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款列車訂購時,乃為了服務當時屬近郊鐵路綫的九廣鐵路(英段),因此車廂以座位為主,亦設有行李架及洗手間。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2007年12月2日,九廣鐵路公司的業務正式合併至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2025 公司所有鐵路資產,以服務專營權方式授予港鐵公司使用;所有物業等其他業務,則出售予港鐵公司營運。 九廣鐵路公司由成立開始計,歷經25年後停止營運所有鐵路、物業等業務。
1983年5月2日,九廣鐵路沙田站至大埔墟站的第二階段電氣化工程完成,大埔滘站及舊大埔墟站停用。 7月,紅磡站至羅湖站實行全面雙軌、電氣化及現代化,而柴油拖拉載客列車則此後停駛。 除咗車廠唔再設喺屯門範圍之外,三十年後呢啲「預言」都已經逐一實現。 區域規劃部根據柯樂勤嘅建議深化嘅方案,將屯門客運車站位置定爲第 12 區同第 34 區北面嘅交界處,正正係而家西鐵綫屯門站;市鎮北面另外會有一個鐵路貨場,位置同今日嘅兆康苑相近。 好多人都知道,上世紀初籌劃九廣鐵路嘅時候,曾經係考慮過由九龍經荃灣、青山(屯門)、元朗同新田北上粉嶺嘅西綫方案,希望避開九龍同沙田中間嘅山坳,結果港督彌敦一錘定音,決定採納喺筆架山鑿隧道入沙田同大埔嘅東綫方案。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信 / 第一季 / 四 / 雙邨記
¹⁴ 當年政府進行吐露港填海,原本打算係現時大埔海濱公園盡頭至三門仔之間都填埋個海,不過最後就無成事,最後填到去船灣堆填區就算。 講開又講,船灣堆填區本身係打算起大埔工業邨第三期,最後又係冇咗件事。 題外話,喺幾年之後,因爲大埔工業邨設有某種特別廠房嘅緣故,有關方面曾經有諗過用另一種方式引入鐵路服務大埔工業邨,而呢個念頭竟然令廿幾三十年後南港島綫嘅發展出現變數。 如果日後我哋搵到更多呢個計劃嘅資料,我哋一定出文講呢條咁特別嘅「未竟之路」。
九鐵羅湖線乘車證:乘客可以購票後30天內乘搭東鐵普通等或馬鐵來回羅湖或落馬洲站一次,包括在各項旅遊套票內,不設獨立發售。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2025 1968年底,由於靈車的競爭,和合石支線每日將棺木從紅磡公眾殮房運送至和合石墳場的服務停止,改於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提供客運服務。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港鐵東鐵線建設歷程
1864年,曾在印度發展鐵路初期擔任重要角色的英國鐵路工程師Macdonald Stephenson首先提出興建一條連接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鐵路的構思,可惜當時並未獲得北京的清政府與及在香港的主要商家支持。 有關建議一直被擱置,直至30年後才再次得到認真考慮。 又話說今集其實早喺 2018 年 6 月已經動筆,本來打算緊接〈「消失」嘅地鐵站名〉出,但係因爲越寫越起勁,覆蓋範圍越來越多(所以最後決定拆做上下集推出),而寫寫下又發現文中部份推論嘅基礎比較薄弱,於是需要搜集更多資料。 但係筆者當時已經開始返全職,只能夠喺公餘時間處理呢篇文,亦都因爲政府檔案處嘅辦公時間同自己一樣,導致呢篇文一直攤咗喺度。 直至檔案處今年四月宣布試行星期六上晝開放閱覽室,寫作過程先可以重啓。 喺度有必要感謝相關決策者,同埋星期六喺檔案館當值嘅檔案處人員。
- 新列車在韓國製造,保留頭等車廂,車廂較原有的十二卡列車寬敞,車廂內有動態路線圖、車卡連接通道LED顯示屏等,座位重新設計,改良扶手及照明系統等,藉此吸引乘客行入車廂中間,以免迫在近門口位置,造成擠迫。
- 所以加建鐵路去嗰邊嘅計劃死灰復燃,鐵路局局長高嘉禮喺 1975 年中決定就船灣綫開展經濟評估。
- 建成後,將會是九廣鐵路網絡首次伸延到香港島,與地鐵有限公司作正面競爭。
- 正如之前我哋喺 Facebook 所講,希望各位參與本土歷史研究嘅同道可以多加利用檔案館星期六服務時段,令到呢個德政長久實行。
- 以上講述嘅只係船灣支綫的初期服務範圍,皆因喺呢份檔案入面我哋見到船灣支綫喺工業邨車站之後,仍然繼續畫咗一條走綫,不過就用英文寫住「未來延伸」,換言之鐵路係重有發展空間。
- 嗰陣政府開始籌備擴展大埔市鎮,將大埔人口由 25,000 大幅增加到十萬幾人。
- 大埔墟與粉嶺間 火車坦克相撞 兩人斃命輕重傷者十餘 火車卡跨在坦克上車頭也出軌.
幸好當時乘客已經全部落車,而當時車上兩名工作人員包括司機和車長亦身在列車另一端遠離撞壆位置,因此沒有受傷。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但亦因為他們都不在撞車的一端所以未能及時察覺列車入錯軌而剎停列車制止意外發生。 九鐵網絡在每日提供近20小時的列車服務,大約由上午5時半至午夜1時,非行車時間則進行軌道及軌旁維修工程。 在一些節慶,例如平安夜,除夕及大除夕,九鐵網絡部分路線更會通宵行走。 1949年10月14日,由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廣州,來往九龍和廣州的直通車其後便在政治原因下停駛。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乘客事件
七十年代政府嘅一份內部研究報告,入面有詳細講述規劃原有大埔墟車站擴建的方案,位置就係而家嘅鐵博同埋隔籬起好咗冇幾年嘅寶鄉邨。 嗰陣政府開始籌備擴展大埔市鎮,將大埔人口由 25,000 大幅增加到十萬幾人。 當時大埔墟車站(即係而家鐵路博物館)嘅設施唔足夠應付嘅,唔單止係大埔區內人口增長,重有鐵路局當時研究緊嘅屯門支綫,會由大埔墟分支而出,有需要起多幾個月台。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與此同時,無論新支綫起唔起都好,當局亦都要擴展巴士路綫網絡,深入大埔腹地各區,所以要喺火車站隔離起一個中央巴士總站。 咁啱當時政府發覺鐵路用地嘅發展潛力未有善用,重建火車站既可以增加殖民地嘅土地供應(歡迎與黃遠輝聯絡),又能夠畀到鐵路局全新嘅融資方向,於是各相關部門就喺 1974 年底同意新界拓展署研究大埔墟車站嘅重建方案。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巴士
在設計每條蝌蚪時,力求線條流暢,並令蝌蚪的表面光亮平滑。 每條蝌蚪均有其獨特之處,但把它們放在一起時,卻能維持整組作品的統一性。 政府當年對粵劇都非常鼓勵,不少非牟利的戲班,例如八和劇團及龍翔劇團等,經常獲邀到港九各區的市政球場演出,而藝術中心亦開辦粵劇班,為推廣粵劇出一分力。 政府當年修改幼兒中心的資助申請辦法,家長要直接向社會福利署的社會保障部申請,獲資助與否取決於入息限額的要求。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港鐵東鐵線
新列車在韓國製造,保留頭等車廂,車廂較原有的十二卡列車寬敞,車廂內有動態路線圖、車卡連接通道LED顯示屏等,座位重新設計,改良扶手及照明系統等,藉此吸引乘客行入車廂中間,以免迫在近門口位置,造成擠迫。 港鐵在2020年中完成更換新信號系統後,首批共八列的現代Rotem列車,將率先以“混合混營”方式,與原有的港鐵中期翻新列車一同提供服務。 其後將因應情況逐步增加現代Rotem列車數量,慢慢淘汰港鐵中期翻新列車。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政府檔案處歷史檔案館館藏
雖然九鐵網絡各客運設施均能在99.5%的服務時間維持正常,但近年則發生了多宗嚴重事故,尤以東鐵系統的老化問題,使大眾關注列車在運作時的安全。 1982年之前,英段的管理屬香港政府部門,稱為九廣鐵路局,隨著《九廣鐵路公司條例》於同年12月通過,九廣鐵路公司於1983年2月1日正式成立,自此脫離政府。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2025 公司由香港政府全資擁有,其運作則由管理局監察,管理局的成員由香港總督(回歸後改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 1975年11月30日,九龍總站由尖沙咀海旁遷至紅磡灣,而尖沙咀的總站在1978年6月7日便被拆卸,只保留鐘樓(現為香港法定古蹟,亦為尖沙咀地標之一),原址興建香港文化中心,而路軌原址則興建香港藝術館、香港太空館及新世界中心。 據2022年5月港鐵官網顯示,港鐵東鐵線在九龍塘站車站大堂(付費區內)設有USB充電插座,在紅磡站、大圍站設有USB充電插座及無線充電裝置。 2022年5月15日,港鐵東鐵線過海段(紅磡站至金鐘站)開通運營,港鐵東鐵線成為香港第四條過海鐵路。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政府當年修改幼兒中心的資助申請辦法,家長要直接向社會福利署的社會保障部申請,獲資助與否取決於入息限額的要求。
1977年清明節期間,大批掃墓人士乘坐九廣鐵路前往粉嶺和合石墳場祭祖,現場有警察維持秩序。 (圖片來源:南華早報)1984年,九廣鐵路在政府邀請下進駐新界西北,負責建設及營運輕鐵線;1996年來往紅磡及羅湖的路線易名「東鐵」,以配合「西鐵」的興建工程。 2007年,九廣鐵路與地鐵公司合併成「港鐵」,整合香港鐵路版圖,跨進香港歷史新一頁;港鐵並且走出香港,參與內地、歐洲及澳洲的鐵路營運,由香港品牌一躍世界品牌。 香港歷史上第一階段電氣化火車,只是連接九龍(即是紅磡)、旺角、九龍塘及沙田4個車站,其餘線路,仍然由柴油機車牽引。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港鐵東鐵線設備設施
1978年,九廣鐵路公司於1978年至1983年進行電氣化工程,向英國都城嘉慕訂購了61列3節車廂的列車,於1982年正式投入使用,列車運營方式為將3列重聯為9節車廂或4列重聯為12節車廂行走,最高時速可以達到120千米/小時。 1890年代,歐洲列強在中國互相較量,擴展勢力,興建連接中國內地與香港兩地鐵路的構思再度出場。 當時的英政府尤其關注在華南地區與法國的競爭,所以向清政府爭取將多項鐵路特權批予中英銀公司。 這家聯營公司由怡和洋行及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成立,獲批予的特權包括建造及營運一條由九龍至廣州的鐵路。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港鐵中期翻新列車
阿信跟哥哥、姐姐三人在混亂中拿著兩張戲票進場,再擠到兩個座位,心情特別興奮。 畢竟看早場特價二輪電影的機會已經不多,看正價首輪電影,算得上年度盛事。 「好彩《英雄本色》咁多人睇,我哋先搏到懵咋。」阿信得意洋洋的說。 天真的他不知道,那不過是新聲戲院的職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熱狗」退役 香港巴士全線冷氣化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東鐵線採用12卡組合電動列車。 列車長度為195公尺,每卡車載客量為40-52個座位及最多287個企位並提供靜音車廂。 港鐵東鐵線最高速度限制為120千米/小時,但於自動行車(ATO)下,中期翻新列車列車最高速度為120千米/小時,而近畿川崎列車最高速度為110千米/小時。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合併前路線收費
當年粵劇全盛時期時,香港全年每晚都有幾個戲班同時演出,但自50年代開始,粵劇就開始走下坡,當年很多伶人要轉業以維持生計。 港府在80年代初因應「小學教育及學前服務綠皮書」的建議,實施幼兒中心新資助辦法,家庭須通過入息審查,才可申領幼兒中心津貼,不少家長因不符資格而放棄讓子女受托於幼兒中心,令幼兒中心空缺增加。 阿信這個沙田原居民,踩單車不為了威,也沒戴過頭盔,直至2017年立法會通過踩單車必須佩戴頭盔,成為上屆議會唯一泛民和保皇兩大政黨合作通過的議案。 對政府從沒期望的阿信在街頭被中央台記者要求選出上屆議會最佳議案,支吾半天回應:「威要戴頭盔,是德政。」 單車是阿信老土而踏實的朋友。 大都會老土當時髦,把單車當潮物,價錢輕則數千重則上萬,弔詭地單車徑上擠滿左搖右擺的P牌車客,於搭不上時代巨輪的阿信,屬科幻小說情節。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hkitalk.net 香港交通資訊網
喺 1976 年嘅一次鐵路發展會議當中,正當九廣鐵路局局長高嘉禮如常推銷船灣綫計劃,在場官員逐一對船灣綫嘅價值提出質疑。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2025 其中一個爭拗點,係喺大埔工業邨生產嘅貨物究竟會用咩形式離開廠房。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以上講述嘅只係船灣支綫的初期服務範圍,皆因喺呢份檔案入面我哋見到船灣支綫喺工業邨車站之後,仍然繼續畫咗一條走綫,不過就用英文寫住「未來延伸」,換言之鐵路係重有發展空間。 熟悉大埔的朋友,就會明白住係富亨邨的居民,因為唯獨自己條邨無 K 巴(港鐵接駁巴士)而成為多年的社區爭論話題。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港鐵東鐵線運營時間
而英段則改以羅湖站為終點站,以羅湖橋作為中英接觸點。 1906年,全長35.4公里的英段開始動工,九廣鐵路──英段興建初期使用了轨距為610毫米的路軌作為臨時鐵路以便運輸建材及人員,但工程中途便全面改用軌距為1435毫米的標準路軌,這些材料轉而改用于沙頭角支綫用。 工程需要興建不少橋樑和基堤,以及5條隧道,當中包括最長的筆架山隧道。 這條隧道是當時亚洲規模最龐大的工程,花了3年時間才完工。 由於當時施工環境惡劣,工程期間有超過50名工人死於隧道內。
39年前(1982年)今日,九廣鐵路第一班電氣化火車開通,標誌九廣鐵路的柴油機車即將寫入香港歷史,邁向電氣化時代。 第四條過海鐵路是指從紅磡站開始往南走,穿越維多利亞港到達香港島的會展站,最後以金鐘站為終點站的過海鐵路線。 2006年9月13日,東鐵一列北行往羅湖站的列車,於繁忙時間在大學站因列車控制系統的電線出現故障,導致東鐵南北行列車受阻約40分鐘。 故障期間,列車行車時間平均增加15分鐘,等候時間增至23分鐘。
九廣鐵路電氣化新界港九成一家: 政府當年對粵劇都非常鼓勵,不少非牟利的戲班,例如八和劇團及龍翔劇團等,經常獲邀到港九各區的市政球場演出,而藝術中心亦開辦粵劇班,為推廣粵劇出一分力。
沙田至中環線(沙中線):九廣鐵路公司計劃中的路線之一。 計劃中的路線分為三大部份:大圍至鑽石山鐵路線、東九龍線及第四條過海鐵路。 整個計劃由沙田區的大圍站開始,經獅子山鐵路隧道到達鑽石山站,再沿東九龍線前往啟德新發展區的啟德站,再駛入馬頭圍(設宋皇臺站),然後進入土瓜灣站、何文田站,並到達紅磡站,在紅磡接駁第四條過海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