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學生須提前於二年級計劃其體驗式學習的內容,最早可於三年級學期前的暑期進行學習體驗活動。 儘管浸大部分今年改以六科成績收生,令人難以比較;但以中位數計算,五大科目均錄得一級跌幅(見圖)。 以五科收生嘅學系結果更明顯:理學士、視覺藝術院平均成績跌穿20分,報19.54分及19.57分。 1904年,孫中山先生跨越重洋,抵達舊金山,開展美國之行,向海外愛國華僑宣揚革命。
1989年,中文系開辦學位課程,在過去堅實的教研基礎上,不斷培育高素質人才,對社會作出貢獻,於國內及海外的中文學界享有良好聲譽。 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極其重視為大陸培養高級工商管理英才,以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已與中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合作,在大陸開展MBA教育。 2006年起與亞太管理學院合作在長江三角地區招收MBA 浸大歷史系 學員,以滿足長三角及周邊地區企業家及高級工商管理人才學習之急需。 學院的兼讀課程每年有學生約35,000人,其中4,000人正修讀學士或深造課程。 除開辦香港浸會大學學位課程外,該院自1985年起更與多間海外學府合辦多個學位課程。
浸大歷史系: 互動歷史地圖還原「香港保衛戰」真相
小組於2018年10月的首次會議提出修訂紀律程序的建議。 其中最大爭議是在條文中新增「傷害大學與社群關係、損害大學聲譽的反社會行為」、「擾亂大學正常運作」、「製造過量及不能接受的噪音造成他人痛苦」、「多次或重覆輕微違規」等違規行為可當作「辱校罪」。 違紀程度較輕者會被罰款、強制要求出席工作坊、暫時被禁止使用校內設施和服務,嚴重者或會被停學,甚至被永久退學。
聖經代表優質獨特的基督教育,包括學術研究和對倫理及靈性的培育;波浪代表香港以島為主的地貌,也與儒家的「智者樂水」呼應,代表大學不斷努力改善質素;繩結代表在主的懷抱中基督徒能夠聯結一起。 2020年度,香港浸會大學位居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第261位,亞洲50强大學; 2022~23年度,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第281位, 年度,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第111位,世界百强大學。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公布今年聯招收生成績,歷史課程的收生中位數為1A1B1C1E,擊敗浸大的「王牌課程」傳理學——廣播新聞。 理學院收生成績整體較低,其中物理學——應用物理的收生成績最低,成績的中位數為3D1E。 (星島日報報道)誤把清末革命志士秋瑾「穿越」到抗戰期間、聲稱「李克勤」是參加萬隆會議的中國總理,文憑試中史科部分考生表現令人啼笑皆非。 近年致力推廣歷史知識,甚至上電視趣解史事的浸會大學歷史系高級講師范永聰,認為有考生「被逼讀歷史」,鼓勵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尋找趣味所在;他又指教師在課堂可以「照書讀」處理爭議議題,但自己在教學上則不會迴避。
浸大歷史系: 歷史及香港研究
而曾為多家商會撰寫發展史的周教授亦很關心浸大與商界的發展,他認為浸大可以多角度與商界建立關係。 香港作為商業中心,值得鼓勵商會成立交流研究中心,為商會歷史留下寶貴的文獻。 浸大歷史系前年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資助,從中文大學文物館借20件與中國藝術史相關文物進行3D掃描,製成網上立體模型,其中兩件文物更批量3D打印,設置教材到校教授學生。 歷史系副教授李建深指,自去年12月至今,已為逾20所中小學共1300名學生授課,期望在明年5月計畫完結前,把學校數目擴展至30多所,並籌備將課堂帶入特殊學校。
- 展覽廳內擺放了許多珍藏,例如自學院時代已沿用的權杖及刊物等。
- 另外,學院每年三個學期均開辦超過300項晚間短期課程,部分更可以組合形式獲取證書或文憑資格。
- 「政府工」薪金優厚,晉升前景良好,更有公務員福利,是不少大學生「揾工」的首選。
- 而《文匯報》指活動宣傳海報有2019年反修例運動常見的元素,有“煽暴”意味,涉嫌誤導校方,並指引起校內及校外人士投訴。
- 計劃的主席及首席研究員為歷史系教授鍾寶賢教授,共同研究員為該系一級講師郭錦洲博士、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國成博士,以及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彭淑敏博士,研究顧問為浸大歷史系系主任及教授劉詠聰教授。
梁美萍提到,年輕的學生們對於生活周遭的事物或許未必了解,如海味,學生們可能吃過,卻未必知道是甚麼,正好通過活動,讓他們學習這些生活知識。 在香港,各大院校都有提供歷史相關的postgraduate(深造文憑)課程,而通常收生都沒有限定申請學生要在本校修讀undergraduate課程。 「政府工」薪金優厚,晉升前景良好,更有公務員福利,是不少大學生「揾工」的首選。
浸大歷史系: 理學院
隸屬民主黨的卡特,在1977年至1981年擔任總統,任內命對經濟困境和伊朗人質危機等問題,但促成埃及和以色列的和平協議,最終在1980年的大選不敵共和黨的列根。 卡特卸任後,一直活躍於人道主義事務,2002年獲授予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為和平解決國際衝突、推動民主和人權,以及促進經濟及社會發展的貢獻。 盆菜在香港鄉郊的歷史源遠流長,多個新界圍村社群每逢祖先和神祇祭祀、打醮祭幽、婚嫁添丁等場合,仍會以盆菜饗客,廣稱為「食盆」。
浸大歷史系: 知識開拓
浸大现有全职教学人员近500人,本科生及研究生超过10000名。 香港浸会大学教职员热诚投入工作,加上社会及校友的鼎力支持,大学定会秉持理念,继续壮大,迈向卓越的高峯,成为香港以至邻近地区学生及家长心目中的首选大学。 学院的兼读课程每年有学生约35,000人,其中4,000人正修读学士或深造课程。 除开办香港浸会大学学位课程外,该院自1985年起更与多间海外学府合办多个学位课程。 另外,学院每年三个学期均开办超过300项晚间短期课程,部分更可以组合形式获取证书或文凭资格。 学习模式方面则灵活多变,集堂课、导修、密集研究及小组研习等,以提高教学效率配合学习的需要。
浸大歷史系: 香港大學 (HKU Bachelor of Social Sciences)
前六个学院共开设40多个本科专业及30多个高等学位修读课程。 浸大歷史系2025 截至2019年,大学全职教学人员851人,兼职教学人员865人,学生11,000余名。 持续教育学院则开办副学士、学士及硕士课程,同时亦提供证书/文凭及短期进修课程,每年学生达50,000人次。
浸大歷史系: 學生編委會宣布總辭
大学与世界各地超过300间学府结成伙伴院校,每年让400多名学生得以参加交换生计划。 香港浸会大学前身为1956年创立的香港浸会书院,1972年始改称香港浸会学院,首任校长为林子丰博士,校碑是由著名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清华大学韩家鳌教授题写。 大学共设有八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视觉艺术院、社会科学院及持续教育学院。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会大学校园环境
在三年級前的暑假,學生將參與為期6至8周的海外沉浸課程,為學生提供全英語環境以豐富學生的語言及文化學習經歷。 課程旨在培養具有專業知識、技巧和價值的社工,使畢業生能秉持靈活、求是、創新、專業及關懷的精神,有效地迎合大眾對社會服務的需求。 AfterSchool 是一個針對DSE而設的網上補習平台,課程涵蓋多個 DSE 科目,讓同學足不出戶就可以享有優質教學。 註冊用戶人達 50,000 人,當中超過四分之一學生為應屆文憑試考生,是全港最大型網上補習平台。 中大嘅「新聞與傳播學」同「建築學」都係好受歡迎嘅科目,收分比較高,所以唔少同學會先透過大類收生入讀社會科學系,然後再選修心儀嘅科目。
浸大歷史系: 歷史系有什麼出路?
早在1980年代中,社會科學院的歷史、地理、社會三個學系和商學院的經濟學系共同策劃設立一個「中國研究」學位課程,並於1989年9月正式開辦,至今已滿30個年頭了。 這課程的特色,是將四個學科緊密結合起來,既有主題研習範疇,又有專業學科訓練,在香港高等院校是創舉,至今已培育了3000名畢業生。 長期以來,中文系老師分別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上,確立研究專題,包括「中國經學」、「東亞儒學」、「中國詩學」、「文學與宗教」等,藉此創新獨有的學術特色,使本系成為國際間有關課題研究的重鎮。 我們每年召開學術講座,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學者提供交流平台,營造互動的研究氣氛,並與海內外學術機關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共同開發各領域的前沿課題。
浸大歷史系: 學生會長被捕風波
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為1956年成立的香港浸會書院(曾被邀請加入其時的中文專上院校聯會,以爭取及籌備成立香港中文大學,但最後拒絕加入),首任校長為林子豐博士。 該院於創辦初期只開設外國文學系、社會學系、數理學系、土木工程學系及工商管理學系的文憑課程,後來於1968年開設傳理系。 1972年始改稱香港浸會學院,1983年,受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院校得以於1986年開始,該院開辦學位課程,成為資助大專院校。 在中國研究學位課程的基礎上,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四系再度合作,從2003年開始,招收「當代中國研究」社會科學碩士課程第一屆學員,轉瞬亦已超過15年了。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
大學與世界各地超過300間學府結成夥伴院校,每年讓400多名學生得以參加交換生計劃。 在本地和全球化環境中,本學院對追求創新,以解決人類和社會所關注的議題作出回應。 社會科學院的多個學科均具備出色的領導力和能耐,對人類美好的未來作出貢獻。 我們在歷史、地理、社會學、心理學、政治科學、社會工作、社會政策、公共管理、體育管理,師範教育和學校管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一直為本學院的研究提供動力,致力了解不同的領域,並發展創新方向。
浸大歷史系: 開辦「中國研究」學位課程
标志建基于书本和水的图案,将学校英文名称缩写“BU”与书本的轮廓结合,使标志与汉字的“迎”和“进”相似,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 面试以英语为主,部分专业如中医学及生物医学、中药学等辅以普通话进行。 面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能力、个人素质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大学将按申请人的国家统一高考成绩及入学面试表现综合考量、择优录取。 在一般情况下,每单元教授两门学科,于周五、六、日上课,为期两周。 除开学典礼和”香港企业实地考察及研讨会系列课程”于香港举行外,其余课程均于内地进行。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会大学
有見及此,中文學院提供了稱為「中國文史」的主修及副修選擇,即所需的學分可由「中國語言文學」及「中國歷史文化」兩個本來可以獨立主修的科目中獲得,更顯彈性。 香港大學文學士素以統一招生形式收生,即學生可於大學時才自由選定主、副修科目。 為了適應334學制,浸大亦走向學院化,以學院式招生,讓學生探索一年後才決定主修科目。
全日制课程方面,为配合特区政府扩充专上教育学额的目标,大学于2000年成立国际学院提供副学士学位课程。 连同副学士基础及学位衔接课程,学院共有全日制学员接近3,000人,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另一升学蹊径。 此外,为配合幼师培训,学院亦于2000年开办全港第一所大学附属幼稚园,作为幼师实习及研究基地。 香港浸会大学自创校以来一直增设多项创新课程,以配合香港社会的发展,著名的包括传理学、中医药学、社会工作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及政治及国际关系学等。 浸大开办的中国研究、体康管理、欧洲研究、翻译学及人文学等课程,也是香港首创的。
而且,受到西方模式影響,兩校研究中國歷史的角度也不如港大般傳統,如婦女史、家庭史、飲食史等,港大近年始有物質文明史、花卉史等,急起直追。 浸大歷史系 中大與浸大也有數個明顯不同的傾重點,如中文大學的香港史較多,浸會大學對近代中國著力尤多(該校亦有中國研究等課程),也很留意各國間的關係。 最後,中大對考古、公眾歷史都很關注,其餘兩校在這點上似乎相形見絀。 另外,由於港大文學院成立已久,可供主修的科目亦有逾二十個之多,故中史的主修人數較少。
浸大歷史系: 香港浸會大學收生分數(Admission Score)及面試安排
按香港課程之標準,每科課時為二十二小時,而考試將安排於第三週的週末舉行。 2014年,香港浸會大學攜手南京大學及廣東省惠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啓動建設“南京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惠州饒宗頤國學院”。 即使他對中、世史科目特別有興趣,該兩科成績也不俗,但不少中學老師早已標籤他這類「搞事」學生為「黑學生」,直至中三考試被淘汰離校後,就輟學做「搬運」,其後轉讀一間剛成立的新校,成為他的人生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