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間之星》一書,西川滿認為媽祖出生的北宋建隆元年,恰巧是西歐處女崇拜、即瑪利亞信仰開始發跡的時期;而基督教經典的《啟示錄》記載:「天上現出大異象來:有一個婦人身披日頭,腳踏月亮,頭戴十二星的冠冕。」與媽祖駕雲升天的記錄相似。 而這信仰內容,在西方文化慢慢向東傳遞時,也讓一名出生自湄州的少女林默娘,作為聖母瑪利亞的化身降臨於閩南地區。 天上聖母圖 北港朝天宮與許多臺灣早期媽祖廟一樣由佛教臨濟宗僧侶建立,清朝時期禪宗僧侶不拘於佛寺常在一般民間信仰寺廟擔任住持,甚至傳法傳徒。
越南人稱呼媽祖為天后婆(越南語:Bà Thiên Hậu/婆天后)在越南各省華人會館皆建有「天后宮」,奉祀「天后聖母」(或稱「天妃娘娘」)為主神,而其他主神的廟宇亦有配祀「天后聖母」。 天福宮(英語:Thian Hock Keng Temple),新加坡媽祖廟,興建於大清道光20年(1840年),由福建漢族移民薛佛記與陳篤生等集資籌建,為新加坡地區最古老的道教廟宇。 天福宮除了主祀媽祖之外,配祀關聖帝君、至聖先師(當地稱「孔子公」)與觀世音菩薩。 泉州天后宮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製規格最高,是現存保存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構建和明清時代木構的建築物。 因而泉州天后宮係屬中國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訂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上聖母圖: 媽祖
春秋霸局時興,禮樂崩壞,孔子曾棄官遊說各國,顛沛流離只盼解決時弊,但一人之力難挽狂瀾。 晚年他致力於整理典籍: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修春秋。 編訂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成為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學和哲學的重要書籍。 有鑑於本宮能崇奉天上聖母澤歷一五○年之久,諸位開山先賢、和尚師父及歷代有功前輩之睿智辛勞功不可沒,因此本第五屆管理委員會特於本宮二樓整修功德堂,以資紀念有功於本宮之前輩先賢。
又因為媽祖信仰中獨特的「進香、刈火」習俗,台灣各媽祖廟為求增加本身與祖廟的連結,紛紛前往湄州捐獻資金興建宮殿或牌樓等建物,使湄州島上的媽祖宗教建築迅速增加[10]。 永樂五年(1407年)鄭和下西洋,途中遇到颱風,鄭和祈求神靈保佑得平安。 往渤泥國途中、往榜葛剌國也遇到颱風,祈求神靈保佑後平安。 鄭和為了答謝天妃的功績,曾奏請朝廷在南京龍江關建立一所天妃宮,蒙明成祖御賜紀文。 鄭和又奏請朝廷在大隊官兵駐紮的福建長樂港建立天妃宮作為官兵祈禱之所。 鄭和船隊聚集在天妃宮下,等候信風出航;出行前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在天妃宮舉行大規模祭祀典禮,點燃香燭,供奉犧牲,祈求神靈保佑。
天上聖母圖: QQ 唐卡 天上聖母
2017年7月14日至16日間則由臺中市政府與鹿港天后宮外之六間廟共同發起舉辦「台中百年媽祖會」,六廟之媽祖依照百年前座次駐駕於台灣體大體操館前行宮,鹿港天后宮之位置則空下。 天上聖母圖2025 期間並伴隨誦經祭祀、祈安遶境、文化嘉年華等活動,其中遶境係由行宮出發,行經萬春宮、台中火車站等地,約於中午抵達樂成宮,下午再由樂成宮出發返駕行宮;文化嘉年華則包含展覽、市集、戲劇及陣頭表演、媽祖電影放映等[50][51]。 此無形文化資產因嘉義縣同時登錄”新港奉天宮迎南瑤宮媽祖請火”,登錄過程非常粗糙,相對反映臺灣人的某種民族性。
- 緣於此,早期由湄洲祖廟分香出祖的媽祖金身聖像大都依此傳說雕塑有「媽祖髻」為記,奉祀於本宮一百五十餘年之 「開基媽」也不例外,「媽祖髻」亦為古老的「開基媽」作了最佳見證。
- 本宮為考生在一樓魁星殿奉祀魁星爺主考試,在二樓光明殿奉祀文昌帝君主功名,在四樓圖書館安奉孔子至聖先師給學子有勤學之意。
- 每當封舟遇暴,只要向媽祖祈禱,風暴便突然停止;有時封舟即將衝礁撞毀,舟中之人向媽祖祈禱,封舟便奇跡般地繞過島嶼。
- 少年時研讀《金剛經》,後來拜大悲庵淨光上人為阿闍黎,教以大乘、密教,授以「三昧耶戒」,在大悲庵學習過密教的穢跡金剛咒語、綠度母真言。
- 編訂出《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成為我們今天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學和哲學的重要書籍。
- 這原本是「本地垂跡」論述下,佛菩薩藉由與大和神明形象結合出現在日本渡化眾生的觀念,西川滿卻認為媽祖其實是聖母瑪利亞在東亞的化身,並且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看法,在東京阿佐谷一帶也有一定的信仰規模,並且一度讓北港朝天宮邀請交流。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曾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而妈祖正是海商的守护神。 元朝政府为发展海上贸易,忽必烈在公元1278年尊妈祖为“泉州神女”[11],并封其为“天妃”。 泉州人用舊稱,所以泉州天后宫在当地闽南话称为「天妃宫」(thian-hui-king)。 天上聖母圖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絡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7]。 媽祖姓林,相傳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出生于清源軍泉州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979年,莆田縣改隸太平軍;980年,太平軍改名興化軍),民間傳說媽祖「出生時不啼哭」,因而取名為「默」。
天上聖母圖: 信仰活動
「媽祖菩薩」所顯現的神蹟很多,祂是「水域之神」,凡有水的地方,都屬祂的管轄,所以叫作「水域之神」,地位非常崇高,天上聖母也有很多的財富。 林默娘長大以後,遇到一個修行人,叫作「玄通道長」,「玄通道長」將道家珍貴的法──「九轉玄功法」傳給林默娘。 林默娘在修行有成就以後,能夠出陽神,並與觀世音菩薩、瑤池金母結緣。
金門料羅灣濱海處建有「金門媽祖公園」,恭設湄洲媽祖廟所捐贈高達990公分的媽祖聖像。 料羅港為兩岸分治後在金門縣「宗教直航」之港口(馬祖為南竿鄉福澳港),採類似「小三通」之方式,輸送信眾往返兩岸。 香港境內各大小天后廟,常以漂浮之說立廟,如在海岸拾到天后神主牌、木像等,人便就地立廟,奉為神明。 這點與福建和臺灣等地天后廟不同,因為神主多乃漂來的,各廟無從屬分香關係。
天上聖母圖: 中國
專掌文昌府(尚書省)事及人間功名祿籍,自有科考制度以來,深受士大夫敬重,甚至今日每屆聯考季節更是學子祈求【金榜題名】之神聖。 武財神趙公明,世人尊為玄壇元帥,被封為穰災保安、買賣生財之神。 又稱『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率領部下四位正神,【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 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專事迎祥、納福之職。 文財神比干為『文曲星君』是掌管功名利祿之神,與『文昌星君』同被尊稱為文財神,蓋傳其擁有聚寶盆,盆上有運財童子,左手托元寶,右手執令旗,腳踏銀珊瑚。 主司授子、安產、護兒等神職、遂成為久婚不孕,安胎待產的婦女所虔誠奉祀的女神。 「釋迦牟尼佛」生於西元前565年農歷四月初八日,圓寂於西元前486,父為古印度小國迦毘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釋佛之生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年代。
天上聖母圖: 高雄下茄萣金鑾宮壬辰科五朝祈安王醮大典 媽祖出境路關圖
但日本經濟開始復甦之後,慢慢走上新的發展道路,對過去的殖民地也不再關心,以台灣為自己寫作招牌的西川滿也就慢慢沒有文學上的發表機會。 因此在1958年之後,他開始以自己過去在台灣累積的漢學與命理學知識,在新宿開設算命事務所,卻也走出另外一條新路。 之後1960年正式創立了日本天后會,以媽祖為主要祭祀對象,既辦理祭典、講道會,也有一定的信眾。 「天上聖母」的來歷不簡單,原來是「彌勒菩薩」的「兜率天」下降到人間來。 天上聖母圖 天上聖母不只是神明而已,不是只是民間信仰而已,祂等同菩薩。
天上聖母圖: 中國經濟現危機 習近平讓何立峰李強都管金融 誰親誰遠?(圖)
瑤池金母接引祂見玉皇大帝,被封為「天后──天上聖母」,「天后娘娘妙行玉女」,就是「媽祖」,也就是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圖2025 「天上聖母」媽祖的由來:中國福建蒲田的湄洲有一林姓的家族,這家族有一代做了很多的善事,他們經常在饑荒的時候供養饑民。 天上聖母圖 其中,有一個修道的修行人,常常去那裡接受供養,如此連續三年。 之後經由這位修道人指點林家風水,世世代代都是姓林的考取進士、舉人,其中就出了「女聖人」,就是林默娘。 天上聖母,又稱「媽祖」,能出陽神,四處救人,且收伏二妖「千里眼、順風耳」,成為副將;顯異能,在海域救蒼生。 2020年全球逢新型冠狀病毒之故,北港朝天宮請示天上聖母,特以佛教最高祭典禮儀,舉行建廟首屆水陸普度大齋勝會,且邀請全台各大宮、廟、寺之神祇共赴法會,為全球蒼生祈福。
天上聖母圖: 天后諸神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一生忠肝義膽、正氣千秋、恆古長存、為後世尊稱為『武聖』。 天上聖母圖2025 其一生忠君愛國、待人至信、事友仗義為文人、商人眾善信所崇高敬重。 凌霄寶殿頂層【天公殿】奉祀主神為玉皇上帝,乃神中至尊,俗稱:昊天上帝、玉皇大帝、天公。 天上聖母圖2025 在通俗信仰中為至高無上神明,統天地百神及黎民庶士,擁有極高權威。 道德經云:玉帝居昊天金闕彌羅天宮,妙相莊嚴,法相無上,統御諸天,綜領萬聖,主宰宇宙,開化萬天;行天之道,佈天之德,造化萬物,濟渡群生;權橫三界,總御萬靈、無量度入、為天界至尊之神,萬天帝王也。
天上聖母圖: 日本廟會不「擾民」?信仰的虛實,傳統的角力
此島因而被稱為媽祖島,爾後改稱為馬祖島,馬祖之名遂使用至今。 天上聖母圖2025 自那之後汉族自中國大陆東南沿海地區渡臺海而來的人變多。 因臺海海況時常不佳,因此闽南人多把媽祖請來一起渡過臺海,而媽祖也因此成為臺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15]。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媽祖信仰遭到嚴重的打擊,許多宮廟和神像被毀。
天上聖母圖: 召喚「天上聖母瑪利亞」:日本天后會與西川滿的媽祖信仰想像
媽祖信仰在江戶時代之前已經傳入日本,東京都、茨城縣、長崎縣、青森縣、橫濱等地均有媽祖廟,一些歷史較悠久的媽祖廟與日本傳統神道結合,成為「天妃神社」,如弟橘比賣神社(弟橘比売神社)、弟橘姫神社(弟橘姫神社)等。 臺灣各地媽祖從湄洲分香者稱為「湄洲媽」,從同安分香者稱為「銀同媽」,自安溪分香者稱為「清溪媽」,從泉州三邑分香者稱為「溫陵媽」,由漳州漳浦縣分香者稱為「烏石媽」。 也有把來自莆田者稱大媽,來自仙遊者稱二媽,來自惠安者稱三媽[16]。
天上聖母圖: 媽祖傳說衍生作品列表
根據清初《使琉球記》中記載,媽祖林默娘28歲時因父兄駕船駛至閩江口海域,遇風浪船毀人溺,媽祖為救父兄入海罹難,她的遺體當年隨海漂至閩江口附近的小島(即今日馬祖列島的南竿島),為漁民打撈上岸,並將她葬在岸邊。 天上聖母圖 天上聖母圖 湄洲島的鄉親一度以為默娘失蹤沒下落,故稱她已羽化昇天成仙,且為感念其孝心,遂蓋廟紀念她的孝行。 經後代學者查知,媽祖葬於現今馬祖南竿鄉馬祖天后宮內靈穴石棺中[19],且興廟供奉媽祖世代相傳至今,成為馬祖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之一。
天上聖母圖: 文昌帝君
依同碑記記載,1751年(乾隆16年)朝天宮曾經過整修,到了1775年(乾隆40年),諸羅縣笨港縣丞薛肇熿見廟貌窄小,樑桷損毀,於是捐俸倡議重修,並由陳瑞玉、王希明、蔡大成等董事集貲,鳩工改建。 由1894年(光緒20年)《雲林採訪冊》及《臺灣私法第二卷 附錄參考書》文獻指出,1775年整修共完成三川殿、拜亭、聖母殿、觀音殿、東側室仔六間[3]。 1812年(嘉慶17年),住持僧浣衷,將宮名改為「朝天宮」,以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帶領二萬七千餘官兵,乘百餘艘巨舶,七下西洋;大海茫茫,「烈風陡起,怒濤如山,危險至極。舟人驚駭,倉忙無措,仰賴神靈顯然臨庇,甯恬無虞」——此處的「神靈」即指天妃。 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多數是從福建、廣東、浙江三個沿海省份招募來的;他們之中很多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天妃的信仰傳播出去。
天上聖母圖: 天上聖母媽祖
鄭和每次下西洋回國,必定新修各處天妃宮,或擴修殿堂,或種植青松翠竹;在南京靜海寺、太倉天妃宮,鄭和還栽種特地從西洋帶回來的海棠花。 鄭和在劉家港天妃宮和福建長樂南山寺都立天妃紀念石碑,將下西洋的成功,歸功於天妃的神佑。 傳說中媽祖收服了桃花山上高明、高覺(即千里眼與順風耳)兩怪,收為部將後開始替媽祖察聽世間苦難。 天上聖母圖 兩大駕前護衛神分別為左手持方天畫戟,右手舉至額前做遠視狀的千里眼(又稱水精將軍),以及左手持月眉斧頭,右手舉至側耳作聽音狀的順風耳(又稱金精將軍)。 「美國媽祖廟」(MA TSU TEMPLE)位於舊金山中國城,前身為1986年所創朝聖宮,1996年遷至現址,媽祖為臺灣北港朝天宮所分靈。
青島天后宮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初稱“天妃宮”,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築群。 此後,吾家正式供奉瑤池金母天尊時,曾發出「佛牒遍十方」飛符,小港鳳林宮天上聖母亦曾駕臨。 天上聖母圖2025 1998年(民國87年),朝天宮左前方的中央市場改建工程動工,基礎施工不慎造成朝天宮等周邊鄰房受損 。 1999年(民國88年)聖父母殿重建落成,並將聖父母殿後的倉庫改建為光明殿,2004年至2009年(民國93年至98年),在指定古蹟後,朝天宮首次進行第一次大規模修繕工程。