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玉璽珍貴此次展出為瀋陽故宮史上最強陣容即將展出的瀋陽故宮國家一級藏品「清太祖高皇帝諡寶」。 王志東 攝清代宮廷鐘錶展即將展出的「清銅鍍金洋樓式鍾」,為18世紀英國製造,錶盤下部寫有「London」字樣。 都說皇帝的玉璽珍貴,但是比玉璽珍貴的則是證明他是皇帝的「諡寶」。 英國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的一本書中說:「現代機械鐘錶中使用的擒縱器源自中國古代蘇頌的發明。」機械鐘錶又由歐洲人發展,它的使用,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 據載,1601年,明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用兩座自鳴鐘敲開了中國皇宮的大門,這標誌著我國使用機械鐘錶作為計時器的歷史開端。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工作室主要參與是次展覽多媒體設計,通過一系列動畫解讀中國古代計時器的運作原理,以及西方科技東傳的故事。
- 展覽展出約12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收藏、分別於歐洲、清宮造辦處及廣州製造的機械鐘錶,倫敦科學博物館更特別借出多件十八世紀英國工匠在製作鐘錶的工具,呈現工匠們製造鐘錶的情景。
- 此外,在每個月的一些特定時間,故宮博物院鐘錶專家會趕赴香港,親手進行鐘錶實物動態展示。
- 市民遊客滿懷期待,但還得再等上近一個月的時間,才能欣賞到來自故宮的稀世珍寶。
- 7月10日,瀋陽故宮博物院與頤和園聯袂推出的 「慈禧珍寶展」開展,至9月5日結束。
- 展出的故宮館藏機械鐘錶大部分來自英國、法國和瑞士,部分由清宮造辦處和廣州製造,其中11件首次在港展出。
- 經學者研究,為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帝御覽而制的宮廷繪畫。
1月6日,市民從香港港鐵站一幅由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展示的「故宮全接觸」計劃海報前走過。 此計劃包括展覽、講座、工作坊、交流團等活動,將延續至2017年7月,希望讓更多的香港市民認識故宮,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和現代意義。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和「絲路山水地圖展」在香港科學館舉行開幕典禮國際在線報道:6日,「絲路山水地圖展」和「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在香港科學館同時開幕。 「匠心獨運——鐘錶珠寶展」和「絲路山水地圖展」由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展期分別持續至2019年4月10日和2月20日。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6日的開幕式上表示,過去十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多次合作,未來將在文物保護技術、藏品管理、學術研究等領域繼續深入交流,促進中華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展示。 期待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早日落成啟用,讓香港市民有更多機會欣賞故宮珍品。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不可不睇的「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將展出約12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機械鐘錶,這些鐘錶大部分來自英國、法國和瑞士,部分是由清宮造辦處和廣州製造。 其中數件英國鐘錶更是近年完成修復工作,首次在故宮博物院以外地方展出。 另外,倫敦科學博物館特別借出多件十八世紀英國工匠在製作鐘錶時,所使用的工具,展覽亦會設置十八世紀歐洲工匠的工作間,呈現工匠們製造鐘錶的情景。 除了珍貴文物,展覽還採用多項新媒體科技、電腦動畫、實物模型、互動展品等,為參觀者介紹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機械鐘錶以至原子鐘的科學運作原理。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展出約12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機械鐘錶,這些鐘錶大部分於明清時期由英國、法國和瑞士傳入,也有部分是由清宮造辦處和廣州製造。 而其中數件英國鐘錶更是剛於近年完成修復工作,首次在故宮博物院以外地方展出。
-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和「絲路山水地圖展」7日在香港科學館正式展出,120件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機械鐘錶和全幅古絲綢之路沿線山水地圖將在此次展會上亮相,為香港市民帶來一場創新文物展覽之旅。
- 其實,早在200多年前,故宮就有一台會寫字的機械人,這麼說來,那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人工智能了。
- 映襯精細動物畫作的是象牙白琺瑯和淺色的背景圖案,帶來一點古代中國畫的留白意境,例如以山林間閒庭漫步的丹頂鶴和松樹為藍圖的腕表,呼應中國文化中仙鶴是僅次於鳳凰的神鳥,散發出塵氣質。
-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紀天斌說,此次在港展出的機械鐘錶代表了當時世界最高的鐘表製作水準,絲路山水地圖也是首次在港展出。
- 系列至今為香港市民帶來多個備受歡迎的展覽,包括「永生傳說 — 透視古埃及文明」、「八代帝居 — 故宮養心殿文物展」及「數碼敦煌 — 天上人間的故事」等。
- 小豬圖案時分小針盤腕表運用微繪工藝,呈現一頭小豬在麥田間悠然踱步的景象。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宮,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品收藏地。 「絲路獅緣——故宮獅文化珍寶展」展品為北京故宮160多萬件文物珍品中精挑細選出的41件與「絲路文化」「獅文化」相關的文物珍寶。 故宮海上絲綢之路館效果圖明代掐絲琺瑯獅形香薰《絲路山水地圖》2.5萬件——這是故宮博物院186萬件文物中,外來文物的數量。 近日,香港西九文化區即將興建香港文化故宮博物館(「小故宮」)一事在香港引發廣泛關注。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故宮獅文化珍寶亮相福建石獅
在展覽形式上,香港科學館首次以人類科學史的框架解構和詮釋鐘錶,將故宮博物院所藏鐘錶一些經典內部機械結構精心仿製放大模型進行分解展示,使用了很多前沿創新的互動方式。 比如故宮博物院所藏鐘錶常見的「開花、轉人、轉花、水法」等,親自操作這些模型後,神奇的機械原理一目了然,令人恍然大悟,讓更多人,特別是廣大少年兒童,對博大精深的鐘表藝術產生興趣。 此外,在每個月的一些特定時間,故宮博物院鐘錶專家會趕赴香港,親手進行鐘錶實物動態展示。 展覽更採用多項新媒體科技、電腦動畫、實物模型、互動展品等,以輕鬆活潑的手法為大家介紹中國古代的計時器,十八世紀英國工匠的鐘錶製作工具,鐘錶的機械結構以至計時器的演變。
鐘錶是由古代計時器發展而來的,除實用價值外,還有造型豐富、裝飾華美、機械奇巧等諸多特點。 清乾隆鎏金銅鑲嵌琺瑯料石轉花花盆頂水法音樂鍾中國古時候人們所使用的計時方式基本是日晷或者是滴漏等。 劉榮光聯拍在線鑑定專家鑑定範圍:高古瓷、鐘錶人物名片 劉榮光,古玩收藏世家,中國文物學會會員。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鐘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可是在中國明清時期,他們還屬於豪華的奢侈品,只有皇親國戚才能夠擁有。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就是故宮館藏古董鐘錶,可別小瞧它們了,好多都是乾隆爺生前最愛的寶貝兒!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故宮養心殿精品文物:銅鍍金跑人水法轉花鐘,銅鍍金牛馱瓶花表
如今,這裏陳列著皇宮收藏的各式各樣精美的鐘表,令這裏成為一座名符其實的鐘表博物館。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2025 這些鐘錶大多製造於十八、十九世紀,其中不少是舶來品,來自英國、法國、瑞士、日本等國;還有一部分是國產鐘錶,由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中國鐘錶匠人製造。 展覽共展出清朝皇室收藏的120件西洋機械鐘錶,大部分出自英國倫敦鐘錶匠之手,也有法國、瑞士和中國本土的工匠製作的珍寶。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紀天斌說,此次在港展出的機械鐘錶代表了當時世界最高的鐘表製作水準,絲路山水地圖也是首次在港展出。
展示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以饗香港市民,這本來是一件大好事,卻被反對派以種種理由攻擊、指責。 連日來,多家香港媒體紛紛發表文章痛批反對派「逢中必反」,將文化項目政治化。 絲路山水地圖描繪了東起甘肅嘉峪關西至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之間的廣闊地域,當中標註了200多個地名,體現出中國在16世紀對絲綢之路沿線地域的明確認識。 ◎本文節選自郭福祥:《時間的歷史映像:中國鐘錶史論集》,故宮出版社,2013年4月。 清代在內務府造辦處下設做鍾處,以製造、修繕鐘錶為專職。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中國皇帝們為什麼都喜歡自鳴鐘?
早在1648年,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思抵京,被徵召為清宮御用作坊——造辦處的鐘表匠師。 清 銅鍍金嵌料石轉人升降塔鍾來自英國的舶來品,鐘錶塔的底座是八角形,三面都有鐘盤。 馬會主席周永健 (右三) 聯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中)、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 (左三)、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紀天斌 (左四) 及倫敦科學博物館集團總監Ian Blatchford (右四)等嘉賓為展覽主持開幕禮。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故宮在鼓浪嶼開了博物館 還不快去一睹真容!央視網報
明朝時,利瑪竇送給萬曆皇帝兩座鐘,一座為大型樓式、鍍金鐵製、帶有懸錘的大自鳴鐘;一座為手掌大小、發條驅動的青銅鍍金制小自鳴鐘,引起了萬曆皇帝的濃厚興趣。 六件鐘表文物機芯重新回到紫禁城,再次被「植入」200多歲的「身體」里,為歷時三載的文物修復國際合作項目畫上了句號。 北京故宮的展廳真的很像海底,不信請看:整個展廳都是幽幽的藍色。 整個博物院,除自身保留的文物以外,還有就是那些流落民間也屬於故宮的文物,還有這90多年來各地以及國際友好人士的捐贈。 國慶長假即將來臨,假期到熱門景點旅遊免不了排隊,喜歡文物的朋友們,今年國慶節不用出遠門,就能在我們石獅的博物館裏。 樂音滾滾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從科學與藝術角度認識時間的意義:「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一提起自鳴鐘,很多人腦海里會出現那些貪玩誤國的皇帝。 不僅在中國,在歐洲,也有不少熱衷於所謂「奇技淫巧」的皇帝,愛做木匠的,愛把玩玉器瓷器的,愛養珍禽異獸的,應有盡有,這自鳴鐘就是近代中國史之後經常出現在電影中的形象。 國慶長假即將來臨,假期到熱門景點旅遊免不了排隊,喜歡文物的朋友們,今年國慶節不用出遠門,就能在我們石獅的博物館裡。 從沙漏到鐘錶:看世界計時方式的嬗變在公元1300年以前,人類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 例如,日晷是利用日影的方位計時;漏壺和沙漏是利用水流和沙流的流量計時。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再現歷史與傳統工藝
展覽特別向倫敦科學博物館借出多件18世紀英國工匠製作鐘錶時所使用的工具,並設置了當時歐洲工匠的工作間,讓工匠們製造鐘錶的情景呈現觀眾眼前。 隨著時代進步,很多人都習慣了透過手機獲取時間資訊,對於掛鐘或手錶的需求亦相對減少。 可是,對於重視季節的變化和觀象測時的古代人來説,機械鐘錶的出現,可謂是風行一時,尤其明末清初時期,更加是宮廷流行物之一。 想了解更多歷代計時器的演變,以及一睹當年宮廷流行物的真身,便不能錯過現正在香港科學館舉行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故宮南下香港文教經濟「多收益」
另外,倫敦科學博物館更特別借出多件18世紀英國工匠在製作鐘錶時所使用的工具,展覽中亦會設置18世紀歐洲工匠的工作間,呈現工匠們製造鐘錶的情景。 「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由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展出約120件來自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機械鐘錶,這些鐘錶大部分於明清時期由英國、法國和瑞士傳入,也有部分是由清宮造辦處和廣州製造。 此外,香港科學館還於展廳重建了18世紀歐洲工匠的工作間場景,更得到倫敦科學博物館特別借展,展出當時製造鐘錶的工具,以呈現鐘錶匠工作時的情景。 本展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故宮博物院聯合主辦,香港科學館、故宮博物院和倫敦科學博物館聯合籌劃,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2025 另外,香港科學館正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的展覽中也包括Jaquet Droz的工藝傑作。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展品導賞
故宮博物院是全世界收藏18至19世紀機械鐘錶最豐富的博物館,現存一千餘件鐘表,以其獨有的特色吸引著世界各地的觀眾。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2025 中國鐘錶有當時清宮做鍾處以及廣州、蘇州製造的;歐洲鐘錶有英國、法國、瑞士以及美國、日本等國製造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鐘錶珍寶展通過採用多項新媒體科技、電腦動畫、實物模型、互動展品等,以靈活生動的手法介紹了中國古代的計時器、西方近代機械鐘錶以至原子鐘的科學運作原理。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耗資35億港元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將於2022年亮相
香港賽馬會(「馬會」)成立於1884年,是致力建設更美好社會的世界級賽馬機構。 馬會透過其結合賽馬及馬場娛樂、會員會所、有節制體育博彩及獎券,以及慈善及社區貢獻的獨特綜合營運模式,創造經濟及社會價值,並協助政府打擊非法賭博。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2025 2017/18年度,馬會透過各項博彩稅及利得稅,為政府庫房帶來破紀錄的226億港元收入,並向獎券基金撥款12億港元。 馬會是全港最大的單一納稅機構,也是香港主要僱主之一,其慈善信託基金位列全球十大慈善捐助機構。 馬會將繼續與香港市民「同心同步同進 共創更好未來」。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嗲!從科學與藝術角度,這樣認識「時間」的意義
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三篇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326字,閱讀僅需3分鐘~在故宮博物院豐富的藏品中有一類十分特殊且珍貴的文物,那就是鐘錶。 當年他被網友稱作「故宮男神」,在片中戴著長方形半框架眼鏡,專心修復著一座宮廷鐘錶…這座鐘名為「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 為了更準確地測量時間,古人發明了各式各樣的工具和儀器。 3000多年前,我國發明了用土和石片刻制而成的「土圭」與「日晷」兩種計時器,成為世界上最早發明計時器的國家之一。 到了銅器時代,計時器又有了新的發展,用青銅製的「漏壺」取代了土圭與日晷。 公元1300年以前,主要是利用天文現象和流動物質的連續運動來計時,如日晷、漏壺和沙漏。
乾隆時期是做鍾處製造鐘錶的鼎盛時期,它以承造更鐘、自鳴鐘、時樂鍾為主。 尤其是更鐘,把我國傳統夜間計時的「更」與西方計時的「時」「分」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能根據節氣變化調整「更」的長短以適應傳統計時習慣。 宮中承做的鐘表,多以優良木材為外殼,上嵌琺瑯或描以金漆等,色調莊嚴凝重。 玩藝系統多選祝頌福壽的題材,機械結構用發條或墜砣帶動齒輪轉動。 清宮做鍾處的鐘表繼承我國的工藝傳統,又融會東西計時之法,形成別具一格的皇家風範。 台海網4月20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5月中旬開門迎客。
匠心獨運鐘錶珍寶展: 「故宮獅文化珍寶展」在僑鄉福建石獅展出
小豬圖案時分小針盤腕表運用微繪工藝,呈現一頭小豬在麥田間悠然踱步的景象。 品牌以其經典的自然主義手法,通過成熟的麥子寓意豐足與繁榮,麥田中閒適自在的小豬則象徵和平與智慧。 表背的金質擺陀上也有金屬雕刻的豬圖案,描繪相似的景象。 【明報專訊】新年過後很快又到農曆新年,近年不少品牌也喜歡以生肖為主題推出年度腕表,今年終於來到12生肖的最後一個代表——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