算內輪候數字內,令輪候數字大幅攀升。 至於葵涌麗祖路項目,涉800伙,屬單幢式大廈,料將有39層高。
「富戶政策」下的入息及資產限額是公屋入息限額的倍數,每年會按經修訂的公屋入息限額而作出相應 調整。 2023/24年度的公屋入息限額獲得通過後,「富戶政策」下的入息和資產限額也會相應調整。 不過,發言人亦指出,由於本地經濟正從疫情所帶來的影響中逐漸恢復,作為公屋目標群組的低收入家庭的生計仍受到嚴重影響,在釐定2023/24年度公屋入息限額時,需繼續作出例外處理。
在2022年9月底,約有135,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9,1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他說,要最快建成房屋須由政府主導,深信只要按政府方式盡量興建房屋,將可滿足市民的上樓需要,因此政府提出「簡約公屋」這個新概念,目的是讓市民早些上樓。 基於上述原因,房屋署恕難預測各申請者須等候多久才可獲配公屋單位。 另外,房委會指出,在2022年12月底,約有133,7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6,2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 須遷出公屋單位而有暫時住屋需要的住戶,可申請定期暫准居住證居住於該單位,為期不得超逾12個月。 在暫居期間,須繳交相等於雙倍淨租金另加差餉或市值租金的暫准證費,以較高者為準。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未來5個財政年度公營房屋預計落成
房委會早前公布,截至2022年6月底,在過去12個月獲安置入住公屋的一般公屋申請者,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6.0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公屋輪候時間為4.1年。 除了新建公屋之外,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亦會透過回收單位滿足公屋需求,每年平均淨回收現有公屋單位超過7 000個。 房委會會盡力善用公屋資源,確保能更聚焦地分配給較有迫切住屋需要的人士,並會不時就相關政策進行檢討,例如之前修訂「富戶政策」,以及努力打擊公屋濫用,以維護公屋資源的合理運用。
不過,目前項目附近的麗瑤邨步行去葵芳站亦需要15至20分鐘路程,故區內有小巴或巴士來往葵芳站。 另外,受訪者對政府近年房屋政策的評價方面,以0分最低、10分最高,只有「為低收入劏房住戶改善家居援助計劃」的評分中位數為5分,去年施政報告中的「增建過渡性房屋至20,000個」只有3分,建設「北部都會區」更只有1分。 聯盟表示,調查顯示,近兩年由見主任直至獲第一次公屋編配的時間由1年以上拉至1.5年,甚至2年或以上,連同由申請起輪候至見主任的時間(調查顯示高於7年),輪候人士由申請直至上樓,輪候時間動輒超過十年以上。 他表示,今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5年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再結合傳統公屋的落成量,構建「公屋綜合輪候時間」指數,雖然不能加快上樓,但可以讓居民更快搬離不合適居所,對輪候多年的居民始終是好事。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房屋供應|預計於2022/23年度落成的公營房屋項目
直至近日他終收到合資格通知信,「估唔到咁快收到合資格信,仲諗住要成2個月,即係距離首派時間就近咗」。 另外,去年第4季編配入住公屋的一般申請約3,800宗,當中獲編配的長者一人申請約680宗。 據了解,房委會將於周五舉行的資助房屋小組上建議收緊公屋分戶的申請,為居於公屋的一般申請者引入1年的凍結時間,惟實施前已登記輪候的申請者不會受影響。 消息指,如果申請者可選擇較細的單位,房委會因公平起見,需逐一向申請者發信,而申請者又可在輪候期間隨時更改選擇,會令行政執行上出現嚴重困難。 房委會續指該編配準則曾於4個新落成屋邨包括上水清河邨、香港仔石排灣邨等試行,惟收到多方面的投訴,故認為建議方案並不可行。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員梁躍昊指出,公營房屋落成數字仍然落後於政府的供應目標,如情況不變,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預期會在明年突破六年。 基金會預測,如要扭轉輪候時間升勢,未來五年需要最少2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拆牆鬆綁」,加快推進公營房屋發展,例如引入私人參建,以及加快新發展區的土地收回及平整工程。 李議員建議將公屋一般申請者(即家庭及長者一人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單位編配的目標納入《長策》的房屋需求推算中。 事實上,公屋一般申請者平均約三年獲首次單位編配從來都是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的工作目標。
公屋輪候時間統計: 住戶因健康清拆等因素調遷
房委會根據2016年9月的估算,於2016/17至2020/21年度間,會有合共7.07萬個單位落成,其中有24%為供4至5人居住的大單位,預計更多新建的大單位落成後,4至5人家庭的輪候時間會有所改善。 截至9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6年,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3.9年。 房委會指,現時約有135,500宗一般公屋申請,以及約99,100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即共有234,600宗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